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林則徐祖先是哪里人,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林則徐出生地:
福建福州左營司巷(現福州中山路9號)。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
福建省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人)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1]),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等[1]。是中國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
1、林則徐:福建侯官縣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歷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2、林覺民:福建閩縣
林覺民(1887年—1911年4月27日[一說5月3日]),字意洞,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中國民主的先驅,革命烈士。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后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后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3、林祥謙:福建閩侯尚干
林祥謙(1892年10月19日—1923年2月7日),福建閩侯尚干人,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和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當選為京漢鐵路江岸分工會委員長。1923年2月7日,林祥謙與十幾名工會領導人和工人代表被北洋軍閥逮捕。最終慘遭殺害,年僅31歲。2009年9月14日,林祥謙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4、林徽因:福建閩侯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祖籍福建閩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學家、詩人和作家。建筑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在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林徽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主要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并將沒收鴉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系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借口。
盡管林則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對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則持開放態度,主張學其優而用之。根據文獻記載,他至少略通英、葡兩種外語,且著力翻譯西方報刊和書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將林則徐及幕僚翻譯的文書合編為《海國圖志》,此書對晚清的洋務運動乃至日本的明治維新都具有啟發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在普寧老縣城病逝。
主要成就
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 促使林則徐“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
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林則徐赴廣州主持禁煙后,在與侵略者斗爭的實踐中意識到自己對西方知識的貧乏、國人對王朝之外世界的無知,他急于改變“沿海文武大員并不諳諸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 的狀況,于是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收集外文報刊、書籍進行翻譯,以求獲得有價值的情報,加深朝廷、國人對“西洋”的了解。
通過分析外國的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他認識到只有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抵御外國的侵略。[。
他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他提出為了改變軍事技術的落后狀態應該制炮造船的意見;他親自主持并組織翻譯班子,翻譯外國書刊,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參考消息”;為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較為系統的介紹世界各國的情況,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適應當時對敵斗爭和對外交涉的需要,著人迅速編譯了《國際法》,這在中國國際法學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 它標志著西方國際法著作開始正式傳入中國,,標志著近代國際法開始在我國應用于對外交涉,標志著中國近代國際法學史的開端。從理論上說,林則徐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先行者、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林則徐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帶了頭,成為中國近代傳播西方文化,促進西學東漸的帶頭人。我們從中國國際法學史角度看,他在鴉片戰爭中,不僅是維護國際法原則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國引進國際法的第一人、中國近代國際法學的開山者。
治理水利
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并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運河、黃河、長江。林則徐治水注重深入實際,事必躬親,同時還重視賑災濟貧,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林則徐曾著《北直水利書》。《北直水利書》除經濟之外,亦有治水方略,后來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將《北直水利書》改編成《畿輔水利議》。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廿二(1831年12月25日),林則徐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到任后,林則徐立即補修治水方面的知識,驗催河工,保持質量,處分辦事不力之官員,下令檢驗河堤料垛,他向道光帝呈上的奏折中表示:“周歷履勘,總于每垛夾檔之中,逐一穿行,量其高寬丈尺,相其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按垛以計束,按束以稱斤,無一垛不量,亦無一廳不拆。”
林則徐做事如此認真,令貪官無可作假,桃汛來時,兩岸安然無恙,道光帝多次稱贊。當林則徐的對治水方面的知識和經驗日豐,詩人張際亮向林則徐提議將黃河河道改道北流,從山東利津入海。林則徐也有同感,但民意和官員都反對此治河方略,加上林則徐不能獨攬全局,張際亮之提議遭否決。直到林則徐逝世前不久,還表示張際亮的治河方略是對的。林則徐逝世后,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循大清河至利津入海。
安定陜西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林則徐任陜西巡撫后,便上書皇帝,宣稱陜西“ 東北毗連晉豫,西南壤接川甘,道路紛歧,奸究易于出沒。如佩執兇器之刀匪,此拿彼逃,最為民害” 。并表示決心要把“ 除暴安良” 、“ 嚴緝捕以靖地方”,作為接任陜西巡撫后的“ 首務” 。當時刀客的活動主要在關中地區,尤以渭南、富平、大荔、蒲城一帶最盛行。他們“ 有窩巢以為藏身之固, 有器械以為抵御之資” 。所以“ 不獨兵役避其兇鋒”,即州縣營員亦“ 惜費憚勞” , “ 望而卻步”。林則徐上任后, 對地方官吏兵勇的所謂“ 錮習” ,首先是“ 剖析開導, 務令極力破除”, 增強他們“ 緝匪” 的勇氣和信心,然后以“ 馬得諷糾眾奪犯傷差案”,從渭南刀客下手。此案原發生在五、.六月間,七、八月林正式接任后,便“ 親提研鞠”,除判首犯馬得諷以斬刑、“ 就地正法” 外, 而將刀客趙恩科子、史雙兒等人,“ 不分首從,發云貴兩廣極邊煙瘴充軍” 。到是年底,由于林則徐積極督剿,在關中東部各縣,以及陜北的安塞等縣,又相繼緝獲146 人,其中明確稱為“ 刀匪” 的有46人, 均從嚴懲處 。對林則徐積極鎮壓刀客的行動, 道光帝朱批“ 所辦甚好”,大加贊賞。
在鎮壓了“刀客”之后,林則徐采取了一系列賑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糶,對于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并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征折》《咸寧等十二州縣應征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征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陜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陜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
防衛新疆
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里”,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于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曾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 果不其然,六十余年之后,數百萬領土已被蠶食鯨吞,歷史證明了林則徐是正確的!
廣州禁煙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則徐在兩湖總督任內向道光皇帝上書言事,痛陳西方國家對我國大量傾銷鴉片的危害,“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道光讀后深為所動, 即于同年12 月31 日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使粵查禁鴉片。
在廣州禁止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意識到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為抗擊鴉片侵略,戰勝敵人,他進行了大量的“師夷之長技以制敵”的軍事變革實踐。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一邊積極備戰,修建炮臺,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涌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
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3月林則徐到達廣州查禁鴉片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10月清廷革林則徐兩廣總督職止,林則徐在廣州主持禁煙抗英軍事斗爭共19個月。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于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嚴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雖然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于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這是他一生活動和思想的主流。林則徐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則徐生于乾隆五十年,歷經嘉慶、道光兩代,咸豐登基后不久病故。 他從政為官四十年,先后擔任多職,但他的正直清廉,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贏得“林青天”的美譽。[21] 林則徐一生在14個省擔任過多種官職,他的非凡之處,是時時處處都表現出一絲不茍的責任感。有了責無旁貸的獻身精神,辦法總比困難多。當時有人評價林則徐 “ 無一事不認真 , 無一事無良法 ”。雖然林則徐的實干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硯滅的命運,但林則徐殫精竭慮地干成的每一件實事不管是在局部上還在具體問題上,都給國家,給老百姓帶來的好處則是不可否認的。林則徐每任一職 , 每做一事,從來沒有敷衍馬虎過。 實干加智惠,貫穿于林則徐為官從政的全過 程,或者說林則徐的一生就是實干加智慧的一生。[5] 。
同許多偉大歷史人物一樣,林則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林則徐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行將解體、外國資本主義人侵、國家獨立受到嚴重威脅的時代。他和愛國開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龔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國家于富強和外御強敵、捍衛國家獨立、民族生存之道。他把反對外來侵略和維護清朝統治當作解除“ 內憂外患” 的兩大重任。他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應詔前往桂林鎮壓天地會起義,足以說明他的封建正統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林則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22] 。
名家點評
美國學者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 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員, 是(道光) 皇帝的化身。林欽差的整個經歷明凈如水晶。他的動機是禁止鴉片的輸入和消費,為了達到此目的,他準備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務是毫無希望的。”
英國著名香港史專家安德葛·《香港史》:“ (林則徐的禁煙計劃)以果斷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使得英國人出乎意料,(他們)完全沒有想到林則徐會以果斷、活力和對中國利益的獻身精神來付諸行動。”
美國華裔學者張馨保·《林欽差與鴉片戰爭》(1964年出版)““以他的勤奮、改進政府工作的強烈愿望以及全力為民謀利的信念而著稱。在所有19 世紀的中國政治家中,林則徐的形象和影響都超過了其他人。”
曾任英國駐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包令·《欽差大臣林則徐的生平及著述》:“(林則徐是) 中國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在中國,可以說林則徐是該國人民的縮影——那個龐大帝國的輿論集中表現在這個人身上。他是中國的一位理想的愛國志士。他是圣人,而且是萬圣之圣。他把自己的智慧同傳統的智慧結合了起來,(是)中國愛國志士的驕傲,(他) 太偉大了,不會被人遺忘,(林則徐) 忠誠地、幾乎不間斷地為他的國家服務了36 年。”
1841年6月28日,清政府下令,將林則徐遣戌新疆伊犁。鴉片戰爭中,當英軍進犯天津海口時,投降派官僚乘機誣陷林則徐,道光帝于1840年10月3日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1841年5月初,又令林則徐以四品卿銜去浙江隨營效力。但不久,昏庸的道光帝以奕山詩的廣東方面的軍事失敗歸罪為林則徐“廢弛營務”,本日下令將其革去四品卿銜,遣戌伊犁。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福建福州人,出身封建士大夫家庭。嘉慶進士,入翰林院。早年在京師曾參加過《宣南詩社》的活動,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輕世之學。歷任監察御史、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任內注重實際調查,革除弊政,興修水利、整頓鹽政、賑濟災荒,以才能優異和作風清廉聞名。1838年底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鴉片戰爭爆發后,林則徐迭遭打擊。在遣戌途中,因大學士王鼎保薦,曾在河南治理黃河缺口,竣工后仍被充軍伊犁。在伊犁期間,曾興辦水利,勘墾屯田,推廣先進生產技術。1845年后復啟用為陜甘總督、陜西巡撫、云貴總督。1849年底病辭返鄉,1850年受命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病卒于普寧途中。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熱切的愛國者。他一生最光榮的業績,是在鴉片戰爭時期。其主要功績在于:
一、厲行禁煙。林則徐早年在江蘇巡撫任上,就認真執行清政府禁煙法令,取得初步成效。 廣總督任上,又在漢口、長沙等地設禁煙局,用自己的薪俸配制戒煙藥丸,督率部下收繳煙土煙具,命令吸食者定期戒絕,成效卓著。1838年底辯論黃爵滋的禁煙主張時,道光帝舉棋不定。林則徐痛感鴉片流毒中華的危害,上書支持黃爵滋,力主禁煙。他指出:“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道光帝下禁煙的決心。林則徐遂命赴粵查禁鴉片,成為清朝統治階級中嚴禁派的代表和禁煙運動的實際領導者。1839年3月,林則徐到廣州,與總督鄧廷楨合力嚴緝走私煙販,懲處受賄官吏。他向外商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最后迫令英美煙販交出鴉片230多萬斤,于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取得了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給了英國侵略者沉重打擊,揭開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斗爭的光輝篇章。
二、林則徐相信“民心可用”,積極組織群眾堅決抵抗外來侵略。在廣州,他逐漸認識到禁煙的艱巨和西方侵略勢力的戰爭威脅,所以大力整頓海防,編練水勇,加強戰備。他認為要抵御侵略,不僅要“器良、技熟、膽壯、心齊”,而且還應用“民”之“眾”去抵“夷”之“強”。因此他敢于公開曉諭和鼓勵民眾“英夷兵船一進內許以人人持刀痛殺。”在他領導下,多次挫敗英軍的武裝挑釁和進犯。即使在革職留粵期間,仍堅持與侵略者和賣國者琦善的斗爭。遣戌途中,還積極研究“恢復之策”、總結抗英經驗。在新疆三年,覺察到沙俄蓄謀侵略中國的野心,臨終前幾個月,猶大聲疾呼,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林則徐憂國憂時,不僅反侵略的立場始終如一,而且就其對于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形勢認識來看,也是極有眼光的。林則徐當之無愧,是中國近代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
三、主張向西方學習。林則徐到廣州后的斗爭實踐,使他迅速擺脫了閉關鎖國的傳統偏見。他提出了“師敵之長技以制敵”的主張。因而積極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情況,設立譯館,翻譯外文書報、律例、軍事技術等著作,組織編譯《四洲志》,開創了近代研究西方的風氣。此外,在對外貿易方面,他還提出了“奉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正確原則。總之,在當時的條件下,林則徐能“實事求是,不涉時趨”,沒有“天朝大國”的虛驕,也不為千百年來視外國為“化外之民”的陳腐觀念氤囿,“創榛辟莽,前驅先路”。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虎門銷煙》就向后人昭示著林則徐不朽的歷史功績和地位。林則徐的抗英斗爭是悲壯的。林則徐的精神和品格,是中華數千年文化優秀傳統的體現。但林則徐的個人遭遇卻是不幸的,在一場維護國家民族利益的斗爭中迭遭打擊。這是腐敗的政治和落后的經濟狀況下,民族的精英們往往不可避免的命運。這也是整個民族的大不幸。后人對此,能不深思!
林則徐著作有《云左山房文鈔》、《云左山房詩鈔》、《林則徐集》等。
提起林則徐,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不僅主持了“虎門銷煙”,還因為編纂《四洲志》被視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同治年間,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就為他塑造了蠟像,林則徐是杜莎夫人蠟像館進駐的第一個中國人,這樣的國際影響力,在當時的中國也是首屈一指的。林則徐不僅自己是個傳奇,他的家族更是英杰輩出,幾乎能串起半部近代史。
林則徐祖籍福建候官,他的妻子叫鄭淑卿,林則徐一生宦海浮沉,四處漂泊,廣東、甘肅、陜西、新疆都有他的足跡,鄭淑卿則風雨同擔,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兩人一共生有四子四女,其中兒子林秋柏和女兒林金鸞幼年早夭,只有三子三女長大成人。這六名子女的命運卻各不相同。
三子皆從政,成就有區別
長子林汝舟,生于1814年,這一年林則徐29歲,擔任翰林院的庶吉士,正是青春有為的時候。林則徐只中過鄉試的舉人,但是他的長子林汝舟天生聰敏過人,24歲就高中進士。然而,功名雖坦蕩,宦途卻坎坷。林則徐因為力主禁煙一度被革職,后來又被派遣到邊疆,受到牽連,林汝舟也一直沒能提升,直到40多歲的時候,才晉升為翰林院侍講。
林汝舟這一支人丁并不興旺,后代也較為平淡,但是在六代孫中有一名叫做林鴻漢的后人,他出生于1941年,退休前一直是中學校長,退休后他義務從事禁毒宣傳工作,沿著先祖林則徐的足跡走遍大江南北去宣講禁毒,因此,在2005年被公安部評為“全國十大民間禁毒人士”,這也算得上家族精神的傳承了。
次子林聰彝是林則徐三個兒子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林聰彝出生的時候,林則徐已經39歲,處在江蘇按察使任上,對于這個孩子的出生,林則徐欣喜異常。林聰彝剛剛成年,林則徐就被發配新疆,作為沒有官職的兒子,他不能像哥哥一樣留京,就隨任前往新疆。
等林則徐從新疆回來,又輾轉山西、云貴等地做官,林聰彝就一直侍奉左右。林則徐病逝后,林聰彝為父守孝三年,孝期結束,在父親生前好友左宗棠等人的幫扶下,林聰彝先后擔任閩浙總督糧臺提調官、浙江衢州知府等職務。
虎父無犬子,林聰彝任職表現矚目,很快就被提拔為浙江按察使。太平天國起義時,他協助左宗棠鎮壓起義,做出很大貢獻。太平軍被趕跑后,林聰彝臨危受命在福州治理水患,因為過于操勞,病死在任上,享年55歲。
在兄弟三人中,林聰彝的子嗣是最多的,他的五個兒子全部是舉人,孫輩中,有兩個舉人,一名進士,還有三人遠赴日本留學。留學日本的三個孫子中有一人叫林恩溥,他當時去的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后曾擔任福建省建設廳長,也算是不遜色于其祖父。
三子林拱樞只比次子小三歲,所以兩人的成長道路比較相似。林則徐去世后,林拱樞受朝廷優待,先后擔任兵科掌印給事中,京畿道、山西道、河南道監察御史等職。林拱樞的子輩和孫輩均有功名,至少也是舉人。
林拱樞的孫子林步隨經歷值得玩味,他本來是翰林院的翰林,清政府被推翻后,林步隨緊跟潮流進入北洋政府工作,先后擔任國務院秘書長、銓敘局副局長等職。
北伐戰爭后,林步隨對北洋政府逐漸失望,他決定棄官從商,把十多萬大洋的身家全部投入到實業中,可惜軍閥混戰、世道動蕩,他的實業被糟蹋得血本無歸,晚景頗為凄涼。
林則徐的后裔目前已經延續七代,在福建是個繁榮昌盛的大家族,后世子孫大多生活順遂,事業有成,值得提及的還有林則徐的第五代孫林墨卿,他從燕京大學畢業后就投身于革命事業,因為英語好,他長期擔任翻譯,“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句話就是林墨卿翻譯的。建國后,他從事外交工作,出任我國駐聯合國大使,是現代外交史上的風云人物。
虎父無犬女,巾幗上戰場
林則徐有三個女兒,這三個女兒也不同凡響。長女林塵譚,嫁給道光年間進士劉齊銜,官拜河南布政使,這個女婿職位比林則徐的三個兒子都高。
他們的三子劉崇杰是巴黎和會代表團的委員,曾擔任中華民國駐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等國的公使,一生奉獻給外交事業。孫子劉崇樂是赫赫有名的昆蟲學家,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首批院士。
次女林普晴嫁給了晚清名臣沈葆楨,沈葆楨任廣信知府時,遭遇太平軍的圍攻,林普晴不畏犧牲親自登上城墻指揮防御,還寫下血書爭取救援,廣信之圍解開后,她深受地方群眾的愛戴,被稱贊“一生大節昭昭,挽狂瀾于既倒”。
三女林金鑾嫁給了秀才鄭葆中,生活得較為平淡。
都說君子之澤,三世而衰,五世而斬,但是,林則徐的后人已綿延至七世仍有杰出人才的出現,可見家世傳承與家風息息相關。有了這樣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先祖,子孫后代受遺教,不用揚鞭自奮蹄,也不會出現欺世盜名之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