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6文化心遠地自偏的前一句是什么成語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心遠地自偏的前一句是什么成語展開說明,心遠地自偏一句該如何理解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心遠地自偏的前一句是什么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出自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這四句詩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實情感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問君何能爾”——問我(君指詩人自己)為何處人境而世俗交往、無車馬喧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于是便選擇了遠離官場,潔身自好,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這四句詩,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后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遠離塵俗,超凡脫俗。這四句詩托意高妙,寄情深遠。
【原詩】飲酒?其五(東晉 · 陶淵明。
)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中所想遠離世俗,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清楚,卻已忘了怎樣表達。
心遠地自偏上一句:問君何能爾
[作者] 陶淵明
[全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全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譯文:
我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卻沒有聽到世俗交往的紛擾。
問我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呢?自己的思想遠離塵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變得安靜了。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抬頭無意之中看見了南山。
傍晚山氣朦朧,夕陽西落,鳥兒相伴飛回山林。
這里邊有隱居生活的真正樂趣,想要辨識卻不知怎么表達。
拓展資料:
1、人物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 劉宋后改名潛。 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 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飲酒20首》中最著名的一首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 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注釋
[結廬]:構筑房舍。結,建造、構筑。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里意為“居住”。
[人境]人世間
「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何能爾]為什么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 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此中」二句:意思是:這里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悠然]自得的樣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 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 日夕]傍晚。
[相與還]相伴而歸。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佳]美好。
[ 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人境:喧囂擾攘的塵世。
一、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三、出處
魏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
《飲酒·其五》賞析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
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他要在無車馬之喧,無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尋求樂趣,堅守節操,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一、出處
魏晉時期陶淵明的《飲酒》
二、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釋義
將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么能這樣,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致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四、重點
1、結廬: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 爾: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看見,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真意:從大自然里領會到的人生真諦。
10、相與還:結伴而歸。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并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么即使處于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靜之地。
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于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后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系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于人,也屬于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為一支輕盈的樂曲。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閑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采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將“見”改為“望”不好。“見”字表現了詩人看山不是有意之為,而是采菊時,無意間,山入眼簾。
見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于峰際;成群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
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托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
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里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里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宋代詩人蘇軾的《天石硯銘》翻譯: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淺綠色,里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
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于是把它還給我,說:“這是你文章發達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愛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銘文說:“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或以品德為高,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人流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臺,卻怎么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涂,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于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致,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
原文:
軾年十二時,于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里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軾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涂,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元豐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抓到監獄,貶至黃州,先父送與他方硯不知丟到什么地方去了。幾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書架上看到這方硯,蘇軾大喜過望,連忙將兩個兒子叫來,告訴他們這方硯的故事,也告訴他們爺爺的那番話語。從一方硯臺引出道德文章的話題,可見蘇洵、蘇軾對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代表作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