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9教育海南省具體位置在哪里地圖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海南省具體位置在哪里地圖,以及海南省位于我國哪個方位?,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海南省本身就是一個省級行政單位,位于中國華南地區,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對望, 東南和南部在南海與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為鄰,是中國最南端的省級行政區。海南省海南島總面積3.39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千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南端的省級行政區。
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廣西、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對望,東南和南部在南海與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為鄰。
地理位置: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海南島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長軸呈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是國內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
海岸線總長1944公里,有大小港灣68個,周圍負5米至負10米的等深地區達2330.55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地面積的6.8%。
海南島北與廣東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里,是海南島與大陸之間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灣與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從島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約220海里,從島南的三亞港至菲律賓的馬尼拉港航程約650海里。
海南的緯度是在北緯18°10′—20°10′之間。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島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8°37′—111°03′,北緯18°10′—20°10′之間,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的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
西沙群島地理位置介于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南沙群島地理位置介于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之間;中沙群島地理位置介于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
地形地貌: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800米之間,實際上是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彌嶺、雅加大嶺和吊羅山等。
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五指山山脈位于海南島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鸚哥嶺山脈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于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于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 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從此,海南成為我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海南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
【地理位置】
海南省簡稱瓊,位于中國的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跟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
海南島因地處大海之南,孤懸海中,故稱之為海南島。海南島是海南省陸地的主體,島形似一個呈東北至西南向的橢圓形的大雪梨。從瓊東北的景心角至瓊西南的鶯歌海長約286公里,從瓊西北的神尖角至瓊東南的大花角寬約180公里,總面積(不包括衛星島)3.3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僅次于臺灣的第二大島。環島海岸線長1528公里,周圍負5米至負10米的等深地區達2330.55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地面積的6.8%,近岸灘滁面積寬廣,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海南島與廣東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里,是海南島與大陸之間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灣與南海之間的海上通道。從島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約220海里,從島南的榆林港至菲律賓的馬尼拉航程約650海里。海南島控制中國南部沿海的交通,扼兩廣的咽喉,是中國南部海疆的要塞。
【氣候特征】
海南省地外熱帶、亞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域,是中國最具熱帶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熱,雨量充沛,干濕季節明顯,常風較大,熱帶風暴、臺風頻繁,氣候資源多樣。
海南島緯度較低,太陽投射角大,冬至日在海口達4633,在三亞達4819。全島輻射熱量大,全年約5103兆焦耳/平方米,其中中部山區4600兆焦耳/平方米,西部沿海5800兆焦耳/平方米,南部沿海5700兆焦耳/平方米。光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約2500小時。日照時數按地區分,西部沿海最多,中部山區最少。全年氣溫高,各地年平均溫度在23°C-25°C之間,中部山區氣溫較低,西南部較高。12月為最冷月,平均溫度大部分地區在17°C左右,南部沿海的三亞、陵水等市縣高達20°C左右。歷年平均極端低溫,大部分在5°C以上,海南省是全由冬溫最高的地區。7、8月為氣溫最高月份,平均溫度為25°C-29°C。海南島雖然氣候炎熱,但極端最高溫度為40°C,比全國很多省份都要低。而且,這種高溫不是出現在盛夏時節,而是出現在春天4-5月份,所以暑氣不酷。在盛夏時節,除了中午很短一段時間外,早晚有海風調節,使人感覺氣候涼爽舒適。西、南、中沙群島屬于熱帶海洋氣候,夏長無冬,全年平均氣溫26.5,8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溫度為29.5°C,2月份氣溫最低,平均溫度為22.9°C。
海南島大部分地區雨量充沛,全島平均降雨量為1500一2000毫米。海南島東濕西干明顯,降雨中心在中部偏東的山區,年降雨量約2000一2400毫米,最高的達3000毫米左右,西南部沿海為干熱區,雨量較少,年降雨量約1000一1200毫米。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形成干濕季節分明,冬春兩季雨量稀少,往往造成部分地區干旱。旱季從11月至豎年4月,長達6一7個月,不少地區旱季總降雨量僅為100一200毫米,僅占全年總降雨量的10一20%。旱季長的年份達8個月,最長的達9個月。夏秋兩季是雨季,5--6月為夏季季風雨降雨高峰期,7一10月為臺風雨降雨高峰期,兩個高峰期的雨量達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總降雨量的70%一90%。
海南島全年濕度大,年平均水汽壓約23百帕(瓊中)至26百帕(三亞),即中部山區較也南部沿海較大。中部和東部沿海為濕潤區,西南部沿海為半干燥區,其他地區為半濕潤區。
海南島的風分為季風、臺風和龍卷風3種。季風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每年10月以后,從西伯利亞、蒙古高原吹來的冷空氣不斷出現,到海南島是以偏北風形式,其中又以東北風為多數;二是每年4月開始,海南島轉而以熱帶太平洋上來的東南風為主,其次是從印度洋來的西南風。季風環流規律正常,則風調雨順;如果季風環流反常,則不澇即旱。
海南島是個多臺風地區。影響海南島的臺風多數發生于太平洋西部,即北緯520的熱帶海面上,也就是加羅林群島、菲律賓東部海面及南海中部海面。海南島的臺風次數多,每年在海南島登陸的臺風89次,最多可達11次。臺風季節長,從5至11月份,都有臺風登陸的記載,其中以8至9月份登陸次數最多,風力最大。臺風多數從本島東部、東北部和東南沿海一帶登陸,然后進入北部灣,風力多在7一12級以上,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但做好臺風的預報和預防工作,也能化害為利。
龍卷風是海南島上一種不常見的、規模不大的強烈大氣渦旋,出現次數不多,破壞范圍小。
雷暴在海南島一年四季皆可出現,初雷出現在3月,終雷出現在10月,5一9月是雷暴活動最頻繁的季節,南部沿海雷暴日數有60一85天,其他地區在100天以上,最多的澄邁達132.5天,居全國之冠。雷暴對人民的生產生活也會帶來一定的危害。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海南島是中國最大的熱帶地區,土地面積339.08萬公頃,占全國熱帶土地面積的42.5%。由于光、熱、水等條件優越,植物生長繁殖速度大大快于全國其他地區,農田多年可以耕種,不少作物每年可收獲2-3次。
2.水資源
海南省有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8條。集水面積大于3000平方公里的有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這三大河流的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7%。集水面積在1000一2000平方公里之間的河流有陵水河、珠碧江及寧遠河。集水面積在500一1000平方公里之間的河流有望樓河、文瀾江、北門河、太陽河、藤橋河、春江及文教河。全島年降水總量為596億方,產生水資源總量297億方,豐水年475億方,枯水年143億方,差別較大。在全島水資源總量中,河川水154億方,可蓄水量79億方:地下水天然資源143億方,可采資源47億方。海南省淡水資源在近期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主活的要求。
3.作物資源
糧食作物是海南種植業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作物,主要有水稻,其次是蕃薯;經濟作物主要有糖蔗、花生、茶葉;水果種類繁多,栽培和野生水果類29種、53屬,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蘿、荔枝、龍眼、香蕉,柑桔、楊桃、人心果、菠蘿蜜等:瓜菜有120多種,主要有西瓜、蜜瓜、冬瓜、苦瓜、青瓜、節瓜、絲爪、豆角、洋蔥、蘿卜、白菜、青菜、芹菜、芥菜、包心菜、空心菜等。在海南省農業生產中,反季節爪菜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海南省還是中國最大的南繁育種基地。
4.植物和南藥資源
海南的植物生長快,植物繁多,是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的原生地。據考察,海南島的維管束植物4000余種,約占全國總數的七分之一,其中630多種為海南所特有。世界熱帶的80個科顯花植物屬、種最多的第一類17科,海南全有。在4000多種植物資源中,藥用植物2500余種;喬灌木2000余種,其中有800余種經濟價值較高;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特產與珍稀樹木有20多種;果類植物142種(包括野生76種);茅香植物70多種;熱帶觀賞花卉及園林綠化美化樹木200多種:纖維植物100多種:各種油料、膠料、染料植物等89種;糖料及飲料植物10余種;牧草及飼料植物200多種:工藝用藤類、葵葉等10多種。
5.動物資源
海南陸生脊推動物有500多種,其中兩棲類37種(11種僅見于海南、8種列為國家特產動物):爬行類104種:鳥類344種;哺乳類82種(21種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見的珍貴動物有:世界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和坡鹿。其他珍貴動物有水鹿、獼猴、黑熊、云豹等。
6.水產資源
海南省的海洋水產資源具有海洋漁場廣、品種多、生長快和漁訊期長等特點,是中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海南島有水深200米以內的大陸架漁場面積6.56萬平方海里,西、南、中沙群島漁場面積2.24萬平方海里。海洋水產有800多種,魚類就有60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40余種,主要有籃園參、始魚、小公魚、青干金槍魚、扁舵鯉、中華青鱗魚、弓頭燕鰓魚、烏娼魚、康氏馬絞、寶刀魚、紅鰭笛綢、金線魚、馬六甲釁鯉、黃帶釁鯉、印度白姑魚、二長棘鯛、五棘銀鱸、海鰻、大黃魚、帶魚、灰星鯊、石斑魚、鰍魚等。海洋軟體動物主要有墨魚、魷魚、海參、沙蟲等。目前有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蝦、貝、藻類海特產品種己在淺海養殖,主要品種有石斑魚、鮑魚、斑節對蝦、墨吉對蝦、刀額新對蝦、中國龍蝦、白蝶貝、馬代珍珠貝、近海牡瀝、翡翠貽貝、泥蚶、石花、麒麟菜、江離菜、沙菜等。
7.礦產資源
海南省礦產資源豐富,目前己發現的各類礦產有90種,占全國己發現礦產種類的55%。在全國己探明儲量的148種礦產中,海南省己探明67種,其中已列入全國儲量統計的41種。海南省礦產資源中,能源礦產有天然氣、石油、油頁巖、褐煤、鈾等:金屬礦產有鐵、鈦、鋯英石、鋁土礦、金、鉆、銅、鋁、獨居石、鋁、鋅、銀、鎢、錫、鉻、鎳、鋸、鉭、鎵、鎘等;非金屬礦產有藍寶石、紅鉆寶石、水晶、石英砂、石灰巖、白云巖、石英巖、硅石、硫鐵礦、磷、沸石、膨潤土、硅藻土、螢石、白云母、花崗巖、閃長巖、輝長巖、大理巖、玄武巖、耐火粘土、火山灰、火山渣、泥炭、頁巖等;地下水有飲用水、礦泉水等。
石油、天然氣有較好的開發前景。己圈定的北部灣、鶯歌海、瓊東南3個大型新生代沉積盆地,總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其中對油氣勘探有利的遠景面積約6萬平方公里。據初步探測,主油量約有145億噸,聚集量約912億噸。鶯歌海盆地巖13—1天然氣田,己探明含氣構造面積為55平方公里,儲量為1040億立方米,可采量為700億立方米;位于島北部的福山凹陷構造,有11.5億噸的石油儲量;南沙群島海域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豐富。
8.海鹽資源
海南島西南沿海是中國華南地區發展海鹽業的最佳地段。這里海灘平坦,終年炎熱,陽光充足,風力較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曬鹽條件好。目前,己建有鶯歌海、東方、榆林等大型鹽場,其中鶯歌海鹽場是中國南方最大的鹽場。
9.旅游資源
海南島氣候宜人,四季常青,具有迷人的熱帶、亞熱帶景觀和獨具特色的海島風情,發展旅游業的潛力很大。據普查,全島可利用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風景資源共有11類、241處,其中濱海沙灘38處,主要有亞龍灣、大東海、天涯海角、芝蘭灣、香水灣、高隆灣、石梅灣等;山岳28處,主要有五指山、尖峰嶺、七指嶺、東山嶺、銅鼓嶺等:奇石異洞18處,主要有毛公山、濟公山、皇帝洞、落筆洞等:河湖19處,主要有萬泉河、松濤水庫、南麗湖等,瀑布11處,主要有百花嶺瀑布、太平山瀑布等:溫泉38處,主要有興隆溫泉、官塘溫泉、南田溫泉、藍洋溫泉、半嶺礦溫泉、七仙嶺溫泉等;野生動植物觀光資源18處,主要有大田坡鹿、壩王嶺黑冠長臂猿、南灣猴島、東寨港紅樹林、東郊椰林等,游覽海島13處,主要有吳歧洲島、大洲島、野豬島等;生產觀光資源ii處,主要有華南熱作兩院、石碌鐵礦、楓木鹿場等:古建筑25處,主要有五公詞、瓊臺書院、東坡書院、萬安書院、蘇公祠、崖州古城、韋氏飼堂、漢馬伏波井、文昌閣、文城文廟、美郎雙石塔、定安古城墻、秀英村古炮臺等;古墓葬8處,主要有海瑞墓、丘浚墓、張岳崧墓、趙鼎衣冠家等;近現代勝跡主要有宋氏祖居、馮白駒故居、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等:革命烈士紀念碑主要有海南革命烈士紀念碑、紅色娘子軍紀念雕像、馮白駒將軍雕像暨紀念亭,李碩勛烈士墓、金牛嶺烈士陵園、白沙起義紀念館等:社會風情8處,主要有黎族盛會三月三、番加風情、黎苗民族歌舞等。
【民族風情】
海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據1990年人口普查,海南省有漢族、黎族、苗族、壯族、回族、瑤族、土家族、滿族、侗族、畬族、京族、傣族、布依族、蒙古族、朝鮮族、仫佬族、藏族、高山族、白族、彝族、水族、毛南族、土族、哈尼族、哈薩克族、羌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納西族、達斡爾族、僳僳族、佤族、赫哲族、布朗族、仡佬族、撒拉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塔吉克族等39個民族。其中漢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他35個民族是1949年后遷入的干部、職工和其他移民,分散于全省各地。
海南屬于中國的南方。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隔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面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全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海南島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長軸呈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面積3.39萬平方公里,是國內僅次于臺灣島的第二大島。
海岸線總長1823公里,有大小港灣68個,周圍負5米至負10米的等深地區達2330.55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地面積的6.8%。
海南島北與廣東雷州半島相隔的瓊州海峽寬約18海里,是海南島與大陸之間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灣與南海之間的海運通道。從島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市約220海里,從島南的三亞港至菲律賓的馬尼拉港航程約650海里。
擴展資料
海南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9月,海南省共轄4個地級市,分別是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分別是五指山市、文昌市、瓊海市、萬寧市、東方市、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苗族黎族自治縣。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縣市:
1、三亞,簡稱崖。是海南省下轄地級市,位于海南島的最南端。三亞東鄰陵水縣,西接樂東縣,北毗保亭縣,南臨南海,介于北緯18°09′34″~18°37′27″、東經108°56′30″~109°48′28″之間。三亞市陸地總面積1919.58平方千米,海域總面積6000平方千米。
2、儋州市,是海南省的4個地級市之一,駐地那大鎮。儋州市地處海南西北部,瀕臨北部灣,北至省會海口市130多公里,南距三亞市280多公里。
3、瓊中苗族黎族自治縣是海南省下轄的民族自治縣之一,縣境地處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北麓,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全境面積2704.66平方公里,海榆中線橫貫全境,公路網成輻射狀向四周展開,是海南島公路南北、東西走向的交通樞紐。
參考資料來源:海南省人民政府-地理位置。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海南
海南在中國最南端。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省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邊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省份,包括海南島和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中國國土面積最大(含海洋)的省份,同時也是中國海洋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省。
擴展資料:
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于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水面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
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三條大河的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7%。南渡江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北部,至海口市入海,全長311公里;昌化江發源于瓊中縣空示嶺,橫貫海南島西部,至昌化港入海,全長230公里;
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于瓊中縣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到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海南島上自然形成的湖泊較少,人工水庫居多,著名的有松濤水庫、牛路嶺水庫、大廣壩水庫和南麗湖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海南
【位置與疆域】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民主共和國相對,東瀕南海與臺灣省相望,東南和南面在南海中與菲律賓、文萊和馬來西亞為鄰。
海南省的行政區域包括海南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省。全省陸地(主要包括海南島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島)總面積3.54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
海南島地處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島嶼輪廓形似一個橢圓形大雪梨,長軸作東北至西南向,長約290公里,西北至東南寬約180公里,總面積(不包括衛星島)3.3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僅次于臺灣島的第2大島。環島海岸線長1528公里,有大小港灣68個,周圍負5米至負10米的等深地區達2330.55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地面積的6.8%。
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在海南島東南面約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中沙群島大部分淹沒于水下,僅黃巖島露出水面。西沙群島有島嶼22座,陸地面積8平方公里,其中永興島最大(1.8平方公里)。南沙群島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廣和暗礁、暗沙、暗灘最多的一組群島,陸地面積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國最南端的領土。
【地形與地貌】海南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島地貌的主要特征,占全島面積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島中部偏南地區,山地中散布著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島內陸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區。在山地丘陵周圍,廣泛分布著寬窄不一的臺地和階地,占全島總面積的49.5%。環島多為濱海平原,占全島總面積的11.2%。海岸主要為火山玄武巖臺地的海蝕堆積海岸、由溺谷演變而成的小港灣或堆積地貌海岸、沙堤圍繞的海積階地海岸。海岸生態以熱帶紅樹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為特點。
【山脈】海南島的山脈多數在500至800米之間,屬丘陵性低山地形。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有81座,成為綿延起伏在低丘陵之上的長垣。海拔超過1500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獼嶺、雅加大嶺、吊羅山等。這些大山大體上分三大山脈。五指山山脈:位于島中部,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鸚哥嶺山脈:位于五指山西北,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嶺山脈:位于島西部,主峰海拔1519.1米。
【河流水系】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于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集水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集水面積均超過3000平方公里,三大河流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47%。南渡江: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中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瓊山等市縣至海口市入海,全長311公里,流域面積7176.5平方公里。昌化江:發源于瓊中縣空示嶺,橫貫島中西部,流經瓊中、保亭、樂東、東方等市縣至昌化港入海,全長230公里,流域面積5070平方公里。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于瓊中縣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經瓊中、萬寧、屯昌等市縣至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總集水面積369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