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7養生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一蛆=5000,一狗=20000,一妹=50000。
月入一蛆就是5000。
月入一狗就是20000。
月入一妹就是50000。
一狗:論壇S1的大管理員ID叫二狗,他的工資是4萬每月,所以壇友戲稱二狗=4W,一狗就是2W然后就有了在某論壇發帖說自己在上海工作,“月入兩萬,活得不如狗”,從此一狗就變成了兩萬的代指。
一蛆:有人在某超市買烤雞,結果吃出蛆,一番折騰后商家賠付了5000,于是又有人發帖感嘆:我這點收入,tm活得還不如一只蛆。于是一蛆又變成了5000的代指。
一妹:原由是cos圈里包養一妹均價50000/月,所以一妹代表50000。
近年來畢業生初入職場的月薪大都在2000到3500之間。
因為在大城市的競爭壓力較大,大多數大學生的月收入還不如一條狗的月花費。
但是還是有一部分人一畢業的收入就相當可觀,所謂能力與收入的比例,在努力的前提下還是可以成正比的,在成正比之前就要努力的沉淀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會有發光的一天。
一狗是月收入2萬。
月入一狗(Earningadog),網絡流行詞,該詞意思指月收入2萬。詞語來源217年11月,有人在某論壇發帖說自己在上海工作,“月入兩萬,活得不如狗”,從此一狗就變成了兩萬的代指。
就是月入2萬,一條狗=2萬。不過那是幾年前的標準了,現在估計一條狗=4萬了……現在KDS和TGFC上都是一群二貨死命裝B,我月入一狗就滿足了。
月入兩萬不如狗,月入狗是指月薪兩萬的意思,半狗是一萬,是指工薪階層的一種自嘲。狗就是狗,這也是90后的自嘲用語,而月入一狗連起來就是月入兩萬,活得不如狗。
其實,一狗并不是指的一只狗,一種狗,而是一個形象的工資收入的替代詞,一狗一詞最早是在某論壇上發帖得到的。是說一位在上海工作的人,在帖子里說,我在上海工作,月入兩萬活的哺乳狗,就是說自己雖然有兩萬一個月的工資,但是活的很累,還不如一只狗。
據相關數據顯示,每100個95后,有接近一半的人處于月入一蛆的狀態,有接近4%的人處于月入一狗的狀態。
作為初入職場的95后新人來說,他們的薪酬并不差,為何會高呼月入2萬,活得不如狗呢。這要從其先進的消費觀念來說,95后的消費觀念要優先于70后、80后等年代的人,他們更傾向于及時行樂的思想,而這也造就了他們的月入2萬,活得不如狗的思想。
應該是月入2w不如狗,意思是說一個月收入兩萬多,日子卻過得不如狗。
其實,“一狗”并不是指的一只狗,一種狗,而是一個形象的工資收入的“替代詞”!!“一狗”一詞最早是在某論壇上發帖得到的。是說一位在上海工作的人,在帖子里說,我在上海工作,“月入兩萬、活的哺乳狗”,就是說自己雖然有兩萬一個月的工資,但是活的很累,還不如一只狗。從此,多事的網友就用“一狗”來代表月薪兩萬的收入,也就是兩萬的代指。真的很佩服這些“好事”的網友,這都被您們搞成了一個流行的網絡量詞了。厲害了我國的網友們。
上面回答懂個屁,俗話說月入兩萬不如狗,月入狗是指月薪兩萬的意思,半狗是一萬,是指工薪階層的一種自嘲。
前不久,知乎有一個問題很火:
“女友認為畢業后年薪五十萬是正常水平,但我個人對此懷疑,認為錢不是這么好賺的。然后發生矛盾,該如何解決?”
看到這樣的話,我心頭一酸。想起自己剛畢業時,前女友要求我兩年之內做到年薪一百萬。
我老實告訴她做不到,生活需要腳踏實地,何況我起點并不高,只是一個普通二本。
誰知她咆哮說:
“你連兩年賺一百萬的決心和能力都沒有,怎么給我想要的生活?”
她想要的生活,就是我賺錢養家,她貌美如花,住在大房子,出門開豪車。
要我把她寵得無法無天,人人羨慕。
但顯然,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不過現在回過頭來,也不能全怪她。
很多人曾經跟我說,他感到很焦慮。
因為看到網上很多人很有錢,學歷很高,覺得自己啥也不行,努力一輩子也比不上這些人。
其實,不少人都被網絡上渲染的假象洗腦了。
知乎上有一個梗,叫“知乎人均年薪百萬”。
在這里,985不如狗,211遍地走,個個年薪百萬,人在美國,剛下飛機。
但事實上,網上真的這么多有錢人嗎?
我們來看看最客觀的數據調查。
根據2020年最新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顯示:
中國網民學歷普遍不到本科,大學專科及以上只占19.4%。
月收入結構,人數最多的在3000-5000元區間,月薪8000元以上的只有13.3%。
這才是正常人的工資水平。
別說月薪十幾二十萬,就連月入過萬的人,也是很少的一部分。
那么,網上這么多動輒年入過百萬、千萬的有錢人,是怎么來的呢?
第一種情況,幸存者偏差。
互聯網放大了精英階層的話語權。
一般來說,只有收入高的人才拿出來炫耀。
不然工資條連自己都看不下去,曬出來不嫌丟臉嗎?
還有更多的是,喜歡在網上吹牛,夸大收入的人。
畢竟吹牛不上稅,網上誰也不認識誰,不吹白不吹,月入10萬、年入百萬的輕輕松松。
這種人一般在現實中過得不太好,上網找虛榮心、存在感來了。
像那些在網吧吃著泡面的鍵盤俠,一邊穿著網購10元一條的大褲衩,一邊敲著鍵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一陣精神意淫之后,被網管告知網費快不夠了,才從夢中醒來。
還有一些“我有一個朋友、我有一個親戚”的炫富故事。
問題是,他們講的到底是真的朋友,還是道聽途說?
是自己眼中所謂的朋友,還是頂多就是個熟人?
沒有人知道。
但不少人就喜歡沉浸在把熟人當朋友,朋友當社交圈,社交圈當做自己生活的氛圍。
從而覺得自己也是個很優秀的人。
網民們在吹牛逼編故事時候,基本采用的是這個邏輯。
這一切,都給網絡上制造了一種浮躁的風氣,好像賺錢很簡單。
讓你以為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如此高了,還責怪自己是不是拖了國家的后腿。
你想啊,高收入的人最寶貴是什么?
是時間啊。
真要是有那么多有錢人,淘寶雙十一誰還去做攻略熬夜搶貨?
美團餓了么紅包誰還發群里拿最大的?
拼多多砍價哪還有這么火?
大家都是普通人,有錢人終究是少數而已。
人都有虛榮心,不要說網上,現實中也常有人夸大收入。
在原基礎上,加個一兩千,是常規操作。
就像你身邊的大部分人,他們的實際收入都沒有嘴上說這個數。
首先,高工資的人一般專業性特別強,或者準入門檻特別高。
這和每年新增700-800萬應屆畢業生人數比起來,簡直屈指可數。
你想,985大學畢業的學生,只占大學生總人數0.04%。
更何況985的很多畢業生,也拿不到世俗所謂的高薪工作。
舉幾個例子:
民航圈是公認的高薪行業,年薪50-100萬很正常。
但前提是,你會開飛機嗎?
一個航空公司,能當上機長的才有幾個人?
絕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運行控制,只有6-8千。
其他機關行政基本就5-6千一個月。
更不要說地面保障,像客運、貨運、安檢也就4-5千。 這才是民航圈的基本生態構成。
還有律師行業,其中工資最高的是外所,能進去的都是頂尖人才。
準入門檻至少得是碩士,這里就刷掉了一大批人。
而中國80%的小律師,只拿著5-6千—個月,甚至2-3千的也不少。
實在不能稱為是高收入。
還有人們常說的高薪程序員,在北上廣深確實有很多厲害的。
但大部分程序員,在二線城市,也就是6000-10000塊—個月,而且還天天加班。
這還不算很多公司里的初級程序員,一個月也就4千塊錢的月薪,然后敲著代碼改bug。
再說一個聽著就很有錢的銀行業。
能做到行長的,那都是極個別人,而且越是小地方,銀行業越看背景和人脈。
否則,基本上就只有當柜員的份。
除此之外,這里還有一個文字游戲。
很多人自報收入,比如說:月薪8000元。
要看是每月到手8000,還是稅前月薪8000,還是把年薪平均,月均8000。
如果把年收入平均一下,月薪8000,那么一年收入是10萬元左右。
如果是每月到手8000,那么稅前年薪得有15萬元以上。
這三者區別可不是一般的大。
曾經有朋友跟我說:
“其實我也知道網上的人說話不可信,但我實在是太難了。
要買房,要還貸,還要給丈母娘彩禮,有時只能死馬當活馬醫,試一下有沒有出路吧。”
我告訴他:
“雖然現實中,確實有貧富差距。
你買不起房子,這很正常,這屆年輕人有多少是能不靠家里自己買房的呢?階層固化也好,房價高漲也罷,都是事實。
但你要清楚,你絕對不是一只死馬。成年人的生活,從來不容易,但方法總比困難多。
不要再因為網上的人吹牛逼就產生焦慮,總覺得自己缺點什么。
這不是積極向上艱苦奮斗,而是被人忽悠,帶偏了。”
最后奉勸大家,多把心思花在工作本身上,擠出時間照顧好父母,趁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在,多看看他們。
思考一下應該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要知道,生活不是光用年薪來衡量的,只能說這是一個相對重要的指標。
我們不是活在別人的嘴里和眼睛里,而要活在屬于自己的軌道上。
努力可以,焦慮大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