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0教育中國古代對首都的稱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中國古代對首都的稱號是什么意思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中國古代對首都的稱號是什么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京城,皇都,圣都,
京城指首都。
夏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后遷陽城(今河南登封),斟鄩(即二里頭,今河南洛陽偃師),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南),又東遷商丘(今河南商丘),又遷都綸城(今河南商丘東)。
商都亳(今河南商丘),后西遷囂(今河南鄭州),后又西亳(今河南洛陽),后又遷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縣),后又遷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末遷朝歌(今河南鶴壁淇縣)。
西周都鎬京(今陜西西安)、洛邑(今河南洛陽)。
東周都雒陽(今河南洛陽)。春秋時期。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鄭都圃田(今河南鄭州)。陳都淮陽(今河南淮陽)。蔡都新蔡(今河南新蔡)。齊都臨淄(今山東臨淄)。魯都曲阜(今山東曲阜)。秦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吳都姑蘇(今江蘇蘇州)。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戰國時期。韓都陽翟(今河南禹州),滅鄭國后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齊都臨淄(今山東臨淄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遷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燕都薊(今北京)。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后遷都中牟(今河南鶴壁)。
西漢都長安(今陜西西安)。
新朝都長安(今陜西西安)。
東漢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漢末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洛陽、許昌、鄴城、長安、譙號曰五都。
三國:魏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陪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漢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東晉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后遷洛陽(今河南洛陽),西魏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東魏都鄴(今河南安陽)。
北周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北齊都鄴(今河南安陽)。
隋都大興(今陜西西安),后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唐都長安(今陜西西安),李治、李哲、李旦、李隆基、李柷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武周都洛陽(今河南洛陽)。
五代-----后梁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唐都洛陽。后晉都洛陽,后遷開封(今河南開封),后漢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后周都東京開封(今河南開封)。.。
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南宋都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遷行在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遼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后遷中都(今北京)。
西夏都興慶(今寧夏銀川)。
金都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開封),末遷歸德(今河南商丘)。
元都大都(今北京)。
明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后遷順天府(今北京)。
清初都北京(今北京)。
民國都南京,后遷北京,最后又回到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北京(今北京)。
中國古代對首都的稱號有很多,比如帝都,皇都,神都,京城這些稱謂如果一個朝代有多個都城,就還有東都,西都之稱。比如唐朝武則天時,洛陽有時叫神都,也有叫東都的,而長安有時叫西都。
將首都稱為京是從周朝遺留下來的一種習慣稱呼,由于周朝分封建國,實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想,作為首都的“京”也就成為了習慣的稱呼。與周族人不同,發源于南方的楚國就把首都稱為“郢”,楚國原本首都就名為“郢”,被秦國攻陷后遷都到陳,稱為“郢陳”,后又定都壽春,稱為“郢壽”。但最終還是周族人的稱呼影響比較大,傳到了后世。
公劉雕像
周族人把首都稱為“京”則和周族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遷都有關,這次遷都是由周族領袖公劉主導的。關于公劉的年代和為什么要遷都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公劉是夏朝人,為了躲避夏桀王才遷都到了“豳”,但歷史學家考證認為公劉到周文王只有十幾代,故而公劉應該是商朝中期的周族領袖,他遷都的“豳”在今天陜西彬縣西北地方。
豳地位于今天陜西彬縣西北地區
公劉是周族建立的國家的第一個國君,同時也是第一個有計劃的營建國都的人。對于以農耕為生的周族人而言,新的國都不僅要有土地肥沃的廣大平原,有臨近奔流不息的大河流,還要有向陽的山崗和適合建筑都城的高地。這是因為都邑必須臨近水源以保障都城的用水,又必須防備水災的侵害,所以必須建立在大塊的向陽的高地上。
甲骨文的“京”
大塊的向陽的高地正是“京”這個字的本來意思。漢代的字書《爾雅》就解釋道“絕高謂之京”。在《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寫到“景山與京”,漢朝人就注釋說“京,高丘也”。古文字學家也發現,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京”的樣子就像是高地上半地穴式的建筑結構。“京”的下半部像是中間立有高柱的地穴,上半部分則是地穴上出入有土階梯,并有屋頂覆蓋的建筑。
總而言之,“京”的本意是向陽高地,在“京”上營造的大型建筑和都邑因而也被稱為“京”。《詩經·公劉》詳細記載了周族領袖公劉營造京師的豐功偉績,于是“京”也就逐漸被泛化,成為了周族人對首都的稱呼。后來文王武王筑造新都城豐鎬,武王伐紂后又分封諸侯,營造洛邑,“京”作為首都的代稱也就逐漸推廣到整個中國大地,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歷史上的北京曾經叫過“薊縣”、“幽州”、“燕京”、“大都”以及“北平”等名字,歷史別稱多達二十多個。
先秦、秦朝:燕都(燕京)、薊
先秦時期,有一名叫“薊”的諸侯國,其地理位置主要為今北京的西南一帶。后來這個諸侯國在公元前七世紀的時候為燕國所滅,燕國隨后又將國都遷移至此。所以這一地后來也稱燕都、或者燕京。而待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燕國復又被并入秦朝疆域。秦始皇將該地設立為“薊縣”,將它歸入廣陽郡管轄區。
先秦、兩漢等多朝代:幽州
有關“幽州”這個舊稱,它最早出現于《尚書·舜典》這一古籍,里面記載:“燕曰幽州。”先秦時期的燕國,其疆域主要位于燕山一帶,具體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北部等地。進入大一統時代之后幽州這一稱呼并未被淘汰,它在兩漢、魏晉以及唐朝時期都曾先后投入過使用。不過不同朝代的幽州所指區域并不完全一致,不過所治都位于北京地區。
五代十國:幽州-幽都府(南京、燕京)
936年的時候,正處于五代十國時期的中原紛爭不斷。當時在后唐朝堂上任職的石敬瑭為奪權不惜以幽云十六州為代價以換取遼太宗出兵為其助陣。最后,后唐為遼軍所敗,石敬瑭隨之如愿登上皇位。被拱手讓給遼朝的幽云十六州后于938年正式完成割讓,而這十六州之中便包括當時名為幽州的北京。而遼太宗在得到幽州之后將其升為幽都府。與此同時,他還將該地設為“遼三京”之一,即南京,也稱燕京。
明朝:大都-北平-順天-北京
待中原進入元朝統治之后,忽必烈于1271年將北京更名為大都,并遷都至此。而待元朝統治為朱元璋所滅之后,元大都也隨之被并入明朝疆域。而朱元璋在攻陷元大都之后,隨即下令將該地的名字更改為北平。而后在分封藩王時,朱元璋將北平給到了身為燕王的朱棣。而朱棣后來因“靖難之役”順利登上皇位,即位之后的他則將北平更名為了順天府。除此之外,朱棣還將順天府設立為陪都,因地處北方,故而又稱北京。而待朱棣將明朝都城遷移至北京之后,人們也以“京師”來稱呼北京。
序言:如果提起北京的話,相信大部分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燈紅酒綠,高樓大廈等等。北京在歷史上占據了很重要的地理地位,同時在歷史上北京的稱謂也些許不同。在明成祖朱棣取得皇位之后,將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立北京城,我們現在所見的北京就是那時候所見了。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歷史上北京都有哪些稱謂?
一、北平
在一些戰爭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北京被叫北平。有很多的電影都以北平作為名字,比如《北平無戰事》。北平是在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閻錫山接手北京的之后,將北京改為北平。在1937年的時候,北京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將北平又改為北京,等后來日本人投降的時候,北京又被改為北平。在1949年的時候,又將北平改為北京,并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二、長安
相信看過《仙劍奇俠傳》的朋友都知道,景天想帶著茂茂去長安城。后來茂茂去世了,成為了景天心中的遺憾。長安在隋唐時期出現的,在那時的城市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政治身份的等級差別。建造者各是利用空間,將傳承分為5種不同的社會階層。每一種名稱都代表著一段歷史記憶。
三、幽州
幽州是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我們可以在《尚書》中見到幽州這一詞,同時在兩漢、魏晉、唐代時都曾設置過幽州的所管轄地區,均在北京一帶。我們可以在一些古詩詞作品中見到幽州這個稱謂,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每一個名字代表著一段記憶,如果將這個名字賦予其他的意義,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值得懷念的。北京有許許多多的景點,大家可以去游玩一下。
首都,又稱國都、都城,是對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稱呼。1927年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將南京稱為首都,至此中國第一次有了“首都”的稱呼,并將該詞沿用至今。首都通常是一個國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各類國家級機關集中駐扎地,國家主權的象征城市。有的國家不只有一個首都,也有的國家為了謀求發展而進行遷都。中國歷朝歷代的首都也在不斷變化。
北京在古代有很多名稱,例如燕都、燕京、北平、京師、順天府等。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于《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后,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后,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并準備遷都城于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擴展資料
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所在地,也是中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北京位于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于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毗鄰渤海灣,上靠遼東半島,下臨山東半島。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有大雨。
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1877.7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86.5%。常住人口出生率7.96‰,死亡率4.95‰,自然增長率3.01‰。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23人,比2014年末增加12人。2015年末北京市戶籍人口1345.2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1.8萬人。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