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旅游陜西韓城的歷史文化之學生周末去哪的實踐活動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陜西韓城的歷史文化之學生周末去哪的實踐活動,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韓城古城,城池始建于隋唐,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城墻,明崇禎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當朝宰相薛國觀奏朝廷批準,倡議地方官員、紳士捐資改土城墻為磚城墻。城四門門樓額東日“東帶黃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韓城”,北日“龍門勝地”。為了保護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決策,保護古城區,另建新市區,使古街區保護完好。 美麗的韓城被世人喻為古城活化石,那是因為韓城雖經1300余年風風雨雨,古城風貌依然。韓城古城之所以有今天,與人們對她的保護分不開。
80年代末期,特別是韓城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以后,韓城在處理經濟開發與文物保護的關系時,注意從長遠利益出發,不使文物遭到損害。一是加強對文廟、城隍廟等唐、宋、元、明、清古建筑“一條龍”的維修保護;二是著重抓“一條龍”街道格局的保護。即以老城區北部高臺上金代赳赳寨古塔為龍頭,中部以南北走向的元、明、清古街道——金城大街為龍身,南部以古毓秀橋為龍尾,兩側的街巷為龍爪,保持青磚灰瓦薄屋頂的傳統風格不變。對“一條龍”周圍地帶的建筑也要求與之相協調,以顯示傳統風貌的整體效果。為了更好地保護老城區整體古風貌,韓城早在80年代末就開始開發建設新市區,將在老城的地方政府和各級部門陸續遷出。
同時,為了保持老城區的繁榮,新建了一批商業及文化建筑。現在,新老城僅僅一條坡道相連,新城之上是形式多樣的現代建筑,老城內則是古樸典雅、耐人尋味的千年“古城博物館”。 韓城專門成立了名城保護管理辦公室和文物旅游開發協調領導小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實行“古城保護文明戶”獎勵制度;民居修復實行“定點管理”,將古建匠人掌握的傳統技藝原汁原味地傳下去。除重點保護古城的城市格局、水系、橋梁、街道等硬件措施外,同時還注意保護傳統藝術、民俗、方言、節慶、信仰、菜肴、價值觀與道德規范等無形文化。2001年,韓城投資600萬元鋪設石條路,撤掉蜘蛛網電線埋設地纜,整體工程將于2001年3月動工,10月底告竣。至此,韓城金城大街恢復了元明清歷史風貌。
目前,韓城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硬、軟件方面都有著厚實的基礎。按照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三個標準——一是文化或自然遺產在世界上所具備的獨特價值(韓城有獨一無二的元代建筑群);二是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保護該遺產的積極性(古城的保護、維修,地方政府全部遷出建設新市區);三是該遺產相關環境的協調及不協調狀況的整治克服程度(韓城市政府對這方面治理得非常出色)。韓城已基本具備上述三個條件。正是由于韓城歷屆領導班子對古城保護認識的不斷深化,才使韓城人對古城情有獨鐘的感情更加淳厚,韓城古城也才得到今天這樣精心呵護,才像今天這樣燦爛光艷。
夏商屬雍州,《書·禹貢》有“龍門,禹貢雍州之城”的記載。
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傳)封于韓,食采于韓原一帶,稱韓(侯)國。
周宣王時,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謂梁(伯)國。春秋間晉滅韓。后秦滅梁為少梁邑。
戰國屬魏,魏文侯六年(公元前440年)筑城少梁(今少梁村),后屬秦。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改少梁名為夏陽,后置縣。秦屬內史;
西漢屬左馮翊;王莽始建國改冀亭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名夏陽縣;
三國時期夏陽屬魏雍州馮翊郡,晉仍因之。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夏陽屬華州華山郡。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隸同州武鄉郡。
隋初廢夏陽縣入郃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置韓城縣,因原為韓侯封國故名,屬馮翊郡。
唐武德三年(620),韓城改屬西韓州。八年(625), 將西韓州遷駐于韓城縣城,領韓城、合陽、河西三縣。太宗貞觀八年(634)廢州。肅宗乾元元年(758),改韓城為夏陽,隸河中府。昭宗帝天祜二年(905),更名韓原縣。
五代后梁時,屬河中府。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隸同州。
北宋時,隸永興路定國軍馮翊郡。金宣宗貞辛右三年(1215)韓城升為楨州,領韓城、合陽二縣。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廢州為縣。至元二年,又復設禎州。元順帝至元六年(1340),撤禎州,改屬同州。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韓城屬陜西西安府同州潼關道。
清初沿于明制,屬西安府同州潼商道。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升府,韓城仍屬之。
辛亥革命后屬陜西省關中道。民國十七年(1928),直轄于省。民國二十八年(1939)屬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改屬渭南分區。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及黃龍縣白馬灘公社并入韓城。1961年8月15日恢復原建制,屬渭南專區。1972年3月專區改名地區,韓城仍為轄區。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1984年1月改為韓城市(縣級市),仍屬渭南地區。1995年5月渭南地改市以后,屬渭南市管轄。2012年5月,韓城市列為陜西省計劃單列市。
陜西被遺忘的古城,建于隋唐時期,擁有千年歷史,關鍵是門票免費。
每當游客提起陜西省時,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安,因為西安的發展跟其它城市對比,一直都是遙遙領先的,另外還是游客們最為向往的十三朝古都,來到這里之后將會欣賞到不計其數的文物古跡。每年都會吸引不計其數的游客到訪。除此之外,在陜西有一座被小看的千年古城,景色可跟大唐不夜城相媲美,最主要的是免收門票。這座極易被忽視的古城就是位于韓城市金城街道辦事處上的韓城古城,其所處位置屬于易守難攻的地形,東北有塬,西依梁山,南臨澽水,是一座被山水環繞期間的古城。
初次來到古城的游客,首先會看見一條建于明清時期的古街道,再加上一群古韻十足的建筑,四合院古民居,以此呈現出古韻十足的特殊韻味,古城上的建筑物直到現在依然保存完好,現今已把韓城古城列入國內六個保護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了。原來韓城古城始建于隋唐時期,其南北長約千米,東西足有800米左右,總占地規模也達到了0.79平方公里。
古城內的建筑物包括九郎廟、東營廟、毓秀橋、縣衙、闖王行宮、名人故居、文廟、韓城北營廟、慶善寺、城隍廟、狀元府、金城老街、民居四合院等等,數量較多的人文景觀跟歷史古跡期待著游客前去打卡。據悉韓城古城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底蘊的古城,直到現在已有1300多年時間了,城內保存著很多古建筑,以及擁有歷史價值的店鋪跟古民居。
國內保存完整的古城名單中,就包括韓城古城在內,現今在古城內依然保留著來自唐、宋、元、明、清五個不同時期的古建筑,尤其是16處元代建筑物,被稱為國內最為集中的古建筑群落。韓城古城所處地理位置,即使在風水學家眼中,也會認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直到現今古城內仍有一條南北貫通的明清商業大街,其總長約有千米,此街所處位置就在古城中軸線上,以此把古城分成了兩大不同版塊。
東部古建筑包括城隍廟、文廟九廊廟在內,西部建筑物則包括龍門書院、縣衙大堂、狀元祠堂等建筑物。老城可謂韓城文物彰顯的薈萃之地,在這里不僅能看見高聳的金塔,而且還有成片集中在一起的古建廟宇,凡是看見這些建筑物的游客,都會為之贊嘆。
在古城內,有一條知名度很高的美食街,這里所售美食種類約有百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都不知道選擇哪種填飽肚子是好了。尤其是特色口味的陜西美食,往往是最受游客喜歡的。最主要的是,這些美食價格不高,很適合大眾消費想到韓城古城游玩的話,完全不必為支付多少門票錢而苦惱,因為這里免費對外開放,所以不論什么時候前往韓城古城,都能讓你滿意而歸。
來陜西韓城古城,尋覓明清歷史,品味特色美食。
韓城在陜西省渭南市。
陜西省轄縣級市,渭南市代管。韓城位于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距省會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鄰黃龍,南接合陽,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鄉寧、萬榮等縣市相望,南北最長處50.2公里,東西最寬處42.5公里,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總人口50多萬,市府所在地人口30萬。
韓城歷史沿革
韓城古稱“龍門”,始建于西周,稱“韓侯國”,戰國時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置韓城縣,有3000多年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屬渭南分區。
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并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仍屬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仍為渭南管轄。1983年10月國務院批準,1984年1月正式撤縣設市,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2012年5月升格為省內計劃單列試點市,按副地級管理。
以上內容參考:韓城市人民政府-韓城概況。
韓城市位于陜西省中部,西北與延安地區的黃龍、宜川縣接壤,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萬榮縣相望,南連渭南地區的合陽縣。
韓城境內有山、原、川、灘,資源豐富,環境優美,西北為山區,占全市總面積的78%,林地面積67萬畝,深山以用材林為主,淺山以經濟林為主,盛產花椒、核桃、柿子、蘋果。特別是“大紅袍”花椒以粒大、色紅、濃香馳名,年產100多萬公斤。中部和東部為川原區,人口密集,土地肥沃,主產小麥、棉花、玉米、蔬菜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石灰石、鐵礦石、鋁礬土、粘土礦等。已探明煤儲量27億噸以上,遠景儲量108億噸,有渭北“黑腰帶”上的明珠之稱。韓城已成為陜西重要的煤炭、電力能源工業城市之一。
韓城市已經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鐵、煉焦、建材為主的,包括紡織、機械、化工、食品等主要行業的工業體系。韓城的名優產品有龍門牌臺虎鉗、太史牌啤酒、韓城南糖、芝川鐵鍋等。近幾年,韓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韓城是我國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的故鄉,地面地下文物豐富,民俗民居具有特色,古城建筑格局與傳統風貌保存完好,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素有文史之鄉之稱。戰國初,孔子高徒子夏來韓設教。兩千多年來,韓城辦學之風興盛,民重耕讀,因而人才輩出。一代史圣、兩朝狀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孫巡撫、兄弟侍郎、南北尚書、一母三進士一舉一貢生等,傳為佳話。明清兩代科舉中試者1396人,其中進士119人,舉人550人,貢生727人。官居五品以上者130余人。科舉奪魁者僅清代就有狀元1人、會元2人、解元11人,三元皆有,被譽為“解狀盛區”、“士風醇茂”。
韓城現有新舊石器及歷代古遺址31處,韓城古建筑獨具特色,是天然的古建筑博物館。迄今保留下來的唐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筑140多處,古遺址27處,尤其元代建筑多達20處,為陜西之最。明清四合院民居遍布城鄉,格局獨特,內涵豐富,三雕俱全,建造精良。黨家村最為典型,堪稱“民居瑰寶”。韓城南10公里的漢太史司馬遷祠,始建于西晉永嘉四年,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此外,明清兩代形成的韓城民居——四合院,布局合理,裝修考究,獨具特色,是我國傳統民居精華之一,素有“小北京”之稱。黃河天險龍門,也稱禹門,相傳為大禹所開,山河壯觀,地勢險要。這些眾多的文物遺址和游覽勝地愈來愈多地吸引著中外游客到韓城旅游觀光。
位置:韓城市地處東經110°07′19′′~110°37′24′′,北緯35°18′50′′~35°52′08′′之間。位于陜西省中部,西北與延安地區的黃龍、宜川縣接壤,東隔黃河與山西省河津、萬榮縣相望,南連渭南地區的合陽縣。
面積: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
人口:36多。
行政區劃:現轄金城辦事處、新城辦事處、龍亭鎮、芝川鎮、西莊鎮、昝村鎮、龍門鎮、桑樹坪鎮、喬子玄鄉、巍東鄉、芝陽鄉、夏陽鄉、薛峰鄉、板橋鄉、蘇東鄉、大池埝鄉、盤龍鄉、王峰鄉、棗莊鄉、林源鄉、獨泉鄉等2個街道辦事處6個鎮13個鄉。
景觀:龍門風景區、金城、司馬遷祠墓、文廟、大禹廟、普照寺、魏長城遺址、千佛洞石窟。
韓城歷史名人甚多。春秋時的趙武,“兩袖清風回韓城”的清代丞相王杰,還有現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韓城文物古跡薈萃。從數萬年前的禹門洞穴到別具一格的司馬遷祠墓,從素有“小北京”之稱的古城風貌到被譽為“世界民居之瑰寶,人類文明活化石”的民居古建村落黨家村,唐、宋、元、明、清歷朝古建筑保存完整,規模宏大。以文物為依托的旅游業迅速民展,并入了臨潼、華縣、韓城三大旅游區為主體的陜西東部旅游環形線路。“關中文物最韓城”,古往今來多少詠般稱奇不已;素有“小陜北”之稱的金城區保護完整,向游人展示著千年古城的典雅風姿,散發著古色古香的氣息,成為影視劇外景拍攝基地;龍門自然風景區又把多少游人的遐想帶回“禹鑿龍門”和“鯉魚躍龍門”的美麗傳說,近年來,海內外大批游客蜂涌而至,這里已成為陜西的又一旅游勝地。
提到韓城,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句“祖籍陜西韓城縣,杏花村中有家園”。這座城市盡管有著“文史之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耀眼稱號,卻似乎一直處于被低估的狀態。
一城一味,說到韓城美食,很多人腦海里并沒有一個具象的代表。在很多陜西特色小吃中,韓城似乎總是不擁有姓名,跟好吃沾不上邊(去之前我們也是這么以為的)可是來了才發現,這座有著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同樣有著吃不完數不清的特色美食。
作為中國“花椒之都”,韓城的名頭名不虛傳。韓城花椒,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以“粒大肉豐、色澤鮮艷、香氣濃郁、麻味純正”的獨有品質聞名。來韓城幾乎人人都免不了帶上點“大紅袍”作為伴手禮。
除了是人們飲食生活上的調料品,韓城不斷開發各種花椒的衍生品,也是讓人長見識了:花椒酸奶、花椒酒、花椒芽菜、鍋巴、杠子饃等等。尤其推薦各位去嘗嘗花椒酸奶,口味真的挺獨特。
相關信息
韓城歷史悠久,夏、商時期以“龍門”代稱。西周稱韓(侯)國,后為梁(伯)國。春秋戰國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稱韓城縣。其后有多次變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復名韓城縣,此后再無變更。
韓城是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韓城
韓城市位于陜西省東部,與山西省隔河相望。
唐武德八年設立韓城縣治(現在韓城市老城區),至今1300余年歷史。
1983年10月撤縣設市,1986年被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陜西省省轄市,擴權縣市,由渭南代管,縣域1621平方公里,人口四十萬。
韓城市是陜西省下轄的縣級市,歸渭南市管理。位于陜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角,北接宜川,西接黃龍,南接揭陽,與山西省河津、鄉寧、萬榮等縣市東隔黃河相望,距省會xi安240多公里,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1]。轄2街6鎮。
韓城歷史悠久,夏商時期被稱為“龍門”。周西稱漢(侯)國,后稱梁(伯)國。春秋是少良邑。秦惠文十一年(公元前327年),設夏陽縣。隋煬帝十八年(598),改稱韓城縣。從那以后發生了許多變化。天成元年(926),后唐明宗改稱韓城縣,此后一直沒有變動。韓城是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重點城市],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截至2021年底,韓城市戶籍總人口為392533人。2021年,韓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4.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61.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85.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7.3: 69.9: 22.8。
韓城是縣級市,是陜西省渭南市代管的縣級市。
韓城位于陜西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
韓城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史圣太史公司馬遷的故鄉。韓城位于祁呂賀山字形構造的前弧東翼與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三沉降帶的復合部位。
以東北~西南向的山前大斷裂(即韓城大斷層)為界,東南面屬渭汾地塹,西北面屬鄂爾多斯臺向斜的陜北盆緣褶皺區。構造復雜,礦產豐富,存在著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條件。
擴展資料:
韓城古稱“龍門”,始建于西周,稱“韓侯國”,戰國時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置韓城縣,有3000多年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48年3月24日,韓城第二次解放,初屬黃龍分區。1949年6月改屬大荔分區。1950年5月大荔分區撤銷,改屬渭南分區。
1956年10月,直屬省轄。1959年1月,合陽縣及黃龍白馬灘公社并入韓城。1961年8月,恢復原建置,仍屬渭南專區。1972年3月改專區為地區,仍為渭南管轄。
1983年10月國務院批準,1984年1月正式改縣為市,屬渭南地區。1985年2月國務院批準為對外開放城市。2012年5月升格為省內計劃單列試點市,按副地級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韓城
參考資料來源:韓城市人民政府-韓城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