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女性唐代司馬是什么官職相當于現在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唐代司馬是什么官職相當于現在,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司馬”是州刺史的別稱,當時實際上是閑職。任唐朝司馬的一般都是朝廷中被貶的大官。司馬這一官職手中沒有實權,平常工作比較閑散,為五品官職。
在古代,司馬又被稱為“送老官”,因為這一官職手中沒有什么權利,也不需要干什么活兒,但是拿到的俸祿又比其他官員稍微高一點,特別適合那些沒什么野心,又被排擠在外的官員。
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被貶為司馬,在《琵琶行》中他曾經寫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他當時就被貶為九江郡司馬。
隋唐以后司馬為兵部尚書的別稱。“司馬”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國家軍賦和組織軍事訓練外,還是軍法的執行者。
由于在奴隸制軍事制度中具有“寓兵于農”、“寓將于卿”的特點,加之司徒、司馬、司空共同管理國家事務,所以三司既有分工,又互相聯系,特別是司馬還負責管理軍賦。與此相關,他還必須與主管人民的司徒和主管工程建設的司空協作。
歷史背景
在西周的時候,“司馬”就已經作為官職開始設置了,與司徒、司空并稱為“三有司”。在春秋時期,當時的各諸侯國官員制度里面都設有司馬這個職位,有一些諸侯國還設置有大司馬,在此之外還設有左司馬,以及右司馬等職位做為大司馬的下屬官員。
司馬這個官職,在漢代時期曾一度被取消。到了漢武帝時期,把太尉改為了大司馬,在到之后就成為了兵部尚書的別稱了。
到了魏晉時期,司馬已經成為總理軍隊事務的官員,參與國家的軍事計劃。此時的司馬其實已經是朝廷的重臣,掌管著國家的軍政和軍隊賦稅,國家對外出兵征戰,都是司馬統兵,所率的軍隊有六個師亦或者八個師不等,已經相當于大將軍的職權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司馬
在唐朝司馬是一個很特殊的職務。一般京官被貶,都是被貶為司馬,沒有實權,只領俸祿,每天基本沒有政務,是一個很低級的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地方局長。而且官員們也不會跟他們交往,因為如果交往了,被人抓到把柄,有可能會被罷職。
更多關于唐代司馬是什么官職,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992289161510367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司馬和長史合稱為“上佐”,是個地方小官,唐制規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況下,司馬并無具體職任,司馬不親實務,朝廷多用以優待宗室或安置閑散官員等,所以白居易稱這類官為“送老官”。約相當于現在的秘書和顧問。
擴展資料:
(1)司馬中國歷史上職官名,其執掌事務不一,但多為幕僚性質的官員。部下屬官的通稱。《通典·職官十五》“ 大唐 州府佐吏與 隋 制同,有別駕,長史、司馬一人”原注:“大都督府司馬,有左右二員,凡別駕、長史、司馬通謂之上佐。”
(2)州的長官為刺史,其下屬僚佐主要有上佐、判司和錄事參軍。上佐指長史、司馬,沒有具體職事,輔佐刺史處理州事,但又往往成為安排閑冗官員的職位。因此唐代后期的中、下州一般都不置上佐之職。
(3)鄭玉(唐朝司馬),(公元734—802年),字廷玉。原籍河南滎陽。其祖父鄭亮在鄚州任司馬,留居本地,遂為鄚人。初,鄭玉舉孝廉,任為從事,后授宣議郎侍恒王府司馬代理本州(鄚州)孔目、判官,掌管文書,推判獄案。治理有序,使吏不敢欺民,百姓安居樂業。以致“賓客敬仰”,“州將美其德行。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唐代官制。
百度百科——鄭玉(唐朝司馬)
司馬在古代是掌管軍政、軍賦的官員,也就是負責軍事、戰爭方面的主官。漢武帝時罷太尉置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號,比如衛青官拜大司馬大將軍、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
從職能范圍來看,司馬相當于古代六部中的兵部尚書以及現在的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總參謀長和后勤部部長。明清時期的官紳在提及兵部尚書的時候,往往尊稱其為“大司馬”。
漢武帝廢太尉,立大司馬。而大司馬最初并不是一個官位,而是一個加封虛銜。所以你看衛青之類的都是大司馬大將軍。因為他實際是大將軍(帶兵打仗)但是功勛卓著深受喜愛,所以封大司馬以示尊寵。所以大司馬說起來跟漢初的太尉是有些類似。
但是不同的是,自此開始,大司馬有凌駕于丞相之上,并成為三公之首的趨勢。這跟漢初丞相為百官之首的地位有些不同,意味著孝武意圖削弱外朝的想法。
擴展資料
“司馬”作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國家軍賦和組織軍事訓練外,還是軍法的執行者。司馬的這一職能在《左傳》、《國語》中亦有所記述,如《國語·晉語三》載晉國將領慶鄭,因違反軍令,晉惠公命司馬說殺之,司馬說于全軍將士前歷數慶鄭違反軍令的四大罪行,然后對其實行斬刑,以儆全軍。
據《左傳·文公十年》載,楚王與宋、鄭二國君田獵于孟褚,“宋公違命”,左司馬天畏“抶其仆以徇”,這是司馬在田獵中(實為軍事演習)懲罰違令者的事例,即使一國之君亦嚴懲不貸。對違犯正常軍事行列者由司馬負責處治。
從上述幾例中可見,無論是軍事演習還是在真正的戰爭中,凡違反命令和軍規者,小自車仆,貴至國君,均予以嚴厲懲處,而執法者即是司馬。上引《左傳》、《國語》等材料反映的雖是春秋時期的事件,但所記述的均為周制。
春秋時如此,西周時亦當不例其外,與《周禮·大司馬》所記相印對,足以證明司馬無疑是軍事執法官。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司馬
殷商時代始置,司馬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后亦加于驃騎將軍,后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后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但是在唐朝“司馬”是一個很特殊的職務。一般京官被貶,都是被貶為司馬,沒有實權,只領俸祿,每天都是游山玩水的,在唐朝是一個很低級的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地方公安局局長吧。
擴展資料:
司馬:古代職官名稱。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沖鋒,而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其重要。
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什么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由于這層關系,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司馬
西周開始設置,春秋、戰國時沿用,掌管軍政和軍賦。漢武帝時廢除太尉設置大司馬,后世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侍郎則稱少司馬。漢代大將軍營五部,部各設置軍司馬一人。魏晉至宋代,司馬均為軍府之官,在將軍之下,綜理一府事務,參與軍事計劃。隋、唐兩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馬一人,位在別駕、長史之下。明、清兩代稱府同知為司馬。《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九江郡,隋代設置,唐代叫江州或潯陽郡,治所在現在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州刺史的別稱,當時實際上是閑職。
司馬和長史合稱為“上佐”,是個地方小官,唐制規定,凡刺史缺員或為親王兼領時,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況下,司馬并無具體職任,司馬不親實務,朝廷多用以優待宗室或安置閑散官員等,所以白居易稱這類官為“送老官”。約相當于現在的秘書和顧問。
司馬:古代職官名稱。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沖鋒。
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其重要。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什么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由于這層關系,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
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后亦加于驃騎將軍;后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后,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司馬是從五品下的官員,在唐朝的時候,司馬這個官職的職務就是協助當地的刺史辦事,但是更多的只是個虛名而已,沒有任何職權,幾乎成為了朝廷貶官的一個代名詞。
刺史是一個州的一把手,相當于現在市長的職位,通常在三品下到五品下之間。唐朝刺史一般是州的行政長官,每一個州的綜合實力都是不同的,被分為上州、中州以及下州。不同州的刺史的官階也不盡相同,上州刺史官階最高,中州刺史次之,官階最低的就是下州刺史。
在唐朝的時候,司馬這個官職的職務就是協助當地的刺史辦事,一般是四品官。但是更多的只是個虛名而已,沒有任何職權。長史,為幕僚之長,亦可領兵,其實質若現今之參謀長之職務。
擴展資料
唐朝刺史和司馬都是州里的長官,分別管理不同的事情。但是唐朝刺史是地方州的最高行政長官,它的官階要比司馬大。司馬要比刺史的官階低一點。而且司馬一般是輔佐當地的刺史辦事,沒有任何實質的職權而言。
與刺史、司馬差不多得還有長史一職,長史同樣是州里設的職位。只不過它的存在感要比司馬稍微大一點。
唐朝中央宰相名稱: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左右仆射、參知政事(二品)等都是宰相,相當于現在的政治常委、委員.尚書(三品)、侍郎(四品),相當于現在的部長、副部長;郎中(五品)、員外郎(六品),相當于中央部委的廳局級、副廳局級公務員.御史大夫(三品)、御史中丞(四品),相當于紀委書記、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