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特產四渡赤水的故事簡介短些怎么寫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四渡赤水的故事簡介短些怎么寫,四渡赤水的故事簡介短些50字,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后紅軍實現出奇制勝,擺脫強敵圍追堵截的決定性戰役。
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后,蔣介石為圍殲中央紅軍于烏江西北的川黔邊境地區,調集中央軍薛岳兵團和黔軍全部,滇軍主力和川、湘、桂軍各一部,共150個團、40萬兵力,向遵義地區進逼。中央紅軍只有16個團、3.5萬多人,敵我兵力極為懸殊。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北上,在四川瀘州西南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進至川西北,同紅四方面軍一起實行總的反攻,爭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則暫時留在川南活動,并伺機從宜賓上游北渡金沙江。
1935年1月19日起,紅1、紅3、紅5、紅9軍團分三路先后從遵義、桐梓、松坎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28日發起土城戰斗,對尾追的川軍2個旅發起猛攻,予以重創,紅軍也付出不小代價。
當晚,中央政治局開會,會議根據各路國民黨軍隊正趕來進行圍堵的新情況,判明原定在這里北渡長江的計劃已不能實現,果斷決定迅速撤出戰斗,渡赤水河西進,向古藺以南地區前進,尋機北渡長江。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1月29日,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分三路從猿猴場、土城南北地區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藺、敘永地區前進。這一行動使敵人非常恐慌,蔣介石立即調集重兵進行追擊攔截。
鑒于敵軍已加強了長江沿岸防御,并以優勢兵力分路向紅軍進逼,毛澤東認為渡江北上已不可能,應在川、黔、滇地區尋求新的機動,待機殲敵。2月7日,中共中央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取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接著,紅軍即向川滇邊的扎西地區集中。
紅軍進入川滇邊境后,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以17個師(旅)編成4個縱隊,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于長江以南、橫江以東、敘永以西地區。在此情況下,毛澤東提出回師東進、再渡赤水,向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發動進攻,重占遵義的主張。
11日,中央紅軍從扎西揮師東進,于18日至21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向桐梓地區急進。此舉完全出乎蔣介石的意外。川軍3個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東追擊,黔軍3個團從遵義向婁山關、桐梓增援,第1縱隊2個師由黔西、貴陽地區向遵義疾進,企圖阻止并圍殲紅軍于婁山關或遵義以北地區。
24日,紅1軍團先頭部隊第1團進占桐梓,桐梓守軍退守婁山關。25日,紅5、紅9軍團在桐梓以北地區阻滯川軍,紅1、紅3軍團進攻婁山關及其以南地區的黔軍,相機奪取遵義。當晚,紅3軍團攻占婁山關。接著,紅1、紅3軍團乘勝向遵義方向追擊。27日,在遵義以北的董公寺、飛來石地區擊潰黔軍3個團的阻擊。28日晨再占遵義城。
接著,將趕來增援的國民黨軍第1縱隊第93、第59師大部殲滅于忠莊鋪、遵義西南及烏江北岸地區。遵義戰役從24日至28日,歷時5天,紅軍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共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3000余人。這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大的一次勝利。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
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擴展資料: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回穿插于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
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是兩軍最高統帥毛澤東、蔣介石在軍事指揮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較量,毛、蔣其戰略思維的優劣,將直接體現在對戰爭全局的把握上。
四渡赤水講的是紅軍長征期間,面對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1、背景: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于1934年10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兵力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余人,元氣大傷、傷兵滿營,彈藥奇缺,補給匱乏,亟待補充,而蔣介石重創紅軍于湘江邊,士氣正盛又調集40萬重兵進行圍堵,3萬對40萬!雙方兵力懸殊。四渡赤水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打響的。
2、目的:跳出國民黨40萬軍隊的包圍圈,保存有生力量,與其余紅軍回合。
3、第一渡:紅軍大部隊擺脫跟敵人對峙局面分左中右三路,從元厚鎮、土城鎮向西渡過赤水河,即四渡赤水第一渡。
4、第二渡:敵軍主力大部分被紅軍吸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的情況,紅軍決定出敵不意的回師東進,折回貴州。紅軍先頭1個團先敵搶渡二郎灘,成功掩護部隊于1935年2月18日至20日三日內,在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
5、第三渡:1935年3月15月紅軍把國民黨軍都吸引到黔北,毛澤東、朱德命令中央紅軍主動撤出戰斗,前往茅臺鎮指揮中央紅軍三渡赤水河,第二次挺進川南。
6、第四渡:1935年3月20日~22日中央紅軍進入川南,再次擺出北渡長江的態勢。蔣介石再次把主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川南。毛澤東命令中央紅軍秘密、迅速地從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第四次渡過赤水河。
中央紅軍進占遵義后,蔣介石以幾十萬兵力,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中央紅軍于川黔邊境地區。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進至四川西北部創建新的蘇區。1月19日,中央紅軍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于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這時,國民黨軍分路對中央紅軍進行追擊堵截,并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御,企圖圍殲紅軍于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中革軍委根據這一情況,決定紅軍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在云貴川邊境地區機動作戰。2月11日,紅軍掉頭向東;18~21日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下旬,在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遵義戰役后,國民黨軍改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于遵義、鴨溪狹小地區。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進,于3月16~17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蔣介石急令其“追剿”部隊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于古藺地區。在國民黨軍再次向川南地區集中的情況下,中央紅軍突然轉向東北,接著于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紅軍以第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鉗制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31日渡過烏江,逼近貴陽,把“追剿”之國民黨軍甩在烏江以北。
是“四渡赤水”。
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
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擴展資料
四渡赤水的歷史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三個多月。這次戰役,紅軍實行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迂回穿插于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有效地殲滅敵人。
從而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四渡赤水戰役,是毛澤東根據情況的變化,吸取前幾次戰斗的教訓,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戰機。
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毛澤東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而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所著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地區進行的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偉大的毛澤東充分利用敵人的矛盾,根據情況的變化,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于敵人重兵集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
當發現敵人的弱點時,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是我軍戰爭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范例。
擴展資料:
二渡赤水:
紅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紅軍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紅軍分進合擊。
2月9日,中央紅軍在扎西地區集結完畢。這時,第2路軍各縱隊分向扎西迫近。為了迅速脫離川、滇軍的側擊,毛澤東等決定東渡赤水河,向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區發動進攻。
11日,中央紅軍從扎西揮師東進,于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灘渡過赤水河,向桐梓地區急進;同時以紅5軍團的1個團向溫水方向開進,以吸引追擊之川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集結扎西,待機殲敵。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地區出發,分三路向川南開進。右路紅1軍團,牽制綦江、合江之敵,由松坎出發,經溫水、習水向赤水疾進;中路紅5、9軍團及軍委縱隊,由遵義、婁山關出發,經官店襲擊習水、土城之敵;左路紅3軍團,由懶板凳出發,迅速擺脫尾追和側擊之敵,向土城前進。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我軍進至扎西地區,敵仍判斷我將北渡長江,除向宜賓段各主要渡口增兵外,又調滇軍和川軍潘文華部向扎西地區逼近,企圖對我分進合擊。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烏江天險,調動并擺脫敵人。我軍遵義大捷后,蔣介石于3月2日急忙飛往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企圖采取堡壘與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南守北攻,圍殲我軍于遵義、鴨溪這一狹窄地區。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我軍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后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29日夜,我軍先頭團1個排利用雷雨掩護,乘竹筏到達對岸,順利地攻占了渡口,至31日,除紅9軍團于烏江北岸繼續牽制敵人外,紅軍主力向南全部渡過了烏江,巧妙地脫離了敵人的包圍圈。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于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運動戰戰役。從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開始,到5月9日勝利渡過金沙江為止,歷時3個多月,共殲滅和擊潰敵人4個師、2個旅另10個團,俘敵3600余人。在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朱德等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一渡赤水,集結扎西,待機殲敵。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三渡、四渡赤水,向南突破烏江天險,調動并擺脫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