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3特產魯迅的祝福以祝福為題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魯迅的祝福以祝福為題的深刻寓意是什么展開說明,魯迅祝福中關于祝福的描寫的作用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魯迅以祝福為題有什么深刻寓意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祝福,漢語詞語,本意指祈神賜福,現泛指祝人順遂幸福。 當時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魯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 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避,而是積極奮斗。 《祝福》這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個受盡封建禮教壓榨的窮苦農家婦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將她出賣。她被逼出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搶走,賣到賀家成親。賀老六是個純樸忠厚的農民,很快又有了兒子阿毛,祥林嫂終于過上了安穩日子。然而命運多舛,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經受雙重打擊的祥林嫂,喪魂落魄,猶如白癡,可是人們還說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后,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最后,她沿街乞討,在除夕的鞭炮聲中,慘死在街頭。 此文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 所以我認為應該是對祥林嫂的祝福,對中國勞苦人民的祈福以及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期盼! (非原創)。
魯迅是站在辛辣諷刺和批判現實的立場上寫這篇小說的,祥林嫂悲慘的命運和財東家奢侈的祭祀祝福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正是中國二三十年代窮人富人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作者正是在這種對比中揭露和批判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小說中祥林嫂每況愈下的命運都通過祝福的特定場面來體現,捐門檻是對死后來生的一種祝福和希望,最后連這個希望都破滅了,那么,窮人的“福”從何而來?魯迅留給讀者一個深深的思考和問題。祝福是這篇小說的靈魂和眼睛。
小說起于祝福,結于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聯系。同時,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題為“祝福”就用祝福的熱鬧繁忙來反襯祥林嫂的悲劇命運。另外,祝福是一種封建習俗。在舊社會,勞動人民無福可祝,無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為這祝福而逼上絕境的。可見,小說取名為《祝福》具有深刻含義,嘲諷了封建社會的種種惡習。
魯迅說《祝福》惜筆墨連續兩重復我真傻真段面表達祥林嫂喪夫失痛苦情同反映魯鎮冷漠力批判摧殘勞婦封建禮教。
擴展資料: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發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他的作品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并有多部小說被先后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一生的寫照。
魯迅的小說《祝福》,題目的選取是有特殊意義的,“祝福”是富人家的事,他們通過祝福祈求來年的好運.而祥林嫂在眾人的祝福中悲慘的死去,卻無人憐憫.用此為題,正是要在對比之中引人深思.。
故選:D.
首先,全文所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新年祈福之時,所以“祝福”點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再者,魯迅用“祝福”一詞是有其特定用意的,當時社會是極其黑暗、腐朽、殘酷的,但是廣大老百姓從來沒有放棄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向往,包括祥林嫂在內,這“祝福”正是寫出了祥林嫂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第三,“祝福”中也飽含辛辣與諷刺,體現了魯迅一貫的文風,祝福聲中,勞動人民卻在默默地忍受著苦難,而統治階級卻在醉生夢死,這是當時的社會現在,魯迅一下子就捅破了那層紙,讓事實真正顯露出來,達到喚醒民眾的目的;第四,這個“祝福”也是魯迅本人對中國未來的祝福,在魯迅思想當中,他對中國的未來沒有失去希望,他認為中國還是有希望的,他的這種樂觀主義對當時的“亡國論”者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對號召全中國人民起來反抗是有積極作用的。
《祝福》既是小說的標題,又暗示出主人公的命運與“祝福”密切相關,因而小說中有關“祝福”場面的描寫將是小說中環境描寫的重中之重,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故,都集中在魯鎮“祝福”這一特定環境中,對于主題的表達也極具意義。
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慘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于衷和不知所措。
擴展資料:
后世影響
1949年,以“陜甘寧教育廳”編撰的《中等國文》為藍本修訂了一套臨時課本,在這一版本中收錄了《祝福》。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均有《祝福》這篇文章。
1956年,小說《祝福》由夏衍改編為電影搬上熒幕。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桑弧導演,白楊主演;《祝福》在不同時期,被改編為不同版本的話劇。
“祝福”指:拜神,祈求一年能萬事如意,開心幸福。
《祝福》是民國時期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寫于1924年2月7日,最初發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東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號上,后收入小說集《彷徨》。
作品敘寫一個離開故鄉的知識分子“我”在舊歷年底回到故鄉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魯四老爺)家里準備過“祝福”時,見證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劇。
該小說通過描述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了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也闡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樣的啟蒙知識分子,對當時人們自私自利以及世態炎涼的這一社會現狀的無動于衷和不知所措。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權雖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徹底摧毀。
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驅使下,1924年2月7日魯迅先生創作了這篇小說。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祝福
以“祝福”為題是為了寫出以故鄉魯鎮的重大節日氣氛來烘托主人公祥林嫂悲慘命運的結局;作者批判封建思想和禮教,和同情祥林嫂的悲慘的一生。
兩層意思:1、對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特別是對封建禮教,給予了強烈的鞭撻。通過描寫祥林嫂悲劇的一生,表現作者對受壓迫婦女的同情,對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2、祝福一詞也是作者在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