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3文化愿你歸來仍是少年上一句是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愿你歸來仍是少年上一句是什么意思,以及愿你歸來仍是少年上一句是什么歌,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歸來仍是少年“前面一句是:愿歷盡千帆。
這句話出自現代詩人馮唐的《馮唐詩百首》。這是講成年人要有赤子之心,但這太難了,這樣的追求極少人能實現。我更欣賞千帆閱盡,洗盡鉛華后依舊熱愛生活。東山春酒綠,歸隱謝浮名。這才是滄桑后的狀態。歸來仍少年,只是理想。
相關原文如下:
尚未佩妥劍,轉眼便江湖。
愿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
譯文:
還沒有及時佩戴護身的寶劍,一轉眼就到了社會中。
經歷了萬千世事的磨難,依然還能保持少年時的那一份初心。
此句為“網紅語言”,大體有兩種說法。
愿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還有“愿你歷盡千帆,初心不改,歸來仍是少年”等等,意思都雷同。不在贅述。
這句帶著“詩和遠方”的浪漫氣息的句子一聽就不同凡響,當然也是對大詩人佳句的化用。出自蘇東坡詞《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譯文:
常常羨慕這世間如玉雕琢般豐神俊朗的男子,就連上天也憐惜他,贈予他柔美聰慧的佳人與之相伴。人人稱道那女子歌聲輕妙,笑容柔美,風起時,那歌聲如雪片飛過炎熱的夏日使世界變得清涼。
你從遙遠的地方歸來卻看起來更加年輕了,笑容依舊,笑顏里好像還帶著嶺南梅花的清香;我問你:“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你卻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
這首詞中以明潔流暢的語言,簡練而又傳神地刻畫了柔奴外表與內心相統一的美好品性,通過歌頌柔奴身處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貴品格,抒發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隨遇而安、無往不快的曠達襟懷。
歸來仍是少年即化用“萬里歸來顏愈少”句,雖比原句遜色,但仍有其神韻。
擴展資料:
這里,蘇軾其實是講述了一個不離不棄的愛情故事,柔奴(王定國侍人寓娘)的高潔品性為蘇軾所折服。
這首詞既是歌頌柔奴,也是表達蘇軾自己的心境,他數次遭貶、自請外放,官場起起伏伏,但始終有赤子之心,能夠堅持自己的內心,從不因為外力而改變自己的處世態度,他是真正的豁達,在逆境中生出堅韌的內心,不管身處怎樣的環境,內心始終堅定,歸來還是少年模樣。
現代人多有化用,用來做書名,詩集名等,實為古詩詞散發的恒久魅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愿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其實來源于《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其中,“愿你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是“萬里歸來顏愈少”一句的化用。意思是:希望你經歷過人生坎坷與挫折后,依然能夠保持少年時的赤子之心。表達人生會有種種經歷和體驗,無論好壞,希望都永遠記住自己的初心,不要忘記。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這首詞刻畫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藝,并著重歌頌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潔人品,上片總寫柔奴的外在美,下片通過寫柔奴的北歸,刻畫其內在美。這首詞風格柔中帶剛,情理交融,空靈清曠,細膩柔婉。
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宋 · 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原句其實更美,作者你或許認識。
“我們跋山涉水穿越紅塵,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飽經的風霜,歷練的人事,都是生命里溫柔的灌溉。”——《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文學是心靈最好的慰藉,有的時候不需要去看長篇大論,往往只要一兩句話,只要觸動了心靈便讓人流下暗藏內心深處已久的眼淚。比如說這句“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這句話出自2016年8月15日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作者是孫衍。這句話原本只是書名,如今卻已經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網絡金句了。
那么為什么這句話能夠突然的走紅呢?可能是戳中了如今許多人心中之痛:多少人從一開始向著目標奔跑,可是到了終點時卻發現已經忘卻了自己的初心。
我有一個朋友,他父親是一名醫生,在醫行已經做了二十幾年了。從實習的醫生,做到主治醫生。他做過無數的培訓,也見過太多的生離死別,但是他的心從來沒有因此而麻木。
每次朋友見他爸爸回來,都是滿臉胡渣,眼睛布滿血絲,有的時候一回來就把自己反鎖在房間。朋友說,他爸爸躲在房間哭。
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齡,因為這個年齡很容易被周遭的事物所打動,他不一定是理智的,但絕不是麻木的。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的或許變的理智了,但是心卻逐漸的開始變的麻木。你會發現你收獲很多,可是你卻并不幸福。
為什么我們不斷成長歸來卻要依舊是少年?因為少年的心是火熱的,如同冉冉升起的朝陽充滿了希望,因此“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是多么美好的一句祝愿。
而這句話其實還有一個出處,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們知道蘇軾是一個命運極為曲折的人,其中多是因為蘇軾在官場的不順。于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時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彈劾蘇軾用語暗藏譏刺朝政,蘇軾險些丟了性命,連他的好友王鞏也受到了牽連,被貶到了嶺南。
1083年,闊別多年的好友再次相見,蘇軾一頓噓寒問暖,詢問王鞏在嶺南過得如何怎么瘦了呢?其實蘇軾也過得不比王鞏好。王鞏說道:“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后大為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我們細看可以發現,“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句話的出處正是《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里的“萬里歸來顏愈少”以及“此心安處是吾鄉”。這首詞抒發了作者蘇軾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蘇軾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依舊走出了少年時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