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3育兒文學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哪四個方面上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文學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哪四個方面上,文學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哪四個方面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語言藝術的特征很多:形象創造與形象感受的想象性;敘事與抒情的兼長性;語言結構與話語情景的多樣性等. 。
一般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有: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 。
由于文學藝術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與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具體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理解為以下內容.。
(1)間接性與廣闊性.文學運用語言來塑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由于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廣闊性. 。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別于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無論是建筑、實用工藝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想和想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來,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想象的藝術”.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讀者的想象,同樣可以使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呈現于讀者的心靈. 。
文學天地的廣闊性,同樣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用語言來表現現實生活,具有廣泛而深入的表現能力,幾乎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最大的自由,具有極大的容量,真可以說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能夠突破客觀時間,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 。
其次,文學的廣闊性更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種人物復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發展,無疑使文學的天地變得更加廣闊,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通過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飾風度、言行舉止等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可能通過直接抒情或敘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細膩復雜的感情. 。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的主觀情感.文學的情感性越濃烈,越能感染讀者,就越富有藝術魅力.”(《藝術學概論》第九章。
語言藝術)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情感類文學自然離不開情感性,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等敘事類文學同樣離不開情感性.作為敘事類文學的小說和報告文學等,同樣蘊藏著作家熾熱的感情,只不過在這類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來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深深蘊藏的文學形象之中,通過形象描繪來傳達情感.文學由于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由于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復雜、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
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雖然所有文藝作品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作家、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類藝術中,還是語言藝術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語言藝術之所以具有這種優勢和特長,同樣是與它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分不開的,因為只有語言才能直接表達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認識、評價判斷方面具有最強的藝術表現力. 。
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思想性總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只有將情感滲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使讀者在激動不已的同時去深入領會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②另一方面,文學作品的情感性也離不開思想性,因為這種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導下成為具有特定愛憎情感的傾向性.所謂傾向性,其實就是作家的愛憎褒貶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藝術屬性.顯然,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會,成為一切文學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
(3)結構性與語言美.文學作品的結構與語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們不僅是構成文學作品的重要藝術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必須需要利用結構這個重要手段來完成.對于文學作品來講,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關系到整個作品的成敗得失.。
依據語言藝術的含義,其代表性種類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種樣式.。
1.詩歌.按照性質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照詩歌的歷史發展和語言有無格律,又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詩歌藝術具有自己鮮明的審美特點.首先,詩歌在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其次,詩歌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再次,詩歌語言洗練,韻律和諧,節奏鮮明,具有音樂美,甚至具有建筑的結構形式美. 。
2.散文.散文的種類豐富多樣,一般將其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三大類.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說,散文的審美特征就在于:主題、題材豐富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多彩,篇章結構靈活自由.散文是以自由靈活的形式,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色. 。
3.小說.小說是一種以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文學體裁,特點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礎上用虛構的方式來再現生活.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文學即人學. 。
小說由于運用語言作為媒介,較之其他藝術種類有著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種藝術的表現手法來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小說可以詳細描繪人物的外貌、舉止,也可以表現人物的對話、行動,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從其它人物的眼中來觀察和表現這個人物,并且可以把筆觸伸入人的內心世界,通過深層心理描寫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細膩深刻的心理描繪,是小說獨具的藝術特色,也是其他藝術門類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小說還可以把人物放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來描寫,從而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復雜豐滿的圓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創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歷來是小說的首要任務.。
小說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突出的虛構性;多方面多視角地刻畫人物;表現較完整復雜的故事情節;細致入微的描寫,人物性格與環境的完整呈現等.。
總之,文學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由于文學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情感性與思想性、間接性與廣闊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文學審美性是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主要表現在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
文學審美性的表現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文學審美性即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文學是一種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這里的“審美特質”在客體上表現為:面對客觀事物的自然屬性和價值系統。
擴展資料:
藝術審美:
它與一般審美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審美對象不同。
它是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觀照,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
藝術美則不同于現實美,它是作為審美對象而生產、而存在的。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能實現以審美功能為前提的各項社會功能。
”審美是心理處于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透的條件下,對客體的美的關照、感悟、判斷。”(注: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1)文學的獨創性。
(2)文學的形象性。
(3)文學的情感性。
文學的本質是審美創造,文學的功能是傳達人們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表現人們的審美理想。一部作品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把握了時代脈搏,是否對生活和社會有獨特的觀察和一定的預示,是否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并給人某些方面的啟示。
所謂文學的目的就是審美體驗的傳達,而形象正是實現審美體驗傳達的支撐點。個性化的語言是最好的體現。
文學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卻在于傳達人們的情感。文學活動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作家、人物和讀者三種主體的情感。
1、典型的特征性
所謂“特征”,是指“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帖性”。黑格爾把“特征性”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從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物、一個人物、一種人物關系等。
就內涵而言,“特征”具有兩種屬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極其具體、生動、獨特;其二,它通過外在形象所表現的內在本質又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特征”是生活的一個凝聚點,現象和本質在這里相連,個別與一般在這里重合,形與神在這里統一,意與象在這里聚首,情與理在這里交融。
作家在創造典型時準確地捕捉到這個“凝聚點”,加以強化、擴大和生發,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來。我們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的過程,叫做“特征化”。
2、歷史意蘊
人類之所以創造典型這種藝術至境形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想“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中,“認出他自己”,是為了“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人類希望能從典型中“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典型應當為人類“自己而存在”。
世界公認的典型,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
3、典型的藝術魅力
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
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發人們的美感”。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創造的藝術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滿足人類在最充分的意義上“直觀自身”的審美價值。
這種藝術魅力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
4、合乎理想
黑格爾說: “藝術可以表現神圣的理想。”他把典型直接稱為“理想” ,認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典型是“從心靈生發的”,“在心靈土壤中長著的,受過心靈洗禮的”,“符合心靈(愿望)的創造品”,這“比起任何未經心靈滲透的自然產品要高一層”。
這里所說的“理想”,實際上就是人類的審美理想,典型是人類根據審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創造的藝術至境形態,它不是自然形態的東西,合乎人類心靈愿望的審美的升華物。
5、新穎性
新穎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獨創性。在文學典型的畫廊里,絕不允許重復。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里, “一切形象都是新鮮的,具有獨創性的,其中沒有哪一個形象重復著另一個形象,每一個形象都憑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所以,文學典型總是古今唯一的,以鮮活的生命形式呈現的十分獨特的“這一個”(黑格爾語),別林斯基又稱它為“熟悉的陌生人”。新穎的東西,總是富有魅力的。文學典型的新穎性符合文學鑒賞的客觀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典型。
中國古代文學的美學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情境交融的美學意蘊。
審美中常產生的活動形式有:一是觸景生情。在自然美的欣賞或以自然景物為反映對象的文學創作中,觸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審美情感活動。劉勰的《文心雕龍》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說明審美主體由于感受到不同的、變化著的自然景色,從而產生變動的、內容相異的情緒和情感活動。作家在觀賞自然景物時,會“聯類不窮”,形成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同時也會“情以物遷”,引起復雜的情感,如陸游重游沈園,由眼前的景色而觸發起過去與唐琬在此相遇的回憶,從而發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慨嘆,這就是對自然景物的聯想推動情感活動的一例。二是同情共鳴,當我們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時,常常會對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在共鳴中,讀者使自己的感情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感情相互交流、融成一片,愛作者之所愛,憎作者這所憎,甚至化身為作品中的一個人物,扮演一個角色。如看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悲切地葬花時,讀者也不由得落下了同情的眼淚。三是移情感受。移情感受是我們在讀作品時,因情感的能動作用而由自然事物的特征與人的情感、活動的相似而形成的類似聯想。在這種聯想中,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與人的感情活動在意識中完全融為一體,使人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動,如“西風愁起綠波間”“菊殘猶有傲霜枝”等描寫,就是這一類的例子。
(2) “和”的審美意蘊。
“和”是中國古代文學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徐復觀先生認為,中國文化“走的是人與自然過分親和的方向”。這種人與自然的親和傾向,在《詩經》和唐詩宋詞等作品中都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如《詩經》開篇的《周南·關睢》,以水鳥和鳴起興,吟詠男女之間的戀情,即給人一種溫暖和諧,人與自然無限親近的感覺。《詩經》、唐詩中有多種類型的詩,有田園農事的、愛情婚姻的、征戰宴飲的等等,但無論哪一類型的,人與自然的融恰親和,都是其基本傾向所在。《小雅·采薇》寫出征戰士久役歸來的心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雖充滿悲怨,但那由自然界的春風秋雨的景象來體認人與自然生命之節律,感受宇宙自然之和諧的心態卻是顯見的。中國古代文學中經常表現出來的人倫親情之“和”,也具有深刻的美學意義。在《詩經》時代,史伯、晏嬰、子產等都曾言“和”,在先秦諸子文章中也都常言“和”,他們或言自然事物之和,或言審美心理之和,或進入社會倫理層面而言和。特別是從孔子提倡“中和”起就包含著文學家對人倫親情之和的重視。否則,孔子就不會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對《關睢》的評價上,他提出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命題為后世文學審美奠定了基本原則和標準。而“和”的理論沒有古代文學藝術作品的藝術實踐和開掘,這種理論可能還是一個較為抽象、空洞的理論原則,很難化成一種深厚、親諧的美的感受。
(3) 悲壯的憂患意識與美。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憂患意識具體說主要表現在:一是孟子《盡心》篇所說的“民之大命在溫與飽”的民眾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出發,反抗剝削壓迫、橫征暴斂的“庶民”憂患。二是“孤臣孽子”式的憂患,遠可追溯到周文王那里,是周人德治精神、警天保民思想和居安思危、朝乾夕惕危機意識的體現。近則是處于衰世、亂世的人們對即將崩潰的國家的政治危機和艱難人生的深刻體驗。但不管哪一類憂患,它們都不是系于個人,而是與民族、國家命運緊緊聯在一起的。與憂患意識相關的“美刺”也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引人注意的一個問題。“美刺”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范疇,它最早是在《毛詩序》中得到完整系統的表述的。朱自清先生說:“‘美刺’之稱實在本于《春秋》家。公羊、苛褐卸嚶謾帷鄭燦小藍瘛幀薄1熱紜妒分械摹懊來獺本圖腦⒆乓允桑允痰撓腔家饈逗駝治關懷,這也正是后世文人提倡美刺精神的意蘊所在。憂患意識與美刺的結合正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表達的崇高、悲壯、優美、沉郁的意境,有強烈的美感力量。
(4) “比興”的藝術感染力
“比興”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重要的美學特征。關于“比興”,它并非僅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更重要的是關系到作家基本人生觀和人生態度。前面談到的《詩經》、唐詩等的審美意蘊時,我們也曾談到人與社會的親和意識,而這正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常運用的一種理論,如觸物生情、托物寓情、感物吟志、情景交融中都通過“比興”表現出強烈的美的特征。比如說《詩經》的“比興”中就含有“引譬連類”的思維特色,這對后代文學作品就有重要影響。“引譬連類”最初代表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可追溯到遠古的宗教神話,后又隨先秦理性思潮興起而演化為一種十分流行的哲學思維方式,如《周易》立象盡意取譬明理的思維特征,《國語·周語》的“物象天地,比類百則”及墨子的“類”“故”“理”的思維法則等,都體現了這一點。《詩經》的比興顯然也有這方面的意義。孔子提出的“詩,可以興”的命題,即包含對《詩經》這種比喻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認同。比興所內含的這種“引譬連類”的思維法則,實際上對后世文學中美學的發展帶來很重要影響。文學作品中以比興而提倡藝術的寄寓深永、含蓄而富有韻味、意境,這從常州詞派提出的“重寄托”、重“意內而言外”的比興主張以及王士禎等標舉的“神韻”之作中便能看出。《詩經》《楚辭》等古代文學作品中比興手法的廣泛運用對中國文學作品中的“美”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文學的審美功能
文學的審美功能,是指文學具有溝通文學活動過程中主體與客體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獲得精神對于現實的超越進而實現審美理想,推動和促進個性和才能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文學的審美功能是文學最基本的功能,作為一種語言藝術,文學具有審美的本性,他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審美需求。
文學滿足人的審美需求主要在于它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審美理想和美的規律對來自于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加工創造的產物。
文學的審美具有歷史性,審美的本質是自由且變化的,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是文學實現其他功能的中介,因為其他的功能都需要審美體驗間接的實現。另一方面,文學的審美又是以情感為中心的整體性概念,是文學各種功能協調統一的重要條件。
審美功能也有一定的類型劃分,但并不絕對,比如可以劃分為悲劇型和喜劇型。悲劇是表現美好人生社會的毀滅從而讓人得到內心的升華,而喜劇是通過嘲弄和諷刺丑惡讓讀者在輕松愉快中讀懂人生信仰,比如果戈里的《欽差大臣》。而“詩佛”王維的詩總帶給人空靈毓秀的美的享受,《詩經》中《碩鼠》一篇又帶有強烈的控訴。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豐富的環境關聯;獨特的藝術魅力。典型人物是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是藝術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藝術形象。在典型人物身上應該既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能反映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階級、階層或某些社會關系的本質。典型環境是指文學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本質的特定環境,它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系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復存在。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須生活在典型環境中,典型環境對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環境也只有通過典型人物的活動才能呈現出來,同時,人對他所處的環境又具有某種能動的反作用。 都是書上的老話。你想下一直爭論的“時世造英雄”,英雄跟時世的關系就是典型人物跟典型環境的關系。
兒童文學的美學特征即兒童文學的基本審美特征或藝術品性。兒童文學的美學特質主要表現在童真稚拙、諧趣歡愉、變幻神奇,質樸易懂等方面。
1、童真稚拙。兒童文學的童真美、稚拙美既表現在內容上,也表現在形式上。從內容上看, 主要表現為兒童心理、生活中的天真、稚拙的情態和形態。形式方面,從廣義上說, 其語言組合、敘述方式以及情節構成方式的變化可以產生一種天真稚拙的形式感。
2、諧趣歡愉。兒童最不喜歡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敘述。他們需要有趣的東西。因此,兒童文學相對于成人文學來說,總是洋溢著更為濃郁的諧趣和歡愉之美。這種歡愉之美表現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或游戲來表現具有美感意義的內容。
3、變幻神奇。兒童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兒童是更好動的。兒童天性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喜好新奇,向往不凡的神奇的事物,故兒童文學作品尤其神話,要張開幻想的翅膀,把兒童帶進一個超越時空的神奇境界,讓他們在那里自由翱翔,從而使其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滿足。
4、質樸易懂。在兒童文學中可以表現在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太過華麗的辭藻,兒童無法理解。所以要求兒童文學所描寫的事情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沒什么驚天動地的場面,它所用的語言并不能十分華麗難懂,就是一些簡單文字的組合,總的來說就是平時,樸素的語言。
文學意境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情景交融。這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征。比如毛澤東的詞《沁園春 長沙》,就是運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創造意境的典范。詞的上闋記今游重在寫景,景中有情;下闋記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見景。
2、虛實相生。這是意境創造的結構特征。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
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這與中國繪畫中的渲染烘托有異曲同工之妙。
3、韻味無窮。這是意境的審美特征。如李商隱的《錦瑟》一詩說:“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譯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并不知珍惜。
境外有境,雖有而又飄渺難尋的。這樣的意境如霧里看花,更能讓人回味,引發人的無限審美想象空間。
擴展資料
結構特征
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眼前 ”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
一部分是 “見于言外 ”的較虛的部分,稱為 “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著實境創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造和描寫,處于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帥地位。
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總之,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實境在虛境的統攝下來加工,這就虛實相生 “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意境的本質特征是 “生命律動 ”,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在我們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中,是把宇宙境界與藝術意境視為渾然一體的同構關系。由于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生命形式,詩人對宇宙境界的體驗就是一種生命律動的體驗,而意境恰恰就是這種生命律動的表現。
人心雖小,但可以裝得下整個宇宙。詩人之心,本身就是宇宙的創化,他可以映射宇宙的詩心、宇宙的靈氣。因此我們說,藝術意境本質上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文學意境作為一種人類心靈的生命律動,有三個特點:
(1)表真摯之情;
(2)狀飛動之趣;
(3)傳萬物之靈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意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