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包姓歷史名人有哪些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包姓歷史名人及事件,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包康
包康,安徽合肥人氏。北宋名臣包青天包拯五世孫。
包孝
包孝,明代官吏。字元愛,包節之弟,嘉靖十四年進士。
包萬有
包萬有(1590~1657),字似之,號敬衡,縣城北隅人,一代文豪。
包咸:字子良,后漢會稽曲阿人。少為諸生,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學習《魯詩》、《論語》。光武即位,舉為孝廉,封郎中,遷大鴻臚。明帝即位,以咸有師傅恩,特加賜俸祿,咸皆散于諸生之貧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終年71歲。
包融,潤州人(一云湖州人)。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稱二包,各有集。融詩今存八首。
包何,字幼嗣,潤州延陵人。包融之子。與弟包佶齊名,世稱二包。登天寶進士第。大歷中,為起居舍人。詩一卷。
包佶,字幼正。天寶六年及進士第。累官諫議大夫,坐善元載貶嶺南。劉晏奏起為汴東兩稅使。晏罷,以佶充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遷刑部侍郎,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詩一卷。
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任監察御史,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御契。后任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執法嚴峻,不畏權勢。他在朝之時,貴戚官宦都不敢為非作歹,連童稚婦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剛正不阿,為民申冤,懲治權貴,樹立了清正廉潔官員的榜樣。他的官升至禮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終年63歲,謚孝肅,著有《包孝肅奏議》十卷。明人以他斷案的民間傳說寫成《包公案》一書,流傳甚廣。
包世臣:字慎伯,號倦翁,清朝涇縣人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曾任江西新喻縣知縣,對農政、漕運、鹽政、貨幣、兵法、鴉片等問題都有論述,主張積極抗英。他還善于書法,肆力北魏,兼習二王,對咸豐、同治年間的書法很有影響。咸豐五年(1855年)逝世,終年80歲。著有《藝舟雙楫》、《管情三義》、《濁泉編》、《齊民四術》等。
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孫,筆名天笑、拈花、春云、釧影、冷笑、微妙、迦葉、釧影樓主等。著名報人,小說家。1876年2月26日生。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清秀才。幼進私塾,為富家開館。懂日語。曾任山東青州府學堂監督。
包惠僧(1894年-1979年7月2日),又名晦生,別名鮑一德、包生,號棲梧老人。湖北黃岡人。中共早期領導人,工人運動活動家。1920年參加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受陳獨秀委派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脫黨。1949年從澳門來到北京。歷任內務部研究員、參事、國務院參事。 生前著有《包惠僧回憶錄》。
包玉剛(1918—1991),浙江寧波鎮海莊市鐘包村(今屬鎮海區)人。父包兆龍(1895—1982),早年在武漢開鞋店、在上海設錢莊,后任衡陽工礦銀行、重慶工礦銀行經理。抗戰勝利后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與人合資在滬開辦國豐造紙廠。1949年春攜眷遷香港,從事進出口貿易,后營航運業,1967年擴為環球航運集團,任主席、名譽主席。包玉剛為次子,早年入上海中興學堂,后入吳淞商船學校。1937年輟學,供職中央信托局衡陽辦事處,任中國工礦銀行衡陽分行副經理,未幾任中國工礦銀行重慶分行經理。抗日戰爭勝利后返回上海,改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1946年任副總經理兼業務部經理。1949年初至香港,與人合資開設華人行,經營進口貿易,為大陸裝運進口鋼材、棉花、藥品等緊缺物資。1955年創設環球有限公司,經營印度至日本間煤炭運輸。次年,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為國有,運費大漲,獲資甚豐,遂購置新船,擴展業務。繼與日本造船業、金融業和香港匯豐銀行等合作,漸著聲航運界。1967年在中東戰爭石油危機中擴大船隊,1970年改為環球航運集團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創設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會主席。至1981年底,擁有船只210艘,總載重噸位2100萬噸,占香港商船總噸位一半,人稱“東方船王”。又于紐約、倫敦、東京等地設立十幾家子公司、代理公司,還兼營地產、碼頭倉儲、公共交通等業,歷任國際獨立油輪船東協會、亞洲航業有限公司、世界航運及投資公司、世界海事及陸豐國際(投資)公司、世界金融國際有限公司和LBJ金融(香港)有限公司主席等職。1963年加入英國籍,1976年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予勛章、獎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熱愛祖國,擁護“一國兩制”政策,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自奉節儉,樂善好施,先后捐資興建北京兆龍飯店、上海交通大學兆龍圖書館、杭州包玉剛游泳池等,又倡設包兆龍、包玉剛中國留學生獎學基金,捐款賑濟災民。促進故鄉建設,應聘任國務院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顧問和甬港聯誼會、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捐資5000萬元創建寧波大學,繼捐資建包玉剛圖書館,并偕同親屬、同鄉捐資興建中興中學、兆龍大橋、鐘包新村、兆龍公路等,德澤桑梓。故居今存。
包起帆,當代著名全國勞模、“五一”勞動獎狀獲得者、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專家、高級工程師、上海港務局副局長,致力于港口裝卸工具的發明創造20多年,開發了新型抓斗系列共140多種,廣泛應用于港口、鐵路、化工、軍工、河道等行業,多次在日內瓦、布魯塞爾等國際發明展覽會上獲得金獎和銀獎,“防漏散貨抓斗”等9項成果獲國家專利,被譽為“抓斗大王”,并被英、美兩國國際傳記中心分別列入《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及21世紀金質成就獎。
包姓起源,名人及家譜發布時間: 2008-07-17 18:46:52 來源: 商都網文化頻道【 我來說兩句 瀏覽評論 】瀏覽次數: 字號: 大 中 小 [包氏屬地] 。
丹陽郡,今安徽宣城。《百家姓》注居上黨郡,今山西長治縣。
[包氏來歷]
《通志·氏族略》記載,包氏源出于羋姓,是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后。據《元和姓纂》一書的考證,申包胥是春秋后期楚國的大夫,是楚君蚡冒的后裔。此人品行高尚,重信義,他和伍子胥是好朋友,當年伍子胥因父遭讒被害而出逃至吳國,并于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用計助吳攻破楚國。申包胥赴秦國求救,但秦哀公拿不定主意是出兵還是不出,申包胥就“哭秦庭七日,救昭王返楚”,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求楚。楚復國后,要重獎申包胥,但他卻拒不受賞,躲到山里隱居起來了。后來他的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包”為姓,稱為包氏。
[包氏名望]
包氏名人中,最值得稱頌的當首推宋代名臣“包青天”包拯。包拯,字希仁,官至樞密副使,為官堂堂正正,大公無私,以廉潔清正著稱于世,是官吏的典范。除了包拯之外,歷史上的包姓名人還有東漢大鴻臚包咸,唐代詩人包融、包何、包佶,宋人理學家包恢,清代書法家包世臣等。
一 ? 姓氏起源
1、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創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路史》載:"包羲氏后有包氏"。
2、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后。
3、出自鮑姓,據《后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
4、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5、《周易·系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最為著名的有包拯 ?包拯之后有包綬和包永年 。
堂號"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都是根據包拯命名的。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是著名的清官。他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死后謚孝肅。
第二部分 歷代杰出人才 按朝代給您劃分下來。
一、春秋戰國
1、包胥——原名申包胥,為楚國大夫,乃楚君蚡冒之后,別名蚡冒勃蘇,又稱王孫包胥。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為救楚復國,他赴秦求救,在秦宮殿痛哭七日七夜,滴水不沾,終于感動秦哀公,派戰車五百輛救楚,擊退吳軍,收復郢都。昭王以5000戶獎賞申包胥,包胥不受,寧愿隱居山中,并讓其子孫后代去掉申字,以包為姓,這就是包姓的始祖。
二、西漢
2、包宗善——(約公元前140年)配胡氏,生子二:長應星、次應斗。漢武帝建元元年舉賢良方正入仕,位至山西太原太守。
三、東漢
3、包咸(咸)——字子良,后漢會稽曲阿人,是東漢初期著名的經學家、儒學家。少為諸生,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王莽末,自長安歸鄉里,途為赤眉所執,晨夜誦經自若,賊異而遣之。往東海、立精舍教授。光武帝建武初,舉孝廉,除郎中,授皇太子《論語》,明帝永平中累遷大鴻臚,以師恩特加賜俸祿。顯宗以咸有師傅恩而素清苦,俸祿視諸卿加厚,咸以給諸生之貧者。永平八年(65年)病篤,帝親臨視。年七十一,卒于官。著有《論語章句》、《魯詩章句》。卒后歸葬延陵,其遺冢巍然,與延陵十字碑可并立千古。
4、包福——包咸之子,漢永平中以父蔭任衛尉,后授中郎將遷大中大夫改太子少傅,以論語授太子劉肇(后為漢和帝),福以忠直忤竇憲,謝政東歸,卒于家,葬于延陵。
四、西晉
5、包宗遠——仕西晉,為郎中。隋煬帝時為國子博士學者,先生見隋室荒亂,退歸東海,教授數千人,與門人游于吳興,遂家焉。卒后葬延陵包墓,墓碣曰:“左中郎將守大中大夫包君墓”。
五、隋朝
6、包愷——學者。《包氏宗譜》(南城譜)序中稱包愷為一世祖,但為東漢鴻臚卿咸公之后,包咸的十六世孫,宗遠八世孫,說明其為包宗遠之后的一個支族。
六、唐朝
7、包融——愷之曾孫,潤州延陵(今常州)人,一說浙江湖州人,唐代詩人。玄宗開元間歷大理司直,官至集賢院學士。工詩,有才名,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號吳中四士。唐開元中,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學士、大理司直。長子包何官至起居舍人,次子包佶官至御史中丞,俱能詩,世稱‘二包’;包佶子包陳官至國子祭酒。
8、包何——包愷第四代孫,包融長子,潤州延陵人。為天寶六年進士,官至起居舍人。
9、包佶——潤州延陵人。為包氏三十二世孫,包愷第四代孫。與兄包何均為天寶六年進士,拜諫議大夫御史中丞,擢邢部侍郎兼三司使,掌天下財賦,歷事玄、肅、代、德四朝,封丹陽郡公(故包氏有二郡)。何曾因事貶嶺南。劉晏奏起為汴東兩稅使。晏罷,佶充任諸道鹽鐵使。時李希烈阻兵江淮,佶勤王紓難有功,遷刑部侍郎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貞觀五年,佶以疾卒于京邸,歸葬延陵包墓之西。
10、包全——唐天寶六年(747)生,唐貞元元年(785)進士,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長溪知縣。
七、五代
11、包恒善——佶之六世孫,五代周為廬州合肥縣尉,卒于官。三子留家合肥:伯樹德、仲植德、季松德。樹德三子:長諱播、次振、幼拯”。
八、宋朝
12、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進士。仁宗時任監察御史,主張"練兵選將,務實邊備",以御契。後任天章閣侍制、龍圖閣直學士。官至樞密副使。知開封府時,執法嚴峻,不畏權勢。他在朝之時,貴戚官宦都不敢為非作歹,連童稚婦女也知道他是"包青天"。他剛正不阿,為民申冤,懲治權貴,樹立了清正廉潔官員的榜樣。他的官升至禮部侍郎,嘉佑七年(1062年)逝世,終年63歲,謚孝肅,著有《包孝肅奏議》十卷。明人以他斷案的民間傳說寫成《包公案》一書,流傳甚廣。 ? ?。
13、包恢——字宏父,建昌軍南城(今屬江西)揚子人,嘉定中舉進士,因所至破豪猾,去奸利,政聲赫然,而累遷刑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歷任郡縣,政聲顯赫,官至資政殿學士,封為南城縣候。
14、包令儀——字肅之,合肥人;進士及第,朝授散大夫,分帥南京上護軍,歷刑部侍郎。
15、包天麟——宋元經學家,字仁甫,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舉博學宏詞科。入元,避世著述,有《易》、《書》、《詩》、《春秋》四經傳義行世。累征,稱疾不赴。年八十三而卒。
16、包定——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宋代經學家。治《春秋》、《書》、《禮》三經。朱熹講學白鹿洞書院時,相從講道。有《中庸解疑》、《孟子答問》、《池州語錄》。
17、包貴——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州)人,宋代畫家。善畫虎,名聞四遠,世稱老包。是中國歷史上長于畫虎的宋代畫家。
18、包鼎——安徽宣城人,包貴之子。得父之真傳,所畫猛虎雄踞于巖石之上,向天狂嘯,神態逼真,橫邁超絕畫虎高手著稱于世,下筆前先飲斗酒,脫衣據地,臥起行顧,覺已如虎;既而再飲斗酒,興致勃然,取筆揮灑,若有神助,剎時虎成,栩栩如生,其威凜凜。有《歸田錄》、《圖繪寶鑒》、《圖畫見聞志》、《德隅齋畫品》。
九、明朝
19、包溥——名澤弟,字民進,鄞人,京監察御史。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正德間知泉州。為人豐采峻勁,公門如水,弛張以法,吏胥不敢漁民。訟牘盈箱,酌寬猛,應之晏如,庭無滯訟,嚴稽奸宄,萑苻屏跡。時和年豐,民胥樂業。入覲道卒,所遺圖書、敝衣,人稱包廉。
20、包澤——字民望,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代大臣。弘治進士,累拜監察御史,巡按湖廣,執法嚴整,奏罷藩臬不稱者,勒王府退還所占民田。自稱“閻羅包老”,操行介潔,一時有名御史。有《東川政績》。
21、包裕:廣西桂林人,明代官吏。成化進士,授撫州推官,仁恕公廉,郡無冤獄,時稱“小包”。累官至云南按察副使。有《拙庵稿》。
22、包節——名鼎孫,字元達,松江倉城西門外包家橋人。5歲喪父,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中進士,授東昌推官。嘉靖二十三年,任御史,后出巡云南、湖廣御史。后受廖斌誣告,被明世宗發配西寧莊浪衛。包節在莊浪衛,聞母、弟相繼去世,悲慟不已,不久病卒。著有《湟中稿》,輯有《苑詩類選》30卷。
23、包孝——名節弟,字元愛,是包節的弟弟,松江倉城西門外包家橋人。于嘉靖十四年(153年)進士及第。以后當上監察御史,以剛直著名,名垂史冊。后來他干脆辭去官職,回華亭陪伴老母親。母親去世后,他由于極度悲痛,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子,守喪期未滿就去世了,其時才46歲。
24、包見捷——(約1558年~1621年),字汝純,號太瀛,云南建水人,書香門第出身。其父包萬化藏書數千卷、博學多才,是臨安府庠生和頗有聲望的私塾先生。包見捷自幼聰明好學,幼能七言詩。后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入京為吏部侍郎。天啟元年(1621年)在京病逝。
十、清朝
25、包世臣——字慎伯,號倦翁,安徽涇縣人,清朝學者。長於經濟之學。工詞章古文,精於書法,推為書法正宗。嘉慶十三年(1808年)舉人。曾任江西新喻縣知縣,咸豐五年(1855年)逝世,終年80歲。著有《藝舟雙楫》、《管情三義》、《濁泉編》、《齊民四術》有《中衢一勺》、《策河回略》等。
26、包立身——諸暨包村人,農家子,有臂力。咸豐末,太平軍擾浙,立身自言能符咒殺賊,試之屢勝,依者10余萬人。敵訛言立身能飛刀殺人,軍中不敢言包。但終因寡不敵眾,被太平軍炮彈擊中而死。
27、包珊——山陰人,文科進士,嘉靖五年丙戍龔用卿榜,用為行人。
28、包賢——會稽人,武科進士,康熙十五年丙辰,任職不祥。
29、包予儀——會稽人,武科進士,康熙十五年丙辰,用為游擊。
30、包濤——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官吏。雍正進士,官至云南路南州知州。有《說書旁見》、《三才備考》。
31、包彬——字文在,號樸莊,又號惕齋,江陰人。乾隆戊午舉人,著名詩人,有《樸莊詩稿》。
32、包衍——字三峰,南鄉人。善畫,千巖萬壑,蕭然神遠。書法家,晚年時,拈唐人寫景詩,命題作畫,涉筆成趣。
33、包棟——字子梁,號近三,一號子良,又號苕華館主,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劉詠弟子。善畫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畫人物,衣褶古雅絕倫,似于必改琦、費丹旭兩家外,別樹一幟。所作花木,筆意秀雅,蘇浙詩箋,多其手繪。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嘗作人物仕女冊,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作大士像。《寒松閣談藝瑣錄》、《海上墨林》、《遲鴻軒所見書畫錄》、《清朝書畫家筆錄》。
十一、民國
34、包烈——(1902—1980)字笠翁,諸暨包村人。黃浦軍校四期生,歷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師長,后任臺灣警備司令部少將參謀長、中將等職。
包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4位。
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同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約380萬人。
主要分布內蒙、外蒙、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青海、甘肅、云南;漢族包姓人口約八十多萬,主要分布江蘇、浙江、福建、廣西、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東,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5%左右。
擴展資料
包姓名人:
1,包胥
楚上大夫,包信長子楚國上將軍,復楚忠臣,時伍胥反楚,向秦乞師,不辭勞苦,忠義貫日,歷代罕有,偉哉胥公,名傳千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2,包咸
字子良,后漢會稽曲阿人。包宗善后裔,包咸少為諸生,師事博士右師細君,學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從上黨遷居會稽曲阿,光武即位,舉為孝廉,封郎中,遷大鴻臚。明帝即位,以咸有師傅恩,特加賜俸祿,咸皆散于諸生之貧者。永平八年(65年)病逝,終年72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百家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包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