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5文化秦國的函谷關在現在的什么地方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秦國的函谷關在現在的什么地方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老子西出函谷關去了哪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始建于西周,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擴展資料: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圣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余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函谷關。
函谷關在現在的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另一處叫做魏關,遺址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已被淹沒不復存在。
關于函谷關的故事:
老子在函谷關著寫《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一老農飼養著。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
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說人都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飼養人死纏硬磨讓給牛瞧瞧,青牛氣息奄奄,郎中讓人扶起,牛站不穩,只是咳咳不止后突然咳出一個肉團,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
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制成小藥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后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
至今,靈寶還流傳有正月二十三為牛節的習俗。這天,家家門上貼著用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并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
函谷關,今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海拔多少米?
函谷關海拔高度352米。函谷關是歷史上豫、陜間著名雄關和軍事要地,豫、陜往來必經之路。函谷關村位于河南省靈寶縣城東北140公里處的宏農澗河西岸。東起崤山,西至潼津,關城在谷中,山谷深險如函,故名。
原為高100米、長25公里的黃土臺,北到黃河邊,南接海拔2000米以上的小秦嶺。戰國、秦時于此設關,漢武帝時將關移至新安縣東,稱函谷新關,原關稱函谷故關。
由于形勢險要,素被稱為“一夫當關,萬人莫克”之地。現僅存關門。現已查清關城范圍、關樓和城墻遺址及古道線路,并發現戰國時期的兵器庫和流水管道及漢幣等大量文物;修復了太初宮、雞鳴臺、瞻紫樓等景點。
函谷關,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
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另一處叫做魏關,遺址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已被淹沒不復存在。
擴展資料: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戰國時魏占函谷關而鎖秦,秦占函谷關而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
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之戰。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黃巢、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都是山東入關中的重要通道,可見函谷關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函谷關建于西周時期,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五國軍隊。秦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進取關中,函谷關都是入關中的重要通道,可見其重要性。函谷關還是我國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曾于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如今的函谷關已成為我國著名的旅游景區,其悠久的歷史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一睹其風采。
函谷關(the Hangu gate),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
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
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名勝古跡:
1、關城遺址
建筑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墻長1800米,西城墻長1300米,南城墻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2、函谷關東門關樓
原關樓已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1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筑。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筑,樓頂各飾丹鳳一只,所以又叫“丹鳳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