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美食中國的國名是怎么來的?起于什么年間?誰取的?什么來歷?
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中國的國名是怎么來的?起于什么年間?誰取的?什么來歷?,具有一定借鑒價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下。希望大家閱讀完這篇文章后大有收獲,下面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中國這兩個字不是近代人發明的,根據目前已有的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中國二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發明的,1963年,在陜西省寶雞市出土一個西周古銅器,被命為“何尊”,這是西周初年一個叫何的西周貴族所造,在尊底刻有122個字,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將居住在這天下之中,從此治理人民。這是出土文物中最早關于中國二字的記載了,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天下之中的意思,這個何尊上的銘文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周成王初次親政,來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居住,并在此祭祀周武王,表示要繼承周武王的遺志。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西周的第三位天子,他親政的時間是公元前1039年,距離今天是3060年,也就是說三千多年前,就有中國這個詞了,當時的意思指的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這里明確提到了成周,當時叫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但是周天子大多數時候是居住在宗周的,當時叫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
西周實行的是兩京制,洛邑負責接見諸侯和祭祀,鎬京負責軍事攻伐與征戰,所以,何尊上提到的中國指的是從洛邑(洛陽)到鎬京(西安)這一片土地,古人認為這一片土地就是天下的中心,也就是俗稱的河洛地區,或者叫中原,古人在當時沒有完整的地理概念,認為自己就是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天下的中間,所以稱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中國,中國在西周只是個大概的地理范圍,還不是指國家的意思。
中國二字不僅在出土文物中有記載,在史書上的記載更多,比如:
《尚書 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后為迷民,用懌先王受命。
翻譯過來就是:上天既然把天下之中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給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來和悅、教導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來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尚書 梓材》同樣創作于周成王時期,相傳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所作,與何尊中關于中國的意思是一樣的,出土文物與史書的記載就證明了西周已經有中國二字,并且表示中原。
出現中國二字最多的應該就是《詩經》了,《詩經 大雅》中的民勞、桑柔、蕩三篇中共出現中國二字一共有七次,比如: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哀恫中國,具贅卒荒。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
《詩經》中的中國意思與何尊和《尚書》中的意思一樣,都指的天下之中的中原,也就是周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到了東周之后,周天子遷都洛邑,鎬京這一帶起初被戎人占領,后來被秦國占領,直到秦國統一天下,仍然稱自己統治的地區為中國。
那么古人為什么會有中國是天下之中這樣的說法?
這來自華夏祖先對世界和宇宙的認知。從兩本古書中的記載就能看出:
《周髀算經》: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晉書·天文志》:周髀家云: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周髀算經》約成書于商末周初,是中國最古老的關于天文學和數學的記載,表達了古人對于天文地理的認知,這些記載都表達了在古人心中,天是圓的,像一張圓蓋一樣飄在天上,地是方的,像方方正正的棋局一樣沉在地,像盤古開天地這種神話故事就是起源于這種理論。
根據這些古書的記載,描述出在古人眼中大概的宇宙形狀:天是一個圓穹形,地是一大塊方方正正的形狀,天與地相距有一萬八千里,北極是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圍繞著天地轉個不停。在這種宇宙觀之下,華夏先祖認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天下的正中間,稱之為中國,也叫華夏,只不過中國的地理屬性多一些,華夏的文化屬性多一些。
與中國相對應的,就是蠻、夷、狄、戎,他們居住在中國的四方,北方的叫狄,南方的叫蠻,東方的叫夷,西方的叫戎,也就是北狄、南蠻、東夷、西戎的由來,因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學過數學的都知道,圓是蓋不住方的,會有四個角露出來,這四個角就是留給北狄、南蠻、東夷、西戎居住的,在古人眼中,這就是全世界。
根據這種地理認知,還衍生一系列的說法,比如五方上帝,分別是:東方青帝、南方炎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同時又衍生出木、火、金、水、土五行學說,這也是華夏五帝,我們不是炎黃子孫嗎,黃帝就是在正中間位置生存的,也就是中國、華夏。
中國這個說法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演化為國家的代名詞,比如:
《史記 楚世家》: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楚王熊渠說道:我就是蠻夷,不必跟中原各國的名稱謚號一樣。這里的中國指的就是中原的諸侯國,也就是古人眼中位于天下之中的諸侯國,熊渠是西周中后期楚國國君,他把中原的諸侯國就稱為中國,可見中國在當時已經逐漸有了國家的意思。
史記中記載了劉邦派一個叫陸賈的使者出使南越,勸說南越王趙佗臣服漢朝,陸賈見到南越王趙佗,他是這么說的: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
陸賈對趙佗說:你本是中國人,親戚、兄弟、祖宗的墳墓都在真定(河北正定)。這個時候劉邦剛剛統一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劉邦的國號是漢,但是中國這個詞在當時基本上成了國家的代名詞,陸賈說趙佗你本來就是中國人,可見漢人在當時也可以稱為中國人,或者說家鄉在中國的人,都能稱為中國人。
1995年10月,中國和日本聯合考古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了一塊漢代織錦,長18.5厘米,寬12.5厘米,是一種綁在手臂的飾物,織錦上有用篆體織成的8個漢字,內容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八個字是一種漢代的占卜說明,說五星(歲星、熒惑星、填星、太白星、辰星)如果出現在東方,就對中國(漢朝)有利,尤其是對外作戰有利。
之后,在中國的所有封建朝代中,中國都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史書上有數不清的關于“中國”二字的記載,雖然有朝代名,但是很多時候自稱時,都稱中國,就連大多數國家也稱呼中國,就連中國最后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很多時候對外也是自稱中國的。
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署的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清朝的國號是大清,正式對外的國名一般是大清國或者大清帝國,但在說到領土歸屬時,就說屬于中國,以下摘自該條約中的內容: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于中國,嶺北屬于俄羅斯。
盡管清朝是滿族人建立,但仍然是認同中國的,他們自稱這片土地就是中國,在《南京條約》中也是如此,大清國與中國同時出現在文中,盡管清朝自稱為大清國,但是外國在翻譯清朝的國名時,大多數時候翻譯為中國(CHINA),而不是大清國,可見中國作為這片土地的俗稱和國家的稱呼已經深入人心了,已經成為所有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的代名詞,無論他的國號是什么,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我們仍然是以中國的名字對外。
何為“中國”,現在的理解為“中央之國”。但是在古代,“中國”一詞最早并非指國家,而是指一個地域。那么中國什么時候才成為了我國的正式國名的呢?
一,“中國”的第一次擴張:從都城發展到了中原。
“中國”一詞最早指都城之意,“國”在中國最開始指城市、城邦,如大禹時期有“萬國”,而“中國”也就是中間最大的都城。在西周時期,“中國”指周王朝的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兩座都城,“中國,京師也”。
“中國”一次最早出現于公元前11世紀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中寫道:“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里的“中國”指洛陽附近地區。而古文獻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出現在《尚書·梓材》,其原文為:“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此處的“中國”指鎬京地區。
何尊:中國一詞的最早記錄者
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一詞的范圍開始擴大,由都城擴張到了整個王畿地區。《詩經·民勞》記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里的中國也就是指的周天子的王畿地區,主要是關中和伊洛地區。
西周王畿地區(紅線以內)
周朝實行分封制,除了周朝的都城之外,諸侯國也有自己的都城,也可以稱為“中國”。如《孟子》中記載了齊王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這里的中國是齊國的都城臨淄。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一詞的含義從都城發展到了王畿,而各國的王畿地區覆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就成為了更大的中國。
到了春秋時期,“中國”已經是中原各分封國的共稱,這些地區都是華夏族地區,《論語集解》云:“諸夏,中國也”。和當時的中國相對的也就是東夷、北狄、南蠻。當時中原的范圍僅限于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關中、吳越、荊楚不在此范圍。如西周時期的楚王熊渠曾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春秋早期的楚武王也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莊子·田子方》載:“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里的中國也是相對楚國而說的。秦國雖然也是周代分封國,但是長期被視為蠻夷,《史記》簡記載戰國初期“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春秋時期的中國范圍(紅圈以內)
二,從中原發展到了中央王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時代的國家。秦朝滅亡后,漢朝接替,并擴張其版圖。隨著國家的大一統,“中國”的一詞的范圍也逐漸開始擴大,并且開始代指中央王朝。如《史記·東越列傳》:“東甌請舉國徙中國”,這里的中國也就是漢朝。最終漢武帝將東甌國人遷徙到了合肥一帶,該地區在春秋還被視為“蠻夷之地”。漢代蜀地織錦有隸書記寫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和《史記》中的“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積于西方,外國用兵者利”中的“中國”都已經代指漢朝了或者這塊土地上的正統王朝了。
國家的統一必然帶來的民族的融合,春秋戰國以來的列國居民大多數都融合而形成了漢族,而“中國”一詞原來曾代指華夏之地,現在華夏之地擴大了,中國的范圍也擴大成為了漢族居住之地,即后世稱呼的“漢地”。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這里的中國也就是漢地。在漢朝時期的云貴高原、珠江流域、閩江流域還不是漢地。
漢朝初期疆域也就是漢魏時期的“中國”范圍。
公元220年,漢朝壽終正寢,中國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這個時代的政治格局有兩大特征:一是國家分裂,動蕩不安;二是大量的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并建立自己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在過去,中國一詞是指華夏族或者漢族地區,中國人也就是華夏族和漢族,然而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后,為了樹立正統的旗號,因而宣稱自己是“中國”。而魏晉時期大量漢族南遷,甚至偏暗于東南半壁,也為了繼承其正統,他們也自稱是“中國”。如鮮卑人建立北魏,自稱“中國”,而將南朝稱作“島夷”;同一時期漢族所建之南朝雖遷離中原,卻亦仍以“中國”自居,稱北朝為“索虜,稱北魏為“魏虜”。這樣的結果就是“中國”一詞的范圍再次擴大了,南北方地區都是中國范圍。
南北朝時期的土地
公元589年,從北朝演繹而出的隋朝統一了南朝,中國再次得到了統一。隨后唐朝又繼承了隋朝的的大一統,并且開辟了更大的疆域。在隋唐時代,中國一詞已經基本可以代指中央王朝了。隋朝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巡視了河西地區,向西域諸國“以示中國之盛”,這里的中國就是隋朝。而周邊的國家也開始講隋唐稱為中國,如南詔向唐朝立誓“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后嗣容歸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唐朝宰相李泌也說,“云南自漢以來臣屬中國”。
南詔德化碑:南詔國王發誓不背叛中國的見證。
三,從中央王朝正式上升為了國名。
從隋唐時期,“中國”成為了中央王朝的代稱之后,中國一詞的含義就一直穩定下來,歷經宋元明幾個朝代。在宋朝時期,宋、遼、金都宣稱自己是“中國”,現代俄語中的“中國”(Китай)一詞也就是翻譯的“契丹”。元朝時期,元朝皇帝也將元朝稱為“中國”,如元朝宗廟祭祀里所奏《威成之曲》中說道“惠孚中國,威靖邊庭”;元朝對日本的國書中說“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于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元朝皇帝想討伐越南,丞相完澤、平章不忽木言:“蠻夷小邦,不足以勞中國”。此時的“中國”一詞已經開始從中央王朝向正式的國名轉化了。
忽必烈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元朝時期,西方人的“中國”(China)一詞形成,其愿意指的是昌南(景德鎮),因為該地區盛產瓷器而名揚天下。最開始西方的china是指的昌南,后來演化為了瓷器和中國的意思。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并沒有稱呼當時的中國是蒙古(Mongolia),而是稱為中國(China),這也說明當時蒙古統治者對外所宣傳的國名可能是中國。
元朝末年,朱元璋為了推翻蒙古人的統治,又搬出了華夷之辨這一套,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作為口號。但是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又立即承認元朝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將之正統化,他說“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元雖夷狄,入主中國,百年之內生齒浩繁,家給人足,朕之祖父亦預享其太平”“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但是明朝深陷于華夷之辨的老套傳統中國,未能繼承元朝將中國作為正式的國名,而是作為地區概念。
朱元璋
真正繼承元朝將“中國”演化為國名的是清朝。清朝入關后,極力弱化各民族之間的區別,因此反對華夷之辨,提出中國不僅指的是漢族地區,還包括清朝內部的所有民族地區。清朝遷都北京,發布告祭天地文:“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清世祖實錄》中記載順治對琉球的國書中寫道“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
在雍正時期,正式將中國的概念上升為了國名,他認為中國就包含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到了乾隆皇帝時期明確規定“夫對遠人頌述朝廷,或稱天朝,或稱中國,乃一定之理。”這也就意味著中國也就是國名。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中國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其次,在《詩經》中,也有較早的記載。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但《詩經》里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在中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分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分裂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范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之國”。相傳3000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于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到清代,處于清政府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在19世紀中葉以后,“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國,當時合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國都位于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于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周武王時期意為“中央王國”。
相傳3000多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今登封嵩山有周公測影臺遺址),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于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 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 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后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 指中原地區。
4. 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 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 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國都位于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于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
后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后又演變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于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后,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后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慶、萬歷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這種字體.以后,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于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于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后,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后,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采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
甲骨文字:為商朝后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朱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于《說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并.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后,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
6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于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于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后,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于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于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于宋體字適于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占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后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臺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范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符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于漢字中. 。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并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并加以普及. 。
對于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于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于高峰期——并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于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于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并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于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并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并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
六書一詞出于《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后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于“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只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
[編輯]指事
屬于“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兇”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
[編輯]形聲
屬于“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
[編輯]會意
屬于“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并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于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
[編輯]轉注
屬于“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于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后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后,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锿”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征和區別畫出來.于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宣告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在致詞的最后,毛澤東連呼了三個口號,其中之一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萬歲!
那么,原擬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國號,又是怎樣改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正式國名的呢?這里有一段故事,它凝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各位代表鄭重的商討和審慎的思慮。
當時,關于新中國的國體,已確定為工人階段(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同時,確定新中國的政體,為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不采取西方那種三權分立的議會制。這些有關建國的基本問題,經向新政協籌備會各方面代表宣傳和解釋而達成基本一致的意見。只是對于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還沒有一個正式名稱。中共中央、毛澤東一般習慣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稱呼。與此相應,新政協籌備會提出議定和起草的組織條例中,就有成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指定由董必武領導的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在新政協籌備會起草各項文件的過程中,一些代表對這個原擬的國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雷潔瓊發言說,如果國名太長,用時不用全稱即得注明是簡稱。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的意見被整理成書面報告,提出:“我國國名似可將原擬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改為中華人民民主國簡稱中華民國或中華民主國。將來進入社會主義階段即可改稱中華社會主義民主國。”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先生對原擬國名提出質疑,發表了第三種意見。張奚若說:“有幾位老先生嫌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的名字太長,他們說應該去掉民主二字,我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好。”
第四小組把關于國名的意見歸納了三種名稱,留待政府組織法起草委員會去斟酌。經8月17日小組第三次全體會議修正通過為組織法的初步草案。在這個初步草案里,新的國名去掉了“民主”二字。
9月22日,董必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草擬經過及其基本內容》的報告。報告對組織法草案的總綱作了幾點說明,第一點就是關于國家名稱的問題。董必武說:本來過去許多人寫文章或作演講都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黃炎培、張志讓兩先生寫過一個節略,主張用中華人民民主國。在第四小組第二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張奚若先生以為用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不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現在采用了最后這個名稱。因為共和國說明了我們的國體,“人民”二字在今天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是指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及愛國民主分子,它有確定的解釋,已經把人民民主專政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必再把“民主”二字重復一次了。這個意見,為政協全體會議所接受。
向大會提交的幾個文件中,原來的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均改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一詞在我國古典文獻中的意思之一,是指帝王所處的都城。《詩經·大雅》中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里“中國”指京都,“四方”指京都的諸侯。
“中國”的另一古義是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即遠古華夏族所居住的地方。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后世的“中原”,但又有所不同,相當于后來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這一帶的四周分布著夷、狄、戎、蠻諸族及其所建國,而將這一帶包圍在中間,故稱這一帶地區及國家為“中國”。
后來,盡管“中國”的地理范圍隨著朝代的更迭有所變化,但這一名稱還是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