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特產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概念,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存在主義哲學認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個人的生存問題。
哲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存在”而非“本質”,因為“存在先于本質”。
存在主義的主要觀點是:
● 真正的知識通過直覺來源于個人的情感。
● 真理不是人們的發現,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 知識的可靠性不能用一般概念加以衡量。
● 做人就是謀求自由,也就是進行選擇。
● 人在他自己的選擇中變成他自己,從而獲得人的價值。
● 因為人自由地進行選擇,所以他從屬或生活于某一團體,而仍不失為一個個體的真正的自我。
存在主義道德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德國的海德格爾、亞斯貝爾斯,法國的薩特、馬塞爾、卡繆等。
在我印象中,關于存在的命題有這樣幾個:
對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確定了此在的存在——馬丁·海德格爾。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存在先于本質——薩特
人是注定要受自由之苦的。——薩特。
? ? 存在主義哲學,顧名思義,是探討人的存在的哲學。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創始人是海德格爾,他頗受尼采影響。尼采推倒了上帝的價值大廈,宗教的價值淪喪直接導致了人類的歸屬感的丟失。人們逐漸感到孤獨,自我的微不足道,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存在,考量存在的必要性。這個時候,存在主義哲學應運而生。而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代表人物是薩特。下面便講講薩特。
? ?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薩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拋棄了克爾凱戈爾的宗教神秘主義,繼承并發展了胡塞爾的非理性主義,形成了他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此,存在主義哲學的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后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則一切都不存在。所謂“存在先于本質”,即是“自我”先于本質,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認為在這個“觀性林立”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沖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丑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選擇”。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采取何種行動,如何采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于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認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于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十分值得一提的是,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后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又稱生存主義,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這一名詞最早由海德格爾提出。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思想流派:
存在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索倫·克爾凱郭爾的神秘主義、尼采的唯意志主義、胡塞爾的現象學等。存在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海德格爾,將存在主義發揚光大的是薩特。
哲學主張:
存在先于本質
“存在先于本質”為薩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義的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同西方傳統的形而上學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的形而上學一般給“本質”賦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認為在時間上來說,本質先于存在。
本質先于存在不是一種絕對的、普遍的規定,它只適用于物,而不適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質,其意義就是說他必須先存在,然后才創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創造他,他是在存在的過程中創造他自己的。薩特說過,“說存在先于本質,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現、登場,然后才給自己下定義。按照存在主義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義的,那是因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來他才是某種樣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樣的人……人不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樣的人,而且也是當他沖入存在以后,決心把自己造成那樣的人。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個樣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見,人的本質是人自己通過自己的選擇而創造的,不是給定的。薩特的這一段話也更有助于我們理解存在主義之“存在”的涵義。 關于存在主義的基本概念:
1.‘存在’的認知觀理解是:從發覺、識別、屬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統化的歸納。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種‘物’的存在。‘物’只能處于‘在’的狀態下,等待人來發現它的‘存在’。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別于其它‘動物’的存在。動物的感覺不具備到達人對‘存在’的理解定位。
4. 是指人類‘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因永遠有事物處于一種‘在’的狀態下,使人類無法覺察到它——在。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還沒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種現象,而這種現象必定會在此世間——此在。
6. 人對‘自身認識’的存在。有理性的認識與非理性的認識,在此認識的過程中,體會著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 個體發出的一種“存在”信息,將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眾發布,由信息反饋而獲得共鳴,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隱秘的,由“接收者”感知這種隱秘的‘存在’。
偶然荒誕
包括人的存在在內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發生的事物。但這并不是說,物質的宇宙雜亂無序,毫無規律、法則可言,也不是說科學對物質世界研究所發現的規律完全虛幻,不可信賴。只是說,無論對于人還是物質的宇宙來說,都沒有任何先定的東西。
所謂偶然,是指物質世界的存在是沒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據某種絕對的觀念、思想或精神演繹出來預先具有一定意義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決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確定的。由此可以推知,從根本上講,存在是荒誕的。
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事先決定事物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同樣,我們也沒有理由事先決定人應該這樣而不應該那樣。
關于荒誕這個問題的解決,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者提出的途徑是宗教信仰,而無神論的存在主義者則認為應該行動起來為自己爭得生命的意義,創造自己的價值。
自由選擇
存在是偶然的、荒誕的。對于人來說,人首先存在著,然后通過自己的選擇去決定自己的本質。所以,人有絕對的自由,人的存在同人的選擇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分不開的。
薩特指出,人的自由是絕對的,因為人生活在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拋”到世界上來的,上帝、科學、理性、道德等對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說,它們都不能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時,它們對人也沒有任何的控制和約束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人有絕對的自由。
存在主義認識到,人的自由表現在選擇和行動兩個方面。只有通過自己所選擇的行動,人才能認識到自由,因為人的本質是由自己所選擇的行動來決定的。
個人的自由首先表現在他認識到由于受傳統文化和習俗的束縛而缺乏自由,因此對于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選擇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選擇去行動和承擔生活的責任。
人與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存在主義者共同關心的一個問題。不同的存在主義者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但是,他們都指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將他人或他人將我當作物還是當作有主觀性的人。
在人與人的關系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薩特基本上屬于一個類型,即他們認為,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是對立的,實際上是一種主體與客體、人與物的關系。而以布貝爾和馬塞爾為代表的另一派主張則與之相反。
海德格爾指出:一個人在世界上必須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關系是“麻煩”和“煩惱”。同其他的人相處,必將產生無限的煩惱,他或者與其他人合謀,或者贊成他人,或者反對他人。
薩特指出:“他人就是地獄”。他人乃是一個存在的客體,這種客體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著,而且還對我構成了威脅,因為他是自由的物體。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變成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只能有兩種途徑: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別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
布貝爾指出:人與外部世界有兩種性質不同的關系。一種是客觀的關系,其特征是“我與它”。另一類看待他人的“我與你”的關系。如果將人與人之間的“我與你”的關系當作人與物之間的“我與它”的關系來對待,那么人性就將毀滅。
在“我與它”的關系中,個人以純粹客觀的方式看待外部的東西,把它看作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縱的物。
在“我與你”關系中,每一個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內在的意義世界,“我與你”關系的特點是發自兩個人內心的友誼。我和你兩個人都是主體,我們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與你”的關系就構成了人與上帝的關系。
馬塞爾指出:人不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聯系起來的是同情和愛。人與人的交流是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只有與他人交流時,他才會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孤獨的,從而看到希望。
悲劇論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后歸宿,對于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神學關系
某些哲學家曾經系統性地試圖把存在主義應用到基督宗教的思想去。這種做法卻受到不少批評家的抨擊。有些保守的新教人士甚至認為不管應用任何俗世哲學來詮釋基督信仰都無可避免地造成扭曲與蒼白。況且,存在主義只是二十世紀的黑暗與失望所造成的文化產物而已。與基督信仰委實大異其趣。抑有進者,抨擊者還指出存在主義基本上是人文的,在它內沒有為超越性預留空間。最后,當一位神學家,如巴塞爾大學的布里(F. Buri, 1907- )企圖極端而全盤地綜合基督教和存在主義的時候,他最后很可能以否定超越性,甚至天主的特殊行為告終;否則也會變成極端的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和以人為中心的思想。[1] 。
不少存在主義的神學家也企圖為此事答辯,探討人類存在的哲學也許比經驗主義或實證主義提供更適當的管道以傳遞基督教義。因為大部分的存在哲學家都深受基督宗教傳統的影響,且看海德格的人學,深受奧斯定(Augustine, 354-430)、童斯史各都(Duns Scotus,約1265-1308)及馬丁路德(M. Luther, 1483-1546)的影響,而雅士培的圣經傳統亦清晰可見,更遑論齊克果(S. Kierkegaard, 1813-1855)及馬賽爾了。存在主義代表著對科學崇拜和技術萬能這種淺薄的烏托邦式的樂觀主義之反動。最后存在主義可以幫助基督徒們更清楚地窺見基督宗教神學的本質,以及它與當代文明、文化及思想的關系。
存在主義是一個很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存在的人本主義學說。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從而擁有意義。
擴展資料:
存在主義代表作品:《存在與虛無》(作者:讓·保羅·薩特)
內容簡介:
1943年《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
正是由于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么只是指他過去是什么,將來并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
因此,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范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后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系,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并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這也是“現象學本體論”的落腳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主要注意三位哲學家,創始人克爾凱郭爾,名聲最響的海德格爾和當代后起者薩特.。
我覺得存在主義區別于以往哲學主要是在本體意義上不再強調主客對立的認識世界,所謂“存在”就是這個“存在”作為哲學中最基本的“本體”本身,主體在認識過程當中不是對立于客體而“在”,而是包融在“客體”當中的“在”.在這種本體論上的觀點,存在主義區別以往哲學,幾乎是最徹底的了.既然本體論上是這樣的觀點,所以存在主義就不會說,你看,我們要認識某個某某某的規律,改造它為我們服務.存在主義就比較喜歡分析這個所“在”之物本身的狀態,而作為人的“在”,就會更專長于分析人的感受,心理等,海德格爾把這個叫做“此在”.。
這個哲學有什么意義?我個人理解的基礎上舉兩個現實中的例子.比如有些人嘴上說,我是最喜歡環保的,自己卻亂丟垃圾,家里還買幾輛好車,有行必架,別人問他,他還說,我這就是偶爾,亂搞的人那么多,我這點不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你看他犯了什么錯,就是把自己的“在”獨立出去,自己的“在”哪里去了?還有你比如我們看比較感動或者刺激的電影時候,好像覺得自己就是劇里的主人公,會跟著劇情或哭或笑.這是什么,正好和剛才那個相反,把自己的“在"錯誤的融在虛構的場景中了.。
還有再舉個例子.比如有些人做不正當的生意或圖財.做的時候他會這樣想,這不是真實的我,我賺夠就收手,你看,這又是把“在”給忘了,自欺欺人.結果你看那些人,最終都沒什么好結果.。
存在主義強調,沒有普遍意義的人,沒有普遍意義的價值標準,每個人通過選擇和行動創造價值和意義,在成為自己的同時,也在為整個人類做出選擇。
存在主義強調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預設的價值,沒有上帝在背后去規定蘋果價值1而梨子價值2,那個統一的本質性的東西并不預先存在,并不是一種普遍真理,它只反映在我們每個人的選擇中,反映在我們的每一個抉擇背后的行為里。
存在主義實際上首先解決的就是人是什么?或者我是誰的問題。
薩特說,離開愛的行動就是沒有愛的,天才除掉藝術作品中表現的之外,是沒有的。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他是構成這些行徑的綜合、組織和一套關系。
薩特說,存在主義的第一原則是:認出了自己認為的那樣以外,什么都不是。人首先是一個把自己推向未來的東西,并感覺到自己在這樣做。
舉了個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例子。一個剪子的制作師傅,在造出一把剪子之前,頭腦中是有一個剪子的概念的,這個剪子該是什么樣,能做什么實現什么目的,在這把剪子沒出現之前,這些概念就已經有了。這也就是“本質先于存在”。
如果人是上帝創造的,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上帝腦海中有一個普遍的人的特質,上帝按照這種特質來創造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上帝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就隨便造造。前者就是人有一種普遍的本質先于我們每個人誕生前就存在,而后者反之。
如果存在先于本質,那么從某個角度說,人就是孤苦伶仃的,因為不論是在自己內心還是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東西。人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為。
笛卡爾說“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實際上就是說我們不應當懷著希望行動,不要去指望他人、外界怎么樣,人能掌控的只有自己。
存在主義的集大成者薩特在研究基督教存在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拋棄了克爾凱郭爾的宗教神秘主義,繼承并發展了胡塞爾的非理性主義,形成了他自成體系的哲學思想——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從此,存在主義哲學的發展跨入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當代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則: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質”,認為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場,后來才說明自身。”所謂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覺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則一切都不存在。所謂“存在先于本質”,即是“自我”先于本質,也就是說,人的“自我”決定自己的本質。其二是“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認為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是沖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丑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其三是“自由選擇”。這是存在主義的精義。存在主義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選擇自己的行動時是絕對自由的。它認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對各種環境,采取何種行動,如何采取行動,都可以做出“自由選擇”。“如果存在確實先于本質,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薩特認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個人意志作出“自由選擇”,這種人就等于丟掉了個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不僅是存在主義文學的思想核心,而且成為后現代主義文學各個流派的思想基礎。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又稱生存主義,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其根本的特征是把孤立的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的存在,并作為其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它自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哲學。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最先提出的是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卡爾·雅斯貝爾斯和馬丁·海德格爾可被看作其先驅。在20世紀中它流傳非常廣泛。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和作家阿爾貝·加繆是其代表人物。存在主義的產生與它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洲資產階級文明終結的開端。現代時期的到來,人進入了它的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權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時發現自己的無家可歸。隨著宗教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喪失,人不但變得一無所有,而且變成一個支離破碎的存在物。他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早在古希臘時代,其著名的悲劇《美狄亞》就表現了對荒謬的命運的不滿與反抗,可以說,存在主義的悲劇精神幾乎是伴隨文明的發展與日俱增的。
存在主義主要的理論來源是唯意志主義,個人主義,現象學。
存在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哲學體系,而是一種哲學思潮,以下重點介紹一些存在主義流派。 哲學著作:
《懼怕的概念》(作者: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
《非此即彼》(作者: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
《致死的疾病》(作者: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
《存在與時間》(作者:馬丁·海德格爾)
《存在與虛無》(作者:讓-保羅·薩特)。
《自由之路》(作者:讓-保羅·薩特)
《情感理論初探》(作者:讓-保羅·薩特)
《叛逆者》(作者:阿爾貝·加繆)
《可見與不可見》(作者:莫里斯·梅洛-龐蒂)
文學著作:
《局外人》(作者:阿爾貝·加繆)
《鼠疫》(作者:阿爾貝·加繆)
《城堡》(作者:弗蘭茨·卡夫卡)
《審判》(作者:弗蘭茨·卡夫卡)
《變形記》(作者:弗蘭茨·卡夫卡)
《惡心》(作者:讓-保羅·薩特)
戲劇:
《禁閉》(作者:讓-保羅·薩特)
《蒼蠅》(作者:讓-保羅·薩特)
《緩延》(作者:讓-保羅·薩特) 索倫·奧貝·克爾愷郭爾存在主義,是克爾愷郭爾所主張的神學里,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存在主義屬于人文主義的一派,強調人本主義,所謂真正的“實在”是存在于人生。宇宙萬物,都是為了人而存在,都是為了我而設立的,萬有都是本于人,也歸于人。克爾凱郭爾憂郁的個性與孤獨的個人經驗,是他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原因之一。
存在主義的首次提出
他認為每個人對所處環境都有巨大的責任,雖然世界不斷在演進卻仍不能把人解放出來。而所謂“本真的存在”(authentic existence)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人,會向善或向惡作決定。而在決定的時候,因為人是有限的,所以焦慮和失望的產生是可預期的。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分辨懼怕和焦慮是兩種不同的狀態,懼怕這個詞有突然存在某物的含義,但克爾凱郭爾用這個詞是為要描寫人的本體論狀況,他的兩本著作《懼怕的概念》和《致死的病》,就曾對焦慮和失望的兩種狀態進行描寫。
《懼怕的概念》這本書是從理論的層面來談到關于焦慮的基本著作。克爾凱郭爾把焦慮分成兩類來談。第一種與他的墮落學說(theory of the fall)有相聯系。他用有關亞當與夏娃吃禁果的事件作為墮落這個符號的說明,并在這事件中發現深刻的心理透視。
這一類的焦慮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無法實現”的焦慮,因為受到限制,而有不能實現自己的焦慮。另一方面,是想要實現自己和害怕實現自己的雙重焦慮。而這里所談論的亞當不是指原來歷史上的亞當,而是指存在我們每個人中的亞當。
在“本真的存在”里,人需要親身地切實地決定和參與,不能只同意停留在頭腦中的抽象真理。他認為單單談信仰正統是不夠的,必須有個人的決志。所作出的決定是為了實現一個人的自己,這是與墮落同時發生的問題。墮落之后有另一種焦慮,會產生內疚,內疚帶來焦慮,焦慮的極限就是失望。這種失望在祈克果的《致死的病》中也有談到。當人的精神與物質相沖突時,由于人的精神有限,人體驗到在他自己之中的沖突,于是有那種想要擺脫自己的想法,可是卻又有不能借由自殺來擺脫自己的想法。
克爾愷郭爾自認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極其厭惡黑格爾的思想,認為黑格爾把圣經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為文化性的基督教。這種文化基督教在他來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討伐基督教國度》中論到,這種每個人都是“基督徒”的社會,真正的基督教顯然已經消失了。
克爾愷郭爾的信心跳躍是談到當人面臨抉擇的時候會引發焦慮,而這種決定是一種跳躍的動作,它無法用邏輯方法來推演。祈克果認為人的墮落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跳躍。然而另有一種跳躍,就是信仰的跳躍,同樣不能從處境中推演出來。當人面臨致死的疾病或是無法克服的焦慮,信仰卻能幫助人克服。
在克爾愷郭爾的理論中,信仰跳躍有三個階段,但是這些階段不是時間上的那種階段,而是包含美學的、倫理的和宗教的,這三階段彼此間相互聯系,無法清楚分開,例如在最后的宗教階段里,仍不免存在倫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認為倫理宗教是具有主觀性的,是源于他獨特的審美觀,而美感卻不能用邏輯來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為與思想的終極前提,因此更無法用推理與邏輯證明上帝的存在。
有關美學階段是他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學階段的特征是與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這里所談到的美學不是指美學這門課程本身或藝術,而是一種衡量的標準。標準是按照每個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夠滿足自己的美學,也就是圣經中描述猶太人對于好的事情或正確的事情,就稱這事為善、為美的“美”,這就是屬于美學的階段。因此他曾批評羅馬教宗曾醉心于異教風俗與道德敗壞的希臘羅馬藝術。
在倫理階段,克爾愷郭爾提出“魔性的”(demonic)這一個概念,是“自我隔離”(self- seclusion) 的意思,也就是沒有走出自己。跟這種自我隔離的情況相反的是愛,愛可以引導人走出自我隔離的處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這種愛的特征可以引導到愛的關系。也就是說在倫理階段中,愛克服了孤立進而產生責任心,而透過責任心就可以達到倫理的階段。
宗教階段超越了美學的和倫理的階段,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別為“蘇格拉底”和“耶穌”,兩個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對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義者。
宗教A或蘇格拉底的宗教認為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說基本真理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蘇格拉底想要用辯證法和存在主義把真理從人中召喚出來,他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反諷,這意味透過徹底的追問來探尋真理。另一種方式是產婆術(midwifery)。教師不是單單地直接教導真理,要幫助人們發現存在他們之中的真理,而使本來存在人之中的知識誕生出來。
有論者提出,蘇格拉底可被視為人道主義的創立者,這可以被視為準宗教之一,但是蘇格拉底并沒有轉變別人之存在的總體狀態,因為這種轉變只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認為真理無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上帝必須從人的外面進入,并對人進行教導,于是上帝以基督的形式進入到人之中。這是另一次的跳躍,上帝借著基督道成肉身產生跨越時間的跳躍。
因為神與人之間有“素質上的無限差異”(infinite qualitative difference),而人類不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底,人必須借著決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躍”,以內心的熱情擁抱真理。沒有信心的跳躍就會變成只有理性的宗教,但是這絕對不是正宗的基督教。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于1927年在E.胡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與時間》,這部書成為存在主義源出于現象學派的象征性著作。海德格爾在該書的開頭就引了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現在我們卻茫然失措了。”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并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兩千年后的今天還沒有解決,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并解決這個“存在的意義的問題”。
存在的意義
海德格爾闡述“在的意義”如下:(1)“在”是任何一個在者在具有任何內賓 時候都必然已經具有的性質。換言之,首先必須“在”,才有“在者”,絕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會有了“在者”。在海德格爾看來,“在”是比“在者”更根本的問題,而且認為從古至今沒有人真正深入“在”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是從“在者”入手去提出問題。(2)要解決“在”的問題,必須追溯皮一種在者,這種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樣還不明確時它的“在”已經明確了。海德格爾指出唯有“我”是這種在者,唯有“我”是在連成什么樣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它的“在”已經恬鎮壓洽彰了。因此,海德格爾認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我”的“在”就是“在世”;一切在者,也就是整個世界,都是“在世”的結果,也就是“我”的“在”的結果。這就是海德格爾提出問題的最關鍵之處,它成為20世紀以來一切存在主義者共同的根本出發點。
雅斯貝爾斯也受到過胡塞爾的影響,于1913年發表了探討各種心理學方法的《普通精神病理學》,1919年發表了宣揚存在主義的《世界觀的心理學》,1932年發表生要著作《哲學》(3卷本),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存在主義基本思想。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雅斯貝爾斯指出,存在主義所說的“存在”,不是指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指主觀精神的存在。存在主義從人的主觀精神狀態,從情緒、沖動、意志、生活體驗、煩惱意識、畏懼感情、悲觀情調等等去強調主觀精神的第一性。雅斯貝爾斯還指出,這種“存在”是不能用概念把握的,而只能加以體驗。他說:“我似乎是一種持久的東西,但關于我本身,我決不能說我是什么。”
雅斯貝爾斯在其《哲學》中詳盡地敘述了人們體驗的三種存在方式:
存在的方式
客體存在。他指出,人們首先是在各種各樣的時空客體中把握存在的,對時空客體的研究是各門科學的事情。他懷疑科學知識,否認科學不斷深入認識世界的能力,認為科學只能不充分地把握“真正存在的東西”,而不能得到統一的、完整的世界圖景,唯有“真正哲學地窺測世界”才能超越各門科學的界限。
自我存在。他指出,哲學思維以“闡明實存”為課題,這個課題就是闡明自我,闡明我們的實存。他主張一種反求諸已、不假于外的主觀理論,認為我們的存在從來都不是作為客體給予我們的,而只有通過一次飛躍,我們才能脫離感性事物的時空世界,進入“自我存在”這個實存的世界。在他看來,我誠然是我的本質,但我不認識這種本質,只有在盲目行動中,我的本質才移到我這里。由此出發,他把愛、共存、交往、畏懼、孤獨、自我神化等,當作進入自我存在、意識到自我的本質的形式。
自在存在。他指出,在自我存在的階段,我既有自身也有環境,或者艱苦卓絕,堅持奮斗,或者精疲力盡,逆來順受,既有快樂也有痛苦,既有恐懼也有希望,還不能自滿自足。為了得到自滿自足,他主張從自我存在飛向自在存在,從世界飛向上帝。他斷言,只有人在認識時空客體的活動中遭到失敗的時候,只有人在實存的自滿自足欲望中曹室失敗的時候,他才會力求達到超越的本質,而密碼就是人們達到自在存在的哲學語言,就是上帝在世界中顯現自身的形象。讓-保羅·薩特薩特的一生是為自由而抗爭的一生,其哲學思想也正是這種人生態度的反應,他最根本的觀點就是認為人是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按他的說法,認識被判定為自由的,不是我們選擇了自由,而是自由選擇了我們,自由決定了我們的存在我們的本質。自由是我們所承擔的一種沉重命運。
自為與自在
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把世界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人們感覺的內容,是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自為的存在則不是一個物,而是使自在的存在得以顯現的意識。從這一前提出發,薩特發展出了他重要的哲學概念——惡心。
“惡心”是薩特一部小說的名字,并且成為他的一個重要哲學概念。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叫做洛丁根的人經過幾年的旅行生活之后,來到了布維爾市。他曾希望安靜地進行研究,從而擺脫人生的煩惱,可是,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感情出現了一種變化,渾身感覺不舒服。只要看到周圍的一切,就有這種難受的感覺,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偶然性,荒謬性,感到了人生面對不可理解的東西時的無奈。但是,和加繆那種帶著荒謬去生活不同,薩特認為這種惡心的體驗,一方面表明洛丁根對自身和周遭的存在有了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又表明他對外部世界持一種否定的態度,所以,在薩特看來,體驗到惡心就是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因此,薩特的這種自由就具有一種否定的特征。人只存在于世界是荒謬的,也就是說人生活于是并沒有什么理由,以薩特所說,人是無緣無故被拋到世上。這種被拋具有一種本體論的意義。然而這種被拋一旦實現,人一旦存在于世,人就有絕對的自由。人的這種自由并不在于達《存在與虛無》到某種結果,獲得某種東西,而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決定,薩特曾在他著名的《蒼蠅》中寫道:“一旦自由在一個人的靈魂里爆發了,申明對這個人也無能為力了。”
雖然人命定是自由的,但人的自由還必須有所體現。在薩特看來,自由就體現在選擇之中自由也就是一種選擇的自由。人一旦被拋于世,他就開始了自由的選擇,人就是在不斷選擇的過程中不斷成為自己的。人是通過自己的自由選擇而成為懦夫或是英雄,因此人的自由的全部意義就在于人所進行的選擇活動中。不過,人一旦進行了選擇,他也就具有了責任,就要承擔所選擇行動的后果,這種責任是如此之沉重,有些人就企圖逃避,企圖不選擇,然而薩特說你不進行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無論如何你都不能逃避選擇,逃避責任由于人都是自由的,任何人之間都具有一種相爭的關系,人人呢都試圖獲得自己的自由,從而就把他人當作對象來對待。薩特著名的《禁閉》就表現了任何人之間的這種關系。劇中有三人死后同居于象征為地獄的密室中,其中加爾森是逃兵、埃斯泰勒是殺嬰犯,離不開男人,追求加爾森的伊奈斯是同性戀者。這三個人之間相互的存在對別人都是一種痛苦,因此,有他人就是地獄之說 西西弗是人間最足智多謀又機巧的人,他是科林斯的建城者和國王。當宙斯擄走河神伊索普斯(Aesopus)的女兒伊琴娜(Aegina),河神曾到科林斯找尋其女,知悉此事的西西弗以一條四季常流的河川做為交換條件告知。由于泄露了宙斯的秘密,宙斯便派出死神要將他押下地獄。沒有想到西西弗斯卻用計綁架了死神,導致人間長久以來都沒有人死去,一直到死神被救出為止,西西弗也被打入冥界。
在被打入冥界前,西西弗囑咐妻子墨洛珀(Merope)不要埋葬他的尸體。到了冥界后,西西弗告訴冥后帕爾塞福涅(Persephone),一個沒有被埋葬的人是沒有資格待在冥界的,并請求給予三天告假還陽處理自己的后事。沒有想到,西西弗一看到美麗的大地就賴著不走不想回冥府去了。直到其死后,西西弗被判逐出到地獄那邊,在那里,他每天要把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推到非常陡的山上,然后朝邊上邁一步出去,再眼看著這個大石頭滾到山腳下面。西西弗要永遠地、并且沒有任何希望地重復著這個毫無意義的動作。
他是沒有任何選擇的:他的惟一選擇就是那塊石頭與那座陡山。
荒謬的英雄
傳說中的西西弗西西弗是個荒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謬的英雄,還因為他的激情和他所經受的磨難。他藐視神明,仇恨死亡,對生活充滿激情,這必然使他受到難以用言語盡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個身心致力于一種沒有效果的事業。而這是為了對大地的無限熱愛必須付出的代價。人們并沒有談到西西弗斯在地獄里的情況。創造這些神話是為了讓人的想象使西西弗的形象栩栩如生。在西西弗身上,我們只能看到這樣一幅圖畫:一個緊張的身體千百次地重復一個動作:搬動巨石,滾動它并把它推至山頂;我們看到的是一張痛苦扭曲的臉,看到的是緊貼在巨石上的面頰,那落滿泥士、抖動的肩膀,沾滿泥士的雙腳,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堅實的滿是泥士的人的雙手。經過被渺渺空間和永恒的時間限制著的努力之后,目的就達到了。西西弗斯于是看到巨石在幾秒鐘內又向著下面的世界滾下,而他則必須把這巨石重新推向山頂。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帶著荒謬去生活
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進行著的,那么這個工作也可以在歡樂中進行。這并不是言過其實。想象一下:西西弗又回頭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開始。當對大地的想象過于著重于回憶,當對幸福的憧憬過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靈深處升起:這就是巨石的勝利,這就是巨石本身。巨大的悲痛是難以承擔的重負。這就是我們的客西馬尼之夜。但是,雄辯的真理一旦被認識就會衰竭。因此,俄狄浦斯不知不覺首先屈從命運,而一旦他明白了一切,他的悲劇就開始了。與此同時,兩眼失明而又喪失希望的俄狄浦斯認識到,他與世界之間的唯一聯系就是一個年輕姑娘鮮潤的手。他于是毫無顧忌地發出這樣震撼人心的聲音:“盡管我歷盡艱難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靈魂深邃偉大,因而我認為我是幸福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里洛夫都提出了荒謬勝利的法則。先賢的智慧與現代英雄主義匯合了。
人們要發現荒謬,就不能不想到要寫某種有關幸福的教材。“哎,什么!就憑這些如此狹窄的道路……?”但是,世界只有一個。幸福與荒謬是同一大地的兩個產兒。若說幸福一定是從荒謬的發現中產生的,那可能是錯誤的。因為荒謬的感情還很可能產生于幸福。"我認為我是幸福的",俄狄浦斯說,而這種說法是神圣的。它回響在人的瘋狂而又有限的世界之中。它告誡人們一切都還沒有也從沒有被窮盡過。它把一個上帝從世界中驅逐出去,這個上帝是懷著不滿足的心理以及對無效痛苦的偏好而進入人間的。它還把命運改造成為一件應該在人們之中得到安排的人的事情。
西西弗無聲的全部快樂就在于此。他的命運是屬于他的。他的巖石是他的事情。同樣,當荒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時,他就使一切偶像啞然失聲。在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萬個美妙細小的聲音。無意識的、秘密的召喚,一切面貌提出的要求,這些都是勝利必不可少的對立面和應付的代價。不存在無陰影的太陽,而且必須認識黑夜。荒謬的人說"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如果有一種個人的命運,就不會有更高的命運,或至少可以說,只有一種被人看作是宿命的和應受到蔑視的命運。此外,荒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這微妙的時刻,人回歸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回身走向巨石,他靜觀這一系列沒有關聯而又變成他自己命運的行動,他的命運是他自己創造的,是在他的記憶的注視下聚合而又馬上會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運。因此,盲人從一開始就堅信一切人的東西都源于人道主義,就像盲人渴望看見而又知道黑夜是無窮盡的一樣,西西弗永遠行進。而巨石仍在滾動著。
加繆與薩特
加繆的存在主義不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但存在主義不是薩特的專利,況且薩特也曾經拒絕過存在主義這個標簽。加繆反對存在主義這個標簽主要也是為了和薩特劃清界限,因為當時的輿論界基本上認為所謂存在主義就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加繆與薩特的思想有分歧,但也有不少共同點,尤其是荒誕的思想,和面對荒誕的態度,雖然加繆不強調自由選擇。倆人的分歧主要是對待革命和歷史,以及對蘇聯的態度。而分歧的根源在馬克思主義,薩特戰后受馬克思主義影響,而加繆一貫反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主義。薩特是個哲學家,更多的被理念所纏繞,抽象得多,加繆的哲學思想更多來源于感性生活,直接體驗,這一點在加繆的散文里體現的最為明顯,他深深熱愛的阿爾及利亞對他而言就是這種感性生活的代表,他一生都沒有放棄地中海式的生活方式的理想,西西弗斯神話和存在與虛無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這種不同不是表現在觀點的分歧上,而是表現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同樣是荒謬,薩特通過一系列的論證說明你不可能不荒謬,而加繆卻說,我就在這兒,這就是荒謬,薩特的荒謬意識來源于書齋,加繆可能則來源于山頂上的一陣風。
在他的小說中,除了《鼠疫》外,行動幾乎沒有什么意義,特別是《局外人》中,更為明顯。這本書在二戰中出版,當時就有人發出這本書出得是不是時候的疑問,莫爾索和加繆親自投入的抵抗運動看起來有點格格不入。而強調了行動的《鼠疫》,我卻認為寫得不好,和《局外人》不在一個檔次上,在深刻性上差一些,雖然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加繆和薩特都反對虛無,宣揚反抗,然而加繆的反抗和薩特的反抗是不同的,加繆的反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即不在于你怎么做,而在于你怎么想,有點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但這種辦法使反抗成為一種絕對可能的東西。而薩特恰恰相反,不在于你怎么想,而在于你怎么做。加繆的英雄西西弗和薩特的英雄奧萊斯忒(Oreste)是兩種不同的英雄。而正是在"反抗"問題上的分歧導致兩人幾十年的友誼破裂,1951年《反抗者》出版后,加繆和薩特的矛盾發展到頂點,以后他們至死未再見面。 荒誕最有概括性的含義是:人與世界處于一種敵對狀態,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誕的,人被一種無可名狀的異己力量所左右,他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人與人、人與世界無法溝通,人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上存在著。這種“荒誕”觀集中體現了西方世界帶普遍性的精神危機和悲觀情緒。這種普遍存在的危機和悲觀情緒是西方荒誕文學產生的土壤。在 20 世紀 20 年代,西方現代派文學中就出現了以踉一“翩”觀的文學。卡夫卡是這種荒誕文學的代表。他的《審判》、《城堡》、《變形記》、《地洞》等可以說是荒誕小說的代表。 30 、 40 年代,存在主義哲學的興起,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哲學家以文學來宣傳“世界是荒誕的”、“人的存在是荒誕的”這些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主張,創作出了《惡心》、《局外人》等一批著名荒誕作品。荒誕派戲劇接受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基本主張和超現實主義等流派文學觀念及表現手法,并加以融會,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把荒誕文學推向高峰。應該說荒誕派戲劇與薩特、加謬為首的存在主義文學思想內容的總體傾向上是基本一致的,不同的是荒誕派戲劇選擇了獨特的表現形式,這是他們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的戲劇流派存在的主要原因。荒誕派戲劇是用荒誕的形式來表現荒誕的內容,如怪誕、模糊、病態、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無的劇情,背離常理的舞臺設置,顛三倒四、胡言亂語式的戲劇對白等。這種怪誕的手法貼切地表現了荒誕的主題,也使這個流派以其“反戲劇”、“反文學”、“先鋒派”的面貌出現在世界文學之林,成為了一個風格獨異,影響巨大的戲劇流派。參考文獻:《荒誕派之荒誕性》、《起點》
荒誕派戲劇最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尤奈斯庫( 1912- )和貝克特( 1906 — 1989 )。尤金·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創始人。他原籍羅馬尼亞,母親是法國人,幼年全家遷往法國,后來返回羅朗懈。 1938 年定居法國。他的《禿頭歌女》( 1949 )是最早的荒誕派戲劇之一, 1950 年首次在巴黎的一家小劇院上演,備遭冷落,景況十分可憐,曾因只有三個觀眾而退票停演,但尤奈斯庫并未因觀眾的冷落而該弦另張,不懈地做他的戲劇實驗。從 1956 年起,《禿》劇引起注意,后連演 70 多場,成為法國歷史上連續演出時間最長的戲劇之一,被譯成多種文字。
存在哲學即存在主義哲學。哲學思想: 存在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把孤立的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的存在,并作為其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存在主義自稱是一種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哲學。存在主義超出了單純的哲學范圍,波及西方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影響尤為突出。 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認為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存在主義最著名和最明確的倡議是讓·保羅·薩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意思是說,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么人物。 存在主義否認神或其它任何預先定義的規則的存在。讓·保羅·薩特反對任何人生中“阻逆”的因素,因為它們縮小人的自由選擇的余地。假如沒有這些阻力的話,那么一個人的唯一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他選擇哪一條路走。然而人是自由的;即使他在自欺中,仍有潛力與可能。讓·保羅·薩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于選擇后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