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1育兒明朝九公主朱延婍結局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明朝九公主朱延婍結局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明朝九公主的真實名字,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長平主復蘇。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
選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卷121列傳第九公主傳。
記得有人說過金庸有駙馬情節。男主人公幾乎個個做過駙馬。這當然不是事實。不過金庸倒是真的寫了很多公主。射雕中的華爭,鹿鼎記里的建寧,天龍八部里的阿朱阿紫夢姑們,總之一大堆。《碧血劍》里有個九公主,溫柔美麗,因為喜歡袁承志,讓溫青青大喝干醋。后來被父皇斬斷了一條手臂,讓人看著難受。這個九公主,后來出家做了尼姑,金庸在鹿鼎記中讓她再次出場,人到中年,美麗依舊。梁羽生也寫到了她,不過是個老年的獨臂神尼,教了徒弟呂四娘。
九公主是歷史上的人物,也的確被她父親斬斷了一只手臂。大概封號叫長平公主。明亡的時候才15歲。但是不是出家做了尼姑而且武功高強,那我就不知道了。
幾天前聽廣播,后弦的專訪。
九公主講的是一個歐洲(?)的中世紀小公主到了現代(穿越時空,好像是)。一個很開朗活潑的小公主,一個喜歡和男孩子們踢足球的公主。(好像有女扮男裝哦)公主穿的是九號球衣,所以叫九公主。然后有一天公主回去了。男孩子們只看到她留下的那一件九號球衣。
大概就這樣了。偶也素從廣播里聽弦弦講的。
朱元璋的第九個女兒,長的很漂亮,也很受朱元璋的寵愛。可能天妒紅顏,她在嫁給自己老公傅中兩年后多一點就不幸去世了。她那時候才18歲,18歲就像早晨剛出來的太陽,是最好的年紀,她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但是她的生命卻在那一年結束了,在最美好的時候凋謝了,雖然她壽命不長,但是生前卻受盡了父皇朱元璋的寵愛,這也算是是對她的一個安慰吧。
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每一個人個性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可能對孩子的感覺也是不一樣。,那么在帝王家那就更加啦,皇帝的子女那么多,皇帝肯定也有偏愛的兒子或者女兒,在朱元璋的很多女兒中,壽春公主是最受他的喜愛的,所以朱元璋經常給她一些賞賜,給她一些田地,朱元璋把吳江縣最為肥沃的120多畝糧田都賞賜給了九公主壽春,所以說壽春公主在那時候也算是一個白富美。
既然是一個白富美,又出生于皇室當中,那么她的婚姻,肯定也是千挑萬選。老話不是在說嘛,門當戶對,再加上她的父皇對她這么寵愛,他的婚姻會差到哪里去呢?而她的父王就為他選擇了開國功勛傅有德的長子傅中,九公主能嫁到這樣的人家也算沒有委屈她,她的老公在她嫁過來之后對她很是寵愛,夫妻倆個人的關系也是很好的。
九公主還生下了一個兒子,白白胖胖,很是可愛,這樣的一家三口,本來以為她幸福生活會一直下去,沒有想到的時候,這樣的生活僅僅只過了兩年,她就香消玉殞了,真是替她可惜。但是人生死有名,雖然她在世的時間不長,但是在生前卻受盡了父皇的寵愛,也算沒有白來一趟。
朱元璋的子女數量眾多,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據說他有16個女兒,那么這16位公主都過得怎么樣呢。史書中記載這16位公主的結局大多不怎么樣,而且因為是公主,在史書中沒有太多詳細的記載。,牽連的人數特別廣,好多駙馬都被牽連了。加上朱棣篡位又殺了一批,確實好下場的人很少。我們先說排名第十的和第十三的兩位公主,她們生下沒多久就去世了,沒有封號也沒有嫁人。
再說說幾位相對來說過得還可以的公主:二公主寧國公主的丈夫受到是最受朱元璋喜愛的女婿,后來他的丈夫輔佐朱允炆抵抗朱棣,投降之后被朱棣殺了。寧國公主作為朱棣的妹妹,受到了朱棣的善待,她的兩個兒子都做了官,自己也享受了大長公主的待遇,七十一歲時去世,活的也非常的久,是朱元璋16個女兒當中過得最好的。二公主的妹妹同母四公主安慶公主卻嫁了個潑皮進士,史書當中對她沒有太多記載,如果活的久一點應該和二公主是一個待遇。
再說說其他幾位不算太好的公主:長公主臨安公主,她的丈夫被牽扯進胡惟庸案子當中,全家被流放。但是朱棣繼位之后對她很重視,臨安公主66歲時在江浦去世,朱棣還為了她四天不上朝。三公主崇寧身體非常不好,還嫁給了一個普通人牛城。牛城犯罪之后崇寧跟他一起流放,路上就死了,牛城也被殺。
五公主汝寧公主的丈夫也牽扯進了胡惟庸案件當中,記載不詳。六公主懷慶公主的丈夫作的一手好死,幾次得罪了朱棣,50多歲時懷慶去世。七公主大名公主丈夫反抗朱棣被殺,自己病死。朱元璋最喜歡的八公主福清公主48歲時去世、九公主壽春公主18歲去世。我見猶憐的十一公主南康丈夫自盡,自己享年66歲。十二公主永嘉是唯一有謚號的公主。十四十五皆不詳。十六最小最受寵但是38歲就去世了。
《紅樓夢》成書于清朝時期,曹雪芹在書中借賈府二奶奶王熙鳳的口,談到了古代嫡出、庶出之女的區別:“雖然正出庶出是一樣,但女孩兒卻不比男人,將來說親時多有為庶出不要的。”在清朝歷史上,皇帝大多庶出,是嫡是庶對皇子也有影響,但卻不會像公主一樣大。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后金為“清”,仿照明朝的制度定了一些皇室規矩,其中就有公主封號規定。皇后生的女兒是嫡出,可以封最高等級“固倫公主”,至于妃嬪所生或者被收養的女兒,撐死封“和碩公主”。
滿語“固倫”大概類似于漢語的“鎮國”、“天下”、“尊貴”,寓意是很好的。一般情況下庶出公主對這個封號只能望洋興嘆,但也有很特殊的情況,比如公主特別受皇帝喜愛,比如公主早逝后皇兄登基,追封她為固倫公主(雍正皇帝就追封過自己的同母妹妹溫憲公主)。
康熙、乾隆也都有過破例封庶出女兒為“固倫公主”的情況,但還是乾隆一朝的破例最為特別。乾隆一共10個女兒,5個早夭,剩下的5個里三個固倫,兩個和碩,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本來就是乾隆深愛的“富察皇后”所生,封固倫公主并不奇怪。
另外兩個,一是“魏瓔珞”原型孝儀純皇后(令妃魏佳氏)所生的七公主固倫和靜公主,二是乾隆65歲那年惇妃為他生下的最后一個皇嗣,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和孝公主的婆家我們并不陌生,她嫁去了和珅家,因為是乾隆老來得女,性格脾氣都符合乾隆胃口,丈夫還是重臣和珅兒子,和孝公主受寵封固倫公主也挺符合邏輯。
但兩個蹲庶女位置上的“和碩公主”就有意思了,一個是純惠皇貴妃(影視劇中純妃)生的四公主和碩和嘉公主,另一個,是孝儀純皇后生的九公主和碩和恪公主。也就是說七公主九公主同母,都是“魏瓔珞”女兒,如果乾隆真的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把令妃“魏瓔珞”當成心肝肉,怎么可能給她女兒截然不同的待遇?
乾隆皇帝對待令妃,說寵一定有幾分,但愛恐怕找不出,這一點只要分析七公主和九公主嫡出、庶出區別對待的原因,就足以證明。七公主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而九公主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只差了兩歲而已,這對姐妹出生時她們的母親還在妃位上。
不過,七公主是令妃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在富察皇后去世、繼后那拉氏又被乾隆厭棄的宮廷風云中,令妃像是女主光環加身,生下九公主第二年就晉封為貴妃;乾隆三十年,也就是那拉氏被乾隆“打入冷宮”的同一年,她再次晉封,這回是皇貴妃,等同于副后,掌管六宮。
這樣一來,她的兩個女兒自然也更尊貴,但乾隆皇帝給七公主“固倫”嫡出封號,卻不是因為將皇貴妃看得重,而是因為乾隆為她選擇的婆家重要。令妃封皇貴妃5年后,14歲的七公主就封固倫和靜公主,半年后嫁給拉旺多爾濟,拉旺多爾濟出身蒙古勛貴,爺爺是超勇親王策棱!
策棱,成吉思汗嫡系后裔,不僅娶了康熙女兒,還是清朝論功勞論影響力都排第一的蒙古將領,有他才有了清朝北境的安寧,他對清朝的重要性,就和衛青、霍去病對漢朝的重要性差不多。所以,乾隆要將一個“嫡出”女兒嫁給拉旺多爾濟才能顯得重視“滿蒙聯姻”,更好拉攏蒙古功臣勛貴。
但九公主不同,九公主嫁的是名將兆惠之子,一等武毅謀勇公札蘭泰。她6歲那年兆惠便已去世,乾隆為了犒賞功臣,許下婚約,雖然兆惠功勞也大,但論政治方面的安撫,自然是拉旺多爾濟這邊拔頭籌。九公主也是14歲那年出嫁,這回,乾隆沒有想著封個固倫公主給她。
很明顯,拉旺多爾濟是未來的“超勇親王”,家族勢力更大,籌碼也更多,乾隆的做法主要是取平衡,而不是論這兩位公主誰更受他喜歡。公主婚姻只是他為政治需要所作出的設計安排,七公主20歲便去世,九公主23歲便去世,到底有沒有婚姻不順的原因,現在不得而知。
但遍觀清朝歷史,公主都是被她們的父兄推出去當工具,連改嫁也不被允許,她們雖然是金枝玉葉,卻不一定比平凡人家的女孩幸福。
長平公主(Princess Chang Ping))名叫朱媺娖(Zhūměichuò)(1629或1630——1646年9月26日),是明末極著名的人物,《帝女花》的主人公。她身為末代公主,并沒有過人之處,也沒有什么作為,然惟其國破家亡,身世悲慘,為人熟知。順治二年上書清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要求出家為尼。清帝為籠絡人心未許,將其下嫁崇禎生前選好的駙馬周世顯。因公主非男兒身,不會有人擁立她為帝,造成對清廷的威脅,所以對她賞賜有加。但公主身心都受到極大創傷,婚后僅一年多就去世了,死時尚有五個月的身孕。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她也許會像明朝絕大多數公主一樣,在富足與尊榮中安然度過一生。然而時運不濟“生于末世運偏消”,除了認命,還能怎樣?救得傷,救不了命啊!她的命運同《紅樓夢》里的巧姐有幾分相似,然而后者幸有劉姥姥相救,可是長平,誰能救贖她呢?
陶紅英,出自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 小寶的聰明伶俐,善解人意以及半真半假的義氣,十分討人喜歡,陶宮蛾也入了小寶的局,和小寶姑侄相稱,歡喜得流淚。 陶宮蛾真名叫陶紅英,是明朝長平公主的丫頭,明亡之后,依然對故主忠心耿耿,多年潛伏宮中,伺機為主人報仇。 《四十二章經》的秘密,此時得以披露,其中藏著有關清朝氣數龍脈和大寶藏的秘密。神龍教教主的神通廣大,也給陶紅英一再渲染。“天下最最兇險之事,莫過于和神龍教教下之人動手”,此一大伏筆,日后另有無數好戲。 陶紅英沒想到的是,八部《四十二章經》,小寶自己已得了五部。 遇到真人也只說七分真話,小寶夠厲害。 陶紅英的忠誠,幾十年如一日,也最難得。見到九難,雖然歲月和滄桑已將她變成了另一個人,陶紅英還是把她當作自己永遠的公主,陶紅英一言一行,每處細節,還是和當日一般,在懷舊中體味著傷感和無奈。
就是普通的關系。其實金峰和九公主就是普通的關系,一直沒有越過那一條線。
和碩愨靖公主(1689-1736),康熙帝第十四女,母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七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封為和碩愨靖公主,嫁與散秩大臣、一等男孫承運。乾隆元年逝世,年四十八。 【金枝幸漢——和碩愨靖公主】 金枝幸漢——和碩愨靖公主在歷史上,一個人會被后人關注,往往因其擁有的某種特制。這種特質或許是地位、或許是才華、或許是在某個范圍內的獨一無二。 公主們也不例外。這一次,我們將這種范圍設定在康熙皇帝的女兒中,于是也就能看出了一些可稱為“唯一”的東西。比如之前介紹到的:唯一被康熙晉封為固倫公主的榮憲公主;唯一不是康熙親生的純禧公主;唯一的雍正的親妹妹溫憲公主;以及今天我們要說到的,唯一的嫁給漢人的愨靖公主。 十四女(1689—1736):和碩公主。玄燁之十四女。其母為玄燁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1689)十二月初七日生。康熙四十五年(1706)18歲時受封為和碩愨靖公主。是年嫁與散秩大臣一等男孫承運。孫承運系振武將軍甘肅提督孫思克之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襲父遺爵,封為一等男,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乾隆元年(1736)公主去世,時年48歲。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皇朝,所以不論你是否承認,漢人在清朝統治階級的內部,始終處于較為從屬的地位。但畢竟漢族人數眾多,也就注定了即使在失去執政權之后,漢人也會以不同的形式滲透到統治階級核心中的方方面面。 而在康熙的諸多女兒中,與漢族的關系最為親密的應該就是這位愨靖公主了。她與漢族之間的緊密聯系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身世,二是婚姻。 先說愨靖公主的身世。從上面公主的生平我們看到了,公主的生母袁氏是一名漢人(確切地說是在旗的漢人)。其實清朝“滿漢不通婚”的規矩不過是十分表面化的東西,因為在這種階級社會中,人的身份、地位、層次或是民族屬性都可以為服務于統治而任意改變。所以不是“滿漢不通婚”,二是滿族不能與沒有位份的漢人通婚。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入旗”和“抬旗”。漢人可加入漢軍旗,漢軍旗又可以抬進滿洲八旗。問題的關鍵只是在于,統治者是否需要這樣的改變而以。 于是我們看到了,自順治開始,幾乎每一位清朝皇帝都不乏漢族后妃。甚至有的還為皇朝誕育了繼承人(乾隆的孝儀純皇后)。 康熙皇帝在這方面也不例外,據史料記載的康熙的五十五個后妃中,屬于漢族的就有十四人。當然,盡管人數不少,但這些漢妃在宮中的地位始終不高,她們中間獲得的封號最尊者,就算是順懿密太妃王氏和純裕勤太妃陳氏,至于其他人,便全都淹沒在后宮的萬紫千紅中了。 愨靖公主的母親袁氏,就是這樣一個被淹沒的人。關于她,史書上的記載只有寥寥數字:“貴人,袁氏,女一,下嫁孫承運。”從這句話中,我們基本上能得到的,關于這位貴人的信息就是,她姓袁;是康熙的貴人;為康熙生了一個女兒,并且這個女兒嫁給了孫承運。至于其他,便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至少讓我們了解到了,愨靖公主是康熙皇帝長大成人的諸女兒中,唯一一個有著漢族血統的公主。 幸好,愨靖公主是個女孩兒。是女孩兒就不用直接參與政治斗爭,那么在子以母貴的皇宮中,母親的身份對于她的影響也就小得多。 當然,愨靖公主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年齡。按人之常情來說,對于一個一生有幾十個兒女的人,最早和最晚出生的兒女往往會比較能引起關注。愨靖公主在康熙的女兒中序齒排行第九,人稱九公主,其下只有一個妹妹,實際上愨靖公主就等于康熙皇帝的幼女,并且前面年長的公主多已出嫁。所以想來,天真可愛的愨靖公主變成了父親政事閑暇之時,得享天倫的上佳人選。而愨靖公主也喜歡用她稚嫩的小手,擺弄著阿瑪胸前,那串光亮圓潤的朝珠。 就這樣,活潑好動的九公主在父親膝下無憂無慮的長到了十八歲。十八歲,是一個女孩即將面臨人生重大轉折的年紀。其實,康熙皇帝似乎早就已經將這個女兒的前途規劃好了。漢妃生的公主下嫁漢臣,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是皇帝一個十分高明而有蘊意深刻的安排。 康熙皇帝要將女兒嫁給孫承運,自然有他自己的理由。這里面既有皇帝自己的,也有額附自身的原因。從康熙的角度來講,我們說過,公主們的婚姻無疑是要服務于政治的。康熙皇帝在嫁女兒時,考慮到了滿、蒙、漢三方的因素。因而,為向漢臣表示恩寵,嫁一位公主過去,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當然,額附的人選康熙還是要仔細斟酌的,這個人,或是受這個人的家族,必須是能夠代表漢族臣子的,在最大限度上體現皇恩浩蕩的,有效的拉攏、團結漢軍旗的,同時也是自己相得中的人才行。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家被皇帝選中的,幸運的漢族臣子的家世。 九額附孫承運的父親名叫孫思克,字藎臣,漢軍正白旗人。孫思克的父親孫父得功曾是明朝的游擊,后來因投向了清太祖,立了功受賞。孫思克本人在平定三藩和準噶爾之戰中都立下了赫赫的汗馬功勞,受到康熙皇帝的加賞。不但親自御制《賜將軍孫思克詩》,還封其為一等男爵。與張勇、王進寶、趙良棟并稱為“河西四將”。 其實,單論戰功,孫思克與其他三人比起來似乎有所不及,可史書上記載:“思克戰功微不逮,而惓惓愛民,可謂知本矣”,這句話說明了孫思克不但是一個久歷疆場的將軍,還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官。關于這一點,在他去世之后有這樣一段插曲:“三十七年,卒,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謚襄武。喪還京師,命皇長子允禔臨奠。齋思克鎮邊久,威惠孚洽。喪還自甘州,至潼關,凡道所經,軍民號泣相送。上聞狀,嘆曰:“使思克平昔居官不善,何以得此?”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不難看出孫思克的功績和為人,也不難看出康熙皇帝對他的賞識與信任。有了這樣的支持,是孫家能夠娶到公主的第一個要素。 其次,據《玉碟》記載,孫承運的母親計氏,是太宗敖漢公主的女兒,算起來也算是康熙皇帝的表姐。孫承運其實擁有滿、蒙、漢三族的血統,而九公主嫁給他,也是一層親上加親。這或許是孫家中選的第二個重要因素。 當然除了家族的緣故之外,孫承運本人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以他的家世,盡管沒有直接被帶入宮中撫養,至少也是多次有機會得到康熙皇帝接見。并且,康熙皇帝對于這個與九公主同歲的功臣子弟十分喜愛,因而就有了之后的這段滿漢姻緣。 到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康熙皇帝細膩的心思,這樁婚姻,既做到了取得政治上的良好效果,又可妥善安排女兒的歸宿,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就這樣,康熙四十五年,正值妙齡的愨靖公主便披上嫁衣,準備出嫁了。盡管天真的她也許還不太明白出嫁的含義,但撫摸著精致秀美的嫁衣,一次次站在鏡前比對試穿,九公主那青春萌動的女兒心,還是因為激動而微微的顫動著,她堅信父親為她所作的安排一定是最周全的,對于未來,她充滿著美好的憧憬! 開頭時我們說到了,九公主是康熙的女兒中唯一嫁給漢人的公主,這里飄飄覺得,還有必要再提一下整個清皇朝中,其他嫁給漢人的幾位公主。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只有四位公主嫁到了漢家。她們是:太宗十四女和碩恪純長公主,嫁給了平西王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世祖養女和碩和順公主,嫁給了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世祖養女和碩柔嘉公主,嫁給了靖南王耿仲明之孫,耿繼茂之子耿聚忠;還有就是本文中的愨靖公主。 從這個里面我們不難看出,前三位公主一藩一個,不偏不倚,其蘊藏的政治意圖十分明顯。她們是三藩猖獗時期,朝廷對三藩的安撫,也可以說是形勢所迫。唯有愨靖公主,是在和平時期,康熙皇帝對漢臣,甚至可以說是對普天下所有的漢族百姓的特殊恩典,而之后的漢臣,卻再也不曾獲得過這種殊榮。這也體現了康熙這位英明的君主對于民族關系的處理上,獨到的方式與手段。 這樁婚姻也許也是上天冥冥中的注定,愨靖公主與孫承運因為一個民族而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婚姻也必然會受到一個民族的關注與祝福。我們可以想象,當老百姓得知皇帝就要將他公主高貴的女兒嫁到漢家時(并且這家漢臣并不是眾人痛恨的三藩,而是深得百姓愛戴的孫思克將軍家),是怎樣的欣喜與興奮。 帶著這份祝福,九公主于九額附成婚了,他們婚后的日子,想來是十分幸福的。這對年輕的夫婦,受到來之諸多方面的關愛與重視。一個是皇帝的嬌女兒,一個是重臣的貴公子,他們更像是一對沒有長大的孩子,在年長的長輩呵護下,過著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甜甜蜜生活。 成為額附的孫承運并沒有被康熙委以重任,只是封了個散秩大臣的閑職,這一方面是因為他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許是在康熙眼里,九額附和九公主更像是父親身邊承歡膝下的小兒女。既然這樣,又何必讓他們為政事所困擾?這樣的安排,對于愨靖公主和孫承運來說,也許是最好的方式。使他們可以真正的遠離政治,做一對逍遙快活的小夫妻。 在康熙后期的十幾年中,九公主于九額附常常陪同康熙皇帝和皇太后出巡或是秋獼。在承德的一次,康熙特意多加十倍的賞賜給九額附牛羊馬匹,而且考慮到漢人不善于游牧牲畜,還十分體貼的安排上駟院代為飼養。從這些細節中,我們似乎也能看出,年邁的康熙皇帝對于這對當時唯一還在自己身邊的女兒、女婿的特殊眷顧。 但是好日子總是短暫的,額附孫承運在他三十一歲時,便去世了。看到這個結局你也許會有一些懊惱,似乎悲劇的總是樂此不疲的喜歡圍繞著原本幸福的人。額附的死對愨靖公主來說無疑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原本單純開朗的她突然間變得沉默寡言了,康熙皇帝也再難從女兒的臉上看到往日那快樂無憂的笑容。 在以后漫長的歲月里,愨靖公主獨自一人,又接受了失去父親、失去祖母、失去兄長姐妹的種種打擊。她這才明白了,原來上天是那樣的斤斤計較,他給了你多少的快樂,就一定要你回報多少的痛苦!可自己這樣渺小的一個女子,又憑什么能與上天抗爭呢? 不過,日子還是要過的,她還是要活著,為什么而活呢?對了,為了父親與丈夫,因為只要她還在,那么朝廷給予漢家的恩典就也還真切切地擺在人們的面前。盡管,這對于公主本身處境的意義,已經并不重要了。 乾隆元年,在熬過了十七年的寂寞歲月之后,四十八歲的愨靖公主,在新君登基那龐大的鼓樂聲中,悄然而逝。正如她本就不受關注的降世一般。但她帶來的,是滿漢民族親善友好的千秋佳話,帶走的,是無數后人發自內心的真摯祝福。既已如此,還能要求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