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7星座法國歷代王朝成員關系圖高清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法國歷代王朝成員關系圖高清,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法國歷史上的王朝順序是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直系王瓦洛亞直系王朝,瓦洛亞奧爾良王朝,瓦洛亞昂古萊姆王朝,波旁王朝,波旁直系王朝,復辟波旁直系王朝。
墨洛溫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它存在于481到751年的西歐,疆域相當于當代的大部分法國與德國西部。墨洛溫王朝奠定于其第一個國王克洛維,克洛維去世后,王國被分給的他四個兒子,因而王國在克洛維之后長期處于松散的狀態,最終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加洛林王朝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份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時期,加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后世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
法國王朝的著名事件百年戰爭
瓦盧瓦王朝時期,內外戰爭頻繁。王朝初建,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名義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爆發英法百年戰爭。戰爭期間,1358年發生E.馬塞爾領導的巴黎市民起義和扎克雷起義。
15世紀初年,瓦盧瓦家族的兩個旁系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互相傾軋,內訌延續近30年之久。從1494年起,瓦盧瓦王朝同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意大利而連年作戰,直至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條約》締結后才停戰。
1、墨洛溫王朝
墨洛溫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
它存在于481~751年的西歐,疆域相當于當代的大部分法國與德國西部。
“墨洛溫”是英文“Merovingian”的音譯,其源于中世紀拉丁語,意思是“墨洛維的兒子”。相傳,墨洛溫王朝以創立者克洛維的祖父、荷蘭地區的法蘭克人酋長墨洛維的名字命名。
墨洛溫王朝奠定于其第一個國王克洛維,克洛維去世后,王國被分給的他四個兒子,因而王國在克洛維之后長期處于松散的狀態,最終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2、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法語:les Carolingiens,舊稱Carlovingiens,中世紀拉丁語:Karolingi)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
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
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時期,加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后世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這使加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后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帝國的規模在其成立之初就在1,112,000平方千米(429,000平方英里),人口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
疆界南至科爾多瓦(824年之后是潘普洛納王國),北至丹麥; 西部有與布列塔尼公國一個短的陸地邊界,東部和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有漫長的邊界,他們被帝國擊敗,大片領土歸入帝國。
在南意大利,加洛林帝國宣稱的主權被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王國的殘余貝內文托公國統治。
3、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 Capetian Dynasty) (987~1328)法國封建王朝。因建立者雨果·卡佩(987~996在位)的姓而得名。其實不能完全叫姓,因古代歐洲貴族都沒有姓(常以封地地名為姓)。
之所以被稱為卡佩,是因為建立者雨果·卡佩喜歡一種名為“卡佩”的短披肩。Capet對來源于cape是斗篷的意思。
4、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又稱華洛亞王朝。
14~16世紀統治法國的封建王朝。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伯爵查理之子腓力六世繼承王位(1328~1350),建立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時期,內外戰爭頻繁。王朝初建,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名義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爆發英法百年戰爭。
戰爭期間,1358年發生E.馬塞爾領導的巴黎市民起義和扎克雷起義。15世紀初年,瓦盧瓦家族的兩個旁系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互相傾軋,內訌延續近30年之久。
從1494年起,瓦盧瓦王朝同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意大利而連年作戰,直至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條約》締結后才停戰。
1562~1598年又爆發宗教戰爭。百年戰爭時期,王權一度衰落,15世紀初,王權逐漸加強,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國的統一,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在位),建立君主專制。
瓦盧瓦王朝時期,市民階層迅速崛起,作為第三等級的代表開始與特權等級角逐。文藝復興達到高峰。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1574~1589在位)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的亨利四世繼承(1589~1610在位)。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
5、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a)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于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
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
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統治于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于1936年被推翻,但于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法國王朝世系。
一?。?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是由雨果*卡佩的男性繼承者所形成的法蘭西王國王室,卡佩王室從987年-1792年,和1814-1848年一直統治著法蘭西王國,1328年后,其王室轉移到了卡佩的旁系家族,分別稱為瓦盧瓦王朝(1328-1589)和波旁王朝(1589-1792,1814-1848),1498年后,又分別由瓦盧瓦王室的旁系所統治,分別稱為瓦盧瓦-奧爾良王朝(1498-1515)和瓦盧瓦-昂古萊姆王朝(1515-1598)。以下的王朝劃分按照以上的稱謂,但注意這些王朝更迭和墨洛溫王朝與卡洛林王朝的更迭、卡洛林王朝和卡佩王朝的王室世系更迭完全不同,其王室世系始終沒有中斷,是同一支王室世系的合法延續。?。
卡佩王朝(987-?1328)?。
1.雨果*卡佩(987-996),?其名字Hugh?Capet,也被翻譯成休*卡佩,但這是錯誤的,法語中的H不發音。巴黎伯爵,法蘭西國王。法蘭西公爵,巴黎伯爵大雨果*卡佩的長子。而大雨果是被選舉為西法蘭克國王的羅貝爾一世的兒子和厄德的侄子(見《法蘭克王國世系》)。雨果在繼承了其父大雨果的巨額財產后,成為了當時法蘭克最有權勢的貴族。?在978-986年間,他和東法蘭克的奧托二世和奧托三世結盟,并和朗斯大主教聯合,支配了卡洛林王朝的洛泰爾國王,成為西法蘭克的實際統治者,在洛泰爾和其子懶王路易先后去世后,朗斯大主教組織法蘭克貴族選舉雨果*卡佩為法蘭西國王,987年7月3日,雨果*卡佩加冕,成為了卡佩王朝的第一代國王。雨果*卡佩在位期間,法國王室直接控制的領地極其狹小,僅包括從巴黎到奧爾良之間的狹長地區(被稱為法蘭西島,也就是他法蘭西公爵老爸的領地),其面積大約只有1000平方公里。當時的法蘭西王權暗弱,國力不振。?。
2.羅內爾二世(996-1031),也稱虔誠者羅貝爾,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雨果卡佩和阿基坦公主阿德萊德(阿基坦公爵威廉三世的女兒)的長子,羅貝爾二世繼承的領地非常狹小,為了恢復法蘭西國王的權勢,羅貝爾不斷和那些不愿效忠的領主發生摩擦,甚至導致戰爭,1003年他入侵勃艮第領地,但被擊敗,直到1016年,羅貝爾終于合并了勃艮第的領地,領有了勃艮第公爵的頭銜,王室領地擴大了一倍以上。996年,他娶了他表妹,勃艮第公主貝莎,教皇格里高利五世拒絕批準他們的婚姻,并對羅貝爾施以絕罰(開除教籍)的處分,經過和新教皇西爾維斯特的長期談判,教皇恢復了羅貝爾的教籍,并同時宣布羅貝爾和貝莎的婚姻非法。?。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2樓2011-1-19
操作
3.亨利一世(1031-1060),法蘭西國王,勃艮第公爵。羅貝爾二世的次子。?羅貝爾在位期間出兵幫助其外甥、年輕的諾曼底公爵威廉平定諾曼底貴族的反叛,而這位受其保護的諾曼底的威廉日后成為了英格蘭的征服者,英格蘭諾曼王朝的開創者,著名的“征服者威廉”。但隨著此后威廉權勢的擴張,尤其是威廉和佛蘭德斯伯爵的女兒成親后,亨利一世愈發感到了威脅,?于1054年和1058年亨利兩次入侵威廉的諾曼底,但均被擊敗,從此諾曼底和法蘭西王室關系破裂,威廉征服英格蘭后,曾舉國征伐法蘭西,若非威廉意外墜馬,卡佩王朝幾乎滅國。雖然亨利一世加強王權的努力大多失敗,但畢竟走出了卡佩王朝恢復王權的第一步。亨利一世自1016年-1032年同時領有勃艮第公爵頭銜。1032年他將勃艮第分給了他的弟弟羅貝爾*卡佩。此后長期影響法國政壇的勃艮第派,即自勃艮第公爵羅貝爾*卡佩始。?。
4.腓力一世(1060-1108),法蘭西國王,亨利一世和基輔羅斯公主安妮的長子,(當時的法國國王只能娶到本國諸侯的公主,或者是像亨利一世那樣,娶遙遠的外國小邦的公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地位之低。)或稱公正的腓力。Philippe?這個名字當時在西歐非常少見,因為這是個東方希臘化的名字,這也可以反映出她母親的東方情調。亨利一世去世時,腓力年僅八歲,其母安妮攝政到1066年,這是法國歷史上第一位攝政的王太后。1092年,腓力和其荷蘭公主貝莎離婚,并娶了安茹伯爵的夫人貝特德,遭到教皇烏爾班二世的絕罰處分。?此后腓力雖然放棄了和貝特德的婚姻,但依然屢屢幽會貝特德,成為了法國第一個和教會直接對抗的君主。?1077年腓力一世和諾曼底公爵、英格蘭國王威廉一世講和。此后腓力一世繼續致力于擴大王室領地,小有收獲,王室領地分別向南北方向稍稍拉長了一點。?在腓力一世期間,教皇烏爾班二世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腓力由于不滿教皇對他的處分,拒絕參加十字軍,遭到教皇的再次絕罰處分。法蘭西王室沒有參加第一次十字軍,但腓力一世的弟弟佛蒙達伯爵雨果是主要的參加者之一。?。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3樓2011-1-19
操作
5.路易六世(1108-1137)法蘭西國王,腓力一世和荷蘭(伯國)公主貝莎之子,也稱胖子路易。路易六世致力于鞏固法國的王權。1109年—1112年,他與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作?戰。在法國國內,他一直在和那些被稱為“強盜男爵”的貴族們進行斗爭。路易六世給城市居民以自治權,使他們能夠在他與貴族的斗爭中站在他的一邊。依賴市民和教會的支?持,路易逐一拆毀諸侯的城堡,并強制在他們的領地上駐扎忠于王室的衛隊。至路易六世去世時。卡佩王朝在法國的封君地位已經基本穩固。?。
6.路易七世(1137-1180)法蘭西國王,阿基坦公爵,普瓦都伯爵。路易六世與曼恩(伯國)公主阿德萊德的次子。也稱年輕的路易。1136年,他與阿基坦公爵威廉十世之女埃利諾結婚,阿基坦和普瓦都因此并入王室領地。王室領地一下子擴大了三倍,1142年他又企圖吞并香檳伯爵領地,未成。1147年,路易七世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康拉德三世一起領導了第二次十字軍東征(1147年—1149年).這次東征并無成果。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此次東征導致了他和埃莉諾王后的矛盾,由于東征開支浩大,王室入不敷出,埃莉諾堅決反對該次行動,最終導致兩人在1152年離婚。(埃莉諾和路易七世離婚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和路易一直沒有生下男孩,但埃莉諾改嫁英王亨利二世后,居然五年生了四個兒子。)埃利諾轉嫁給安茹伯爵亨利,當亨利于1154年成為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時,阿基坦等埃莉諾的領地也一道落入英格蘭安茹王室手中。英格蘭安茹王室一舉占據了法蘭西80%以上的領地,路易曾兩次與亨利作戰,未能奪回領地。此后法蘭西卡佩王朝與英格蘭安茹王朝為了法蘭西領地的爭斗就從未終止過。英法世仇越結越深。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4樓2011-1-19
操作
7.腓力二世(1180-1223)法蘭西國王,路易七世和其第三任妻子香檳(伯國)公主阿黛爾之子。也稱腓力*奧古斯都,即腓力大帝,但他并未獲得皇帝尊號。作為法蘭西國王他是卡佩王朝中對鞏固王權和統一法蘭西王國事業起了決定性作用的君主。?腓力在位期間,大力加強了王權,他沒收了安茹家族的曼恩伯國,安茹伯國和屠棱伯國的領地,并吞了布列塔尼伯國,1213年,在著名的布汶會戰中擊敗了英格蘭國王約翰和德意志皇帝奧托四世的聯軍,一舉收復了除了加來以外所有的諾曼底公國領地,幾乎統一了盧瓦爾河以北的整個法蘭西,英格蘭王室僅能保住法國南部的阿基坦和加斯科尼領地。腓力還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次十字軍行動匯集了法蘭西的腓力二世,英格蘭的獅心王理查,神圣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三大名王,堪稱中世紀一次規模空前的盛妝舞會。腓力二世在政治和文化上也建樹頗多,?他首先創建了中央集權的官僚和財稅制度,從此法蘭西不可阻擋地走向了統一。?他還在1200年創建了中世紀西歐的第一所大學——巴黎大學。?。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5樓2011-1-19
操作
8.路易八世(1223-1226)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與漢納(伯國)公主伊莎貝拉之子,1216年英國貴族發起大憲章運動反對約翰國王,路易與英國貴族聯合,并出兵英國,意圖染指英格蘭王位。約翰國王死后,他又反對約翰的繼承人亨利三世。但1217年多佛戰役失敗后放棄了對英國王位的要求,返回法國。1223年即法國王位。路易八世即位后,陸續奪占普瓦都伯國、?利摩日伯國、佩里格伯國及其他英格蘭王室在法國的領地。路易八世繼續腓力二世授予城市自治權的政策以對抗貴族,擴大王權。1226年11月,路易八世因患痢疾英年早逝。路易八世的妻子是卡斯提亞王國(西班牙的前身之一)國王阿方索八世的女兒布蘭奇,他是卡佩王室中第一個和歐洲其他王室聯姻的君主,可見當時卡佩王室的地位已經大大提高了。?。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7樓2011-1-19
操作
10.腓力三世(1270-1285),法蘭西國王,路易九世和普羅旺斯公主瑪格麗特的次子,也被稱為大膽腓力。1284年,腓力三世并吞了香檳伯國,這樣盧瓦爾河以北除了佛蘭德斯伯國和勃艮第公國以外,均處于法蘭西王室的直接統治之下。1285年,腓力三世大膽發動了吞并阿拉貢王國(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戰爭,被他小舅子、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擊敗。(腓力三世的妻子是阿拉貢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兒伊莎貝拉,伊莎貝拉是繼任阿拉貢國王彼得三世的姐姐)?撤退途中腓力三世去世。?。
11.腓力四世(1285-1314),法蘭西國王,腓力三世和阿拉貢公主伊莎貝拉的次子,也稱英俊的腓力。腓力四世時代,卡佩王室的權勢達到了巔峰,他發動了征服法國北部唯一獨立的諸侯佛蘭德斯伯國(今天的比利時佛蘭德斯地區)的戰爭,在屢遭挫敗后,終于在1305年迫使佛蘭德人簽訂了屈辱的割地賠款條約。為了支持他的征服戰爭,他沒收法國教會和圣騎士團的財產,強征教士的什一稅,拘禁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在1302年召開了法國歷史上第一次“三級會議”(類似于英格蘭議會,但作用不能相提并論)打算廢黜教皇,這一系列反對羅馬教廷的行為,標志著法國王權的極端膨脹。?1309年,腓力四世索性將羅馬教皇克萊門特五世,強行遷到法國的阿維尼翁,從此歷任教皇匍匐于法國國王之下長達70年之久,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教皇權威對于世俗事務的影響力從此式微。(需要提一下的是,在“阿維尼翁之囚”期間,意大利的貴族和騎士們失去了保護,于是他們紛紛逃出了意大利,意大利各城市的商人和有勢平民得以順利地掌握政權,沒有了教皇權力制約,文藝復興運動得以從14世紀初開始從意大利噴薄而出。)?。
12.路易十世(1314-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香檳伯爵。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長子。(納瓦拉是在西班牙北部、法國南部,地跨比利牛斯山的古老王國,胡安娜是香檳伯爵亨利三世的女兒,香檳伯爵亨利三世同時又是納瓦拉國王,在納瓦拉世系中稱亨利一世,1274年,亨利三是去世后,胡安娜繼承了納瓦拉王位和香檳伯爵稱號,1284年,13歲的胡安娜,根據和腓力三世的和約被迫嫁給了法王之子腓力四世,并規定她和腓力的子女將繼承香檳和納瓦拉)1305年,其母胡安娜一世去世,路易繼承了香檳伯爵和納瓦拉國王的稱號。1314年繼承了其父法國國王稱號,1315年,?他娶了第二任妻子安茹公主克萊門絲,但在其去世前,其子尚未出生,在其子尚在腹中時,由其弟腓力攝政。?。
推廣 最懂你的手機助手
立即下載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8樓2011-1-19
操作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他出生后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9樓2011-1-19
操作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后,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后,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于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后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于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后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10樓2011-1-19
操作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后,入侵英格蘭,打敗并囚禁了愛德華二世,并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并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守護天使911 8 樓主
11樓2011-1-19
操作
13.約翰一世(1316),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路易十世的遺腹子。?他出生后被證明是男孩,因而立刻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但他僅存活了五天(可能是世界歷史上最短命的正式君主。)但依然被列入法蘭西和納瓦拉王室世系。?。
14.腓力五世(1316-1322)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次子,路易十世的弟弟,也被稱為高大的腓力。路易十世死后,成為攝政,約翰一世僅存活了幾天而夭折后,被宣布為法蘭西和納瓦拉的國王。由于其兄子約翰一世死因不明,許多人懷疑腓力五世和小約翰的死亡有關。腓力五世娶了法蘭西最后一支有勢力的諸侯勃艮第公爵奧托四世的女兒兼女性繼承人讓娜,本可以靠這次聯姻一舉統一整個法國,但由于他們無子,這樁聯姻沒有起到效果。腓力五世死后無嗣,王位傳給了其弟查理四世。?。
15.查理四世(1322-1328)法蘭西國王,納瓦拉國王,腓力四世和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的三子,也稱英俊的查理。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幫助他的姐姐伊莎貝拉(在英國被稱為“法國母狼”),反對她的丈夫英王愛德華二世,伊莎貝拉得到查理四世的資助后,入侵英格蘭,打敗并囚禁了愛德華二世,并對愛二施行了穿肛的酷刑。查理四世在位期間,加稅,加關稅,沒收不動產,干涉英國內政,得罪了國內國際上的大多數人,法蘭西王室由此走向了衰弱。查理四世一生三娶,除了四個女兒,沒有留下子嗣。卡佩王室直系繼承人中斷,王位轉到了旁系瓦盧瓦世系中。而合并了近三十年的納瓦拉,也因為查理沒有繼承人,而永久性地脫離了法國。由此,直系卡佩王朝告一個段落。?。
是墨洛溫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直系王瓦洛亞直系王朝,瓦洛亞奧爾良王朝,瓦洛亞昂古萊姆王朝,波旁王朝,波旁直系王朝,復辟波旁直系王朝。
法國王朝的世系從墨洛溫王朝(481-751)開始,包括加洛林王朝(751-987),卡佩王朝(987-1328),瓦盧瓦王朝(1328-1589),波旁王朝(1589-1792),以波旁王朝(又稱復辟王朝,1814 -1830)被推翻而結束。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灰飛煙滅。 當時在歐洲大陸上,曾被羅馬人稱為“蠻族”的各日耳曼部落,紛紛在羅馬帝國故土上建立自己的王國。 其中最強大的法蘭克人,便在羅馬人稱為高盧行省的地方上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但要注意的是,法蘭克并不等于法蘭西。說白一點,法蘭克人其實是現代法國人、德國人和意大利人的共同祖先。
他們曾經在中世紀前期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帝國,幅員遼闊。 當8世紀傳位至查理一世時,法蘭克王國達至極盛,橫跨了今天的法國、德國和北意大利大部分地區。 查理一世是名副其實的“號令天下”,其他日耳曼王國君主完全不能比擬。
不過就在他死后不久,法蘭克王國便分裂了。 他的三個孫子互相爭權奪利,內戰隨即爆發。后來,在西元887年,他們達成和解,同意瓜分這個廣大王國。
于是,法蘭克王國便正式分裂為三個獨立國家: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及中法蘭克王國。而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才是今天我們認識的法國的雛形。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法國王朝。
法國國名來源于公元4~5世紀自萊茵河東岸入侵的一個日耳曼蠻族——法蘭克人;法蘭西意即法蘭克人的王國。嚴格地說,法國立國應從公元 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后算起。
史前與高盧時期(公元5世紀以前)。
羅馬人曾在高盧推行奴隸制建立奴隸制莊園。418年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建立王國。443年勃艮第人在索恩河與羅訥河流域建立王國。公元5世紀后期,在國王克洛維率領下大舉西侵,占領除勃艮第王國和地中海沿岸外的全部高盧,并移駐巴黎,建立法蘭克王國。
中世紀時期(5~18世紀末)中世紀時期是封建制度在法國形成、發展和衰落時期,它又可分為初期、中期、晚期3個階段。
中世紀初期(5~10世紀)該時期包括兩個王朝: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9世紀初諾曼人開始入侵,911年在北部建立了諾曼底公國。從9世紀末起,加洛林家族與羅貝爾家族為爭奪王位紛爭達100年,987年,羅貝爾家族的于格.卡佩登上王位,建立了卡佩王朝。
中世紀中期(10~15世紀)1328年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其旁支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瓦盧瓦王朝。
中世紀晚期(16~18世紀)16世紀上半葉,英法百年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又發動了侵略意大利的戰爭,并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爭奪德法邊境土地,1562年又爆發了長達30余年的宗教戰爭,即胡格諾戰爭。1589年,波旁王朝的第一個國王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繼位后極力恢復和平,休養生息,到路易十四親政時期,法國專制王權進入極盛時期。
近代現代時期(18世紀末~ ) 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是法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它結束了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開始了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法國大革命以來近200年的歷史可分為3個時期:
從法國大革命到巴黎公社(1789~1871) 這個時期可稱為“革命的世紀”,在這82年中共進行了5次革命(1789、1830、1848、1870、1871)。1789年法國革命的歷史任務是推翻封建專制統治,廢除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1789~1794年,革命沿著上升路線發展,從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起經過君主立憲制、吉倫特派共和國和雅各賓派民主專政3個階段。
1794~1814年,革命沿下降路線發展。熱月黨人和督政府(見法國大革命)力圖鞏固資產階級共和國,然而經濟困難未能克服,左右兩派政治力量難于平衡,1799年11月,拿破侖.波拿巴將軍發動霧月政變,建立執政府(見法國大革命),1804年,拿破侖稱帝為一世,改共和國為法蘭西帝國,取消民主自由,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民法典》,從法律上維護和鞏固了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產階級的社會經濟秩序,對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814年復辟王朝的路易十八(1814~1824在位)頒布《憲章》,保證不改變大革命確立的經濟秩序和資產階級自由權利。1820年,王黨極右分子當權,背棄《憲章》,激起資產階級自由派和人民群眾的憤怒,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1824~1830在位),代之以七月王朝,政權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從1830年起,工業革命在法國興起,掀起建筑鐵路熱潮,30~40年代,工人運動如里昂工人起義、共和運動、民主運動此伏彼起,最后匯為巨流。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侖.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侖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70年9月初拿破侖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政治上動蕩不定是第三共和國的一個顯著特點。到1914年的44年內共換了近50個內閣。1877年,麥克-馬洪,M.-E.-P.-M.de總統解散議會,法國共和制面臨新的考驗。共和黨人粉碎了麥克-馬洪的5月16日政變企圖。80年代溫和派共和黨人執政。1888~1889年,G.-E.-J.-M.布朗熱將軍策劃控制政府,但未得逞(見布朗熱事件)。1894年,反動勢力誣告猶太軍官A.德雷福斯出賣軍事機密,妄圖藉以接管共和政府。保衛共和國再次成為群眾運動的政治口號(見德雷福斯案件)。90年代后期,激進派共和黨人占優勢,1905年議會通過政教分離法。
1958年 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者發動政變,對法國政府施加壓力。6月1日,議會以多數票授權戴高樂組織政府。戴高樂提出加強總統權力、削弱議會權力的修改憲法原則,于1958年 9月以公民投票方式通過,第四共和國宣告結束。1959年 1月戴高樂總統就職,第五共和國時期開始。
1 英國王室世系表
諾曼底王朝
1威廉一世(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懺悔者愛德華表弟,黑斯廷斯戰役擊敗哈羅德成為英格蘭國王) 。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長兄羅伯特繼承諾曼公國)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外甥,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母親阿黛拉是威廉一世四女。)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同阿基坦女公爵埃麗諾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在位期間確立對愛爾蘭統治權)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鎮壓阿基坦叛亂時身亡。身為國王十年,在英格蘭的時間只有六個月)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后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黑太子愛德華之子。遠征愛爾蘭時被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拘捕,并廢黜,由亨利即位)
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重開英法戰爭。在阿金庫爾取得勝利,和法國簽訂特魯瓦和約,成為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繼承者)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出生后九個月即位。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兩國國王。法國在圣女貞德帶領下扭轉戰局,英國喪失全部領地。1455年,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家族長期混戰開始。1461年亨利被約克公爵抓獲而處死于倫敦塔)
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約克公爵理查之子。父親理查在1460年戰死后作為約克派首領。1461年即位) 。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愛德華四世長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約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攝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倫敦塔。之后便再無下落) 。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后即位。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被殺。約克王朝結束) 。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并,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后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于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下不再注明) 。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后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后斬首) 。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于鎮壓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
2 英國王室世系表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后都鐸王朝結束) 。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蘇格蘭國王1567-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之子,伊麗莎白女王的表侄孫,在蘇格蘭稱詹姆斯六世) 。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資產階級革命中被砍頭) 。
1649-1653 共和政體 。
1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1599-1658)(在位1653-1658) 。
2護國公理查·克倫威爾(1626-1712)(在位1658-1659) 。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查理二世(1630-1685)(蘇格蘭國王1651-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查理一世次子,信奉天主教) 。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5-1688)(光榮革命中被推翻,流亡并死于法國) 。
3瑪麗二世(1662-1694)(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長女。光榮革命后與丈夫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親王共同回國執政) 。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蘭國王1694-1702)(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奧蘭治親王。荷蘭的奧蘭治-拿騷家族中的奧蘭治支隨著他的死亡而絕嗣,由德國拿騷家族繼承荷蘭執政的頭銜) 。
4安妮(1664-1714)(蘇格蘭國王1702-1707,英格蘭國王1702-1714)(在位期間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并,死后無嗣,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1660-1727)(聯合王國國王1714-1727)(德國漢諾威選帝侯恩斯特·奧古斯特與普法爾茨選帝侯的女兒,詹姆斯一世的外孫女。根據《權利法案》英國王位繼承權) 。
2喬治二世(1683-1760)(聯合王國國王1727-1760) 。
3喬治三世(1738-1820)(聯合王國國王1760-1820)(在位期間發生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采取強硬態度。參加神圣同盟反對法國,1801年吞并愛爾蘭) 。
4喬治四世(1762-1830)(聯合王國國王1820-1830) 。
5威廉四世(1765-1837)(聯合王國國王1830-1837)(喬治三世次子。克拉倫斯公爵。因為夏洛特女王儲去世而繼承其哥哥喬治四世的王位) 。
6維多利亞(1819-1901)(聯合王國國王1837-1901)(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漢諾威家族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因此宣布放棄對德國漢諾威領地的繼承權,英國王室也不再使用漢諾威作為朝代名。和舅舅薩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爾伯特結婚。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愛德華七世(1841-1910)(聯合王國國王1901-1910) 。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愛德華七世次子。約克公爵。長兄阿爾伯特去世后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在位期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愛爾蘭獨立。在一戰中因為德國是其敵國,所以將王室的姓氏改為溫莎) 。
2愛德華八世(1894-1972)(聯合王國國王1936)(同曾經兩次離婚的辛普森夫人的關系被披露后,于1936年12月退位,法國定居) 。
3喬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喬治五世次子。約克公爵。他是最后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后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
4 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在位1952年2月6日-)(1947年和希臘王子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親王結婚。菲利普王子在歸化英國國籍的時候選取母系姓氏蒙巴頓(德國巴登堡家族)為姓。現有三子一女:長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長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三子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 。
法國王室世系表
墨洛溫王朝(481-751年) 。
1克洛維一世(466-511)(法蘭克王國國王481-511) 。
2克洛塔爾一世(500-561)(法蘭克王國國王511-561) 。
3希爾佩里克一世(539-584)(法蘭克王國國王561-584) 。
4克洛塔爾二世(584-629)(法蘭克王國國王613-629) 。
5達格貝爾特一世(605-639)(法蘭克王國國王623-639) 。
6克洛維二世(634-657)(法蘭克王國國王639-657) 。
7懶王時代宮相掌權丕平家族 。
(1)丕平一世(?-640) 。
(2)丕平二世(635-714) 。
(3)查理_馬特(鐵錘查理)(688-741) 。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
1丕平三世(矮子丕平)(714-768)(法蘭克王國國王751-768) 。
2查理一世(查理曼)(742-814)(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768-814) 。
3路易一世(虔誠者路易)(778-840)(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814-840) 。
4查理二世(禿頭查理)(823-877)(西法蘭克王國843-877)。
5路易二世(口吃者路易)(846-879)(西法蘭克國王877-879) 。
6路易三世(863-882)(西法蘭克國王879-882) 。
7卡洛曼(?-884.)(西法蘭克國王882-884) 。
8查理三世(胖子查理)(839-888)(西法蘭克國王884—888)
9厄德(?-898)(西法蘭克國王888-898) 。
10查理三世(天真者查理)(879-929)(西法蘭克國王898-922) 。
11羅貝爾一世(865-923)(西法蘭克國王922-923) 。
12魯道夫(?-936)(西法蘭克國王923-936) 。
13路易四世(921-954)(西法蘭克國王936-954) 。
14洛泰爾(941-986)(西法蘭克國王954-986) 。
15路易五世(懶王路易)(967-987)(西法蘭克國王986-987) 。
法蘭西王國
卡佩王朝(987-1328年) 。
1于格_卡佩(938-996)(法蘭西國王987-996) 。
2羅貝爾二世(虔誠者羅貝爾)(970-1031)(法蘭西國王996-1031) 。
3亨利一世(1008-1060)(法蘭西國王1031-1059) 。
4腓力一世(1052-1108)(法蘭西國王1059-1108) 。
5路易六世(胖子路易)(1081-1131)(法蘭西國王1108-1131) 。
6路易七世(小路易)(1120-1180)(法蘭西國王1131-1180) 。
7腓力二世(奧古斯都)(1165-1223)(法蘭西國王1179-1223)(
8路易八世(獅子路易)(1187-1226)(法蘭西國王1223-1226) 。
9路易九世(圣路易)(1214-1250)(法蘭西國王1226-1270) 。
10腓力三世(大膽腓力)(1245-1285)(法蘭西國王1270-1285) 。
11腓力四世(美男子腓力)(1268-1314)(納瓦拉國王1284-1305,法蘭西國王1285-1314) 。
12路易十世(固執者路易)(1289-1316)(納瓦拉國王1305-1316,法蘭西國王1314-1316) 。
13約翰一世(1316-1316)(納瓦拉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 。
14腓力五世(高個子腓力)(1293-1322)(納瓦拉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1322) 。
15查理四世(美男子查理)(1294-1328)(納瓦拉國王,法蘭西國王1322-1328) 。
瓦盧瓦王朝(1328-1589年) 。
1腓力六世(1293-1350)(法蘭西國王1328-1350) 。
2約翰二世(好人約翰)(1319-1364)(法蘭西國王1350-1364) 。
3查理五世(賢明者查理)(1338-1380)(法蘭西國王1364-1380) 。
4查理六世(瘋子查理)(1368-1422)(法蘭西國王1380-1422) 。
5查理七世(勝利王)(1403-1461)(法蘭西國王1422-1461) 。
6路易十一世(謹慎的路易)(1423-1483)(法蘭西國王1461-1483) 。
7查理八世(1470-1498)(法蘭西國王1481-1498,那不勒斯國王1485-1498) 。
瓦盧瓦王朝(奧爾良支)
8路易十二世(人民之父)(1462-1515)(法蘭西國王1498-1515) 。
瓦盧瓦王朝(昂古萊姆支)
9弗蘭西斯一世(1494-1547)(法蘭西國王1515-1547) 。
10亨利二世(1519-1559)(法蘭西國王1547-1559) 。
11弗蘭西斯二世(1544-1560)(法蘭西國王1559-1560) 。
12查理九世(1550-1574)(法蘭西國王1560-1574) 。
13亨利三世(1551-1589)(法蘭西國王1574-1589) 。
波旁王朝(1589-1792年) 。
1亨利四世(1553-1610)(納瓦拉國王1562-1610,法蘭西國王1589-1610) 。
2路易十三世(1601-1643)(法蘭西國王1610-1643) 。
3路易十四世(1638-1715)(法蘭西國王1643-1715) 。
4路易十五世(1710-1774)(法蘭西國王1715-1774) 。
5路易十六世(1754-1793)(法蘭西國王1774-1792) 。
6路易十七世(1785-1795?)(未在位國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 。
1拿破侖一世(1769-1821)(皇帝1804-1814) 。
2拿破侖二世(1811-1832)(未在位皇帝)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年) 。
1路易十八世(1755-1824)(法蘭西國王1814-1824) 。
2查理十世(1757-1836)(法蘭西國王1824-1830) 。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
路易_腓力(1773-1850)(法蘭西國王1830-1848) 。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
拿破侖三世(1808-1873)(皇帝1852-1870)。
1、墨洛溫王朝
墨洛溫王朝,或梅羅文加王朝,是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
它存在于481~751年的西歐,疆域相當于當代的大部分法國與德國西部。
“墨洛溫”是英文“Merovingian”的音譯,其源于中世紀拉丁語,意思是“墨洛維的兒子”。相傳,墨洛溫王朝以創立者克洛維的祖父、荷蘭地區的法蘭克人酋長墨洛維的名字命名。
墨洛溫王朝奠定于其第一個國王克洛維,克洛維去世后,王國被分給的他四個兒子,因而王國在克洛維之后長期處于松散的狀態,最終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2、加洛林王朝
加洛林王朝(法語:les Carolingiens,舊稱Carlovingiens,中世紀拉丁語:Karolingi)是自公元751年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王朝。
在此之前,其王朝成員以“宮相”的身分涉理王國朝政,在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取代墨洛溫家族,正式坐上法蘭克王國的王位。
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時期,加洛林家族在名義上復辟了羅馬帝國,也即是開創了后世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這使加洛林王朝成為最為后人所記得的法蘭克王朝。
帝國的規模在其成立之初就在1,112,000平方千米(429,000平方英里),人口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
疆界南至科爾多瓦(824年之后是潘普洛納王國),北至丹麥; 西部有與布列塔尼公國一個短的陸地邊界,東部和斯拉夫人、阿瓦爾人有漫長的邊界,他們被帝國擊敗,大片領土歸入帝國。
在南意大利,加洛林帝國宣稱的主權被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王國的殘余貝內文托公國統治。
3、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 Capetian Dynasty) (987~1328)法國封建王朝。因建立者雨果·卡佩(987~996在位)的姓而得名。其實不能完全叫姓,因古代歐洲貴族都沒有姓(常以封地地名為姓)。
之所以被稱為卡佩,是因為建立者雨果·卡佩喜歡一種名為“卡佩”的短披肩。Capet對來源于cape是斗篷的意思。
4、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又稱華洛亞王朝。
14~16世紀統治法國的封建王朝。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死后,因卡佩家族嫡系無男嗣,由卡佩家族的旁支瓦盧瓦伯爵查理之子腓力六世繼承王位(1328~1350),建立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時期,內外戰爭頻繁。王朝初建,英王愛德華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孫的名義與腓力六世爭奪王位,爆發英法百年戰爭。
戰爭期間,1358年發生E.馬塞爾領導的巴黎市民起義和扎克雷起義。15世紀初年,瓦盧瓦家族的兩個旁系奧爾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互相傾軋,內訌延續近30年之久。
從1494年起,瓦盧瓦王朝同哈布斯堡王朝為爭奪意大利而連年作戰,直至1559年《卡托-康布雷西條約》締結后才停戰。
1562~1598年又爆發宗教戰爭。百年戰爭時期,王權一度衰落,15世紀初,王權逐漸加強,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法國的統一,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在位),建立君主專制。
瓦盧瓦王朝時期,市民階層迅速崛起,作為第三等級的代表開始與特權等級角逐。文藝復興達到高峰。
1589年8月1日,亨利三世(1574~1589在位)遇刺身亡,因無子嗣,王位由納瓦爾的亨利四世繼承(1589~1610在位)。至此,瓦盧瓦王朝結束,波旁王朝開始。
5、波旁王朝
波旁王朝,(法語:Maison de Bourbon,西班牙語:la Casa de Borbón en Espa?a) ,是一個在歐洲歷史上曾斷斷續續統治納瓦拉、法國、西班牙、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盧森堡等國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國的跨國王朝。
其在法國的統治于1589年開始。 17世紀中期,再度分出長幼兩支:長支相繼臨朝的君主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奧爾良家族的統治史稱奧爾良王朝或七月王朝。
法國大革命爆發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最終結束。
波旁王朝在意大利的統治于1860年告終。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統治于1936年被推翻,但于1975年第三次復辟,是目前西班牙的王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法國王朝世系。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偉大的國王,在繼位之初,為了獲得國內天主教民眾的支持,于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順利進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數法國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擊敗天主教派領袖馬延公爵,摧毀了天主教聯盟,結束了內斗。1598年,將西班牙干涉軍逐出法國,同年頒布南特敕令,給予新教徒相當大的自主權,結束了宗教戰爭。1609年,亨利四世與英國、荷蘭、意大利結盟,準備再次與西班牙開戰,但一年后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繼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瑪利亞攝政,1614年親政。后與其母發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內戰,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戰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親信律因病死,瑪利亞及其親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權。黎塞留勵精圖治,努力加強王權。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后一個堡壘拉羅舍爾,自此法國新教徒不再擁有軍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敗了太后瑪利亞企圖推翻他的陰謀,迫使太后及反對派首領逃往國外。后黎塞留使法國加入歐洲的三十年戰爭,反對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沒能等到戰爭結束就于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18年,發展工商業,打擊割據力量,貢獻很大。馬薩林繼黎塞留為首相,繼續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繼黎塞留之后死去,幼子路易繼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歐洲著名帝王,號“太陽王”,是法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繼位后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攝政。法國繼續參與三十年戰爭,并多有勝利。1648年,戰爭結束,法國獲得了阿爾薩斯、凡爾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滿首相馬薩林統治的巴黎法官發動了第一次投石黨運動,但不久即與王室妥協。1651年,發生了以大貴族為首的第二次投石黨運動,其領袖是三十年戰爭中的名將孔代親王。最終迫使安娜罷免馬薩林。但在后來的權力角逐中,孔代喪失了民心,被迫于1653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馬薩林東山再起。隨后,孔代率西班牙軍攻入法國,戰爭持續到1655年,最后法西議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國。1661年,馬薩林死,路易十四親政,任命柯貝爾為財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后法國與荷蘭、西班牙、帝國發生了多次戰爭,法軍屢戰屢勝,獲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銷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離法國。1686年,帝國、西班牙、荷蘭、瑞典等國組織大聯盟共同反法,戰爭持續了十一年之久,法軍雖占有優勢,但在戰后簽訂的和約中獲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國王病死,遺命其外孫即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浦繼位,引起了各國的極大不滿,戰事再起,英國加入反法聯盟,西班牙則支持法國。但由于缺乏良將,法西軍屢敗,西班牙在尼德蘭和意大利的領地喪失殆盡,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國奪走。1713年雙方達成和約,菲利浦成為西班牙國王,但承諾法西永不合并,自此波旁家族進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領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孫路易繼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奧爾良公爵攝政。1717年,為解決財政困難,任用蘇格蘭冒險家約翰建立銀行、公司多家,約翰的金融業曾輝煌一時,但終于三年后失敗,使很多中小市民傾家當產。1726年路易十五親政,先后參加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但均遭失敗,造成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為英國奪走。1768年,從熱那亞購入科西嘉島。1774年死后由其孫路易繼位,此時的法國已是危機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繼位時法國財政問題十分嚴重,所以立刻著手解決,但連續撤換了多位財政大臣,都無法解決問題。又于1778年加入美國獨立戰爭,耗費了大量經費。1789年,被迫召開三級會議,以尋求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 但資產階級提出的條件無法為國王接受,路易十六試圖逮捕其首領人物,但遭到失敗。巴黎人民隨即發動起義,建立了共和國。1791年,路易十六試圖逃出法國,但遭到失敗。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攻下杜伊勒里宮,國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其正在獄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黨人擁立為國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并沒有繼位就死在了監獄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羅旺斯伯爵路易遂成為王位繼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聯盟擁立復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幫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國王復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繼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極端反動,1825年頒布賠償法,要求賠償法國貴族在大革命時期的損失,引起全國上下極大不滿。1827年又解散國民自衛軍。1830年頒布敕令五條,妄圖進一步加強專制,巴黎人民隨之發動起義,查理十世下臺。其侄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繼任為攝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較傾向資產階級,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占領了安特衛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占了多處殖民地。1847年,全歐爆發了經濟危機,法國國內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國外。波旁王朝徹底滅亡,共計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國的統治結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屬于波旁家族,并一直延續至今,這恐怕是當初路易十四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