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游戲韓翃的詩《寒食》的意思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韓翃的詩《寒食》的意思展開說明,《寒食》古詩 韓翃注釋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寒食韓翃古詩秒懂百科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寒食的全詩重在描寫景物,以白描手法寫實,結構嚴謹,蘊含多重轉折,用筆含蓄,寓意深遠。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城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寒食節雖然禁火,但得寵的官員卻可以得到皇上特賜的燭火,家里輕煙繚繞。詩中充溢著對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同時暗含委婉的諷諫。
詞句注釋:
1、寒食:節令名,在農歷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寒食正當三月,是春景正濃之時。古代風俗,于寒食前后禁火三天,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介子推。相傳介子推輔佐晉文公重耳回國后,隱于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介子推抱樹而死。
晉文公為悼念他,禁止在介子推死日生火煮飯,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稱為“寒食禁火”。或云禁火為周的舊制,與介子推之死無關。詩題一作“寒食日即事”。
2、春城無處:一作“春風何處”。春城,指春天里的長安城。飛花:一作“開花”。
3、御柳:宮苑里的楊柳。
4、“日暮”句:因為寒食禁火,也即不能燃燭,但對寵幸人家,卻特許賜以蠟燭。日暮,一作“一夜”。漢宮,實指唐宮。傳蠟燭,依次傳遞蠟燭。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荊楚歲時記》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
全詩的字面意思: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全詩如下: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一幅春日飛花圖: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煉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于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并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寒食》的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全詩原文:
寒 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相關軼事:
該詩形象生動的典型化描寫征服了當時的皇帝。據《本事詩》記載,唐德宗十分賞識韓翃的這首詩,閱后,特意賜予他“駕部郎中知制誥”的顯職。由于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特意親書此詩,并批道:“與此韓翃”。
韓翃的《寒食》一詩,不僅受當時皇帝喜愛,一般朝士也口口相傳,珍愛有加。《唐音癸箋》里,還特意記錄“韓員外(翃)詩匠,意近于史,興致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這一盛況。
古詩寒食的意思如下: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城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寒食節雖然禁火,但得寵的官員卻可以得到皇上特賜的燭火,家里輕煙繚繞。
詩中充溢著對皇城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同時暗含委婉的諷諫。全詩重在描寫景物,以白描手法寫實,結構嚴謹,蘊含多重轉折,用筆含蓄,寓意深遠。
原文: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古人每逢此節,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現成冷食,故名寒食。據《西京雜記》記載,在漢代,寒食這天雖然全國都禁火,但皇帝卻賞賜給侯門貴族以蠟燭,特許照明,以示恩寵。唐承漢制,因襲舊例,也在寒食傳燭示恩。
這首詩具體作年不詳,如果作于唐玄宗時,則“五侯”當指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亂后,則是指唐代宗以來權勢日盛的宦官政治集團,他們專擅朝政,使得中唐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韓翃見到皇家恩澤只惠及上層,于是在這首詩中微露出諷諫之意。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意思詳細介紹如下:
1、作品原文: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城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寒食節雖然禁火,但得寵的官員卻可以得到皇上特賜的燭火,家里輕煙繚繞。
2、白話譯文:春天的長安城里沒有一處不飛舞著落花。在寒食節這天,東風把皇宮中的柳絲吹得傾斜。寒食節本應禁火,但黃昏時皇宮中卻傳賜蠟燭燃火,那蠟燭的輕煙飄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3、創作背景:寒食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古人每逢此節,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現成冷食,故名寒食。據《西京雜記》記載,在漢代,寒食這天雖然全國都禁火,但皇帝卻賞賜給侯門貴族以蠟燭,特許照明,以示恩寵。唐承漢制,因襲舊例,也在寒食傳燭示恩。這首詩具體作年不詳,如果作于唐玄宗時,則“五侯”當指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及其姊妹等。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 唐·韓翃 ]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白話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的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點蠟燭的輕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擴展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
意味。
寒食古詩原文及翻譯具體如下:
原文:
寒食韓翃 〔唐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宮。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志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借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題庫內容:
寒食的解釋
(1).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傳 春秋 時 晉文公 負其 功臣 介之推 。 介 憤而隱于 綿山 。 文公 悔悟,燒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樹焚死。人民 同情 介之推 的 遭遇 ,相約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為 悼念 。以后相沿成俗,謂之寒食。按, 《周禮·秋官·司烜氏》 “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則禁火為 周 的舊制。 漢 劉向 《別錄》 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 介之推 死事無關; 晉 陸翽 《鄴中記》 、 《后漢書·周舉傳》 等始附會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后世所沿襲。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 疾風甚雨 ,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唐 韓翃 《寒食》 詩:“春城無處不 飛花 ,寒食 東風 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 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吳蘭修 《黃 竹子 傳》 :“臨行,﹝ 竹子 ﹞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 真娘 墓一吊;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 詩:“欲隱尚違慚 介子 ,年年寒食臥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清明》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 《釣臺的春晝》 :“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 正好 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 《太平御覽》 卷三十、 宋 洪邁 《容齋三筆·介推寒食》 、 清 袁枚 , 《 隨園 隨筆·寒食不必清明》 。 (2).吃冷的食物。 《后漢書·周舉傳》 :“ 太原 一郡,舊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老小 不堪 ,歲多死者。” 晉 陸翽 《鄴中記》 :“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麥為酪,杏仁煮作粥。” 《北堂書鈔》 卷一四三引 晉 孫楚 《祭介子推文》 :“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靈,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猶冷食。指寒食節吃的冷的食物。 《歲時廣記·寒食上·凍姜豉》 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 :“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頓,候其凍取之,謂之姜豉,以薦餅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調以姜豉,故名焉。” 《歲時廣記·寒食上·凍姜豉》 引 宋 呂原明 《歲時雜記》 :“寒食以糯米合采蒻葉裹以蒸之。或加以魚鵝肉鴨卵等。又有置艾一葉于其下者。”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時品》 :“香椿芽拌麪筋,嫩柳葉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詞語分解
寒的解釋 寒 á 冷,與“暑” 相對 :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帶。寒戰。寒噤。寒食(節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不生火做飯,也有的地區把清明當作“寒食”)。寒喧。寒來暑往。唇亡齒寒。 害怕 :寒心。 窮困,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 東西 :食品。糧食。零食。 豐衣足食 。 俸祿:“ 君子 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 月食 。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 乳母 )。 食 ì 用于 人名:酈食其。
《寒食》古詩意思:
春天的長安城里沒有一處不飛舞著落花。在寒食節這天,東風把皇宮中的柳絲吹得傾斜。寒食節本應禁火,但黃昏時皇宮中卻傳賜蠟燭燃火,那蠟燭的輕煙飄散在近幸大臣之家。
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古人每逢此節,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現成冷食,故名寒食。據《西京雜記》記載,在漢代,寒食這天雖然全國都禁火,但皇帝卻賞賜給侯門貴族以蠟燭,特許照明,以示恩寵。唐承漢制,因襲舊例,也在寒食傳燭示恩。
這首詩具體作年不詳,如果作于唐玄宗時,則“五侯”當指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及其姊妹等;若是作于安史之亂后。
則是指唐代宗以來權勢日盛的宦官政治集團,他們專擅朝政,使得中唐政治日趨腐敗,有如漢末之世。韓翃見到皇家恩澤只惠及上層,于是在這首詩中微露出諷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