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教育論語侍坐人物形象分析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論語侍坐人物形象分析,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背景是孔子與他的的弟子在一起閑談,孔子想知道他們的志向,于是向他們問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篇,標題為后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輕率急躁,冉有的謙虛,公西華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寧靜,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讀性很強的文章。
先進篇的含義
在先進篇里,通過孔子問志,弟子言志,子路,冉有,都有點個人英雄主義,而曾皙卻是從文教入手,甘愿為社會服務,功成不必在我,他描繪了一幅禮治后大同社會的康樂圖,這與孔子的文教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是一致的。
《論語》中孔子同弟子們一起座談理想的記載有兩處,一處是《公冶長》中,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另一處很多人都知道,就是《先進》中最后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這兩件事應當是發生在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國后回到魯國定居下來的時候。這個時候,孔子的年紀已經比較大了,過濾掉了心中浮躁的泡沫,一方面希望社會穩定、祥和,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夠有個恬淡、自在的生活。所以,他的社會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當曾皙表示,自己希望的生活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時,立即讓孔子產生共鳴,所以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莫 通:暮)。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出自先秦論語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翻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么,但愿意學習做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曾皙,你怎么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只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所以我笑他。”
“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
“哪里見過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國家的呢?”
“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
“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
內容品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選自《論語·先進》,標題為后人所加。文章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生動再現了孔子和學生一起暢談理想的情形。
人物特點:
子路:有抱負,坦誠,性格也比較魯莽、輕率,自信,知難而進,有軍事政治才能。
曾晳: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
公西華:謙恭有禮,說話委婉,嫻于辭令,嫻熟禮儀。
《論語》的寫作背景: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春秋戰國時代是最動蕩也最具特色的一個時期。當時周王朝在各路諸侯眼中已形同虛設,道德政治失去往日的效力,新興政治勢力紛紛崛起,群雄競出,大國爭霸,國體、人性、倫理道德等都急待一種更新的思想體系來解決。
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去齊國,他希望在齊國實踐他的政治理想而未果。孔子在齊不得志,返回魯國,又開始收徒授業;
同時,結合春秋后期的社會現實,系統地總結前人的文化思想遺產,深入地研究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等重大問題,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主張,為后人留下許多精辟的論說。《論語》即是他的語錄集。
擴展資料: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注重記述,算得上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人物形象鮮明,思想傾向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對話自然地顯露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論語
從全文來看,文章主要敘述和夸大了曾毅的志向和孔子的贊譽。孔子通常教導學生的是治國安邦的理想。
雖然前幾個人的志向和態度不同,但他們仍然在談論“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也就是說,如果你得到君主的信任,你的政治抱負是什么。然而,曾晳給出了一個錯誤的答案,炯炯而談,談到了人在大自然中可以得到悠閑日常的樂趣,脫離了政治,因此便贊揚了他。孔子為什么特別佩服曾皙的志向。后儒家有很多種解釋,但卻有很大的區別。但如果我們破除迷信,我們會發現這種描述實際上反映了孔子思想感情的某些方面。在后來的封建社會,孔子曾被譽為“萬古之師”和偉大的圣人。然而,孔子實際上是一個不得志的政治家。他周游世界,在世界各地游說,為治理國家開出良藥,但卻處處被忽視。因此,難免會產生憤世嫉俗的抑郁情緒,導致對理想生活有了一種淡漠。可見,即使孔子是積極的用世者,但在屢遭挫折之后,六十多歲的人也會有希望過一種自我放縱、漠不關心的生活。
這篇文章雖然三百字上下,但在整個《論語》當中實屬長篇。文中在描寫人物時極其傳神,繪出孔夫子與學生們在一起時的和藹可親的場景;曾晳的遠大志向和灑脫的性格;冉有、公西華的謙卑;子路的率真與自大無一不體現得淋漓盡致。文章的最后,曾晳的這段話生動地體現了一群談笑風生、載歌載舞的年輕人。這種細膩的描寫和富有詩意的文章出現在遙遠的幾千年前,這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
因此,除去文章中包含的哲理,也可以看出其中的文學性和趣味性。
選自《論語》
本文記述了孔子與四位弟子的一次談話。文中既 表 現了弟子們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現了孔子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態度。從中可以看 出孔子教育學生的目的和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③。居則曰?④:‘不吾知也!’如或知爾⑤,則何以哉 ⑥?” 子路率爾而對曰⑦ :“千乘之國⑧,攝乎大國之間⑨,加之以師旅⑩,因之以饑饉11。由也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13,且知方也14。”夫子哂之15。“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6,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17。”“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18。宗廟之事19 ,如會同20,端章甫21,愿為小相焉22。” “點,爾何如?”鼓瑟希23,鏗爾,舍瑟而作24,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傷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30,風乎舞雩 31,詠而歸32。”夫子喟(kuì)然嘆曰:“吾與(yù)點也33!”
〔注釋〕
①曾皙(xī):名點。曾參的父親。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名赤:字子華,公 西是復姓。皆孔子弟子。侍坐:陪伴長者坐著。②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些。以:因 為。一日:一兩天,表示年歲大的一種謙虛說法。長(zhǎng):年長。乎:介詞,表示 比較。爾:你們。③不要因為我而不敢講話了。以:因為。④居:閑居,指平 時 。⑤或:無定代詞,有人。⑥何以:用什么方法治理國家呢。⑦率爾: 輕率的樣子。⑧千乘(shèng)之國: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指中等國家。⑨攝 :夾。⑩加之以師旅:以師旅加之,意思是把戰爭強加到它的頭上。師旅,古代軍 隊編制單位,五百人為一旅,二千五百人為一師。這里指大國來犯的軍隊。11 因:繼,接著。饑饉:荒年。《爾雅·釋天》:“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12 比及:等到,到了。13 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國家的人民有勇。14方:方向,這里指道義的方向。15哂(shěn):微笑。 16方六七十:方形的一邊六七十里。如:連詞,或者。下文“如會同”的“如 ”用法相同。17如:至于。其:那些。俟(sì):等待。18焉 :于是(此),指在這方面。19宗廟之事: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廟,祖廟 。20會同:諸侯之間會盟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一類的事。21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禮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種禮帽。端章甫,都用 作動詞,即穿著禮服,戴著禮帽。22相(xiàng):在祭祀或會盟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人。主持贊禮的分 大相和從相,公西華愿做小相,是謙詞。23鼓瑟:彈瑟。瑟,古代一種弦樂器。希:即“稀”。鼓瑟的聲音稀疏,說 明已近尾聲。24鏗(kēng)爾:象聲詞,描寫推開瑟時的聲音。舍:這里是放下、推開 的意思。作;起立25撰:才能,才干。26何傷:傷害什么,意思是有什么關系呢。27亦:副詞。有“只不過”的意思。28莫(mù)春:晚春,指三月。莫,即“暮”。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夾 衣。已成:已經做好,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時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表示已到成年 ,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30沂:沂水。31風:吹風,乘涼,用作動詞。舞雩(yù):古時求雨的壇,在曲阜縣城東 南。32詠:唱歌。33喟(kuì)然:長嘆的樣子。與(yù)同意,贊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①。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②!”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③,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 ④?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⑤?唯赤則非邦也與? ⑥?”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⑦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⑧?”
〔注釋〕
①后:動詞,后出來。②也己矣:語氣詞連用,含有強調的語氣。③禮: 儒家所提倡的禮儀制度。④難道冉求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唯:句首語氣詞。求: 冉求。邦:國家。⑤安:怎么。疑問代詞。⑥難道公西赤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 嗎?赤,即公西華。⑦宗廟會同一類的事,不是諸侯國的事而又是什么呢?諸侯:指國 家。意思是公西華做的也是國家的事。⑧為之小:給諸侯做小相。為,動詞。之,代 詞,指代諸侯。小,小相。大:大相 。
回答者:ayawaiwai - 助理 三級 4-27 18:3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曬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白話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們)平時(就)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對他示以微笑。
“冉有,你怎么樣?”(冉有)回答說:“一個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見方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你怎么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論語·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
四人侍坐出于《論語-先進》篇章,至于四人的性格,通過對話表現均不同,個人見解如下:
直率的子路
子路性格主要特征是直率,果決,勇武,是第一個回答孔子問題的,但從細節可以看出來,子路的理想和孔子是不同的,且孔子是不同意的,因為子路在治理國家層面上崇尚武力,孔子則主張以德治國,子路后在衛國的戰亂中死去,本來他可以不去衛國的,但還是去了,所以說子路大范圍可以定義為一個莽夫,終究因為自己的性格特征死去,但子路是值得尊敬的一個人,他言出必行、多才多藝、虛心好學,孔子曾經說到如果他死了,子路依然會是所有門生中堅持傳道的第二人。
穩重的冉有
之所以把冉有放在第二位,是因為他的性格和子路非常鮮明,冉有是非常穩重的,屬于三思而后行的那種人,但過于遲緩,孔子曾在同一個問題上回答子路和冉有,對子路說你的請教兄長再去做,對冉有說你得馬上就去做,所以說,冉有是非常穩重但有些拖延的人,同樣,冉有也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非常精于理財,在所有門生中可以說是政治上無所不能,可以說第一人選。
縝密的公西華
公西華的性格特征個人理解就是縝密,也就是思維縝密,外在得體,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青年才俊一枚,公西華的答案孔子是滿意的,但是側面說明了公西華太過謙虛,所以說,公西華的性格總特征就是縝密,這方面是非常適合從政的。
淡泊的曾皙
通篇看完,曾皙的特征是淡泊,喜歡春游,說白了就是喜歡自然和自由,但從其他篇章了解曾皙還喜歡吃羊棗,其他就不了解了。
總的來說,就是子路直率、冉有穩重、公西華縝密、曾皙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