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1育兒康熙時期平三藩的將領是誰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康熙時期平三藩的將領是誰,康熙年間平三藩都有誰,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平定三藩
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吳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吳世璠自殺,清軍進入昆明,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其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戰亂不斷擴大,吳三桂兵出三貴,進據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長沙;清軍云集荊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攖其鋒。孫延齡叛于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臺灣鄭經渡海進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提督王輔臣又叛于寧羌,擊殺清陜西經略莫洛。四方震動,人心動搖。康熙帝欲親征,經議政內大臣密議諫止。清軍東征西討,顧此失彼。隨后尚之信又叛于廣東,總督、巡撫俱附之,清廷增兵兩江。
第二階段
自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輔臣敗降平涼為轉機,形勢向有利于清軍發展。隨后,因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倉促撤兵請降。尚之信也相繼投降。孫延齡又被吳世璠殺于桂林。于是,清軍集中兵力進逼長沙、岳州,吳三桂聚眾固守。兩軍在江西吉、袁二州、廣東韶關、永興和廣西梧、潯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圍要地反復爭奪。清軍將帥每多觀望,曠日糜餉,在軍事上仍處于相持階段。
第三階段
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歲的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但未能改變叛軍的困境。同年秋,吳三桂病死,形勢陡變。叛軍無首,眾心瓦解。其孫吳世璠繼承帝位。清軍趁機發動進攻,從此叛軍一蹶不振,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逐步為清軍恢復。但馬寶、胡國柱等叛軍仍困獸猶斗,節節頑抗;滿洲將帥仍多遷延,以致時逾兩年,清軍才進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圍攻省城昆明。吳世璠勢窮自殺,余眾出降,三藩之亂終告平定。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清廷入關后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后來,駐云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其中吳三桂勢力最大,不僅在經濟上是中央政府沉重的負擔,而且威脅到清政權。
三藩是指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
清廷入關后需要對付李自成起義的力量和南明政府的反抗,明朝的降官是可以借助的力量。但20年后,駐云南的吳三桂、駐廣東的尚可喜、駐福建的耿精忠等藩王已經形成很大的勢力,與清廷分庭抗禮。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進入云貴省城,吳世藩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三藩指的是三個藩王:云南 平西王吳三桂、廣東 平南王尚可喜、福建 靖南王耿精忠。
清朝的三藩是指三位藩王,即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統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將漢人降將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吳三桂封平西王,鎮守云南,兼轄貴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繼茂襲封,鎮守福建。上述三方勢力合稱三藩。三藩在所鎮守的省份權力甚大,遠超過當地地方官員,并可掌控當地軍隊、稅賦等。
三藩各擁重兵,久據數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領,綠營兵各六七千,丁口各兩萬;平西王所屬兵力五十三佐領,綠營兵一萬二千,丁口數萬。吳三桂功高兵強,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陜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云南總兵。三藩勢力幾及全國之半。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于這年11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
擴展資料:
清王朝之所以當初以優厚的條件和三藩訂立盟約,是在清朝入關之初,介于八旗兵力有限,無力南顧,利用三藩掃平李自成和南明王朝的殘余勢力,而暫時實現政治上的統一,權宜之計而已。所以清政府入關之初,和三藩訂立盟約之日起,就已經埋下了日后和三藩之戰爭的種子。三藩之亂是不可避免的。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維護了清朝的完整與統一,重新加固了清朝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實質上是一次清朝入關以后在政治上重新洗牌的過程。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清朝入關后內陸政治上的真正的一統天下、清明得力的舉措,與經濟上的實質性的發展是從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以后才開始的。因而平定三藩之亂成為以后著名的康雍乾盛世的序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三藩之亂”的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關后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云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1673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
吳三桂首先于這年11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云、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
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還有臺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仆都迅速響應。
擴展資料:
清廷在平叛三藩之亂之后,沒收藩產入官充當軍餉,撤藩回京師。除吳三桂部調往邊區站、臺服役外,其余各部重新編入八旗。福州、廣州、荊州派八旗兵駐防,廣西、云南派綠營兵鎮守,徹底消除了藩鎮制。
此外,這次平叛戰爭的勝利,意味著受“三藩”割據之害的人民的解放,給這些地區的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而有利于邊疆和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之后,又于公元1683年滅亡了臺灣的明鄭政權。至此徹底消滅了南明的抗清實力。從此有組織的反清復明運動不復存在。此后,清廷才開始從事行政和財政經濟的調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決邊疆問題。
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過程:
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于這年11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云、貴而開進湖南,幾乎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河南還有臺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仆都迅速響應。
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敢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
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后,吳三桂于1678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立國號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他積郁而死后,將所謂的“帝位”傳給孫子吳世璠。[4] 。
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軍進入云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對于清廷來說,是確立穩定的皇朝統治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