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美食潘氏是什么世家的后代
大家好,本文將圍繞潘氏是什么世家的后代展開說明,潘氏是什么世家的人是一個很多人都想弄明白的事情,想搞清楚潘氏家譜32個字輩需要先了解以下幾個事情。
潘姓的來源有三個方面:
1、出于姬姓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被封在畢(今陜西省咸陽北),建立畢國。畢公高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采食于潘,因氏焉。
2、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3、漢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名人
1、潘安
潘安,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潘安出身儒學世家。少年時,隨父宦游河南、山東、河北,青年時期就讀洛陽太學,二十余歲入仕,供職權臣賈充幕府,后歷任京官,因作賦頌揚晉武帝躬耕藉田顯露才華被當權者左遷河陽縣令,潘安負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2、潘任
潘任是宋淳祐時狀元、秘書閣學士潘仝之孫,南宋后期皇室護衛潘毅之子。自幼受家庭影響和嚴師傳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時代就充滿著雄心壯志,要立志報效國家,在父親指導下,博讀四書五經,精通武藝。
以上內容來自:百度百科-潘姓
潘姓的來源如下:
源于"羋"(mǐ)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后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后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后裔。
潘姓名人
1、潘安
潘安,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潘安出身儒學世家。少年時,隨父宦游河南、山東、河北,青年時期就讀洛陽太學,二十余歲入仕,供職權臣賈充幕府,后歷任京官,因作賦頌揚晉武帝躬耕藉田顯露才華被當權者左遷河陽縣令,潘安負其才而郁郁不得志。
2、潘任
潘任是宋淳祐時狀元、秘書閣學士潘仝之孫,南宋后期皇室護衛潘毅之子。自幼受家庭影響和嚴師傳教,精武略,重忠孝。潘任少年時代就充滿著雄心壯志,要立志報效國家,在父親指導下,博讀四書五經,精通武藝。
(一)始于羋姓
源于“羋”(mǐ )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公諱崇字道安,楚成王時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公,使為太師,掌國事,環列之尹,楚國大治,有認楚公族后以字為氏,列公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后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山東、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后裔。
(二)以國為姓
以國名為姓,出于姬姓。畢公高的小兒子季孫封邑在潘。春秋后國滅,其子孫不以姬為姓而以國名為勝,奉季孫為潘姓始祖。又,番,邾國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還音煩,音盤者即潘氏。
(三)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華后裔,是以國名為姓。《史記》《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慶)。后將潘地移至今陜西省興平。商王朝時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邊的人以水地名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為氏者。
(五)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擴展資料:
一、宗族特征
1、漢代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絕于史書,堪稱濟濟多才,僅收入《中國名人大辭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晉潘岳以“美姿容”著稱,潘妃以妖艷著稱,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江蘇溧陽潘姓一支字行為:“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為:“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二、郡望堂號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滎陽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后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治南昌,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轄漸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后期改鐘陵縣,又改為南昌。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潘姓
潘姓起源及簡介
潘姓起源
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畢公高在西周初年被封在畢,建立畢國。畢公高封其子季孫于潘,附庸于畢國。其地在今陜西省北部,子孫以封邑命氏。或言潘國被楚國所滅,亡國后的潘國人就有用國名作為姓氏的,從此改姓潘。
出自羋[mǐ]姓,是春秋時楚國公族的后代。見于家傳者始祖為潘崇。潘崇官拜楚穆王太師。《通志氏族略三》:“潘氏,羋姓,楚之公族,以字為氏。潘崇之先,未詳其始,或言畢公高之子季孫食采于潘,謬矣。潘岳家風詩自可見。晉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漢有潘瑾,后漢有潘勉。”
出自北方鮮卑族。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拔略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定居中原,代為漢姓“潘”氏。
清康熙年間,臺灣高山族相繼歸順,被賜姓潘。分別發源于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后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
潘姓郡望堂號 堂號
黃門堂:西晉潘岳曾任河陽令、著作郎、給事黃門侍郎等職,故以其黃門侍郎之職稱為堂號,又因其為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也稱為滎陽堂。
郡望
廣宗郡:東漢永元五年(93年)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威縣東。隋仁壽元年(601年)避太子廣諱,改名宗城。十六國后趙為建興郡治;北魏為廣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晉代廣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鮮卑破多羅氏之后,其開基始祖為潘威。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豫章郡:楚漢之際始置郡。此支潘氏為潘崇之后。
潘姓家乘譜牒 暫無! 潘姓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潘姓早期在河南發展,唐代擴展到河北、陜西等地。第一次進入廣東是在西晉年間,后又發展到湖北、江蘇、浙江。第一次進入福建是在唐代(現福建省惠安縣螺陽鎮盤龍村涂樓自然村,全村共有100余口人,均為姓潘),后又遷居廣東、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間,潘姓第一次移居臺灣。由于《史記》載有潘崇的事跡,故潘氏大多以潘崇為始祖。潘崇之子潘尪[wāng]為楚大夫;孫子潘黨,繼為大夫。 潘姓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潘岳(247-300):西晉文學家,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以文學才華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學方面,長于詩賦,文辭華靡,與陸機齊名,世稱“潘陸”,并有成語“潘江陸海”可證。其《閑居賦》《悼亡詩》為世傳頌,明人輯有《潘黃門集》。亦稱為潘河陽、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應用的一句話,用來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這位潘安,就是晉代的大才子潘岳。
潘尼(約250-311):西晉文學家,字正叔,滎陽中牟(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常卿。與叔父潘岳以文學齊名,世稱“兩潘”。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美(925-991):北宋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人。宋初,從太祖平定叛臣李重進,率軍滅南漢、南唐、北漢,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獨拔寰、朔、云、應等州”,因攻遼時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被俘絕食而死。旋以業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饗太宗廟庭,追封鄭王。
潘騫: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國英。其從兄征伐,屢建大功,在開寶年間,被封為武威將軍節度使,鎮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擁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為晉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為嗣。(騫公40世孫潘朝法敬書)
潘大臨宋代詩人,字邠老,黃崗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從蘇軾、黃庭堅、張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潘閬(?-1009):宋詩人,字夢空,號逍遙子,大名(今屬河北)人,官至滁州參軍。詩風清淺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遙集》。
潘翼宋代學乾,字雄飛,青田人。貫穿諸子百家,著九域賦、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王十朋自少從游,每嘆不能竟其學。
潘季訓(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時良,號印川,烏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總理河道,總結出一套治黃方法。有《兩河管見》、《宸斷大工錄》、《河防一覽》等。
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際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真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檉章(1626-1663):明清之際學者,字圣木,號力田,吳江(今江蘇)人。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耒(1646-1708):清初學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奕雋:清初書畫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叢三松堂集》,遍誦藝林。
潘恭壽:清初畫家,其族第多人都是當時知名畫家。
潘韜清代將領,吳川人。乾隆中任閩浙督標水師營參將,守護臺灣有功,官至南澳鎮總兵。
潘仕成清廣東番禺人,字德畬。好藏書。道光間輯刊《海山仙館叢書》,首開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歐翻譯諸書之例。鴉片戰爭時曾聘請法國專家仿造西洋戰船,向清廷報告,未被采納。
潘齡皋清末進士。字錫九,河北安新人。歷官甘肅布政使等。
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江蘇省寶山羅店鎮人。主要從事社會學、優生學、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13—1922年在北京清華留學預備班學習。1922—1926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攻讀生物學、遺傳學,獲學士、碩士學位。回國后歷任吳淞政治大學教務長、光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吳淞中國公學大學部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并講授優生學、遺傳學、家庭問題、心理學和進化論課程。1934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社會學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學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發現家譜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學者。他為了研究家譜,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譜,靜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說他喜歡讀他姓家譜,而不修自己家譜,潘聽了笑而不語,好事者送上檻聯:“尋自身快樂,光他姓門媚”。
潘世忠(1889--1930)江蘇青浦趙巷鄉(今屬上海市)人。中學畢業后,以勤工儉學赴法國深造,在飛行學校學習。以技術優秀獲得法蘭西國際航空聯合會證書。回國后,任航空學校教官,兼任學校工廠廠長。潛心研制各種類型飛機。以自制飛機作飛行表演,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國第一個駕駛自制飛機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設計的航空炸彈獲得成功。1917年張勛復辟時,駕機討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為航空廠廠長。后以腦傷致疾卒。
潘德明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時寄居上海。是我國第一個以自行車和徒步形式進行環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參加中國青年亞細亞旅行團,行至越南時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堅持不懈,乃以7年的時間,歷經40余國,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終年68歲。他有6位子女,多為畫家,大兒子潘薇生為大連人。
潘序倫(1893-1985):中國會計學家。江蘇宜興人。20年代,在上海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建國后,任立信會計專科學校名譽校長。著譯有《會計學》、《審計學》、《勞氏成本會計》等。
潘梓年(1893-1972):中國哲學家。江蘇宜興人。抗戰時期,在南京創辦“新華日報”,任社長近十年。建國后,曾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
潘菽(1897-1988):中國心理學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蘇宜興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九三學社主要創始人之一。建國后,曾任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潘漢年(1906.1.12-1977.4.14):江蘇宜興陸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左翼文化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長期領導敵區隱蔽斗爭和統戰工作,功勛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務副市長等職,協助陳毅市長為改造舊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關押達二十余載。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關于潘漢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的通知》確認“他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久經考驗的優秀共產黨員。政治上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潘天壽(1897--1971)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壽者,浙江寧海人。長期從事繪畫活動和美術教學。建國后,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等,近受吳昌碩、黃賓虹影響,布局善于"造險""破險",筆墨有金石氣,樸厚勁挺,氣勢雄闊,題識跌宕疏斜,有黃道周風。能融詩、書、畫、印于一爐,形成獨自風格。又長于指頭畫。于畫史、畫論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治印談叢》、《潘天壽書畫集》等。 暫無! 潘。
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尋根溯源 潘姓起源有四:1、出自羋姓,以字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后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后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七四零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六八九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2、出自姬姓,以邑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于潘(今陜西西安、咸陽一帶),子孫以邑為氏。3、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國,以國為氏。4、出自他族改姓。A.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B.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中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C.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并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繁衍播遷 春秋戰國時,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內發展,此后,有向山東、湖南遷徙的少數潘姓人。漢時,有潘姓北遷至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的,至三國時發展興旺而為滎陽郡一大望族,以東漢獻帝時尚書左丞潘勖為始祖。東漢靈帝有潘乾因仕宦而遷江蘇溧陽,此地以潘乾為始祖。吳國有右將軍潘璋由發干(治在今山東冠縣)而遷建康,而吳國還有瀏陽侯潘氵睿,為漢壽(今湖南常德)人,而孫權妻潘夫人為浙江會稽人,這說明在三國以前,潘姓已播遷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為興旺,晉時,潘勖之裔孫潘才因任廣宗太守,而落籍廣宗(今河北威縣),后又發展成為潘姓歷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遷廣東。北魏時,破多羅氏改漢姓潘,并逐漸在洛陽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開基始祖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孫潘紹業因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落籍當地。唐初,陳元光父子開漳,有河南固始人潘節隨其入閩。此期潘紹業的曾孫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當地,其間并有移居陜西的潘勖的后人興旺發達起來,而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唐秘書監潘肅仁自稱是漢壽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見,自東漢末至唐朝,潘姓從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許多支脈,而潘威的后裔則從洛陽望出,又興盛播遷于懷朔(今內蒙古固陽)、陜甘等地。豫章潘姓興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時成為當地名門望族。宋時有潘節后人遷廣東、云南。元明清時,潘姓已分布于全國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蘇、安徽、內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區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約占全國漢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潘姓的源出有8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姚姓,出自上古舜帝之后,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中國姓氏》記載,舜帝生于姚墟,因稱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慶)。后將潘地移至今陜西省興平北部。
商王朝時期,舜的后裔建有潘子國,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氏,稱為潘氏,是為潘氏之始。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后,屬于以居邑名為氏。
潘氏的最早起源與姬姓關系非常密切。
姬姓是中國遠古時期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姓。黃帝是傳說中中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偉大部族首領,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黃帝本姓公孫,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為姬,黃帝曾居住在軒轅之立(今河南新鄭軒轅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黃色,故稱黃帝。
傳說黃帝是一個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黃帝時代的部落爭霸斗爭中,黃帝借助各種力量,吞并了炎帝的姜姓部落聯盟,擊敗了蚩尤的姜姓部落聯盟,取得了絕對勝利,征服了中原天下。從此,黃帝成為至高無上的權利代表,姬姓也成為尊貴的姓氏。后來的許多帝王和一些歸附的少數民族也都以姓姬為榮耀,自稱或被稱為是黃帝的后裔。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的有十四子,共十二姓。后來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都與黃帝有關。夏王朝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黃帝的玄孫;商王朝的始祖契,是黃帝曾孫帝嚳的次妃簡狄所生;周王朝的始祖后稷為帝嚳的元妃姜嫄所生。
后稷承襲了姬姓,其后代子孫建立了周。到周文王姬昌時,姜自己的第十五個兒子姬高封在畢國(今陜西咸陽),后人稱他為畢公高。畢公高是后來周康王姬釗的顧命大臣,他同周召公姬奭等大臣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軍事、文化等有了較大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成康之治”局面。
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畢公高后來讓其子姬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陜西西安、咸陽一帶),姬伯季的后裔子孫們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為潘氏,是今陜西潘氏之源,也是史稱的潘氏正宗。
第三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公族羋潘崇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顓頊后裔陸終娶鬼方氏女嬇為妻。女姑懷孕三年,可是孩子總生不下來。最后陸終只好剖開女嬇的左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然后又剖開女嬇的右脅下,取出了三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后代鬻熊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教師。
到周成王姬誦執政時期,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孫熊繹在荊山(今湖北西部)一帶建立荊國。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楚武王,他的兒子熊貲于周莊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
當時,楚國地域遼闊,包括了今湖北、江蘇、浙江、山東南部,河南中部、湖南洞庭湖的廣大地區。
春秋時期,楚國有潘氏,為季連的庶支后代,其祖源史無記載。
據史籍《姓氏尋源》、《潘氏家譜》、《史記·楚世家》等文獻記載,楚國大夫潘崇助楚穆王羋商臣(熊商臣)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后代子孫便以祖名為氏,稱為潘氏。從此,潘氏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荊楚潘氏因此而來。
楚成王羋頵(熊惲)執政時期,楚國潘氏家族中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羋商臣的師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長子羋商臣為太子,曾征求令尹(總理)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大王年紀不老,且后宮的寵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儲。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換,那就容易引起內亂,國家就會不穩定,社稷就會難保。再說商臣長相特別,眼睛鼓鼓的像黃蜂,聲音尖尖的像豺狼,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個狠毒的家伙。為楚國的江山考慮,不宜立商臣為太子。”可是楚成王最終還是沒能聽取子上的建議,仍將羋商臣立為太子。
數年以后,楚成王年紀大了,又想廢掉羋商臣,立寵妃所生的小兒子熊職為太子。
羋商臣也聽到了有關廢立的風聲,因為不知道是否屬實,就找來老師潘崇商量。潘崇建議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楚成王最寵愛的妹妹江羋,然后就可辨明廢立的真假。商臣依計而行,故意對江羋不恭敬。果然江羋發怒了,罵道:“你這個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殺你呢!”
羋商臣把江羋說的話告訴了潘崇。潘崇說:“你甘心做職的臣嗎?”商臣說:“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嗎?”羋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嗎?”羋商臣又想了一想說:“敢!”于是,羋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東宮衛隊包圍了楚成王的住處,活捉了楚成王。
楚成王知道難逃活命,因平時最喜歡吃熊掌,故要求臨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羋商臣卻說:“熊掌難熟,煮起來很費時間,夜長夢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楚成王無奈,在長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殺。
羋商臣繼位后,即為楚穆王,除了晉封他的老師潘崇為太師外,還對潘崇大加賞賜,把原來太子宮里的財物全都賞給了潘崇,以示恩寵。從此,潘氏一族在楚國成為有權有勢的大氏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別恩寵,故發展特別快,其后裔子孫的足跡幾乎遍布楚國各地,在古籍中所記載春秋時代的潘氏名人,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今天江蘇、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該支潘氏的后裔。
第四個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破多羅氏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國都由平城(今山西大同)正式遷到洛陽(今河南洛陽)。
為了使鮮卑族人適應由游牧生活到農耕生活的轉變,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改革鮮卑族的舊習俗,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鮮卑人改穿漢族服裝;提倡和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準用鮮卑語而用漢語;遷到洛陽的鮮卑人都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等等。
在北魏王朝的這次大規模的漢化改革過程中,曾把繁雜難記的鮮卑姓氏全部改為一個或兩個字的漢族姓氏,其漢姓化的方法是根據同音對譯的原則把鮮卑姓氏的第一個字譯成對應的漢字,其中破多羅氏的首音與漢字“潘”諧音,故把破多羅氏改成潘氏。
從此,這支由鮮卑族人改漢姓為潘氏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地區生息繁衍并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為今河南潘氏的主源之一。
第五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鄰部,屬于一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巴林氏,源出元朝時期丞相巴鄰·伯顏的后裔,以地為姓,世居巴林(伯力,今俄羅斯哈布羅夫斯克)、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葉赫(今吉林梨樹)。后有滿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rin Hala。
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巴林氏多冠漢姓為潘氏、詹氏、白氏等。
第六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伊拉哩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伊拉哩氏,亦稱伊里氏、伊拉禮氏、伊喇立氏,滿語為Ilari Hala,漢義“開”,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蜚優城(今吉林琿春)、伊罕阿林城(今吉林東北十五公里處)、松花江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清朝中葉以后,滿族、錫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漢姓為潘氏、伊氏、何氏、趙氏、尼氏、蘇氏、許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第七個淵源:源于高山族,出自清朝時期臺灣府岸里大社酋長阿穆,屬于帝王賜姓為氏。
清康熙二十二年(臺灣延平王鄭克塽永歷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軍收復臺灣,東寧國延平王鄭克塽投降清軍,割據海外的東寧國滅亡。此后,臺灣島的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地區)酋長阿穆率部歸順滿清政府,被康熙大帝賜姓為潘氏,世代為岸里大社土官。
到了清光緒十一年農歷9月5日(公元1885年10月12日),清廷下詔決定在臺灣正式建省,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并決定由抗法英雄、原福建巡撫劉銘傳充任,從此,臺灣成為滿清政府的第二十個行省。
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臺灣省成立撫墾總局,下設十多個分局。劉銘傳親任撫墾大臣,開始開山“撫番”。他派大軍修通進山的道路,委派地方官、官軍一起去做“番酋”的工作,進行招撫。對招撫之后的“番民”,又設立“番學堂”進行教育,指示地方官發給衣服,教他們穿衣,讓他們知禮。他還幫助高山族同胞革除殺人驅疫的惡習,通過教唱通俗易懂的歌謠宣傳不該殺人的道理。劉銘傳要各地“認真教導,不拘番童、番丁男女,朝夕歌唱,并為之講解,使之家喻戶曉,期革嗜殺之風,漸知人倫之道”。根據史書記載,僅在清光緒十二~十三年(公元1886~1887年),全臺灣島就有四百余“番社”、八萬多“番民”接受招撫,同時開墾農田數十萬畝。
其間,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之后皆被臺灣巡撫劉銘傳依清前例賜姓為潘氏,形成今臺灣省高山族潘氏一族。
第八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抽暇予以考證后再進行補充。
得姓始祖:姬伯季、潘崇、阿穆。
中華之骨
http://blog.sina.com.cn/u/1978966010。
潘氏的來歷:
(一)出于姬姓
西周初年,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被封在畢(今陜西省咸陽北),建立畢國。畢公高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采食于潘,因氏焉。
東漢政論家、文學家王符(公元85--163年)著有《潛夫論》。該書的姓氏內容是繼《世本》之后現存最早的記載。該書《五德志〔一〕第三十四》說:姬之別封眾多,“潘、養……皆姬姓也。”
《廣韻》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的韻書,是在隋代陸法言《切韻》、唐朝孫愐《唐韻》等基礎上編修而成。該書《卷一·桓》的“潘”字下注周文王之孫“畢公之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
(二)鮮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三)漢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瑤族、仫佬族、回族、壯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36位,約占全國人口總數0.48%。朝鮮半島及越南等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古代文字——潘 潘姓是一個華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朝鮮半島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關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周文王后畢公之子季孫,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廣宗,河南兩望。”。《姓氏尋源》上是這樣說的:“楚公族羋姓之后,以字為氏,潘崇是也。”這一支潘氏,很顯然是顓頊帝高陽氏的后代,他們的發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蘇和浙江一帶。 畢公,就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被他當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畢地,也就是現在陜西省長安和咸陽以北的一帶。后來,他又讓自己的兒子季孫食采于潘,而后周文王的這一支子孫就按照當時的習慣,紛紛以國為氏,統統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發源地,當然也是在陜西的北部。 分別發源于南方和北方的兩支潘氏,姓源雖然看起來有所不同,但認真推溯起來,根本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后代。因為,周文王固然是黃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國所出的羋姓則是傳自黃帝之孫顓頊。在血統方面實際上同出一源,沒有太大的分別。潘(Pān)姓源出有四:
一、出自羋姓, 為春秋時楚國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顓頊后裔陸終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連,賜姓羋。周成王時,封其后裔熊繹在荊山建立荊國,公元前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國號為楚,稱楚文王。據《姓氏尋源》和《潘氏家譜》及《史記·楚世家》所載,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繼位有功,受封為太師,其后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為潘氏。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來。
二、出自姬姓, 為周代周文王裔孫伯季之后,以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讓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陜西省西安、咸陽一帶),其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為潘氏。
三、出自姚姓, 為上古舜帝之后,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姓氏》載,舜帝生于姚墟稱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后潘地移至今陜西省興平北。商朝時,舜的后裔建潘子國,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潘氏。
四、出自他族改姓: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鮮卑破多羅氏為單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臺灣岸里大社(今臺灣省臺中市神崗)酋長阿穆歸順清廷,被賜姓為潘;光緒時,臺灣高山族相率歸化清廷,也被賜姓潘(這也就是臺灣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數民族如滿、水、京、蒙、土家、彝、瑤、仫佬、回、壯、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時,潘姓中有名為潘崇者曾為太子商臣之老師,在楚成王預謀另立太子時,潘崇極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繼位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繼位有功,被封為太師,楚穆王并且還把自己任太子時的財產全部賜給他。從此潘姓在楚國成為有勢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興潘姓有功,便尊他為潘姓的得姓始祖。這種觀點,其正確性可能是相當高的,因為古籍中出現的春秋時代的潘姓人氏,幾乎都是楚國的人物。 潘姓-字輩 江蘇溧陽潘氏字輩:忠武賁威,峻卿輔乾,程皓策楚。
浙江新昌潘氏字輩:炳其宣慈,承先繼澤。
某支潘氏字輩:舊序:添萬汝和鸞,循女志思心,廷仕金□承,之起永長大。派行:忠厚傳家人,存心啟裔昌,經營多秀實,績治載元黃,博學詩書富,宗儒月桂香,乾坤敦孝蔚,仲伯篤恭芳,燕翼貽謀遠,周基德澤良,季孫分衍派,世代與天長。
滎陽堂潘氏字輩:力昭詒訓,芳遠澤深,美彥振起,宣述儒林,際逢景連,為國家琛。
湖南寧鄉潘氏字輩:德力昭先訓,培植在心誠,美彥筩振起,宣述定儒林。
江西潘氏排輩:庭芳應朝向,仕國文啟昌,仁明依勇繡,道德正榮光。
廣西平南國安鄉潘氏字輩:運善敬永誦,澤文潤國紅,維華田業永,興發有余年,道真傳萬世,勤儉富千秋。
江西上饒清水鄉常阜村潘氏排輩:時之大成,肇修人紀,德必希賢,行惟求是,自天篤生,思皇多士,卜世其昌,永昭國史。
四川綿陽鹽亭海門村潘氏排輩:家朝萬事興,文章政國廳,宗之成永手,國泰祖先登。
贛鄂湘三省潘美潘騫公裔下子孫老譜聯派詩:淳道崇元運,文明際世隆,熙朝恒清泰,善裔裕亨豐。雍正壬子年派系詩:盛德承先業,鴻猶啟后雄,本支相繼祖,福祿定攸同。
廣東四會江谷潘氏字輩:玉宗文仕,維世廷宏。定成元緒,允啟歧光。英才昌濟,學智名馨。明德純雅,憲錫勲華。
山東濟南滎陽堂潘氏輩序:永文玉榮尚,傳家齊道昌,善述能繼志,以謀世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