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2汽車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合稱后三宮這個句子的說明方法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合稱后三宮這個句子的說明方法,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是取自《道德經》和《周易》這兩本書當中,其中的寓意主要是講究一個陰陽。我們在看清宮劇的時候,通常會注意到一個問題,故宮當中有兩座很是重要的宮殿,一個是乾清宮,另一個則是坤寧宮。乾清宮是皇帝辦公的地方,而坤寧宮則是祭祀的場所。但是其實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故宮是明朝時期朱棣開始在這里居住的,而明朝起到清朝初年,乾清宮一直都是作為皇帝的寢宮存在著的。
坤寧宮也是如此,一開始是作為皇后的寢宮存在的。乾清宮從雍正朝開始,被雍正作為召見大臣、處理政務的類似于辦公室的存在,皇帝的寢宮被搬到了養心殿。至于坤寧宮,則是在順治朝時,被其改為祭祀用的場所,還有皇帝皇后大婚的婚房。因為最初兩座宮殿,分別是皇帝和皇后的寢宮,所以它們的取名也是相當講究的。當時帝王將自己的寢宮叫做“乾清”其實就是因為在道德經中有這樣的說法“天得一以清”。
而在《周易》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這樣一個說法“乾,天也”,那乾清宮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就是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所以要用“天”的名號。而且,在《周易》當中還有這樣的一個說法“乾,天也,故稱為父;坤,地也,故稱為母。”,所以,皇后作為天子的妻子,作為一國之母,就要用“坤”這個字。
而且,據說混沌初開,清氣上浮為天,濁氣下降為地,于是稱之為陽輕為清,陰凝為寧。所以起名為乾清宮、坤寧宮。乾清為天高清明,而坤寧為地厚物博,且一陰一陽,符合我國的陰陽之說,所以坤寧宮和乾清宮又有了一個互補的名號。
一說到故宮,就會被它那宏偉磅礴的氣勢所震撼。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
有著三大后宮之一的坤寧宮,坤寧宮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筑之精華。屬于北京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坤寧宮宮名字出自《道德經》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后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坤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寢宮名乾清宮。?。
坤寧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璧之意。
這是歷代皇后居住的地方,比如孝莊太后,但是過后基本上就沒有人住這里了,有的人認為沒有人能壓的住孝莊住過的地方,也可能是后來這個地方改成了祭祀的地方,也就沒有人住了。所以關于坤寧宮的一些傳說,確實有點邪門。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筑群,是中國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經歷了24位皇帝。
故宮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墻,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皇宮建筑分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大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東西六宮為翼,是皇帝、皇后、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筑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筑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得墻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筑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筑,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筑空間的組合、建筑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制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故宮,又名紫禁城。故宮為什么稱為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于天”。由于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它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墻環繞,周長3428米,城墻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筑雉牒,內側砌宇墻。城墻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故宮始建的年代?
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
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
故宮簡介
在公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成祖朱棣、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璁、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 順治帝福臨、康熙帝玄燁、雍正帝胤禛、乾隆帝弘歷、嘉慶帝颙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宣統帝溥儀)先后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余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筑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
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交泰殿、坤寧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游玩的地方。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后三宮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并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筑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后半部分。
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鐘麟把博儀驅逐出宮。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
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
1949年以后,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筑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并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穿插皇帝之稱號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領袖。皇帝擁有法律制定權,行政決策權和軍事指揮權。“皇帝”這個名稱,在中國,是秦始皇最先確定,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之意。
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1911年宣統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時間內,共產生了230位皇帝。中國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中國最末一個皇帝是宣統帝。中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帝,在位62年。中國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明朝的明光宗,在位僅1個月,另說:一為漢劉協在位27天、二為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位1天。
故宮建筑特色:帝王的威嚴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其前半部分為外廷,是皇帝朝政場所。建筑莊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不足以震攝天下。
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線上,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 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后即為姘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筑的外圍筑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檐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
乾清宮的名字出自《道德經》。“乾”是“天”的意思,“清”是“透徹”的意思,為表示帝王是天地間唯一的、最尊貴的,他的居所故名乾清宮。
在古代皇帝是天子,是老天爺、是昊天的代表,代表著天,而帝王之位極尊,謂之唯一,就是天之唯一的意思,清氣上升謂之天,濁氣下降謂之地,是故乾就是天,就是清的意思。
乾清宮建筑規模為內廷之首,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在這里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作為明朝皇帝的寢宮,自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十四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擴展資料:
乾清宮(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是故宮內廷正殿,內廷后三宮之一。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
乾清宮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乃明清十六個皇帝的寢宮: 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自雍正始移居養心殿)。他們在這里居住,也在平時處理日常政務。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皇帝在這里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雍正帝雖移居養心殿,但還是經常到這里選派官吏、批閱奏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乾清宮。
坤寧宮位于北京紫禁城交泰殿北,屬于北京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交泰殿后面。坤寧宮宮名字出自《道德經》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
在古代皇后的地位跟皇帝相對,是天下女性中最尊貴的,皇帝是天,皇后就是地,皇帝是乾,皇后是坤,皇后也是天下間之唯一,皇后的寢宮取自道德經中的,“地得一以寧”這一句,故名坤寧宮,同理“天得一以清”,皇帝寢宮名乾清宮。所以坤寧宮與乾清宮分別為皇后與皇帝的寢宮。
坤寧宮始建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于火,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順治二年(1645年)重修,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沈陽清寧宮再次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延燒此殿前檐,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乾清宮代表陽性,坤寧宮代表陰性,以表示陰陽結合,天地合璧之意。
發展歷史
編輯?語音
坤寧宮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面闊九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寧宮自縊身亡的。?[1]。
清代改作祭神場所
清朝皇室每年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這也是皇帝皇后的重要職責之一。在這些祭祀中,有一些是要皇后進行的,而且地點就在坤寧宮中。滿族是一個極其敬重神明的民族,因此祭祀、祭神對于滿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滿族的居住設計有著不同于漢族的特色,根據滿族傳統風俗,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由于滿族人以西為上,故西墻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為大,長輩住南炕,晚輩住北炕。?[1]。
由于以上的原因,在順治十二年,清朝對坤寧宮進行了改建,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將正門開在偏東的一間,改菱花格窗為直條格窗,殿內西部改為三面環形的大炕,使此殿的內外裝修都不同于其他宮殿。按滿族的習俗把坤寧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并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親自祭神,所祭的神像包括釋迦牟尼、關云長、蒙古神等畫像15—16個。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后還要在這里舉行慶賀禮。?[1]。
自此以后,坤寧宮就成了專門的祭祀場所,也是一個十分神圣的地方。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功用,就是皇帝大婚的新房。清朝皇帝大婚時要在這里住兩天,之后再另住其他宮殿。當然,如果皇帝在即位之前就已經結婚的話,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1]??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1]。
皇帝大婚極為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湉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如今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布置的原狀。?[1]。
因此說,清朝真正在坤寧宮里住過的皇后并不多,只有清朝初年幾位皇后住在這里,即世祖廢后、孝惠章皇后,康熙帝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其余皇后們大多在東西六宮有自己的住所,雍正皇帝的孝敬憲皇后生前住在鐘粹宮、乾隆皇帝的孝賢純皇后生前住在長春宮,繼后烏拉那拉氏住在翊坤宮;嘉慶帝孝淑睿皇后生前住在毓慶宮和景仁宮,孝和睿皇后鈕祜祿氏住在承乾宮、景仁宮和儲秀宮;道光帝孝慎成皇后住在儲秀宮,孝全成皇后住在鐘粹宮,咸豐帝孝貞顯皇后、光緒帝孝定景皇后住在鐘粹宮等等。?[1]。
康熙四年(1665年)玄燁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巹禮。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婚,溥儀結婚也都是在坤寧宮舉行。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寧宮,坤寧宮實際上已作為專供薩滿教祭神的場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1]。
地理位置
編輯?語音
坤寧宮,位于紫禁城的內廷。紫禁城內的建筑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筑。?[2]。
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后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筑。外東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擷芳殿,俗稱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營建的太上皇宮殿——寧壽宮。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壽康宮,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壽安宮外,還有英華殿等佛堂建筑。?[2]。
建筑結構
編輯?語音
坤寧宮(2張)
坤寧宮坐北面南,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明代是皇后的寢宮。清順治十二年改建后,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
坤寧宮仿盛京清寧宮,改原明間開門為東次間開門,原槅扇門改為雙扇板門,其余各間的欞花槅扇窗均改為直欞吊搭式窗。
室內東側兩間隔出為暖閣,作為居住的寢室,門的西側四間設南、北、西三面炕,作為祭神的場所。與門相對后檐設鍋灶,作殺牲煮肉之用。
由于是皇家所用,灶間設欞花扇門,渾金毗盧罩,裝飾考究華麗,坤寧宮改建后,即成為清宮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坤寧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內墻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里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艷奪目。
主要景點
編輯?語音
朱家溍
坤寧宮細節:正堂
坤寧宮是明清兩代皇后的中宮。明代皇帝住在乾清宮,所以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1644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時,崇禎的皇后(周皇后)就是在坤寧宮自殺的①。到了清代,因為皇帝辦公地點從外廷移進內廷的乾清宮,寢宮西移養心殿,所以坤寧宮也就成為形式上的中宮了。皇后可以在東西六宮隨便選擇一處居住,只有在皇帝大婚時才在坤寧宮和皇帝住上兩天②。清朝的皇帝在即位以后才舉行婚禮的,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朝。而根據《大清會典》能肯定皇后曾經在坤寧宮住過的,只有康熙、同治、光緒三朝。此外,辛亥革命以后,溥儀舉行婚禮時也曾在這里住過。除了婚禮之外,清代歷朝的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她的生日(叫作千秋),率領貴妃等去朝見太后和皇帝禮畢在坤寧宮休息,再到交泰殿升座,受妃嬪們的朝賀。坤寧宮經常的用途是祭神。每日朝夕祭、春秋大祭、求福祭、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等④,都在坤寧宮的明間舉行。?[3]??[4]。
坤寧宮雖然基本上是明代的建筑,但在清代有很大改動。明代坤寧門在清代順貞門的地方,如今的坤寧門在明代是一道圍廊叫“游藝齋”,與御花園相接⑤。至于清代坤寧宮的室內格局,則完全依照沈陽故宮里清寧宮的樣子⑥,保存著一部分滿民族的風俗習慣。室內順著山墻,有前后檐通連的大炕,窗紙糊在窗欞外面,在炕上祭神,在炕沿鼻柱上掛著弓矢,這些,和明代坤寧宮的室內裝飾當然不會相同。?[3]??[4]。
1959年,坤寧宮布置了原狀陳列,這里把布置經過和陳列依據,作一簡單的介紹。?[3]??[4]。
坤寧宮共九間,除東西兩間為過道之外,室內七間。七間又可以分為三個單元,中間一個單元包括四間,是祭神、吃肉的地方;東面一個單元包括兩間,即所謂坤寧宮東暖閣,是起坐的地方;西面一間是存貯佛亭的地方。?[3]??[4]。
這次布置的經過,是先研究資料,如1925年3月15日清室善后委員會刊行的《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內務府廣儲司所存的坤寧宮陳設檔、乾隆年間纂修的《滿洲祭天祭神禮》,以及《大清會典事例》《內務府辦事則例》等等清代官書和清室善后委員會時期拍攝的一部分現場照片,并向曾經在坤寧宮吃過肉的老先生進行了訪問⑦。結合這些資料,對坤寧宮以往的收藏物品進行了研究之后,才進行布置。?[3]??[4]。
東暖閣
坤寧宮
東暖閣最主要的用途是帝后合巹。清代皇帝婚禮,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內務府對于婚禮所置辦的物品,其費用往往幾十倍于市價⑧。室內的鋪陳,足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布置清代皇帝婚禮期間的原狀時,首先對東暖閣的室內環境和固定的裝置進行研究。東暖閣為敞兩間,前檐通連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間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樓二間。據康熙四年禮部奏折,內有“……今奉太皇太后懿旨,中間合巹與神幔甚近,首間次間雖然間隔尚是中宮之正間內北炕吉”,顯然,中間即指正中有“坤寧宮”匾額的一間,首間即指有煮肉鍋灶的一間,次間的北炕,是指東暖閣靠西邊的落地罩炕而言。又查會典載同治、光緒大婚一切具照康熙四年成案辦理,可見從康熙時起這一個北炕就是這個用途。?[3]??[4]。
從清室善后委員會《故宮點查報告》第二冊(坤寧宮部分)上面可以看出,在這個炕的范圍內有“紫檀雕龍鳳炕幾二張,紫檀雕龍鳳雙喜字桌燈二對,紅呢炕罩一件,黃氆氌炕墊一件”等物品。雙喜字桌燈應該是婚禮時用的,龍鳳炕幾應該是平時和婚禮時都有的陳設,至于黃氆氌炕墊則僅僅是平時的鋪陳(這件炕墊早已不存在)。根據清代宮廷陳設的慣例,每一處所的陳設品,有些是長期的,有些是逢年過節才安設的,包括一些緙繡織錦的炕墊座褥等等杯內,它們有的存貯在本宮,有的收貯在廣儲司所屬的各專庫內,至于不常用的地方,陳設物品根本不齊全。《故宮點查報告》雖然是很好的參考資料,但也不能受它的局限,例如坤寧宮所有原存的物品中,根本沒有適合這個北炕的炕褥,我們在庫房中找出了與這個北炕尺寸正合的大紅緞繡龍鳳雙喜字大炕褥一件,褥里有布條寫著“東暖閣北大炕”字樣,從質料圖案風格等方面可以斷定這件炕褥是清代晚期的制品,是為同治或光緒婚禮所特制的。同時選擇了與此同一風格的大紅緞繡百子圖大座褥兩件,正適合前檐大炕在炕桌兩邊的尺寸。這三件褥子,可以表現婚禮當時的舉行情形。?[3]??[4]。
自道光十五年至宣統二年,共有七冊時期不同的坤寧宮東暖閣陳設檔,可以看出東暖閣的陳設,前后大致沒有多大變化,只是在舉行婚禮時加上一整份大紅繡龍鳳雙喜百子等圖案的座褥炕墊帳幔地衣及喜字燈籠等物品。陳設檔上所載的物品和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報告上的登錄,大部分是相符的。例如前檐大炕東西墻上蔣廷錫和顧銓的畫、案上的白玉盤、琺瑯爐瓶盒(底有乾隆年制坤寧宮第一份十字款)、紫檀木嵌玉如意(柄上乾隆隸書嵌金絲坤寧宮銘)、案下的潮州扇、玻璃四方容鏡、雕漆痰盒、竹帚以及墻上掛的鑰匙口袋,自道光至宣統,一直是這些擺設,它們都是乾隆年間制品,結合墻上乾隆的題詩,這個陳設形式可以上溯到乾隆時代,不過我們所能找到的檔案依據,最早只能及于道光而已。在點查報告上雖然這些物品不是像陳設檔上那樣集中而又有次序,但物品都還存在,這些陳列品都曾經對照過幾種史料,彼此都沒有矛盾。?[3]??[4]。
有時,材料之間也不盡一致,例如關于北墻的東一個炕,《故宮點查報告》和七冊陳設檔上的記載都不同,前者說是雙座,后者說是“紫垣內正寶座”,但是我們認為原狀陳列應當按照長時期陳設檔上設正座的形式,所以雖然《故宮點查報告》上記載得很確切,還有溥儀占居宮內時拍攝的照片為證,可是為了符合比較長久的陳設情況,就仍設正座,并且在北墻上恢復了坤寧宮銘的掛屏和幾部書以及陳設(根據歷年陳設檔,這里有《盛京輿圖》、《經史講義》、《敬勝齋法帖》等書帖和陳設。這顯然是為皇帝準備的)。還有一部分物品是陳設檔所未載,而點查報告上所記載的物品和它的部位,都合乎歷中情況的,例如炕沿鼻柱的大銅釘上掛著一份弓箭撤袋,雖則不是為了實用,但和坤寧宮的很多從生活實用品變成的象征性陳設品是協調統一的,因而還是擺上去。?[3]??[4]。
明間
明間的原狀陳列,可以有兩個方向:一為表現白天無所活動的狀況,一即表現各種祭神禮節中之一種,陳列的屬于后一種。在各種祭神禮中從所掌握的物品來考慮以表現每日朝夕祭為宜,但朝夕二祭不能同時進行,所以只表現朝祭。而夕祭神位平時就在北炕上,陳設的物品也可以同時存在⑨。
朝祭的布置:故宮博物院從前有一個時期所陳列的坤寧宮祭神狀況有個總的缺點,就是既非白天的狀況,又不是祭時的狀況。如今的布置是根據乾隆十二年《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卷二坤寧宮常祭儀注、坤寧宮常祭祝辭、卷五祭神祭天器用數目、卷六祭神祭天器用形式圖的記載,對原藏坤寧宮的物品和原祭神庫物品加以研究核對,有些物品已殘缺不堪無法修復,例如“鑲紅片金黃云緞神幔”和“背燈青綢幕”已經腐朽污損,則保存原件,用復制品陳列。
坤寧宮風光(2)(15張)
還有一些陳設,如:省豬(既殺豬)包錫紅漆大桌,按制度應為兩件(因為每次同時殺兩只豬),但藏品只發現一張,原因是辛亥革命以后,每次改用一只豬⑩,所以多年來只剩下一張包錫紅漆大桌了。朝祭神位所供的,據《滿洲祭禮》載,為釋迦牟尼(在髹金小亭內)、菩薩像、關帝像(畫像軸掛神幔上),如今僅存關帝像一軸。據《滿洲祭禮》載,“禮畢司香太監撤菩薩像,位關帝像于正中”,這時才開始殺豬。如今陳列的狀況是炕前有兩高桌,擺著盛豬的銀里木槽盆,從供品前后次序說明豬肉擺上來之后,菩薩像當然是已經撤收了,所以如今朝祭神位的陳列中,只在神幔正中掛關帝像,和炕前的銀里木槽是一致的。?[5]??[3]??[4]。
夕祭所供的神根據《滿洲祭禮》卷二夕祭儀的記載:“穆里罕神,自西按序供奉架上,畫像神安奉于神幔正中,設蒙古神于左,皆于北炕南向。”從卷六“器皿形式圖”供奉古神連靠黑漆座的圖式和各種文件上都記載著蒙古神列于最末,可以斷定原存北炕的連靠黑漆座上的兩個綢制偶像就是蒙古神。?[5]??[3]??[4]。
坤寧宮夕祭祝辭中“喀屯諾延為蒙古神”,所以這兩件偶像就定名為喀屯諾延。在供夕祭神位繪花黑漆抽屜桌中原有畫像一軸,當即是畫像神。內容為七個盛裝女子端坐椅上,上有飛鵲二只,下有清代服裝的供養人二人。夕祭祝辭中有“納丹岱琿”,《清史稿》禮志和《國朝宮史》解釋納丹岱琿為七星之祀,這個畫像神是七個女子,可能就是納丹岱琿。至于穆里罕神,估計原來可能是牌位而不是畫像,在藏品中尚未發現此項物品。?[5]??[3]??[4]。
煮肉蒸糕鍋灶部分的布置:這一部分在正間之東的首間(即對著門的一間)向南的隔扇內。灶上有大鍋三個,兩只豬各占一鍋,另一鍋蒸切糕。?[5]??[3]??[4]。
灶的北窗欞上掛著煮豬用的鐵鉤、鐵勺、鐵鏟,窗臺上放著照明用的鐵板燈、木板蠟臺。東墻上設著“東廚司命灶君之位”的木牌。隔扇外靠東墻設著“盛凈水瓷缸”二件,放在紅漆缸架上,兩缸架之間放著一塊圓形石頭,叫作“打糕石”。據《滿洲祭禮》卷五解釋,打糕是“以稷米蒸飯,置于石,用木榔頭打爛”,是粘糕一類的食物。?[5]??[3]??[4]。
關于寶座的布置,《嘯亭雜錄》載:“大內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指皇帝)面北坐……”《嘯亭雜錄》的作者是乾嘉時代的人,可以知道在那個時代以前,皇帝坐在南窗大床,而朝北。又據《曝直紀略》:“每年坤寧宮吃肉三次,樞臣皆與(按:指的是大祭,這和每日常祭只有少數侍衛參加吃肉的情況不同)。兩宮祭神畢,太后坐北床,皇上坐南床,如太后不御坐則皇上坐北床。”從這個材料知道到了同、光年間,除了南床上安設座褥靠背隱枕一份寶座以外,在北床上又增設一份。這次陳列是按這種形式來布置的,坐北面南的一份最初曾經設在正間,后來經過文史館衡亮先生提供照片核對后才改陳在西一間。還有南北兩份寶座各安設銅座牛角燈兩個于座褥左右,也是參考照片布置的。?[5]??[3]??[4]。
總言之,坤寧宮原狀陳列所表現的時間是包括清朝整個朝代的。在東暖閣內具體地表現同治、光緒婚禮期間內的狀況,但并不排斥乾嘉以來遺留下來的陳設品。在明間內具體地表現舉行朝祭的狀況,這是坤寧宮從有祭神活動以來的原狀,同時也不排斥同治以后南北對面設兩份座位的狀況。我們從一切能夠找到的可靠史料中選擇適當的內容,把原地點歷史上積累下的室內陳設面貌,重新復原了。這次布置故宮中路的原狀陳列自太和殿至坤寧宮都是在這種情形下進行的,這種陳列的方法,是否正確,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指正。?[5]??[3]??[4]。
衡先生曾經當過清朝的御前侍衛和都統等職,當年他每隔幾天在月華門值宿。他說:“每逢值宿的日子到五更天的時候,就聽見乾清門有太監喊‘請大人們吃肉’,當時的習慣語是‘叫肉’。所有乾清門的侍衛進來到坤寧宮門口領肉。那時候我是伊立答(滿語即站班的頭目),還有幾個御前的和卓欽(即侍衛中管理蒙文翻譯事)、太醫院值班的,共六人。進門來,從南窗下每人拿一塊毯墊(白心紅邊),地當中有一燈架子(尚在坤寧宮),在燈前放下墊子,向西一叩首,坐下。有太監給拿出一盤整方的肉,另有一人給盤內撒一把細鹽,用手來撕吃,吃完把盤子一舉,就有太監接過去,倘愿意再要也可以。”這是他談每日吃肉的情況。?[5]??[3]??[4]。
原因:
1、宮是指居住的地方,古時候的私人居所叫做“宮”,也可以說是現在的臥室,后來專指帝王的住所。
2、殿是指處理政事、辦公集會、接待大眾的地方,類似于現在的客廳。后來泛指帝王居住的高大華麗的房屋,也經常供奉神佛等。最早在單體建筑的名稱綴以殿字的,是秦始皇所筑的甘泉前殿和阿房前殿。
宮殿為皇帝居住之所,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高級、最豪華的一種類型。根據考古發現,早在商代時期,就出現了宮殿。
秦漢以來,宮殿規模更為宏大,如秦始皇的阿房宮,漢武帝的 未央、長樂、建章諸宮,唐代的大明宮,明朝的南京故宮。現存宮殿還有北京明清紫禁城(故宮)和沈陽故宮(明末清初)兩座,以紫禁城最大也最完整。
宮城內包括禮儀行政部分和皇帝居住部分,稱前朝后寢或外朝內廷;此外,還有倉庫和生活服務設施。宮殿常是國中最宏大、最豪華的建筑群,以建筑藝術手段烘托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勢。
擴展資料
外朝分布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故宮內廷
故宮建筑的后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里是后三宮。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風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無上。后半部內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宮“內庭”最后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后,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故宮。
交泰殿是一處歷史悠久的明清宮殿建筑,屬于北京故宮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殿名取自《易經》,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是皇帝和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約為明代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明清時于此舉行冊封皇后和皇后誕辰典禮。皇后于此接受后宮妃嬪朝拜,同時,皇后在春分要去西苑親自采桑喂蠶,因此在春分前一天皇后要在此驗看采桑工具。
三宮六院 ( sān gōng liù yuàn ) 。
解 釋 泛指帝王的妃嬪
出 處 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兀那三宮六院,妃嬪彩女聽者:明日圣駕親到御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泛指帝王的妃嬪 。
示 例 彈詞《英烈春秋》:“天子封我掌國邦,~皆欽付。”
近義詞 三妻四妾
三宮六院一詞是由故宮的建筑而來。故宮內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宮即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稱“后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和永和宮;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咸福宮和重華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筑,故稱為“六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
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從建筑布局來看,是按照古代所謂“前朝后寢”的規制,外朝為“大內正衙”,內遷即所謂的“三宮六院”。皇后居中(坤寧宮)。東、西各有六宮(皇害內建筑多以九為建制,這里用六不用九,顯然是符合“后立六宮”之說),但是,究竟有多少后妃,各朝皇帝各有不同。
以清朝為例,后妃定制為8個等到級,數額是“皇后1名,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定數共14人。有牌位,分居東、西六害害居住。嬪以下還有3級,稱:貴人、常在、答應。這3級沒有固定數額。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害。雖然后妃定數明確,但實際上并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后妃至嬪5級中就有33個之多,貴陽市人以下的還不在其中。皇后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個,其他貴陽市妃、妃、嬪婁管子從來與規定數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后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解個后,1個貴妃,7個嬪,而到清晚期的光緒皇帝,只有1后2妃。
清朝冊封皇后,有三種形式,一是皇帝到年齡選立皇后,舉行大婚,迎娶皇后入害,冊封為皇后。第二種是由皇貴陽市妃、貴妃、妃、嬪晉升而產為皇后,第三種是追封皇后。可為清朝皇帝多不是正害所生,他即位后,都國把自己的生母尊為圣母皇太后,或死后上謚號為“皇后”。
妃嬪的冊封與皇后冊封存基本相同,只是不舉行典冖,主要是頒發金冊、金印(封嬪有冊無印)。在冊封妃嬪時,常有越級加封,也有因失寵而降級,或打入難害的,所以妃嬪們的使運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爭得皇帝寵愛是她們叭一的出路,否則,貌似英華富貴,實則苦熬一生,甚至有的才十多歲,因皇帝駕崩就被趕至慈寧害,做起太妃,寡居度日。
自前朝的保和殿之后、后初的乾清門之前,有一個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50米的橫向廣場,這就是乾清門廣場。
明朝時,以奉天殿(清太和殿)為大朝,所有朝政活動都在乾清門以南的建筑區哉內進行。至清朝,雖然皇帝大朝仍在太和殿,但(御門聽政“則在乾清門進行。加上皇帝日常如見臣工、披閱奏章常在乾清害或養心殿,因此實際就把朝政活動的重心相應地移到乾清門附近來了。清遷在乾清六廣場上相應地增添了一些新的建筑,又將原高在午門外的一些機構遷入朝清門廣場周圍。以專長清門“御門聽政”為活動中心,東有負責呈遞補大小蔬工奏折的外奏事外,西有直接參與朝政的軍機處,而景運、隆宗二門在乾清門廣場東本對峙而立,使用權行乾清門廣場成為一個防范極嚴、位置重要、作用顯赫的場所。
鑒于明亡的教訓,清肛的皇帝比較注重勤下特效藥將“御門聽政”作為常朝制度確定下來。尤其是康熙皇帝以“日御門聽政,臨決萬機,不遑夙夜”的政績而左于史冊。可以想象當年乾清門廣場是何等到的重要,多少軍政國策的愉斷都是從這里產生,多少治國安邦的規劃者是在這里醞釀。
清代自咸豐中后期用至同治親政,物質財御門聽政之制逐漸廢輟。
在乾清門外內左門東,原有為王公大蔬所設立的板房,乾隆時將戎改為周廬12間,變為清害奏事處所性的外奏事處接折之地。
奏事處有風、外之分,由御前大臣統領土完整,下屬外奏事外的長官由御前竺衛或乾清門竺衛中直接挑選,他們都是皇帝的心腹,與皇帝最為新近,外奏事外均由奏事官、蒙古侍衛及筆帖式等負責具體工作。
外奏事外出人頭地遞送奏析外,還負責遞補送膳牌。所謂膳牌,即是需皇帝如見的值日各官員及外省來就引網球的官員。將其名字、職銜寫在木制的牌一,在皇帝呼飯時上呈,所以名為膳牌。用寬約一寸、長約一尺的薄木片制成,涂以白漆,牌首刻成如意關,并涂發紅或綠漆以示級別。宗室王公均用紅關牌;文職副都御史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來就大臣等均用綠頭牌。
另外,外奏事外還管呈遞補如意及其仇貢品,喜慶及皇帝萬壽之日,王公大臣均呈送各式如意和其他丙貴陽市貢品,就晟內外官員的貢物及清王朝藩必國的貢物也隨時由奏事外代進。
親王以至御史大臣上呈的奏章,吩咐有通過外奏事外才能至內奏事外,因此外奏事外也就成為二者的叭一邊接。
自雍正朝始,宮中與新天地帝最新最近者莫過于奏事外的御前大臣,地俠最重權國得出大者莫過于軍機大苫。軍機大懼臣的辦公地占領就設在趲清門外右門西的周廬中,與外奏事處遙相對應。
在趲清門廣告收,東西各有一座禁門,東為景運、西為隆宗,兩門相峙對立,熱血若虎忠龍盤。這兩座禁區門是明永樂年間與整個皇城一同建成的,由于拱衛初宮,加之軍機禁地,戒務森嚴。這里除了皇帝之外,如不是奏事、竺旨或應如入內,就邊王公大臣也很難進去。
當年皇帝前往慈寧宮向皇太后請安行冖,民條空過西邊隆宗門;而到奉先殿祭或前往寧壽宮,則要空過東邊景運門,皇帝駕崩,梓宮必經老謀深算運、隆宗兩門。
由于乾清門廣場有軍機處和外奏事外機構,因此這些官員入宮值事多從景運、隆宗兩門結實。在清代還規定,大學士罷相辭朝,離就之前,凡保持原品級退仕的,可赴宮門具折奏辭,而被革職官員,則只能在景運門外,行三跑九叩冖,不準入內。
乾清門外兩側的10口大鈾缸格外引人注目。大銅缸金光閃閃,在紅色宮墻的映襯下,赤行富麗堂后皇,氣熱血甚壯。然而,這些大銅缸和大鐵昔日皇宮卻不是裝餓用品,而是用來貯水的防火用具。缸內平時注潢汪水,隨時可以滅火。到了冬季,了了防止結冰,專有內務府太監負責在缸外套上校風套保溫并加蓋,缸底還要烯起炭火,直到來年春暖時才撤火。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后,為防止缸內積水,在缸底均鉆有漏水孔。
這些大缸,表銅和鐵鑄的為明朝所制。鎏金在銅缸均為清朝鑄造。
北京故宮內以朝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內廷為以前皇帝及其后妃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宮即指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又稱“后三宮”。六院即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乘乾宮、翌坤宮、景陽宮及永和宮;西路六宮的儲繡宮、翌坤宮、永壽宮、長春宮、威福宮及重華宮,即三宮六院。
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皇帝、太后、皇后合稱為三宮,六宮的概念至唐代已非專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
1.三宮六院
“三宮”就是指皇帝居住的乾清宮,皇后居住的坤寧宮以及交泰殿這三座宮殿。“六院”也是指宮殿,實際上是指十二座宮殿,位于“三宮”東西兩側各六座,即東側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延禧宮;西側永壽宮、翊坤宮、 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太極殿。
2.三宮
民間所謂的三宮,一般是指后妃居住的中宮和東西兩宮,其實這是明清以后的體制,三宮最早乃是指諸侯大人所而之處、而天子后妃所居乃曰六宮。《禮記》言:"王后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周禮?天宮內宰》言:"王后帥六宮之人。"鄭玄注六宮曰:"正寢一, 燕寢五,合為六宮。"六宮為皇后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宮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宮代指皇后一樣。隨著封建社會的建立,諸侯的消亡,三宮的含義有了變化。漢代就以皇帝、太后、皇后合稱為三宮,又稱太皇太后、太后、皇后為三宮。唐代穆宗時又將太后與皇后合稱三宮。
3.六院
六院作六苑,皆以后妃所居宮院代指后妃。六宮的概念至唐代已非專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賀《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閑,高懸銀牓照青山”,所言“六宮”皆指后妃,而不是專指皇后。明以下遂泛稱后妃為三宮六院。 三宮六院一詞是由故宮的建筑而來。故宮內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后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
因為歷史上每個朝代的規矩都不一樣,所以?三宮六院所指的也會有所不同。
乾清就是天下太平,乾在易經中代表天,也就是天子,政治清明。
坤寧,坤是地,女性,后宮安寧。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是交泰殿,表示天地合一,國泰民安。
乾清宮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代康熙皇帝以前,這里沿襲明制,清代順治、康熙年間,乾清宮與政務關系相當密切.乾清宮為內廷之首,明朝的十四個皇帝和清朝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
擴展資料:
故宮又稱紫禁城。 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征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后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宮,象而為之”。 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于封建皇宮在古代屬于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但明朝初期稱為“皇城”,直接稱呼為“紫禁城”則大約始于明朝中晚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乾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