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熱點三國演義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點及事例分析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三國演義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點及事例分析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三國演義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點及事例介紹,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性格特點:心胸寬廣、足智多謀、謙遜有禮、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輕敵,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典范。
主要事跡:
1、空城計
諸葛亮駐西城,得街亭失守之訊,又知司馬懿乘勝來攻,所部精銳已俱被遣出,西城空虛;在危機中,定空城之計,令將城門大開,自坐城頭,撫琴飲酒以待。司馬懿兵至城下,見狀大疑,又素知諸葛亮謹慎,不進而退;及至探明回軍,諸葛亮已調來趙云,驚退司馬。
2、七擒孟獲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維護國家統一,削除地方割據勢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軍事行動,最終平定了南中的廣大地區。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從政治、經濟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對南中地區進行治理,將漢族先進的經濟、技術和文化傳播到這一地區,并進而傳到緬甸。
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第七次在孟獲城將孟獲擒拿,并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
3、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
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擴展資料:
1、連發弩
這是諸葛亮出山后發明的第一樣作戰兵器。以往的弩一次只能發一支箭,十分不便。諸葛亮發明的連發弩一次竟能發六支。連發弩比一般的弩稍寬,射箭時平射,殺傷力極高。
2、八陣圖
這是諸葛亮出山后自己創造的兵陣,他稱之為八卦兵陣。士兵排列為八卦形,八門入,八門出。此陣不易破解,善於迷惑敵人。諸葛亮后來又多次改造此陣,并由兵陣演化為石陣、馬陣。
3、孔明棋
早在隆中時,諸葛亮就打算發明一種棋。公元228年,蜀國南方暴亂。諸葛亮作為一國之相,決定親自率兵前往征討。然而,情況并沒那么好:南方的氣候令士兵難以適應。加之軍中無趣,南王孟獲久久不肯歸服。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發明了孔明棋來活躍士兵煩悶的心。孔明棋規則簡單,是一種智力游戲。
4、火獸
諸葛亮平定南方時,曾遭一敗仗:南王孟獲以獸為兵,利用象、虎、野牛、狼等野獸大敗趙云和魏延的兵馬。諸葛亮靈機一動,他想到了野獸怕火。於是數日后,他發明了一種外型似獸,朱紅色,能噴火的武器來對付孟獲的獸兵。
性格特點:博學多思、神機妙算、深謀遠慮,事必躬親、鞠躬盡瘁。
相關故事:三顧茅廬、隆中對策、草船借箭、赤壁大戰、三氣周瑜、先帝托孤、七擒孟獲、北伐中原、街亭之戰。
諸葛亮的性格特點:他胸懷大志,具有文韜武略,,有著遠大的抱負,協助劉備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神機妙算,有膽有識、足智多謀、謹慎小心、鞠躬盡瘁。
諸葛亮的主要事跡:三顧茅廬,隆中對,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永安托孤,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空城計,星隕五丈原。
擴展資料:
在劉備白帝城托孤,知其兒子劉禪是扶不上墻的爛泥,可是卻偏要諸葛亮發出誓言,要忠心扶主,將匡扶蜀漢的大任繼續下去。
而后諸葛亮對于劉禪來說可謂是又要當爹又要當軍師,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算他知道劉禪真的是懦弱無能,只知貪圖享樂,又受小人挑撥,排斥諸葛亮。這也表現了諸葛亮身為臣子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諸葛亮
諸葛亮的性格特點主要有足智多謀、胸懷坦蕩人格高超以及忠貞不渝。諸葛亮是一個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體現在草船借箭等事例上,他料事如神、胸懷坦蕩。 諸葛亮侍主時屬于忠貞不渝的那類型,他是一個為國為民極具道德力量的典型代表。 諸葛亮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和超凡意志力成就了他自己也成就了劉備。他的性格從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歷史的進程,他的謹慎仔細幫助了一個朝代的建立。
諸葛亮的性格特點:
治蜀有方。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嚴于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
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
擴展資料:
諸葛亮其人心胸寬廣、足智多謀、謙遜有禮、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輕敵,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典范。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性格特點是什么?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根據小編閱讀《三國演義》的經歷來說,諸葛亮的主要人格特征是:足智多謀、足智多謀;忠貞不渝,全心全意為天下和人民服務;待人真誠,知人善任,謙虛禮貌;心胸開闊,不以貌取人等。諸葛亮,字孔明,名臥龍,三國時期蜀漢的宰相,接觸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戰略家、作家、書法家。
諸葛亮,又稱“諸葛武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努力工作,然后死去”。諸葛亮性格的最大特點是謹慎。諸葛亮在離開茅舍之前,對世情了如指掌。只有當他遇到明主,他才能告訴劉,他對世界形勢的分析后,劉三次訪問的小屋,并贏得了劉的重用。諸葛亮的第二個特點是忠誠。諸葛亮在心中遇到明主劉備后,一直盡力幫助他,幫助劉備建立了三分之三的局面,使原本軟弱的劉備勢力在混亂的局面中站穩了腳跟。劉備死后,諸葛亮繼續以忠心和勤勉協助劉。
諸葛亮心胸開闊,足智多謀,謙恭有禮,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輕視敵人,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典范。諸葛亮治國治軍的能力,助世愛民的品格,謙虛謹慎的作風,為后世各類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可以說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和軍事實踐。
諸葛亮不貪圖權力。他是最高大臣,但他不追求個人權力,也不行使權力,也不為權力而工作。他憑著才智和威望,除掉了愚笨無能、道德敗壞、才華橫溢的阿斗,稱帝稱王。可以說,這是符合天意和民心的。
小編要說的就是這些了,大家覺得如何怎么樣呢?小伙伴發表一下你們的意見吧。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陰險狡詐的曹操、知人善任的孫權、寬厚仁義的劉備、義氣善戰的關羽、勇猛莽撞的張飛等.他們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蜀國的重要大臣,是劉備的得力助手.。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三顧茅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諸葛亮本來只是一個平民,獨自在南陽耕作.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他認為劉備是可投靠的,于是出山全力協助劉備.此后,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殫精竭慮,為蜀國效勞.。
諸葛亮知識淵博,足智多謀.在著名的“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中,這些都得以體現.。
“空城計”的故事在中國已是家喻戶曉,諸葛亮的智慧在此處展現得淋漓盡致.。
故事是這樣的: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手下只有2500名士兵,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在這種危急情況下,諸葛亮卻要求城門大開,每個城門安排30名士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自己領了兩個童子上城樓并開始彈琴.司馬懿見狀,斷定城里有埋伏,于是下令趕緊撤軍.。
其實,諸葛亮平時非常謹慎,不會輕易冒險.他使用空城計解圍,其實是萬不得已.因為他充分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以及他人的思維定式,認為自己謹慎,不會冒險,所以敢出此險策,司馬懿果然以為諸葛亮在城里有埋伏,下令撤軍.諸葛亮成功實施了空城計.。
諸葛亮還是一個責任心強、熱愛自己國家的人.這在他出師伐魏之前給劉禪寫的《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出師表》的內容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后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興復漢室而努力.最后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更體現了他出師之前對劉備父子的深厚情感.。
綜上所述,諸葛亮是一個愛國、愛人民的忠臣,他為蜀國做出了很多貢獻,為后人流傳.。
在當今社會,我認為諸葛亮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我們學習.一是他的忠誠,全心全意為蜀國服務,不像現在有些人,見利忘義,為了錢財不擇手段.二是他勤奮學習,知識淵博,并且勤于用腦,善于動腦,他年輕時雖然在南陽耕作,但是仍然對天下非常了解,并且能正確分析當前形勢.學無止境,我們也應該像他一樣努力學習,不斷進步.。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特征為忠誠、睿智、博學,給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對國家要做到忠誠,培養自身的軍人品質,懷有忠貞報國的情懷;在學習方面,要不斷積累,努力成為睿智博學之人;在與人交往方面,要真情以待,做到團結友愛。總體來說,從諸葛亮人物形象中,我們能夠學到諸多長處,促進自我不斷成長。
在《三國演義》名著中,諸葛亮忠心不二,其個人能力較為突出,足智多謀是諸葛亮給世人留下的普遍印象。諸葛亮給世人在管理、為人處世等方面給予諸多啟示,后人多參讀《三國演義》來領悟各種道理。
諸葛亮人物經歷:
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于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后主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東晉桓溫追封為武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