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做風箏怎么做的視頻,以及風箏怎樣制作方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做風箏的制作過程如下:
1、準備好材料彩紙、竹絲、小刀、膠布、細線。
2、削竹,根據風箏的需要把竹子削成風箏的骨架。
3、在細線或紙涂上漿糊將竹篾扎制成風箏骨架。
4、根據骨架和風箏的輪廓把骨架裱糊在彩紙上,并裁出風箏的樣子就做好了。
風箏
風箏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于東周春秋時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的時候,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代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指的就是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怎么制作風箏如下:
工具:
A4紙、剪刀、美工刀、彩色筆、保麗龍膠、縫衣針、棉線、塑料袋、兩根塑料管或竹簽。
步驟:
1、準備一張韌性好、薄且輕的紙,長50厘米、寬30厘米。制作傳統風箏所用的紙一般就是就用棉紙、宣紙、皮紙等。
2、將紙折成菱形,或者畫一個菱狀,將多余的地部分剪掉,使紙變成菱狀。可以看到,這個菱形(鉆石形)的底部15厘米,而上部為35厘米。
3、準備好兩根木條,一根30厘米長,另一根50厘米長,用它們疊成十字架并且用繩子將其綁牢,十字架的頂部高15厘米,而下部高35厘米。如果用竹蔑來做十字架最好,因為更輕更薄。
4、把已經剪好的紙的四個角各戳兩個小洞,這樣就可以用尼龍繩把十架字固定在紙上。也有人是用膠水將十字架固定住的,但這會增加風箏的重量,而且還不牢固,用此法主要是為了減輕它的重量,當然,風箏在空中的時候會不會散架就要考驗這紙的質量了。
5、就差一步就大功告成了,再準備好兩根尼龍線,如圖所示,將一根繩的兩端分別綁在短木條的兩端,然后再用一根稍長的尼龍繩的一端綁在這根尼龍繩的中央。
6、為了美觀,用一些自己喜歡的飄帶綁在風箏的兩端還有尾部。準備飛行時,要在尼龍繩的尾端接上一捆很輕的線,這樣風箏就會越飛越高了。
風箏的制作方法有分“扎、糊、繪、放”四種技藝。
風箏的制作步驟:
第1步:準備工具和材料。
第2步:用鋸子鋸2條支撐條,1條60公分,1條50公分。
第3步:在50公分那條木條25公分處畫條線,刻個小口子。
第4步:用砂紙打磨木條,然后上漆,漆的顏色當然選擇你喜歡的顏色了。
第5步:找出你喜歡的包裝紙,用尺子和工藝刀,切成大約3公分寬、20公分長的紙條。
第6步:把紙條找個小棍逐個卷起來,形成馬尾型。
第7步:將2根木條捆綁在一起。記得將2個標記結合捆綁,一個是已經鋸出小口子的,一個是15公分,兩個X型包扎捆綁。
第8步:連接。
第9步:貼上喜歡的圖紙,這樣一個簡單又好看的風箏就做好了。
風箏的歷史
風箏出現于中國東周、西周春秋時期,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經過漢、唐,宋、元等朝代的發展有了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代表。2006年,山東省濰坊市風箏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時間的推移,放風箏逐漸成為一種民間娛樂游戲,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小朋友喜歡風箏,天氣晴朗的時候拉上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放風箏,看著它在自己的手中晃晃悠悠的飛上藍天,似乎將自己也帶了上去,化為小鳥自由翱翔。
風箏的制作過程如下:
準備材料/工具:報紙,剪刀,竹簽、膠帶、繩子。
1、首先要熟悉風箏的構造準備材料。
2、選一張質輕的報紙,在上面畫一個正方形。用剪刀或手工刀把正方形剪切下來。
3、正方形直角向上,在垂直的對角線上擺放竹簽,構成風箏的脊骨。長竹簽作脊骨,短竹簽做梁骨。
4、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簽作梁骨,與脊骨垂直。放在紙片上半部分,而不是另一條對角線上。梁骨應垂直平分脊骨。用繩子和膠帶固定兩根竹簽的交叉處。用萬能膠更牢固。
5、蒜再用繩子連接脊骨和梁骨的四個端點,并把它們固定在紙上,剪去竹簽外的紙。此時應構成菱形。
6、風箏的基本輪廓做好后,在中心和四角用膠帶加固。
7、在梁骨和脊骨的交叉處四周各戳一個小孔。
8、用繩子穿過四個小孔并連結,不用綁太緊。這樣就構成了風箏的提線。
9、在風箏尾部安裝一條布條作尾巴。尾巴能增強風箏的穩定性。
10、在提線上連接一條長繩,用作放飛線,放飛線的尾端繞在風箏軸上。
11、這樣就制作出一個風箏了。
風箏制作步驟
一、做風箏需要的材料:削好的竹篾、防雨紙、紡線、膠水、油畫筆、蠟筆、剪刀。
二、鉆石風箏做法:
1、將竹篾分成長短不一的三條風箏骨干,長度分別是32厘米、45厘米、60厘米;
2、將風箏骨架搭成“干”型,交叉口用綁線扎牢,必須按逆時針或者是順時針方向依次綁好,并用“502”膠水固定;
3、將防雨紙用白乳膠粘在風箏骨干上,并在紙上畫上圖案;
4、將放飛的線扎在風箏面上,上中下都要扎。
三、制作風箏注意事項:
1、做什么樣的風箏,按比例繪出,并按比例將竹篾做成風箏骨干,一般風箏骨架越少越好,能減輕風箏重量;
2、風箏骨架交叉口的綁線,按逆時針或者是順時針方向依次綁好;
3、紙蒙糊即防雨紙粘在風箏骨架時,紙要預留一公分,待糊好風干將邊上多余紙剪去。
四、放飛風箏注意事項:
1、在放飛風箏時要把握風向。風大時放,風小時收。
2、放飛時要注意安全和對風箏的保護。放風箏時,不論風箏大小,放飛者最好戴上手套,以防手掌或手指被風箏線割破或拉傷。
3、風箏停止放飛往回收線時,不能操之過急,也要注意安全。過急容易將線扯斷或在風箏將落地時造成損壞,有時稍不小心還會被線割傷。小型或稍大一點的風箏,可一個人收線。
4、收線時,對一些扎工精細、制作復雜的風箏,一定要注意保護,在風箏落地之前輕輕將風箏托住,以防墜地摔壞或擦破。另一種簡單的方法:用細竹簽 :2長(40-50厘米,十字交叉作骨架),4短(圍邊框,做成長方形的比較穩固平衡)牢牢綁好(用細鐵絲,或用保證粘力夠強的強力膠),糊紙,選紙要有韌性,不能薄不能脆,沿邊框糊結實,過程中保證紙完整平整,不能有一點破損,否則飛不起來;粘尾巴,用較輕的紙兩條,寬約5-8厘米,長度在3米-10米間(如有特殊需要可更長),兩條分別粘于主體同一邊上的左右兩端(若主體為長方形,粘在較短邊),保證粘好后兩條尾巴長度相等。綁線,四條線端分別固定在主體四角,提拉在一處(使線呈四棱錐)在手中拉緊,打結(線要拉的正,保證力度平均)把風箏線系上,完成。
制作風箏方法如下:
主要材料:木釘、透明膠帶、包裝紙、油漆。
所需工具:油漆刷、剪刀、膠水、直尺、美工刀。
1、裁剪和繪制:用鋸子鋸2條支撐條,1條60公分,1條50公分。在50公分那條木條25公分處畫條線,刻個小口子。
2、在2根木條的兩端各切1個缺口,大約3公分,居中切開。
3、用砂紙打磨木條,然后上漆,漆的顏色當然選擇你喜歡的顏色了。4、制作流蘇尾巴:找出你喜歡的包裝紙,用尺子和工藝刀,切成大約3公分寬、20公分長的紙條。把紙條找個小棍逐個卷起來,形成馬尾型。
5、用塑料膠帶將小條的頭部爆炸起來,然后抽出木棍,千萬保留木棍的孔。重復以上過程,做出3個馬尾流蘇。
中國傳統的風箏一般分為以下三大類:
軟翅風箏:主體骨架多數做成浮雕式,骨架有單層、雙層和多層,升力片(翅)由一根主翅條構成,翅膀的后半部是軟性的,沒有主條依附。
硬翅風箏:骨架由上下兩根竹條做成,兩側邊緣高,中間略凹,翅的端部向后傾,使風能從兩翅的端部溢出。
板子風箏:即平面型風箏,升力片是主體,無凸出部分,風箏四邊有竹條文撐,是少年兒童喜愛的一種。其他主要類型還包括串子類、立體類、桶行形類、自由類(其特點是運用現代新技術和外國風箏之長)等。
風箏,亦稱風琴、紙鷂、鷂子、紙鳶,古代稱之為“鷂”,北方謂之“鳶”。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能夠借助風力在空中飄浮的制品。晚唐,人們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如琴,故稱“風箏”或“風琴”。現代以風箏作為統稱,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
風箏的制作方法和步驟如下。
材料準備:竹子,棉線,塑料紙。
操作步驟:
1.首先做出一個菱形的風箏骨架,將骨架的四個角用棉線綁好。
2.然后為做好的骨架大小準備好的塑料紙適合骨架的大小,對應骨架的四個角的塑料紙上各穿上棉線,綁于骨架上固定。
3.最后將準備好的長棉線一頭綁在骨架上,另一頭綁在準備好的木棍并中間多余的先纏繞在木棍上就可以了。
做風箏的制作過程步驟如下:
材料準備:細竹條或者有韌性的細棒、裁紙刀、細繩、膠布、卡紙。
操作步驟:
1、將風箏面裁剪出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同細竹棒相當,然后將細竹棒按照圖示的方法固定在風箏面上。
2、固定好了,在中間的位置系上細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