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1生活儒林外史中周進人物形象及相關情節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儒林外史中周進人物形象及相關情節,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儒林外史》第二回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1、夏總甲。
夏總甲有一點身份,素質不高。 裝腔作勢,喜歡吹牛。
夏總甲這個人在第二回中出現。出場時作者對他有外貌描寫。“兩只紅眼邊,一副鍋貼臉,幾根黃胡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露簍一般,手里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
夏總甲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拱一拱手”“一屁股坐上席”,幾個動作就將夏總甲高傲自大的形象凸顯出來,與他青布衣服瓦楞帽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夏總甲坐在上席,先吩咐和尚去喂他的驢,然后坐在那里把腿翹起來,開始吹牛。他一張口就是,俺如今倒不如你們務農的快活了。后開始向眾人炫耀自己的應酬。,哪些人請他吃飯,又和誰一起吃飯等等,說自己新年這七八日,何曾一個閑?恨不得長出兩張嘴來等等。
簡簡單單的一些描述,把夏總管的嘴臉刻畫得形象逼真。夏總管說這些無非是想顯示他身份的特殊。其實他只不過是去年新參的總甲。
看到夏總管,我想到身邊也有這么一些人。好吹牛,好拍馬屁。整天就把忙掛在嘴上。動不動就搬出大大小小的領導。似乎不如此不足以顯示他的身份。
2、周進。
周進的出場: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后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周進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童生,為人忠厚老實,又有些書呆子氣。在中舉之前,他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代表,在廟里當私塾,也只做了一年,就被夏總甲嫌棄,嫌他呆頭呆腦,被眾人辭退。
無奈之下,只能跟人去雜貨行找事做,混口飯吃。貢院門口,被看門的用大鞭子打了出來。撞號板事件讓他的人生進入拐點。從此人生開掛。
周進是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毒害,將考取功名視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周進雖然可憐可笑,但他忠厚老實,和那些勢利小人相比,周進有他為人的可貴之處。
3、梅玖。
在第二回中,梅玖這個人讓人生厭。他自恃清高,對還是童生的周進極盡嘲諷之能事。作者將他小人得志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周進出場。申祥甫拱進堂屋,梅玖方才慢慢的立起來和他相見。在讓座時,梅玖刻意強調所謂的規矩,表明自己身份的尊貴。席間梅玖又用秀才吃齋的笑話來嘲笑周進。
梅玖給人取名,也毫無謙讓之心,自己的名字叫作玖,于是也替人取了個“王”旁的名字發發兆,說是將來好同他一樣。這樣的人,自視清高,毫無謙讓之心,在當時,也許有很多人恭維他,但是,旁觀者都知道,他是小人得志,德不配才。
周進是腐儒的典型代表,是一個漫畫式的人物。
人物分析:《儒林外史》中周進應考至六十歲,仍是童生,以教書糊口。小說中其遭受新進的秀才與舉人兩度奚落,使他強烈感受到科舉功名成否的天壤之別。后來,他村塾先生的飯碗也因不懂承謝而被奪取,只好去省城為做生意的舅子記賬。這時,事情卻發生喜劇性的突變,周進竟然中了舉人、進士!剎那間,周進成為了人上之人,過去當塾師的薛家集也供起了他的長生祿位。
書中描繪的周進的人生境遇,其先前的黜落與后來的高中,毫無絲毫的必然聯系,純粹是考官喜惡的偶然;是薦場的功用!而考取功名前后際遇的巨大反差,尤其諷刺了科舉制度的荒誕、悖謬。通過描寫周進的人生悲喜劇,寫出了科舉時代的社會環境和統治者怎樣引誘和逼迫讀書人落入其圈套,喪失是非觀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狀態而不自知。
《儒林外史》周進人物形象
周進是個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沉溺于科舉難以自拔的人。周進生活窮愁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進前半生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暮年飛黃騰達后,同情提攜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第的范進,表明周進秉性忠厚,迂而不惡。寫出了他性格的復雜面。在這個醉心于科舉,而心術并未大壞的讀書人身上,更可見出科舉制度對士子靈魂的侵蝕之深。
內容簡介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性作品。全書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從揭露科舉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惡靈魂入手,刻畫了特定時代各個不同階層的眾生相,抨擊了腐蝕士人靈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貫穿全文,全書的思想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及儒林人士的嚴峻批判和辛辣諷刺;一是對理想社會和道德楷模的熱切渴求。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清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縱,后家業衰落,移居江寧。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赴,窮困以終。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小說《儒林外史》。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作者吳敬梓生活在清政權已趨穩固的時代,而科舉制度已經過興盛之期,顯露出它的弊端。文士們醉心舉業,道德淪喪。《儒林外史》主要描寫對象為儒林文士,正如魯迅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做影子。為避免清代統治階級的迫害,吳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說成明代。作者托明寫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動描繪吃人的科舉制度、禮教制度和腐敗的政治體制,展現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俗畫卷。
《儒林外史》第二回周進人物形象是如下:
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依然是個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惠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周進丟了飯碗,只好替一伙商人當帳房。可以說,已到了科場夢醒之時。然而,當他進省城路過貢院的時候,他多年的心結卻又被觸動了。但他是童生,他是不能進入貢院的,看門人的鞭子將他打了出來。
周進憑著監生的資格竟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
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看了三遍,才發現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間最好的文章,于是將范進取為秀才。
《儒林外史》周進引申含義
作者揭示出科舉制弱化了知識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們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的觀念毒害。中舉是他們唯一的生活目標,八股是他們唯一的生活技能,科場若不如意,就再無其它謀生本領。周進寧可撞板,因為他深知:除了科舉,自己無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譏諷其丑態的同時,也對人物寄寓了無限的同情,因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場和官場人物的污穢,而是著意批判形成他們種種性格的社會根源,極其尖銳地指明科舉對于人性的異化作用。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司業。
周進《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是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沉溺于制藝。
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后幾個商人出于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后來借著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著又中了進士。
周進和王舉人
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老書生周進,出場序為《外史》第二位,在儒林混了一輩子,什么功名沒掙到,六十多歲只好在鄉里教幾個蒙童,受盡戲弄,其中一次清明時分,一位三十多歲的王舉人(即王惠,時未表其名),上墳遭雨,進周進的館中坐坐,王舉人功名在身,居高臨下,與周進閑聊,所談城鄉之人,不是相熟,就是拜把世交。
周進、范進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別著力塑造的兩個年紀老大而沒有考中科舉的可憐蟲,這是兩個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舉之前都是很窮困的,受盡別人的白眼和嘲諷。
人物形象分析:
周進是一個皓首窮經、迷信經典、沉溺于制藝難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
周進生活窮困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他后來晚年得志。
事件:
周進憑著監生的資格考中了舉人,頃刻之間,不是親的也來認親,不是朋友的也來認做朋友,連他教過書的學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爺”的“長生牌”。
過了幾年,他又中了進士,升為御史,被指派為廣東學道。
在廣州,周進發現了范進。為了照顧這個54歲的老童生,他把范進的卷子反復看了三遍,才發現那是字字珠璣的好文章,于是將范進取為秀才。
(1)二人都出身貧寒且都為科舉八股的忠實信徒,大半生未取得功名,因此二人在“成功”之前都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忍屈受辱,有些自卑自賤。如范進遭遇胡屠戶無端辱罵,還說“岳父見教的是”等等,周進常受到梅秀才的奚落,社會地位一步步淪落至給商人記賬。當周進看到貢院號板痛苦失態之時,面對商人湊錢為其捐監生的提議,周進爬在地上磕頭:“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可見文人的尊嚴已然掃地。
(2)同時作者在刻畫兩位人物時也突出了其人各自的特色。
①周進半生未中,見到貢院號牌痛苦過度失態,是由于對人生信念的極度失望,表現其對科舉事業的執著追求和對命運無常的萬般無奈;范進亦半生未中,中舉之后歡喜過度而失態,則是一種對命運突轉的手足無措,說明范進此前是自卑而未嘗敢抱希望的,其人已然麻木,無論結果好壞都要參加科舉考試。
②周進知恩圖報,被商人捐監生之后禮待諸位商人;尚存為人之正直善良,尚做學官之后,親自查驗試卷錄取了范進;未中之間尚且通過自己的勞動賺錢,即便與商賈同道。
③范進情感脆弱,經不起大歡喜和大悲哀;范進迂腐無能,他的人生已經被科舉完全捆綁,以至于喪失生存能力,不愿意從事體力勞動,生活條件貧苦凄慘;范進深受科舉的毒害,虛偽奸詐,中舉之后便接受了曾經欺壓他的那些人的奉承,融入這些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