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游戲全球最毒的十大毒蛇排行榜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全球最毒的十大毒蛇排行榜,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蛇的種類有眼鏡王蛇、烏梢蛇、銀環蛇、赤練蛇、金環蛇、黃金蟒、眼鏡蛇、竹葉青、黑眉錦蛇、中國水蛇等。
眼鏡王蛇:眼鏡王蛇又被稱為過山風、扁頸蛇、吹風蛇、山萬蛇等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體長甚至可以達到5.6米。它并不屬于眼鏡蛇,而是屬于獨立的眼鏡王蛇屬,所以它和眼鏡蛇還是不同的。這種蛇性情兇猛,行動迅速,通常捕食鳥類、蜥蜴、老鼠之類的動物,不過它還非常喜歡吃蛇類。烏梢蛇:烏梢蛇,別名:烏蛇、劍脊烏梢、黑花蛇、烏峰蛇、青蛇、烏風蛇、黃風蛇、青大將、劍脊蛇、黑烏梢、三棱子。游蛇科,體形較大的無毒蛇,體全長可達2.5m以上。烏梢蛇生活在中國東部中部東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帶平原、丘陵地帶或低山地區。
?
銀環蛇:銀環蛇是眼鏡蛇家族的一個成員,屬于披著羊皮的狼。外表是黑色環形與白色環形錯落分布,尾巴比較長,性格比較溫順。銀環蛇是中國最毒的毒蛇,因為身體呈銀黑雙色環帶交替分布而得名。銀環蛇分布特別廣泛,在整個中國南方、南亞、東南亞都有分布。銀環蛇的毒腺比其他毒蛇都要小,分泌的毒液也少。
?
赤練蛇:赤鏈蛇是蛇亞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是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赤練蛇屬游蛇科動物,被認為是無毒蛇,其實是有一定的毒性的,類似于達氏腺分泌的液體,遇到傷口后會引起中毒反應,不過絕大多數人可以抵抗得住,極少數人有嚴重中毒反應,一般來說可以忽略。
?
金環蛇:金環蛇,又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它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中國著名的三大食用蛇之一。金環蛇是著名眼鏡蛇科、環蛇屬的一種毒蛇,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城市,像江西、湖北、云南、福建、海南和兩廣地區。
?
黃金蟒:黃金蟒為脊索動物門,是緬甸蟒蛇的白化突變種,是一種十分稀少的變異品種。黃金蟒屬于白化的緬甸蟒,在我國,緬甸蟒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中規定的被保護動物。黃金蟒體型巨大,一年內就可以長到3米長,只要營養跟得上,以后還會繼續生長,達到5-7米都是有可能的。
?
眼鏡蛇:眼鏡蛇又稱飯鏟頭,吹風蛇,飯匙頭等。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且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混合毒液,十分危險,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征是頸部,該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因其頸部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
竹葉青:竹葉青又叫作青竹蛇、焦尾巴、赤尾青等,是我國常見的毒蛇之一。這種蛇長得很漂亮,渾身都是翠綠色的,頭部呈三角形,尾部有部分紅色。竹葉青有撲火和聚居習性。晝夜活動,多在夜間尋食。竹葉青喜歡上樹,常纏繞在溪邊的灌木叢或小喬木上,會主動攻擊人。
?
黑眉錦蛇:黑眉錦蛇,又稱黑眉曙蛇,蛇目游蛇科錦蛇屬,是一種無毒蛇,全長可達2米左右,屬游蛇科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黑眉錦蛇 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河北、山西、陜西等地區,是一種無毒蛇,它和王錦蛇有著同樣巨大的身形,外形也相似,而且也有的地區叫它菜花蛇。
?
中國水蛇:中國水蛇(學名:Enhydris chinensis)是游蛇科水蛇屬爬行動物,體粗壯,尾短。是我國水蛇主要代表蛇類,是一種小型水陸兩棲蛇類,它們離不開水,但也不能不上岸休息,特別適合生活在沼澤地理。中華水蛇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北等地。
藍環蛇是什么蛇?
藍色金環蛇
藍色金環蛇,是環蛇的一種,在中國境內的是金環蛇,也是劇毒蛇之一,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江西、云南、湖北、等省份,但是比起藍色金環蛇的毒性,還是遜色了不少,尤其是他那殘暴的性格,更是讓它名聲大噪,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點個贊支持一下,我們接著聊。
圖片
金環蛇
藍色金環蛇殘暴性格
說到它的性格殘暴,到底有多離譜?藍色金環蛇喜歡獵殺其它蛇類,更是會吃掉其他種類的金環蛇,它們是夜行動物,在黑夜來臨的時候,顯得更加的活躍,然而藍色金環蛇,并不像其他環蛇一樣那么膽小,而常常擺出一副一種戰斗狀態,隨時都有可能攻擊,這也有可能是“肚里有貨”,啥都不怕。
藍色金黃蛇
藍色金環蛇的毒素
藍色金環蛇,是環蛇中最致命的種類,如果不小心被藍色金環蛇咬傷,即便是注射了抗蛇毒血清,仍有50%的人可能會死亡,它分泌的毒液是一種神經毒素,毒液通過阻止神經末梢妥善釋放將消息傳達到下一個神經的化學物質,從而迅速導致肌肉癱瘓,緊跟著的就是,一段時間的過度興奮例如(抽筋顫抖痙攣)最終逐漸癱瘓。
圖片
一把抓住他的七寸
藍色金環蛇分泌的毒液,比眼鏡蛇的毒液更毒,達到了眼鏡蛇毒液的16倍之多,可以想象一下,它的可怕程度有多厲害,被咬傷過后6到12個小時內就會死亡,即使運氣好,送往醫院也可能會出現永久性昏迷,甚至會出現大腦因缺氧而死亡,所以,希望大家都不要遇見藍色金環蛇。
不小心被蛇咬傷,該如何自救?
藍色金環蛇分布在東南亞和印尼,據報道說每年被金環蛇咬傷的人都在兩位數以上如果不幸被蛇所傷我們該如何緊急處理呢?
1、銀環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
分布在中國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銀環蛇云南亞種,僅產于中國云南西南部。
2、中華眼鏡蛇:又名舟山眼鏡蛇,在廣東、廣西、香港俗稱飯鏟頭,臺灣則稱之為飯匙倩、飯匙銃、膨頸蛇。屬于眼鏡蛇科,分布于中國南部、臺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
中華眼鏡蛇分布于中國安徽、重慶、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香港、澳門、臺灣。
3、金環蛇: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是環蛇屬的一種,是毒性很強的蛇。
中國分布: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
4、眼鏡王蛇:又稱山萬蛇、過山峰、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于獨立的眼鏡王蛇屬。
眼鏡王蛇分布在中國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東(全省分布)。
5、白唇竹葉青: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頜僅具白唇竹葉青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腹部黃白色。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
分布于福建(福州周邊的幾個縣都有分布,包括福州市的郊區)、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云南、香港和澳門等地方。
金環蛇
金環蛇(學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是環蛇屬的一種,是毒性很強的蛇。
金環蛇的頭呈橢圓形,尾極短,尾略呈三棱形,尾末端鈍圓而略扁,通身呈黑色與黃色相間的少數明顯的棱骨,黑色環紋和黃色環紋幾乎等寬,黃色環紋在體部有20—28環,黑色環紋20—26+3—5。活動于平原、丘陵、山地叢林、塘邊、溪溝邊和住宅附近。
擴展資料
金環蛇的生活習性:
1、金環蛇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于腹下,但是到晚上十分活躍,捕食蜥蜴,魚類,蛙類,鼠類等,并能吞食其它蛇類及蛇蛋。
2、金環蛇性溫順,行動遲緩,其毒性十分劇烈,但是不主動咬人。金環蛇夜晚活動。
3、卵生,5—6月產卵,6—14枚于腐葉下或洞穴中,孵化期約48日。雌蛇有護卵的習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金環蛇。
蛇[shé](蛇亞目動物的統稱),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于爬行綱蛇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
蛇的種類有這些:銀環蛇、?眼鏡王蛇、?舟山眼鏡蛇、?原矛頭蝮、?白唇竹葉青、?白眉蝮、灰藍扁尾海蛇、圓斑蝰、?金環蛇、尖吻蝮、眼鏡王蛇、烏梢蛇、銀環蛇、赤練蛇、奶蛇、水蚺、網紋蟒、翠青蛇、王錦蛇、黑眉錦蛇、緬甸蟒、變色蛇、亞馬遜森蚺、血蟒、虎斑頸槽蛇、紅脖頸槽蛇、鈍尾兩頭蛇、舟山眼鏡蛇、白唇竹葉青、白條錦蛇、白化球蟒、莽山烙鐵頭蛇、玉斑錦蛇、短尾蝮、矛頭蝮、東方虎蛇、青環海蛇、溫泉蛇、菲律賓眼鏡蛇、中介蝮、白眉蝮、鉤盲蛇、束帶蛇、漁游蛇、臺灣小頭蛇、頸棱蛇、非洲樹蛇、灰腹綠錦蛇、艾基特林海蛇、納爾遜奶蛇黑頭劍蛇、灰藍扁尾海蛇、麗紋蛇、東部菱斑響尾蛇、長吻海蛇、紅竹蛇、粉鏈蛇、繁花林蛇粉鏈蛇、紫砂蛇、中國小頭蛇、花尾斜鱗蛇、黎明盲蛇、黑樹眼鏡蛇、非洲角蝰、血蚺、蛇島蝮、山王蛇、西藏竹葉青蛇、森林眼鏡蛇、巨蝮、平頦海蛇、細白環蛇、赤尾竹葉青、泰國眼鏡蛇、墨脫竹葉青、高原蝮、坡普腹鏈蛇、廣西林蛇、狐貍蛇、岡氏竹葉青、廣西林蛇、小頭海蛇、黑頭海蛇、紅沙蟒、亞馬遜巨蝮、盔頭蛇、帝皇眼鏡蛇王、環紋海蛇、澳洲金剛蛇、老撾白環蛇、墨西哥玫瑰紅蟒、澳洲老虎蛇......。
參考資料
百度圖片:https://baike.baidu.com/item/蛇/68023。
都不屬于眼鏡蛇科
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
金環蛇(學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是環蛇屬的一種,是毒性很強的蛇。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
金環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金環蛇的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頭橢圓形,全身體背有黃環和黑環相間排列,兩環寬窄大致相等,尾短圓鈍。活動于平原、丘陵、山地叢林、塘邊、溪溝邊和住宅附近。
蛇的種類有眼鏡王蛇、烏梢蛇、銀環蛇、赤練蛇、金環蛇等:
1、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別稱山萬蛇、過山峰、過山標等,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并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于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2、烏梢蛇??
烏梢蛇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無毒蛇,別稱烏蛇、烏風蛇等,為游蛇科烏梢蛇屬體形較大的蛇,分布范圍很廣,長勢快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市場暢銷、很適宜人工養殖。
3、銀環蛇??
銀環蛇別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晝伏夜出,尤其悶熱天氣的夜晚出現更多,但也見有初夏氣溫15~20℃天氣晴朗時,白天出來曬太陽。
4、赤練蛇??
赤鏈蛇是分布于中國、日本、韓國、老撾、越南、俄羅斯的有毒蛇,別稱火赤鏈、紅斑蛇、桑根蛇等,為蛇目游蛇科鏈蛇屬的一種。在中國分布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紅褐)色相間。
5、金環蛇??
金環蛇是毒性很強的蛇,別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等,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和其他環蛇屬的蛇一樣,動作緩慢,不愛攻擊人類,主要以小型脊椎動物為食。毒性較其近親銀環蛇弱,但仍然屬劇毒蛇,而數量也較銀環蛇多。
你采納的真快。。。。。
眼鏡蛇科Elapidae有44屬186種,可分為環蛇亞科Bungarinae、眼鏡蛇亞科Elapinae和虎蛇亞科Notechinae。廣布于歐洲以外的各大洲。陸棲。上頜骨較短,水平位,不能豎起;前溝牙類毒蛇,主要為神經毒,也有混合毒者。包括許多劇毒蛇種,如內陸泰攀蛇(細鱗泰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等,我國有4屬8種,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如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眼鏡蛇Naja naja、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其中眼鏡王蛇全長可達6米,為最大毒蛇。
環蛇屬Bungarus頭頸不易區分,眼小或適中,瞳孔圓形;前溝牙后有2~4個小牙。脊鱗擴大,尾下鱗單行,無頰鱗,背鱗光滑,均15行。已知約12種,主要分布于亞洲,我國有2種。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在我國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腹鱗203~221,軀干部環紋31~50個,尾部8~17個,分布于中國華中、華南、西南地區和臺灣,以及緬甸、老撾;銀環蛇云南亞種,腹鱗213~231,軀干部環紋20~31個,尾部7~11個,僅產于中國云南西南部。全長1米左右,通身背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腹面全為白色。背鱗通身1行,正中1行鱗片(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全為單行。棲息于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常發現于田邊、路旁、墳地及菜園等處。捕食泥鰍、鱔魚和蛙類,也吃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卵生。5~8月產卵,每產5~15枚,孵化期1個半月左右。幼蛇3年后性成熟。銀環蛇毒性很強,上頜骨前端有1對較長的溝牙(前溝牙)。人被咬傷后,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銀環蛇成體供藥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藥,稱“金錢白花蛇”,有怯風濕、定驚搐的功效,治風濕癱瘓、小兒驚風抽搐、破傷風、疥癬和梅毒等癥。銀環蛇膽可治小兒高燒引起的抽搐。金環蛇Bungarus fasciatus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云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布于南亞及東南亞。棲息于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夜晚活動。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6月產卵6~14枚于腐葉下或洞穴中。蛇體浸酒及蛇膽也被用來入藥,長期以來大量被捕殺內銷或出口。由于此蛇分布范圍較銀環蛇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野外已極稀少。
麗紋蛇屬Calliophis頭頸不易區分,無頰鱗。背面棕色或紫棕色,背鱗均13行或15行,光滑;尾短,尾下鱗成對。已知約13種,我國有3種:福建麗紋蛇Calliophis kelloggi、麗紋蛇Calliophis macclellandi、臺灣麗紋蛇Calliophis sauteri。見于華南、華中及西南一帶,較稀有。棲息于山區森林中,夜間活動,很少咬人,吞食其他小蛇。
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僅1種,即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有前溝牙,其后有3個小牙,頭頸不易區分。頭部具有1對大枕鱗,尾下鱗部分單枚,部分成對。體長120~400厘米,體重2~8千克,是最大的毒蛇。廣泛分布南亞、東南亞,我國見于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生活在平原至高山樹木中,常在山區溪流附近出現,林區村落附近也時有發現。一般隱匿在巖縫或樹洞里,有時也能爬上樹,往往是后半身纏繞在樹枝上,前半身懸空下垂或昂起。晝夜均活動。混合性毒,一條成年蛇依次排毒量為300多毫克。
太攀蛇屬Oxyuranus有2種,分布于澳大利亞沙漠地區,其中內陸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是陸地上毒性最強的蛇。
有四種常見一圈黑一圈白的蛇:
1、銀環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
2、白鏈蛇,主要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等地。無毒蛇。
3、黑白王,美洲蛇,無毒。
4、白環蛇,無毒,分別有雙全白環蛇、黑背白環蛇、老撾白環蛇等數種。
其中鏈蛇屬與白環蛇屬是形態特征比較近似的兩個屬,屬間主要分類學指征為:上頜齒均被兩個齒間隙分為前中后3個組,但最后一組鏈蛇屬為3枚,而白環蛇屬為2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