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美食文學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哪四個方面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文學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哪四個方面,文學形象體系的審美類型有哪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語言藝術的特征很多:形象創造與形象感受的想象性;敘事與抒情的兼長性;語言結構與話語情景的多樣性等. 。
一般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有: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 。
由于文學藝術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間接性與廣闊性、情感性與思想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具體地說,語言藝術的審美特征可以理解為以下內容.。
(1)間接性與廣闊性.文學運用語言來塑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由于文學語言必須通過讀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勢,因為它使得文學形象具有其他藝術無法相比的廣闊性. 。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可以說是文學區別于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征之一.無論是建筑、實用工藝藝術,還是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等表情藝術和戲劇等綜合藝術,都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感官,這些藝術形象不僅可以看到或聽到,甚至有些還可以觸摸到.唯有文學這門語言藝術所描繪的形象例外.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通過積極活躍的聯想和想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呈現出活生生的形象畫面來,這就構成了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因而人們把文學又稱“想象的藝術”.文學形象雖然不能通過讀者的感受器官來直接把握,但它通過語言的中介,激發讀者的想象,同樣可以使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如臨其境的審美效果,使文學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地呈現于讀者的心靈. 。
文學天地的廣闊性,同樣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用語言來表現現實生活,具有廣泛而深入的表現能力,幾乎很少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著最大的自由,具有極大的容量,真可以說是“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文賦》),能夠突破客觀時間,實現時間和空間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廣闊而復雜的社會生活. 。
其次,文學的廣闊性更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種人物復雜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向人的內心世界的深處發展,無疑使文學的天地變得更加廣闊,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藝術種類難以達到的.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通過描繪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飾風度、言行舉止等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且可能通過直接抒情或敘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細膩復雜的感情. 。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學作品都包含著作家的主觀情感.文學的情感性越濃烈,越能感染讀者,就越富有藝術魅力.”(《藝術學概論》第九章。
語言藝術)抒情詩、抒情散文等情感類文學自然離不開情感性,小說、報告文學、敘事詩等敘事類文學同樣離不開情感性.作為敘事類文學的小說和報告文學等,同樣蘊藏著作家熾熱的感情,只不過在這類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來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將作者的主觀情感深深蘊藏的文學形象之中,通過形象描繪來傳達情感.文學由于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在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正是由于文學作品能夠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復雜、最豐富、最隱秘的情感,使得語言藝術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更加深刻. 。
語言藝術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廣度上也遠遠超過了其它藝術形式.雖然所有文藝作品總會在不同程度上表現作家、藝術家的審美意識和對生活的認識,從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類藝術中,還是語言藝術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語言藝術之所以具有這種優勢和特長,同樣是與它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分不開的,因為只有語言才能直接表達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認識、評價判斷方面具有最強的藝術表現力. 。
在文學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關系極為密切.從一定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思想性總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的,只有將情感滲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使讀者在激動不已的同時去深入領會作品蘊藏的思想內涵.②另一方面,文學作品的情感性也離不開思想性,因為這種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導下成為具有特定愛憎情感的傾向性.所謂傾向性,其實就是作家的愛憎褒貶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思想藝術屬性.顯然,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融會,成為一切文學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
(3)結構性與語言美.文學作品的結構與語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們不僅是構成文學作品的重要藝術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審美價值.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必須需要利用結構這個重要手段來完成.對于文學作品來講,結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關系到整個作品的成敗得失.。
依據語言藝術的含義,其代表性種類主要有: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四種樣式.。
1.詩歌.按照性質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照詩歌的歷史發展和語言有無格律,又可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詩歌藝術具有自己鮮明的審美特點.首先,詩歌在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方面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概括性.其次,詩歌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再次,詩歌語言洗練,韻律和諧,節奏鮮明,具有音樂美,甚至具有建筑的結構形式美. 。
2.散文.散文的種類豐富多樣,一般將其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和議論散文三大類.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說,散文的審美特征就在于:主題、題材豐富多樣,表現手法豐富多彩,篇章結構靈活自由.散文是以自由靈活的形式,達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審美特色. 。
3.小說.小說是一種以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文學體裁,特點是在生活素材的基礎上用虛構的方式來再現生活.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文學即人學. 。
小說由于運用語言作為媒介,較之其他藝術種類有著更大的自由,它可以吸收各種藝術的表現手法來全方位地刻畫人物.小說可以詳細描繪人物的外貌、舉止,也可以表現人物的對話、行動,還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從其它人物的眼中來觀察和表現這個人物,并且可以把筆觸伸入人的內心世界,通過深層心理描寫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細膩深刻的心理描繪,是小說獨具的藝術特色,也是其他藝術門類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小說還可以把人物放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來描寫,從而塑造出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復雜豐滿的圓形人物或典型人物.創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歷來是小說的首要任務.。
小說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突出的虛構性;多方面多視角地刻畫人物;表現較完整復雜的故事情節;細致入微的描寫,人物性格與環境的完整呈現等.。
總之,文學采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由于文學以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使得語言藝術形成了許多自身獨具的審美特征,集中體現在情感性與思想性、間接性與廣闊性、結構性與語言美等幾個方面.。
文學典型的審美特征: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豐富的環境關聯;獨特的藝術魅力。典型人物是個性與共性的高度統一,是藝術上最完美、最成功的藝術形象。在典型人物身上應該既有鮮明的獨特個性,又能反映一定歷史條件下的階級、階層或某些社會關系的本質。典型環境是指文學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夠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本質的特定環境,它在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關系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系,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復存在。一方面,典型人物必須生活在典型環境中,典型環境對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典型環境也只有通過典型人物的活動才能呈現出來,同時,人對他所處的環境又具有某種能動的反作用。 都是書上的老話。你想下一直爭論的“時世造英雄”,英雄跟時世的關系就是典型人物跟典型環境的關系。
1、典型的特征性
所謂“特征”,是指“組成本質的那些個別標志”,是“藝術形象中個別細節把所要表現的內容突出地表現出來的那種妥帖性”。黑格爾把“特征性”當作藝術創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從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細節、一個場景、一個事物、一個人物、一種人物關系等。
就內涵而言,“特征”具有兩種屬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極其具體、生動、獨特;其二,它通過外在形象所表現的內在本質又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
“特征”是生活的一個凝聚點,現象和本質在這里相連,個別與一般在這里重合,形與神在這里統一,意與象在這里聚首,情與理在這里交融。
作家在創造典型時準確地捕捉到這個“凝聚點”,加以強化、擴大和生發,成功地塑造出典型來。我們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的過程,叫做“特征化”。
2、歷史意蘊
人類之所以創造典型這種藝術至境形態,用黑格爾的話來說,是想“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中,“認出他自己”,是為了“觀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人類希望能從典型中“欣賞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現實”,典型應當為人類“自己而存在”。
世界公認的典型,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
3、典型的藝術魅力
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這種審美效果,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文學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現出無窮魅力。
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susannek.langer)認為,藝術是一種生命形式,因此它能“激發人們的美感”。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創造的藝術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滿足人類在最充分的意義上“直觀自身”的審美價值。
這種藝術魅力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
4、合乎理想
黑格爾說: “藝術可以表現神圣的理想。”他把典型直接稱為“理想” ,認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典型是“從心靈生發的”,“在心靈土壤中長著的,受過心靈洗禮的”,“符合心靈(愿望)的創造品”,這“比起任何未經心靈滲透的自然產品要高一層”。
這里所說的“理想”,實際上就是人類的審美理想,典型是人類根據審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創造的藝術至境形態,它不是自然形態的東西,合乎人類心靈愿望的審美的升華物。
5、新穎性
新穎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獨創性。在文學典型的畫廊里,絕不允許重復。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里, “一切形象都是新鮮的,具有獨創性的,其中沒有哪一個形象重復著另一個形象,每一個形象都憑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所以,文學典型總是古今唯一的,以鮮活的生命形式呈現的十分獨特的“這一個”(黑格爾語),別林斯基又稱它為“熟悉的陌生人”。新穎的東西,總是富有魅力的。文學典型的新穎性符合文學鑒賞的客觀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典型。
歷史意蘊、典型的藝術魅力、合乎理想、新穎性。
1、歷史意蘊:是世界公認的典型,總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同時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從而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
2、典型的藝術魅力:典型的藝術魅力,主要來自典型獨特的審美效果。
3、合乎理想:由于文學典型總是登峰造極地體現著審美理想,所以,審美理想的魅力,也構成了文學典型的魅力。
4、新穎性:新穎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獨創性。在文學典型的畫廊里,絕不允許重復。
發展:
18世紀后,形成了個性典型觀占主導的時期。19世紀80年代末,馬克思主義典型觀趨于成熟,把人類的典型理論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進入20世紀之后,由于藝術中心的轉移,西方關于典型的研究相對顯得沉寂,而馬克思主義典型觀,卻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得到應用和發展,并成為中心議題之一。
作為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典型是文學話語系統中顯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敘事性作品中,又稱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文學審美性是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主要表現在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
文學審美性的表現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文學審美性即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文學是一種具有審美特質的社會意識形態;這里的“審美特質”在客體上表現為:面對客觀事物的自然屬性和價值系統。
擴展資料:
藝術審美:
它與一般審美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審美對象不同。
它是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觀照,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
藝術美則不同于現實美,它是作為審美對象而生產、而存在的。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
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能實現以審美功能為前提的各項社會功能。
”審美是心理處于活躍狀態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歷史文化滲透的條件下,對客體的美的關照、感悟、判斷。”(注:童慶炳:《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頁。)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
(1)文學的獨創性。
(2)文學的形象性。
(3)文學的情感性。
文學的本質是審美創造,文學的功能是傳達人們的審美感受和體驗,表現人們的審美理想。一部作品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是否把握了時代脈搏,是否對生活和社會有獨特的觀察和一定的預示,是否能夠引起廣泛的共鳴,并給人某些方面的啟示。
所謂文學的目的就是審美體驗的傳達,而形象正是實現審美體驗傳達的支撐點。個性化的語言是最好的體現。
文學獨特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卻在于傳達人們的情感。文學活動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作家、人物和讀者三種主體的情感。
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假定與真實的統一、個別和一般的統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是文學形象的四個特征。
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有著審美價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圖畫。
文學形象具有不同的類型,可以分為語象、形象和意象。
語象是指非描摹性的、但又能引起讀者具體感受和豐富聯想的各種語言用法。
形象的特點是語言的描繪能使人聯想到某種物象。
意象是指為表現思想感情而創造的一種形象。
拓展資料:
文學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現的具體的感性的、具有藝術概括性的、體現著作家的審美理想的、有著審美價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圖畫。
然而,這只是文學形象的總體特征,至于不同性質的文學形象,還有著它們不同的具體特征,還要結合著對其高級形態的討論才能看的更清楚。總之文學形象是人的知、情、意的精神結構有著某種對應的關系。這就形成了文學形象總體的系統性。這種系統性絕對文學形象的一般形態可分為寫實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三種,其中高級形態也就是藝術至境形態則由文學典型、文學意境和象征意想構成,成為獨立互補的三足鼎立的藝術至境結構。
文學形象的特點很多,這里僅列舉主要的。
1.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文學形象的客觀性,表現為形象內容的客觀性,我們不是常常聽到或看到人們用客觀性標準來判斷文學形象的成與敗嗎?
但文學形象畢竟是作家詩人主觀意識的產物,“客觀物象”與“作家心象”“作品形象”“讀者心象”有區別,甚至有本質的區別:一方面“作家心象”對“客觀物象”有所變形,甚至完全變形;另一方面作家詩人在文學形象中增加了情感意蘊、思想意蘊、象征意蘊和哲理意蘊等。
聞一多《死水》是一首廣為傳誦的詩作,關于它的寫作緣起,聞一多的朋友饒孟侃解說道:“《死水》一詩,即君偶見西單二龍坑南端一臭水溝有感而作。”若饒說確鑿無疑,那么聞一多心中的“死水”形象應當產生于觸景生情的那一刻。但是,詩中“死水”不能被輕易斷言就是二龍坑的那個死水,或者說是不是二龍坑的死水已經不重要了。它進到作品中被添加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只不過這種思想感情很含蓄,以致歷來為人們所不斷探尋,有論者總結了“死水”的三大象征意蘊:從創作時間看象征腐敗的美國社會(其時詩人尚未回國),從發表時間看象征北洋政府(其時詩人回國后正在北京),從詩集出版時間看象征黑暗的中國社會(詩人理想失落,退出詩壇)。因此我們說,“死水”形象是客觀內容與主觀情思相結合的產物。
2.真實性與假定性的統一。
真實性與假定性這一對矛盾,在文學形象里表現得較為復雜。
文學形象的真實性同上述的客觀性一樣,是說文學形象應有現實的依據,不能憑空產生。真實,是一種征服讀者的力量;如果違背這一原則,文學形象就變得“形容枯槁”,甚至面目可憎,讀者不會認可。
但是文學形象的創造在遵循現實真實、現實邏輯的同時,還遵循藝術真實、藝術邏輯,而這兩種真實和邏輯又往往不同,甚至差異很大。所謂藝術真實是一種比現實真實更高的真實,所謂藝術邏輯是一種主觀的邏輯、美學的邏輯,生活在文學王國里的作家詩人可以從某種假定的邏輯出發(比如“植物具有智慧和靈魂”“動物會像人一樣聰明而有能耐”“石頭會說話”等),大膽地創造獨特的奇異的文學形象。這類形象集中地表現一些幻想的、魔幻的、神怪的文學作品中。例如《西游記》中的大部分形象都是幻想的,是作者根據假定性邏輯創造出來的。請看第一回美猴王的誕生: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