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中國有幾個民族

                  2023-03-18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中國有幾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有幾個,中國有幾個民族?分別是哪些民族?,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有幾個民族的相關圖片

                  我國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分別是哪些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分別是:

                  阿昌族、鄂溫克族、傈僳族、水族、白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吉克族、保安族、仡佬族、滿族、塔塔爾族、布朗族、哈尼族、毛南族、土家族、布依族、哈薩克族、門巴族、土族、朝鮮族、蒙古族、佤族、達斡爾族、赫哲族、苗族、維吾爾族、傣族、回族、仫佬族、烏孜別克族。

                  德昂族、基諾族、納西族、錫伯族、東鄉族、京族、怒族、瑤族、侗族、景頗族、普米族、彝族、獨龍族、柯爾克孜族、羌族、裕固族、俄羅斯族、拉祜族、撒拉族、藏族、鄂倫春族、黎族、畬族、壯族。

                  我國56個民族當中,除了漢族以外的民族都是少數民族。

                  1、鄂溫克族: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或索倫)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在俄國被稱為埃文基人。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

                  2、阿昌族: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騰沖、龍陵、云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3、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語言,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

                  4、保安族:保安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由于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通用漢文,以漢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5、布朗族: 布朗族是一個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布朗語支,可分為布朗和阿瓦兩大方言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布朗族有著極為豐富的口頭文化,至今仍然保留著最具鮮明特征的民族語言、服飾、歌舞、風俗習性。

                  擴展資料:

                  分布特點: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個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中國共有多少個民族?

                  中國56個民族有如下:

                  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畬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

                  佤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茲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珞巴族、布朗族。

                  1,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

                  2,高山族,是中國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3,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

                  4,俄羅斯族,散居在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下轄額爾古納市等地。

                  5,回族,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圣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擴展資料: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大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中國的主要民族有哪些?

                  中國有56個民族,包括: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畬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

                  每個民族的習俗和特點:

                  1、漢族:

                  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2、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群,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系,是嶺南的土著民族。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3、滿族:

                  滿族人口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有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4、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圣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

                  5、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苗族 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6、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于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7、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于重慶市)。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8、彝族: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9、蒙古族:

                  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10、藏族:

                  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11、布依族:

                  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為是百越人后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12、侗族: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斗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13、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為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14、朝鮮族:

                  朝鮮有五大節日: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為老人節。

                  1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6、哈尼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1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18、黎族:

                  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歷的節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個傳說。

                  19、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并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20、畬族:

                  畬族自稱“山哈”,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畬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21、傈僳族:

                  僳僳族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22、仡佬族:

                  仡佬族 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無定論。也只有少數老人通仡佬語。信奉道教,有的也信奉佛教。

                  23、東鄉族:

                  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見新月為準,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高山族 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25、拉祜族:

                  “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祜族傳統節日有拉祜年,擴塔節(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節日。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拉祜年。傳說拉祜族兄弟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蘆盛水洗手,洗去過去一年的貧困,迎來新一年的五谷豐登。

                  26、水族:

                  水族自稱“海水”,水族意為水人。清代人們稱其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為水族。

                  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借端)和卯節(過卯),端節是水族民間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端節水語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最初的端節在每年農歷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進行。

                  27、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原稱“卡佤族”,1963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現稱。

                  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鉆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佤族都要舉行“剽牛節”,以此來表達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28、納西族: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29、羌族: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農歷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

                  30、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余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土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于養羊。

                  “七日會”是土族慶祝豐收的狂歡節。土族許多節日與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節日期間要伴有各種祭祀活動,并備有節日食品。

                  31、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豐收。

                  32、錫伯族: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錫伯族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西遷節等。錫伯族西遷節即遷徙節,是錫伯族人民不可忘記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 ,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抹黑節”是錫伯族人民另一個饒有風趣、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

                  3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是柯爾克孜族自稱,柯爾克孜族 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按柯爾克孜族的歷法,新月每出現一次為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即過諾若孜節,類似于漢族的春節。

                  34、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

                  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35、景頗族: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自治州。

                  目瑙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人民驅惡揚善,預祝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之后舉行,為期2至3天。在景頗族的傳說中是天上太陽召集地上萬物參加的一種大型歌舞盛會,并由犀牛傳播至人間,后成為景頗族最盛大的節日。

                  36、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毛南族是嶺西的土著民族。

                  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節。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

                  3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生產,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最大的傳統節日為古爾邦節,每當節日來臨,撒拉族都要宴請賓客,煮手抓羊肉,燉雞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買海”(油攪團)、“木絲日”(一種以油、熟面等為餡的包子)和各種燴菜。

                  38、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時稱“樸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于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意愿,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39、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的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塔吉克人都要舉行巴羅提節。奇地前笛爾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相當于漢族的春節,多在三月舉行。

                  40、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后統稱為阿昌族。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出洼(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41、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

                  42、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4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

                  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谷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于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44、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

                  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唱哈多在哈亭舉行,哈亭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建筑物。

                  45、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1979年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中國的第55個少數民族。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歷臘月間進行。每年陰歷九月,基諾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新米節了,當地人稱“好希早”。

                  46、德昂族: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巖”。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47、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

                  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48、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49、裕固族:

                  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明初,陸續遷至祁連山一帶,逐漸形成了裕固族。

                  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裕固族的幼兒剃發儀式別具特色,按照傳統,裕固人家的小孩長到3歲時才第一次剃發,屆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剪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節日習俗。

                  50、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自己的語言,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主要節日有“圣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

                  51、門巴族: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

                  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52、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鄂倫春族的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后,統稱為鄂倫春族。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53、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據本民族的愿望,正名為獨龍族。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

                  過卡雀哇于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54、塔塔爾族:

                  “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主要經營商業和手工業,信仰伊斯蘭教。

                  塔塔爾族節慶、禮儀食俗同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相似。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多在春天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還有摔跤、拔河、賽馬等集體活動。

                  55、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后,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56、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制。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居住在墨脫、米林一帶的珞巴族沿用藏歷,所有的節日和祭祀活動與藏族無多大區別。希蒙的珞巴族稱年節為“調更谷乳術”節。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早印占區,也有許多珞巴族同胞。

                  擴展資料

                  民族認定: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的民族區別處于混亂模糊狀態。為了使我國各民族真正實現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充分發揮各族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民族識別。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

                  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畬、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龍(后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后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并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云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至今。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并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有兩個特點:

                  1、第一,小聚居大雜居。

                  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l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

                  但在這些地區同時也是漢族人民的世居地,其比例也相當高,如內蒙古、廣西、寧夏三個自治區的漢族人口都超過了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分別占到79%,62%,64.58%,新疆的漢族人口也占40%強。

                  同樣,在各漢族地區也雜居著許多少數民族。近20年來,少數民族雜、散居人口增長快,民族雜散居的縣市越來越多。

                  2、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于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各民族平均分布在30個省區,其中29個民族遍布全國所有省區。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占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

                  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云南、貴州、新疆4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和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再加上遼寧、湖南、內蒙古、四川、河北、湖北、西藏、吉林、青海、甘肅、重慶和寧夏,以上16個省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91.32%。

                  另外,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都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華民族。

                  中國有多少種民族?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56個民族組成。由于漢族人口眾多,占全國總人口的91.6%。因此,習慣上把其余55個民族稱為少數民族。這55個民族是:壯、回、維吾爾、彝、苗、滿、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僳僳、畬、拉祜、佤、水、東鄉、納西、土、柯爾克孜、羌、達斡爾、仫佬、仡佬、錫伯、景頗、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溫克、基諾、烏孜別克、京、德昂、裕固、保安、門巴、獨龍、鄂倫春、塔塔爾、俄羅斯、高山、赫哲和珞巴族。其中壯族人口最多,達1800萬人,珞巴族人口最少,不足3000人。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于打制長刀而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于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云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筑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于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云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于紡織,“黎錦”“黎單”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于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余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蕓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畬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余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余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于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萬余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余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云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余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余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萬余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中國一共有幾個民族?

                  中國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

                  55個少數民族如下:

                  壯族 、滿族 、回族、 苗族、 維吾、爾族、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瑤族 、朝鮮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薩克族 、黎族、傣族、 畬族 、傈僳族 仡佬族 、東鄉族 、

                  高山族、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納西族 、羌族 、土族、仫佬族 、錫伯族 、柯爾克孜族 、

                  達斡爾族、 景頗族 、毛南族撒拉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溫克族 、怒族、京族 、

                  基諾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羅斯族、裕固族、烏茲別克族 、門巴族 、鄂倫春族 、獨龍族 、

                  塔塔爾族 、赫哲族珞巴族、 布朗族。

                  擴展資料: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2000年);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2000年)(未包括中印爭議的藏南地區60萬珞巴族人)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

                  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云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臺灣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個民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56個民族。

                  中國人都有哪幾個少數民族?

                  中國共有少數民族55個,名單如下:

                  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白族、朝鮮族、哈尼族、黎族、哈薩克族、傣族、畬族、傈僳族、東鄉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

                  水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景頗族、達斡爾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溫克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

                  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爾族。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emrucm1g.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