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5星座穿山甲的種類有哪八種圖片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穿山甲的種類有哪八種圖片,以及穿山甲的種類有哪八種呢,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世界上一共有8種穿山甲,分別是印度穿山甲、中華穿山甲、馬來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大穿山甲、南非穿山甲、樹穿山甲和長尾穿山甲。前四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后四種主要分布在非洲。
世界上共有八個穿山甲種類,四個在亞洲,四個在非洲,分布在51個國家(其中分布在亞洲19個棲息地國家,分布在非洲32個棲息地國家)。這八個種類都是從 7,000 萬年前的食肉動物進化而來,屬鱗甲。
所有八個穿山甲種類均被列入《瀕危野生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主要用于商業目的的“野生捕獵零出口配額”的保護,有效地禁止了所有的對亞洲各個穿山甲種類的國際間和商業性交易。
1、馬來穿山甲:生活在東南亞,這種穿山甲棲息在樹上,它們用爪子 爬樹、進入樹上的蟻穴捕食,它們也常穴居在樹洞里。
2、中華穿山甲:生活在不丹、中國大陸、香港、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臺灣、泰國和越南。這種穿山甲通常在地下掘洞,吃睡都在里面,尤其容易被帶著獵狗搜尋它們的捕獵者發現。
3、菲律賓穿山甲:被認定為一個新種類,從馬來穿山甲種類中獨立出來,為菲律賓六個島嶼所獨有,生活在低地森林和草地。
4、印度穿山甲:生活在南亞,這種穿山甲在地上生活的時間要比在樹上的時間長,穴居在巖石縫中,擅長攀爬。
5、白腹穿山甲:主要生存在安哥拉、貝寧、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赤道幾內亞、加蓬、加納等國家,喜歡潮濕的環境,主要生活在熱帶低地森林和茂密的林地中。
穿山甲吃昆蟲。
穿山甲以長舌舐食白蟻、蟻、蜜蜂或其他昆蟲。穿山甲視力不佳,但不依賴于視覺,而是依靠氣味來尋找獵物。它們利用其強大的前爪打破白蟻或螞蟻巢,然后用它長而粘的舌頭將昆蟲舀進嘴里。
在進食時,穿山甲可以閉合其鼻孔和耳朵,以防止叮咬昆蟲蜂擁而生,而厚厚的眼瞼可以遮擋眼睛。因為它們缺乏牙齒,所以它們的膳食是在肌肉胃中被磨碎。
擴展資料:
中華穿山甲在亞洲被廣泛獵殺,以作為食物及傳統藥物使用。該物種在其原生棲地均大幅減少。根據國際公約中華穿山甲在任何從野外捕獵的商業用途均被禁止。
在多個不同國家及地區均禁止出口及貿易,包括孟加拉、中國、印度、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及越南等禁止捕殺和食用。在中國,非法捕殺、走私或販賣,可被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案情嚴重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
目前全世界的穿山甲數量應該超過100萬只。“森林衛士”穿山甲,它能吃掉白蟻,保護森林免受侵害。為了更好保護穿山甲,人類把每年的2月20日定為世界穿山甲日。
(圖片來自網絡)
提到“穿山甲”這三個字,大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動畫片《金剛葫蘆娃》中在打洞時不慎鉆穿鎮妖石,放出了被鎮壓千年的蛇精和蝎子精,最后為了掩護爺爺和葫蘆娃們不被妖怪傷害,而犧牲自己生命的善良又勇敢的形象。
然而,現實中的穿山甲們,卻正在由于人類難填的欲壑而經歷著一場滅頂之災。
穿山甲種類知多少
(圖為中華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圖為印度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穿山甲屬于哺乳綱中的鱗甲目這個古老的大家族,現存的種類一共有3屬8個種,其中4種產于亞洲。
它們分別是產于中國南部(包括臺灣),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和中南半島北部的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產于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和不丹的平原和丘陵的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產于包括泰國,印尼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和小巽他群島,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和產于菲律賓巴拉望省的菲律賓穿山甲。
(圖為馬來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圖為菲律賓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另外4種產于非洲,它們分別是產于幾內亞,西非大部分地區和肯尼亞西南部,坦桑尼亞西北部低地熱帶雨林的樹穿山甲Phataginus tricuspis,產于非洲中部的塞內加爾,烏干達和安哥拉等地的低地森林和農田的長尾穿山甲Phataginus tetradactyla,產于烏干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草原和森林的巨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和廣泛分布于非洲東南部15個國家的草原和干燥林地的南非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i。
穿山甲的“秘密武器”
(圖為南非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在動物分類學上,鱗甲目與我們熟悉的豺狼虎豹、小貓小狗等食肉目動物是“親戚”,但是穿山甲的身體結構卻與這些尖牙利爪的家伙截然不同。
所有種類的穿山甲身上除了面部和身體腹面之外的部分,其余都覆蓋著一層大而堅硬的鱗片,這些鱗片由角蛋白構成,成分與人類的毛發和指甲差不多,這是穿山甲賴以防身的“秘密武器”。
當遭遇天敵的攻擊時,行動遲緩且缺乏攻擊性武器的穿山甲便會就地縮成一團,變成一個被巨大鱗片包裹的大硬球,讓敵害無從下口。
如果這樣還不夠的話,穿山甲還能突然張開鱗片,利用鋒利的鱗片邊緣割傷敵害,或像黃鼠狼一樣從肛腺釋放帶有惡臭味的液體。
(圖片來自網絡)
穿山甲的眼睛很小,視力較差,外耳殼也很小或消失不見,它們白天通常躲藏在地下的洞穴或樹洞中,夜晚才外出活動,依靠敏銳的嗅覺尋找食物。
穿山甲的嘴里沒有牙齒,主要以白蟻、螞蟻等小昆蟲為食,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等地棲的種類主要以在地面和地下筑巢的白蟻和螞蟻為食,而喜歡棲息在樹上的樹穿山甲、長尾穿山甲等則更喜歡光顧樹上的蟻巢。
(圖為樹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捕食時,穿山甲會用長著大而發達的爪的強壯前肢挖開蟻巢,再用布滿粘液的長舌頭舔食蟻類,穿山甲的胃壁厚且堅韌,在進食時常常會吞入一些砂礫,小石子等,像鳥類用吞食的砂礫磨碎嗉囊中的食物一樣利用它們磨碎吃進胃里的昆蟲。
(圖為長尾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圖為巨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穿山甲這類以白蟻和螞蟻為主食、晝伏夜出的小動物,與虎、白鱀豚等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食肉動物,和亞洲象這樣的大型食草動物相比,對生境要求要低得多,對于人類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也不會造成危害,一些種類的穿山甲的存在甚至對于控制森林中白蟻的危害起著重要的作用。
穿山甲的“滅頂之災”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由于民間流傳著“穿山甲鱗片能疏經通絡幫助婦女下奶”、“穿山甲的肉和血能滋補”這樣毫無科學根據的謠言,現存的8種穿山甲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捕殺。
由于穿山甲行動能力弱且體表有濃烈的氣味,遇到危險無法逃脫時會像刺猬一樣本能的就地縮成一團,帶著獵犬的盜獵者捕捉起它們來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穿山甲那賴以防身的堅硬鎧甲,卻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產于亞洲的4種穿山甲中,中華穿山甲已經是極度瀕危物種,數量比大熊貓,滇金絲猴等“明星物種”還要稀少得多。
由于每年可能超過一萬只的捕殺量,中華穿山甲在其分布區內的絕大多數區域內都被捕殺殆盡,僅在如臺灣島等少數地區還殘留著部分種群,隨時可能滅絕。
馬來穿山甲也沒有逃過同樣的命運,也被捕殺至極度瀕危,而印度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也由于相同的原因成為了瀕危物種。
相比亞洲的近親們,非洲的四種穿山甲遭受大量捕殺的歷史較短,但是近年來數量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其中南非穿山甲的種群數量在27年內下降了30-40%,和巨穿山甲、長尾穿山甲、樹穿山甲一起被列入了易危物種。
這場由于人類的貪婪和迷信所導致的浩劫,將現存的8種碩果僅存的鱗甲目推到了滅絕的邊緣。我們的子孫后代是否還能繼續有幸看到穿山甲這類身披鱗甲的獨特小獸,就取決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態度。
(作者:胡愷,動植物科普自由撰稿人,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胡小雨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系jial@cast.org.cn。
穿山甲有白色的嗎
沒有
穿山甲都是灰褐色的
穿山甲是鱗甲目穿山甲科下所有哺乳動物的統稱,現存的穿山甲有3個屬8個不同的種類,它們僅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大陸上,其中亞洲和非洲大陸上各有四種。雖然亞洲有4種穿山甲,但是在我國僅有一種:中華穿山甲。
當然,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對穿山甲的記載,那個時候它們還不叫這個名字。在我國最早關于穿山甲的記載是在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后收錄于《楚辭》中):
延年不死,壽何所止? 鯪魚何所?鬿堆焉處?羿焉彃日?烏焉解羽?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四方。
詩句中的鯪魚就是指穿山甲,那個時候的人從穿山甲全身覆蓋著鱗片酷似鯉魚魚鱗的特點,將其命名為鯪魚。
別名鯪鯉。
穿山甲(拉丁學名:制Manis), 是對穿山甲科穿山甲屬的統稱,共8個物種。地棲性哺乳動物,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
穿山甲多生活亞熱帶的落葉森林。白晝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穿山甲野外數量稀少。穿山甲,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禁止私人捕殺和食用。
穿山甲是特化物種、視覺基本退化、尤以嗅覺靈敏。 穿山甲的肝臟不大,肝解毒功能弱,免疫系統弱,屬于單室胃,胃中披著角質膜,胃腺部的黏膜處密布許多呈"S"型的皺襞,借吞食時吞進胃中的小砂石將食物磨碎。穿山甲腸管表面平滑,小腸長。
擴展資料:
穿山甲瀕危的主要原因是針對本地和國際用途的針對性和非針對性的濫獵和偷獵,后者主要受中國需求的驅動,該物種在其大部分范圍內承受著非常沉重的采集壓力(2007-2018年)。
但是,有證據表明,鑒于動物的高昂價值,市場已經經常放棄使用本地動物而轉而從事動物進入國家和國際貿易的活動(2008-2014年)。
在中國和越南,中華穿山甲的肉類作為一種奢侈的野生肉類被大量消費,富裕的消費者愿意為此付出高昂的價格(Shairp 2016)。該物種還出現在中國和越南的傳統醫學文獻中,該文獻規定在傳統藥物中使用鱗片治療哺乳期婦女的皮膚狀況,改善血液循環和刺激乳汁分泌(例如,中國藥典委員會,2015年)。
穿山甲
穿山甲母子
這個長著滿身盔甲的古怪小動物
又被稱為“森林衛士”
一只穿山甲每年會吃700萬只螞蟻和白蟻。
維持森林健康非常有功勞
你所不了解的穿山甲
外表堅硬,內心柔軟的小生靈
「鱗甲是穿山甲最堅硬的保護甲」
穿山甲是唯一一種有鱗甲的哺乳動物。
▼
穿山甲的尾巴
而且它的鱗甲超級堅硬
▼
穿山甲的鱗片
然而,穿山甲的一身盔甲看似堅不可摧。
但是實際上,攻擊力約等于零!
它是一個只會防御的小可愛
不過,作為它立足于食物鏈的殺手锏。
它的防御技能還是很厲害的
首先,這身鎧甲可以在敵人近身的時候張開。
用來割傷對手
▼
如果對方不怕它這一招
它就會使出終極絕招
——縮成球
▼
你可能不知道
穿山甲的英文名字pangolin。
就是“卷起來”的意思
▼
可不要小瞧縮成球的穿山甲
這個時候,
就連獅子都拿它沒辦法
穿山甲科共三屬8種,穿山甲屬4種,分布于亞洲;長尾穿山甲屬2種,分布于非洲;地穿山甲屬2種,也分布于非洲。穿山甲身披覆瓦狀排列的鱗甲,遇敵害可全身蜷縮成球狀。穿山甲可分為樹棲和地棲兩個類型,但地棲者也可爬樹,樹棲者如非洲中西部的長尾穿山甲有很長的尾,尾部有纏繞性。[2]。
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各種穿山甲外形上大體相似,體重和身長差異極大。其中小型種類體重1-2千克,而非洲的巨地穿山甲體重可達25-35千克。頭呈圓錐狀,眼小,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并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后足爪較短小。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后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1對。
穿山甲是中小型哺乳動物,常被稱為“帶鱗甲的食蟻獸”,這是源于穿山甲獨特的身體特征:身上覆蓋著角蛋白甲片(是與人類的指甲及犀牛角相同的角蛋白)。
穿山甲是唯一的身體覆蓋甲片的哺乳動物。盡管外表與飲食習性與犰狳或食蟻獸相近,實際上穿山甲與食肉動物更為相近,比如熊類、浣熊。
穿山甲是食蟲類動物,主要吃螞蟻和白蟻。每年穿山甲可能要吃掉7,000萬只蟲類,相當于是自然界害蟲的天敵,其棲息地國由此可以減省數百萬美元的滅蟲費用。除了能夠減少那些可能禍害作物的害蟲數量之外,穿山甲在尋找獵物的過程中給土壤松土,這對莊稼和人類都是有益的。
穿山甲的生理結構與它們的獨特的飲食相適應,盡管沒有牙齒,但通過長爪可挖開螞蟻穴或白蟻窩,耳朵能夠封閉起來,防止蟻蟲爬入。穿山甲粘粘的舌頭長達身體的三分之一,可以一掃而過粘起大量蟻蟲。穿山甲的視力很弱,靠的是極其靈敏的嗅覺發現獵物。
有些種類的穿山甲(例如南非穿山甲)慣常靠后腿行走,并用長尾巴保持平衡。有些種類的穿山甲是穴居動物,居于深深的地下,而有些種類則棲息于樹上,可用強健的尾巴倒掛在樹枝上。
不同種類的穿山甲有著不同的妊娠期,但大約都在105天至165天之內。穿山甲通常一次生產一胎,但印度穿山甲和南非穿山甲算是例外,可能偶爾會生出雙胞胎。穿山甲幼仔出生后的頭三個月都是由母親背在背上,在這個過程中甲片慢慢變硬。
穿山甲的甲片能保護它們免受獵食動物的侵害。受到威脅時,它們把身體卷成球狀,堅硬的甲片就像鎧甲一樣。這樣的鎧甲可以防御獅子,但卻無法抵擋人類。受到威脅時,穿山甲還能從肛門腺釋放出很臭的分泌物(和臭鼬類似)。
由于穿山甲夜行、孤棲,它們的習性很難被觀察到,因此我們對其缺乏詳細的了解。研究者對于穿山甲的數量水平、壽命和飲食等等都缺少定量的廣泛了解。
世界上共有八個穿山甲種類,四個在亞洲,四個在非洲,分布在51個國家(其中分布在亞洲19個棲息地國家,分布在非洲32個棲息地國家)。這八個種類都是從 7,000 萬年前的食肉動物進化而來,屬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