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8網絡明朝兵部郎中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官位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明朝兵部郎中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官位,明朝兵部郎中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官員,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兵部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兵部相當于今日的國防部,而侍郎是兵部里面僅次于尚書的官職。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兵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庫部。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后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后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明朝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擴展資料:
兵部下設四司:
1、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并管理土司;
2、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恤、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關禁與海禁;
3、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并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
4、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兵部侍郎。
相當于現在的副部長,國防部副部長,武裝部副部長。
曾經有過正四品,正二品有嗎?不知道。 應該是變動的,吏部侍郎就看的出來。但具體沒研究,簡單點,不好意思。 《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職官(一) 吏部 ,講:“吏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 后面又講到明朝開國時:“洪武元年,始置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設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尚書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員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 到“建文中,改六部尚書為正一品,設左、右侍中正二品,為侍郎上。” “成祖初,悉復舊制。”這里舊制應該是正三品 我大概翻了下,其它各部的侍郎都記載是正三品,沒有講在變遷中的品級變化,就吏部還講了吏部侍郎在變遷中品級的變化。 不好意思,我還就通過你的問題去看的《明史》,所以看的非常簡單,結果如上。百度里講升為從二品,不知道何處求證而得。
在明朝,郎中屬正五品級別的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其職位僅次于丞相、尚書、侍郎的高級官員。
在六部中,各部有尚書(正二品)一人,左右侍郎(正三品)各一人,下設四個清吏司(文選、驗封、稽勛、考功),每司各有郎中(正五品)一人,員外郎(從五品)一人,主事(正六品)一人等官。吏部職權特重,為六部之首。
擴展資料
六部下屬各司郎中的主管范圍為:
1、吏部
文選司:掌文職官員班秩的遷除,官吏的選拔。
考功司:掌官員的考核、釋免、處分。
驗封司:掌文職官員的封爵、褒贈、襲蔭、土司嗣職之事。
稽勛司:掌管官員名籍、喪養、勛級之事。
2、兵部
武選司:掌武職官員的選授、品級。
職方司:掌各省的輿圖。
車駕司:掌牧馬政令及驛傳之事。
武庫司:掌兵籍、武器、鄉會試的武科,及編發、戍軍諸事。
3、禮部
典制司:掌禮儀制度的制定,表彰忠孝貞義之事。
祠祭司:掌祭祀,文武大臣的葬祭、贈謚。
主客司:掌土司及諸外藩的朝貢、接待、賞賜之事。
精膳司:掌宴會、牲豆、酒膳之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明朝官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郎中。
六部:由于過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職能往往等于現今多個部門職能的綜合。其長官尚書相當于部長,副長官侍郎相當于副部長;各司主管稱郎中,相當于司局長,副主管稱員外郎,相當于副司局級;至于主事權力、地位上比處長要高一些。
吏部:相當于組織部、人事部等部門。
兵部:相當于國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驛傳)、軍委等部門。
刑部、大理寺:相當于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司法部等部門。
禮部:相當于教育部、文化部、宣傳部等部門。
戶部:相當于財政部、民政部、商務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審計署、中國人民銀行(造幣)、稅務總局等各部門。
工部:相當于建設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水利部等部門。
殿閣大學士:從人數和地位上看相當于現在的政治局常委,因為這些大學士一般都是軍機大臣或是兼任尚書、都統之類的職位,都是獨當一面的人物。一般來說,三殿三閣(保和殿、武英殿、文華殿、體仁閣、文淵閣、東閣)共六名大學士,都是當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協辦大學士遞補,除非該人被革職或是死亡。協辦大學士就相當于政治局候補。
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等:就品級上來說現在似乎沒有那么高的侍衛官;就職能來說,可以相當于中央保衛局。
都察院:相當于監察部。
理藩院:相當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對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羅斯、日本、朝鮮、越南等,主要還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當于中央黨校(個人認為)兼中科院、社科院。
國子監:相當于清華、北大之類的學校的綜合體兼有教育部高教司的職能。
順天府:相當于北京市。
步軍統領:相當于現在北京警備區兼公安廳的職能。
內務府:為皇室服務的機構,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之類的部門。
總督:軍事職能相當于現在的各大軍區級司令員;還可兼管地方政務。
巡撫:相當于現今的省委書記、省長。
駐防將軍:相當于現在的警備區司令員。
各省軍事:總體來說,清代的武官品級上較歷代有了較大的提高。
提督:為一省最高軍事長官,相當于現在的省軍區司令員。
總兵:相當于現今的軍分區司令員或軍長,其統轄的鎮相當于今天的軍分區。
副將:相當于副軍長。
參將:相當于師長。
游擊:相當于副師長或是旅長。
都司、守備:相當于團級。
千總:相當于營級。
把總:相當于正連級。
外委千總:相當于副連級。
外委把總:相當于正排級。
額外外委:相當于副排級。
有些部門只是為某一時代或是統治階級的需要,現在并不存在相關的部門。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仆寺卿 。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云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仆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仆寺馬廠協領 。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臺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
武職京官: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這里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后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 。
清朝官制(總表)
文京內官 武京內官 武京內官 武京外官 。
正一品
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從一品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協辦大學士。 加銜總督。 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 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鑾儀使、大理院正卿。 各省總督、漕運總督、河運總督。 八旗護軍統領、(左、右)翼前鋒統領。 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內閣學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副將。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駟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順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軍翼尉、各省提學使。 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武備院卿、參領。 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太仆寺卿、光祿寺卿。 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參政道。 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侍衛。 游擊、下五旗參領、協領、指揮同知、宣慰使、土游擊。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鴻臚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給事中。 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鹽法道、副使道。 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備道、代本。
從四品
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 知府、土知府、都轉鹽運使司運同、參議道。 城門領、包衣護軍副參領、包衣驍騎副參領、包衣佐領、四品典儀。 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各部院郎中、太醫院院使、左右庶子、僉事道、欽天監監正。 直隸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順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監掣同知。 步軍副尉、步軍校。 關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撫使司同知、千戶、宣慰使司僉事。
從五品
鴻臚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講、翰林院侍讀、詹事府洗馬。 各州知州、都轉鹽運使司副使、土知州。 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驍騎參領、下五旗包衣參領。 副千戶、宣撫使司副使、招討使、安撫使、長官司長官使、河營協辦守備、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
太醫院左右院判、內閣侍讀、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京府通判、土通判、京縣知縣、通判。 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護軍校、前鋒校、鳥槍步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招討使司副使、長官司副長官、百戶、土千總、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
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 土州同、州同、運判、理同。 內務府蘭翎長、六品典儀。 盛京游牧副尉。
正七品
內閣典籍、主簿、評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醫。 知縣、京縣縣丞、順天府滿州教授、訓導、土知縣、縣視學。 城門吏、太仆寺馬廠協領。 把總、土把總、安撫使司副使。
從七品
五官靈臺郎、光祿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檢討、國子監博士。 土州判、州判。 七品典儀。 衛千總、安撫使司僉事。
正八品
司務、司庫、協律郎、國子監學正、太醫院吏目。 土縣丞、縣丞、庫大使、按察使司知事、府廳學正、鹽課司大使、鹽引批驗所大使、教諭。 外委千總。
從八品
五官摯壺正、典簿。 訓導、鹽運司知事。 委署親軍校、委署護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鳥槍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正九品
主簿、土主簿、土知事、莊頭、府廳知事 各營蘭翎長。 外委把總。
從九品
孔目外郎、司獄、司晨、醫士、鳴贊待詔、欽天監博士。 倉大吏、吏目、巡檢、道府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太仆寺馬廠委署協領。 編外外委。
未入流
五城兵馬司吏目府使、醫士、布政使司檢校。 正術、正科、訓術、訓科、典術、典科、關廳庫大使、驛丞、茶引批驗所大使、河泊所大使、道會、道正、京師崇文門關分司副使、州縣稅課司大使。 五城兵司吏目。 百戶。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
原是指天子或太子左右最親近的人。
“師”是傳授其知識的,“傅”是監督其行動的,“保”是照管其身體的,即分別是負責君主智育、德育、體育的人。
太子的師傅均以別的官銜任命,為明朝中央最高級官職;三公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兩者位尊權重,但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的官銜!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明初,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銷中書省,丞相制度被廢除,殿閣大學士,明代,設大學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務,官階五品。如果兼任尚書、侍郎,則可以加官到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俗稱“閣老”。
原中書省所轄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禮部:主管國家兇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直接對皇帝負責,
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尚書為各部正官,侍郎為六部中各部的副官。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吏部尚書]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選,是吏部的最高長官。明代是正二品,通常稱為天官、冢宰、太宰。
[戶部尚書]戶部的最高長官,主管全國的財政監督、民政事務。正二品官 。
戶部侍郎]戶部的副長官,為從二品 。
[禮部尚書]主管朝廷中的禮儀、祭祀、宴餐、貢舉的大臣,正二品 。
[禮部侍郎]禮部副長官,從二品,
[刑部尚書]掌管全國司法和刑獄的大臣,為正二品,
[刑部侍朗]刑部副長官,從二品,
[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正二品。
[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和的大臣,正二品,。
[工部侍郎]工部副長官,從二品。
[郎中]在六部中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內各司的主官,正五品。
[員外]“員外”是定額以外添派的人,為五品。
3、督察院:
直屬于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監察機構,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權并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
屬于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于言官范疇。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明代為正七品。
[給事中]朝廷中經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 。
大理寺:相當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大理寺卿]全國三大司法長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國刑獄的最高長官。
太常寺:主管祭祀
[太常寺卿]掌管宗廟祭祀之事的長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長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員,正七品。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兵部在地方設立的牧養軍馬機構)卿2人。
太仆寺卿,太仆寺長官,主管傳達王命、侍從皇帝出入、車馬等職事,正三品。
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長官,正四品。
鴻臚寺:“臚”是傳的意思,“鴻臚”是大傳頌的意思。管招待外賓 。
[鴻臚寺卿]唐代鴻臚寺卿既管朝廷的侍客,又管司儀,明代專管朝廷的朝會儀節,正四品。
[鴻臚寺少卿]鴻臚寺卿的副職,正五品。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
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當于現在國立大學,干部學院等的綜合,
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
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
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
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后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國子監祭酒]公卿、大夫的子弟稱作“國子”,“國子監供祭酒”即國子太學的主官,從四品。
[國子監丞]唐代之后國子監丞為國子監丞國子監內部事務官。明清時期監丞職能是學監的性質,正七品官。
[國子監博士]唐代之后,在國子監中分管教學的官員稱作國子監博士及助教。
(地方)布政司,府,州,縣。
承宣布政使司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長官,布政使 一省之民事財務總管,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 。
[左右參政、左右參議]明代布政使的下屬官員。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務,參政、參議分守各道,并分管糧儲、屯田、軍務、驛傳、水利、撫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府: 明朝全國設159府,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 府的長官稱知府,其官正四品,明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
[知府]宋代知府職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為從四品。
[同知]府的副職稱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稱為知府,而府的佐官稱為同知。明清時期,各府同知為正五品。
州:明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長官稱州牧,正六品官。明代知州已降為與縣略相等到的地方長官,但文字上仍尊稱為州牧,與知縣并稱牧令,正七品。
[知州]州的長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州屬官有同知、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
[通判]北宋初年設通判之時,職權幾乎與知州相同,名為佐官,實際上是與知州共同負責,甚至還是知州、知府的監視者。到了南宋,知州職位較輕,通判職位就更輕了。明代知府以下設通判,定為六品官,實際上同知沒有區別。
縣: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知縣]縣的最高長官。明代知縣為正七品 。
[主簿]主簿是主管文書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規的軍事官,唐代列為從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為八、九品,縣主簿為九品。
總督:明代具有節制地方文武官員權力的朝廷命官。明代還有管轄專門事務的總督,如漕運總督等,官階自正二品至從一品不等。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襲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職,從三品官。
[宣撫使]明鎮撫一方的軍政長官,官階由原官銜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通政使司(中央情報機關)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機關)卿1人, 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長官),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監察機構)按察使9人,按察使 一省之司法掌握者。 。
與知府同級的四品官還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參議、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員,數以百計。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二品散官。
[通議大夫]唐宋兩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正三品。
[資政大夫]元明兩代正二品文官。
[資善大夫]元明兩代二品文官。
[資德大夫]元明兩代二品文官。
[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管。
[奉訓大夫]元明兩代從五品文官。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兩代為從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憲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議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中順大夫]元明兩代正四品文官。
[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文官,明為從三品。
[正奉大夫]元明兩代從二品文章。
[宣德郎]唐宋兩代正七品文官,明清兩代從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議郎]唐宋兩代從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榮祿大夫]元明清三代從一品文官。
[光祿大夫]漢代掌管宮廷宿衛及侍從的長官。魏晉以后有其名而無其職,唐宋以后成為階官的稱號,從二品官。元明為從一品,清為正一品,成為文臣最高的階官。
[公、侯、伯、子、男]這是皇帝授封的爵號。“公”是“王”以下最高爵號。明代僅封侯、伯。
[文林郎]從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為正七品。
中央派出官員
[安撫使]朝廷派往邊疆重要地區統轄軍民的官員。明代僅在少數民族地區設有此官,官階一般是正三品,如原來官銜在二品以上,派出時則稱安撫大使。
[巡按]明代派遣監察御史分赴各省區巡視,考核吏治,稱為巡按,一般僅有六品官。官階雖不高,但可以與省區行政領導分庭抗禮,知府以下要服從他的指使,事畢回京。
[巡撫]明代凡是文職官員奉命出朝,統稱“巡撫”,這官職是臨時性的。巡撫的職責隨時隨事隨人而施。
[經略安撫使]此后大多經略安撫使統管軍民。明代只稱“經略”而不稱“經略使”,官階比總督略高。官階一般為正二品或從一品。
[欽差大臣]明代由皇帝親自派遣,出外辦理重大事件的官員稱為欽差。
轉運使]唐代經理江淮米糧、錢幣、物資運輸的官員,宋代稱漕司,明清兩代稱漕運總督,一般是二品官。
這些由中央派出到地方工作的官員,為臨時的官職,任務完成之后,回朝復旨,職務也就自然取銷。宣德之后(1426—1435),許多巡撫不再回朝,而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洗馬]洗馬即前馬,也是先驅的意思,是太子的侍從,一般為三品。
[駙馬]“駙”就是“副”的意思。駙馬都尉與奉車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車的近臣。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駙馬都尉,因此,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門稱號,而不是官職。明代沿用這個名稱,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為次于親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順承郡王等。
武官名稱及品級:
[宣威將軍]明代從一品武官。
[建威將軍]明代從一品武官。
[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
[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制。
[副將]明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次于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
[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
[昭勇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將軍]明代正三品武官。
[參將]明代總兵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將一級。
[懷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定遠將軍]明代從三品武官。
[明威將軍]明代正四品武官。
[廣威將軍]元明兩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宣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顯武將軍]元明兩代從四品武官 。
[守備]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將軍]明代從五品武官。
[武義將軍]明代從五品官員。
[武節將軍]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將軍]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總]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兩代正六呂武官。
[昭武將軍]元代稱為大將軍,明代正品武官。
[把總]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檢]巡檢的官名始于宋代,是邊疆要地州縣的武職指揮官。元明清三代,巡檢僅為九品官。
宋朝沒有兵部尚郎的官職,有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相當于現在國防部的部長和副部長。
相當于國防部管裝備物資的副司級干部。
兵部尚書(相當于國防部部長)、兵部侍郎(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兵部郎中(相當于國防部某司正司長)、兵部員外郎(相當于國防部某司副司長)
明朝(中央官員品級)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 另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從一品);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這些均為加官,用來表明受官者的功績與崇高身份,沒有實際管轄范圍。
2、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 等。 吏部(人事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正二品吏部尚書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戶部(財政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正二品戶部尚書1名,正三品戶部左右侍郎2名 禮部(禮儀部):主管國家兇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正二品禮部尚書1名,正三品禮部左右侍郎2名 兵部(國防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書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書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工部(建設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書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屬于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僉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御史與直 屬于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于言官范疇。
4、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 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 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御前會議,審理有罪 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 予執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負責輔助太子的機構設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設左右春坊,司經局,主簿廳。
7、太醫院:
太醫院是管理宮廷及貴族診斷,制藥的,設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醫四 人,從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當于現在國立大學,干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 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后就會 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會被授予此職位。
9、內閣:
設內閣大學士,正五品,管理國家政事要務。一般大學士連任其他職務抬升品級。
編輯本段明朝(地方官員品級)
縣:
助手有縣丞、主簿。縣丞協助知縣管理縣政,主簿管全縣糧稅、戶籍。水滸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縣丞一職。
州:
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把全國劃分成了13個監察區,稱為州,州的長官叫刺史,負責監察郡,縣的官吏。東漢后,刺史又稱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縣。 宋朝州的行政長官才稱知州。明清兩代的州有兩級別:直隸州和散州。 直隸州屬省,級別與府相同;散州隸屬府,同縣級。 知州屬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別掌財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時,直隸州(76個)散州(48個)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長官稱府尹,宋朝的府屬“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間) 明清兩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稱尹外,一般都稱知府。沒辦法誰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納稅糧分三等:納糧20萬以上為上府,20萬以下十萬以上為中府,十萬以下為下府,無糧的叫地府,全國150多個府。
編輯本段明朝官員品級和俸祿(以萬歷年間為準)。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師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師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師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師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書 左右都御使 都督儉事 正留守 都指揮使 襲封衍行公 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揮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賓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揮僉事使 指揮事 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祿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馬寺卿 參政 都轉運鹽使 留守司指揮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僉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鴻臚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馬寺少卿 知府 衛指揮僉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館少卿 從四品(月俸二十石) 國子監祭酒 布政司參議 鹽運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撫司宣撫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華蓋殿大學士 謹身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 東閣大學士 春坊大學士 翰林院學士 庶子 通政司參議 大理寺丞 尚寶寺卿 光祿寺少卿 六部郎中 欽天監正 太醫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經歷 上林院監正 按察使僉事 府同知 王府長史 儀衛 正千戶 宣撫使同知 從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讀侍講學士 諭德 洗馬 尚寶少卿 鴻臚少卿 部員外郎 五府經歷 知州鹽運司副使 鹽課提舉 衛鎮撫 副千戶 儀衛 副招討 宣撫司副使 安撫使安撫 團練指揮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讀 侍講 司業 太常寺丞 尚寶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醫院判 都督院經歷 京縣知縣 府通判 上林苑監副 欽天監副 五官正 兵馬指揮 留守司經歷 都司經歷 斷事 百戶 典仗正 神樂觀提點 長官司副詔討 宣撫儉事 安撫同知 善世正 從六品(月俸八石) 贊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祿寺丞 光祿寺署正 鴻臚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經歷 布政司理問 鹽運同判官 州同知 鹽課司提舉 市舶司提舉 河梁副提舉 安撫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給事中 監察御使編修 大理寺評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經歷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馬副指揮 營膳司所正 京縣丞 府推官 知縣 按察司經歷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 審理 安撫司儉事 蠻夷長官 從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檢討 左右給事中 中書舍人 行人司副 光祿寺典簿 光祿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經歷 靈臺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鹽課司副提舉 布政司都事 副理問 鹽運司經歷 衛經歷 宣慰經歷 招討司經歷 蠻夷副長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國子監丞 五經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醫 協律郎 典牧所提領 營繕司所副 衛知事 府經歷 縣丞 煎鹽司提舉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寶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醫正 王府典膳正 講經 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 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 從八品(月俸六石) 清紀郎翰林院典藉 國子監助教 國子監典簿 國子監博士 光祿彔事 光祿監事 鴻臚寺主簿 京府知事 運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寶副 王府良醫副 宣慰司經歷 神樂觀知觀 崇真宮副靈官 左右覺義 左右玄義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書 侍書 國子監學正 部檢校 鴻臚寺署丞 五官監候 五官司歷 營繕所丞 府知事 龍江寶鈔副提舉 縣主簿 長史司主簿 長史司典儀正 長史司典樂 牧監正 茶馬大使 贊禮郎 奉鑾知事 宣撫知事 安撫知事 顏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轡局大使 寶源局大使 織染所大使 承運庫大使 寶鈔廣惠大使 廣積庫大使 贓罰庫大使 京府織染局大使 十字庫大使 典牧所大使 會同館大使 文思院大使 雜造局大使 從九品(月俸五石) 待詔 司諫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務 學彔 典籍 鳴贊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監副 圉長 大醫院吏目 提舉司吏目 鹽課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織染局大使 府倉大使 司庫司大使 司獄副使 巡檢副使 茶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樂 按察司檢校 府照磨 宣撫司照磨 典儀 副教授 草場大使 軍儲大使 御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門倉大使 軍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會同館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讀 顏料局副使 承運庫副使 寶鈔廣惠副使 廣積庫副使 贓罰庫副使 十字庫副使 廣盈庫大使 太倉銀庫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庫大使 都稅大使 宣課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織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轡局副使 寶源局副使 織染所副使 正術 正科 都綱 都紀 太常寺同樂 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 司牲司大使 雜造局副使 節慎庫大使 營膳所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