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查一路的主要創作特色及代表作品

                  2023-03-18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查一路的寫作特點及風格,查一路的作品有哪些,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查一路的主要創作特色及代表作品的相關圖片

                  魯迅的代表作品及主要內容是什么?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38-39] 。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40-41] 。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41] [42] 。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43-44]。

                  作家路遙的簡介及其主要代表作

                  路遙簡介: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衛國,陜西清澗人。中國當代作家。路遙的小說多為農村題材,描寫農村和城市之間發生的人和事。1986年后,推出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積勞成疾,在寫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由于路遙出身農村,他的寫作素材基本來自農村生活,他始終認定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他堅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許在于創作的過程,而不在于那個結果”。

                  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他始終以深深糾纏的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陜北大地作為一個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詩意象征,每當他的創作進入低谷時,他都是一個人獨自去陜北故鄉的“毛烏素沙漠”,他在那里審視自己,觀照社會。

                  主要作品:

                  1、《平凡的世界》

                  簡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

                  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2、《在困難的日子里》

                  簡介:

                  小說描寫的是六十年代農村貧困子弟馬建強在城市求學時與饑餓作斗爭的故事。在困難的日子里,主人公不僅遭受著生理上的饑餓,也遭受著來自人格尊嚴煎熬。《在困難的日子里》以"我"馬建強為主人公。

                  在失去母親、連飯都吃不上的困境中,"我"在李老師和同學吳亞玲等人的幫助下,戰勝了饑餓、完成了學業,而且表現出正直無私、堅毅不屈、自尊自愛、樂于助人的美德。在那樣一種困難的時刻,在那樣一個年輕人身上,煥發出一種人性的光芒。

                  3、《黃葉在秋風中飄落》

                  簡介:

                  《黃葉在秋風中飄落》是路遙較早的作品,作者以傳統價值觀念及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單線索,重故事,情節上又帶有較強的浪漫主義因素--這個我們可以從他兩部代表作的結尾上看出來。

                  他用樸實厚重的文字雕筑起來的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靈魂卻長久地印在了熱愛他、熱愛他文字的讀者心中。在這個適合悲悼緬懷的季節里,讓我們再次貼近路遙,貼近一份沉重,一份憂傷,貼近一個冷峻嚴肅的世界。

                  路遙以他一貫的筆法,寫盡了黃土高原的蒼莽與悲涼,寫盡了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們的苦難與向往。可以說,苦難與路遙形影相隨。苦難,毀滅了路遙,也造就了路遙。路遙短暫的寫作歷程就是一場苦難的行軍。

                  4、《驚心動魄的一幕》

                  簡介:

                  《驚心動魄的一幕》,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路遙中篇小說。文章發表于上世紀80年代。《驚心動魄的一幕》1980年發表,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驚心動魄的一幕》描寫了文化大革命中期,某縣一個造反派組織斗縣委書記的故事。作品揭露了其組織的大小頭目們的兇惡,殘暴,野蠻,毒辣,謳歌了另一派組織保護縣委書記的正義行動。

                  5、《早晨從中午開始》

                  簡介:

                  《早晨從中午開始》是一篇路遙去世前躺在醫院病床上寫的《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50個小節5萬多字,凝聚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作家生命中最后的心血。路遙在文中記錄了他寫作《平凡的世界》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經歷和感情經歷。

                  從萌發寫《平凡的世界》的念頭到1988年5月25日寫完,十年磨一劍,路遙用他十年的青春和生命換來《平凡的世界》的美麗綻放,用他十年的苦難(精神和身體備受折磨)雕琢了一顆晶瑩璀璨的明珠。路遙拿《早晨從中午開始》來祭奠那十年的苦難歲月。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路遙

                  介紹一位作家,包括國籍,簡要經歷,主要代表作,作品藝術特色

                  歐·亨利

                  (O. Henry, 1862-1910)

                  作者簡介: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國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曾被評論界譽為曼哈頓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他出身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

                  他的一生富于傳奇性,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后因回家探視病危的妻子被捕入。

                  獄,并在監獄醫務室任藥劑師。他在銀行工作時,曾有過寫作的經歷,擔任監獄醫務室的藥劑師后開始認真寫作。1901年提前獲釋后,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善于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代表作有小說集《白菜與國王》、《四百萬》、《命運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后一片藤葉》等使他獲得了世界聲譽。

                  歐·亨利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的創作緊隨莫泊桑和契柯夫之后,而又獨樹一幟。

                  歐·亨利的小說通俗易懂,其中無論發生了什么,發生在何處,也無論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寫的都是世態人情,并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一般說來,驅使人們行動的欲望和動機是相當復雜的,但是歐·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對來說卻都比較簡單,動機也比較單一,矛盾沖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貧與富。這一方面大概因為美國是個平民社會,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貴族階級,既然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貧富就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時正值美國內戰后的“鍍金時代”,拜金主義盛行,坑蒙拐騙樣樣齊全,貪污舞泛濫成災,似乎只人能賺到錢便是成功,并不問問錢的來歷是否清白合法,難怪金錢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與歐·亨利同時代的馬克·吐溫說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貧窮總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國,貧窮是恥辱。”歐·亨利筆下的蕓蕓眾生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金錢主宰的世界中,他們的處境動機,他們的的喜怒哀樂,大都與金錢的占有有關,所以歐·亨利描繪的世態人情,無論是善是惡,都有某種美國式的單純。 歐·亨利小說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為了給丈夫購買一條白金表鏈作為圣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發。而丈夫出于同樣的目的,賣掉金表給妻子買了一套發梳。盡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是無價的。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年輕畫家頑強地活下去,老畫家于風雨之夜掙扎著往墻上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葉。他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價,但青年畫家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一個富人已經淪落到挨餓的地步,但他堅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節請窮朋友吃飯的職責。而剛吃飽飯的窮朋友為了使對方滿意,也忠實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們各自作出犧牲,為的是給他人一點安慰。所有這些都未必稱得上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們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善,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 歐·亨利對惡具有同樣的敏感,他把美國這個名利場上的把戲看得十分透徹,那些“叢林中的孩子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巧取豪奪,行的都“叢林法則”。殘忍遇到狠毒,小騙碰上大騙,強盜騙子縱然高明,卻仍然斗不過金融家,華爾街的經紀人是決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這種對財富的角逐中,人們的靈魂受到腐蝕,年輕的姑娘明明在飯館當出納員,卻偏偏裝腔作勢,假冒名門望族。忙忙碌碌的經紀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個金錢萬能的世界里,父親的財神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從而使獨生子獲得未婚的機會,愛神對此只能甘拜下風。 不過,歐·亨利筆下的善與惡并不那么截然分開,涇渭分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個廣闊的中間地帶,其中存在著良心發現,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種種可能性。決定洗手不干的保險箱盜竊犯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鎖在保險庫里的孩子,當眾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準備著跟警察再去蹲監獄。一個自慚形穢,背棄了情人男人,畢竟還能盡自己的努力,讓青梅竹馬的姑娘斷了對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開始生活。 歐·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于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歐·亨利具有把情節剪裁得恰到好處的本領,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成功的關鍵。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像《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于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說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兩難的處理和意外的結局往往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專門是為幽默而幽默的。綁架孩子的歹徒被頑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寧可倒貼錢把孩子護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復一日地制造幽默,竟變成了一個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終在殯儀館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別塵世的愚蠢,重新恢復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歐·亨利顯然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寫道:“我的笑話的性質是和善親切的,絕不流于諷刺,使別人生氣。”這句話也適用于歐·亨利本人,他諷刺,但不流于諷刺,他的嘲諷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時能令人震驚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如《生活的陀螺》和《鐘擺》那樣,它們體現了歐·亨利透視生活的能力。歐·亨利的語言本身也充滿了夸張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劇性的作用,使大眾讀者更能接受。評論|11璐瑤梔 |來自團隊經典短篇時代 |四級采納率37%擅長:詩歌小說動漫電影。

                  按默認排序|按時間排序其他1條回答2011-01-09 19:09楓宓|二級批判現實主義。

                  歐·亨利的小說通俗易懂,其中無論發生了什么,發生在何處,也無論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寫的都是世態人情,并且易有濃郁的美國風味。一般說來,驅使人們行動的欲望和動機是相當復雜的,但是歐·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對來說卻都比較簡單,動機也比較單一,矛盾沖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貧與富。這一方面大概因為美國是個平民社會,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貴族階級,既然金錢面前人人平等,貧富就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時正值美國內戰后的“鍍金時代”,拜金主義盛行,坑蒙拐騙樣樣齊全,貪污舞泛濫成災,似乎只人能賺到錢便是成功,并不問問錢的來歷是否清白合法,難怪金錢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與歐·亨利同時代的馬克·吐溫說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貧窮總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國,貧窮是恥辱。”歐·亨利筆下的蕓蕓眾生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金錢主宰的世界中,他們的處境動機,他們的的喜怒哀樂,大都與金錢的占有有關,所以歐·亨利描繪的世態人情,無論是善是惡,都有某種美國式的單純。 歐·亨利小說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艱苦的求生環境中,仍能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愛與關懷,作出難能可貴的犧牲。為了給丈夫購買一條白金表鏈作為圣誕禮物,妻子賣掉了一頭秀發。而丈夫出于同樣的目的,賣掉金表給妻子買了一套發梳。盡管彼此的禮物都失去了使用價值,但他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是無價的。為了鼓勵貧病交加的年輕畫家頑強地活下去,老畫家于風雨之夜掙扎著往墻上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葉。他為自己的杰作付出生命的代價,但青年畫家卻因此獲得勇氣而活了下來。一個富人已經淪落到挨餓的地步,但他堅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節請窮朋友吃飯的職責。而剛吃飽飯的窮朋友為了使對方滿意,也忠實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們各自作出犧牲,為的是給他人一點安慰。所有這些都未必稱得上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小人物們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這些小事上,他們達到了善,達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點。 歐·亨利對惡具有同樣的敏感,他把美國這個名利場上的把戲看得十分透徹,那些“叢林中的孩子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巧取豪奪,行的都“叢林法則”。殘忍遇到狠毒,小騙碰上大騙,強盜騙子縱然高明,卻仍然斗不過金融家,華爾街的經紀人是決不手下留情的,更可悲的是,在這種對財富的角逐中,人們的靈魂受到腐蝕,年輕的姑娘明明在飯館當出納員,卻偏偏裝腔作勢,假冒名門望族。忙忙碌碌的經紀人竟然忘了昨夜的新婚,向妻子再一次求婚。在一個金錢萬能的世界里,父親的財神可以在最關鍵的時刻制造一起交通堵塞,從而使獨生子獲得未婚的機會,愛神對此只能甘拜下風。 不過,歐·亨利筆下的善與惡并不那么截然分開,涇渭分明,它們之間有著一個廣闊的中間地帶,其中存在著良心發現,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的種種可能性。決定洗手不干的保險箱盜竊犯為了救出不幸把自己反鎖在保險庫里的孩子,當眾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準備著跟警察再去蹲監獄。一個自慚形穢,背棄了情人男人,畢竟還能盡自己的努力,讓青梅竹馬的姑娘斷了對他的思念,快快活活地去重新開始生活。 歐·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斷里,處于兩難中的主人公必須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刻畫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歐·亨利具有把情節剪裁得恰到好處的本領,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內達到一種思想與藝術相結合的完美效果,給人以強烈的印象,而這也正是短篇小說成功的關鍵。 歐·亨利的小說在藝術處理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它們的“意外結局”。情節的發展似乎明明朝著一個方向在發展,結果卻來個出其不意。這意外的結局一般說來是比較令人寬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結局,也常包含著某種光明之處,這就是所謂“帶淚的微笑”。像《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這樣的悲劇在歐·亨利的筆下是很少發生的。然而,意外的結局不能不經常依賴于某種偶然性,而太多的偶然性又不能不與現實產生距,所以“意外結局”一面使歐·亨利的小說顯示得趣味盎然,同時也使它們缺乏深度。 兩難的處理和意外的結局往往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幽默效果,在歐·亨利的小說中,幽默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專門是為幽默而幽默的。綁架孩子的歹徒被頑童折磨得苦不堪言,寧可倒貼錢把孩子護送回家。幽默家被近日復一日地制造幽默,竟變成了一個心力交瘁的吸血鬼,最終在殯儀館的后房中才得以告別塵世的愚蠢,重新恢復了一個正常人的知覺。歐·亨利顯然是把自己視為一個幽默家,他在《幽默家自白》中寫道:“我的笑話的性質是和善親切的,絕不流于諷刺,使別人生氣。”這句話也適用于歐·亨利本人,他諷刺,但不流于諷刺,他的嘲諷和幽默通常是善意的,有時能令人震驚地揭示出人生的真諦,如《生活的陀螺》和《鐘擺》那樣,它們體現了歐·亨利透視生活的能力。歐·亨利的語言本身也充滿了夸張和幽默,而幽默能直到淡化事物悲劇性的作用,使大眾讀者更能接受。

                  唐代詩歌發展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家 作品及風格特點

                  初唐四杰是唐詩開創時期的主要詩人。這四杰分別是王勃(649--676)、楊炯(650--693)、盧照鄰(637--689)、駱賓王(646--684)。他們的詩雖然因襲了齊、梁風氣,但詩歌題材在他們手中得以擴大,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由他們開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感遇詩》38首,即是他具有鮮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思念家鄉、立功求勝的心情,他的《從軍行》、《出塞》歷來被推為邊塞詩的名作。李頎的邊塞詩數量不多,成就卻很突出,《古意》一首、《古從軍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煥是年輩較老的邊塞詩人,一首《涼州詞》寫盡了遠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鶴雀樓》詩意高遠,富于啟示性。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時期的作品以表現社會動蕩、人民痛苦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并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從文學理論上和創作上掀起了一個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籍、王建都是這一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樂府古題19首和新樂府12首。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說,元詩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詩,語言通俗易懂是他們共同的特色,這是源于他們文學觀點的一致。張籍和王建雖無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籍樂府詩的主題,以《野老歌》最為著名。風格與上述幾人十分相近的李紳詩作雖不多,但《憫農》詩二首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除新樂府運動之外,這一時期還另有一派詩人,這就是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比之白居易另有創造,自成一家。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詩,把新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帶入了詩壇,擴大了詩的表現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追求險怪的風氣。孟郊(751--814)與賈島(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險,苦思錘煉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劉禹錫(772--842)是一位有意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竹枝詞》描寫真實,很受人們喜愛。此外,他的律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詩如他的散文一樣,多抒發個人的悲憤和抑郁。他的山水詩情致婉轉,描繪簡潔,處處顯示出他清峻高潔的個性,如《江雪》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詩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擁有中唐獨樹一幟之風格,開辟了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新天地。《蘇小小墓》、《夢天》等都是充分體現他的獨特風格之作。

                  晚唐時期的詩歌感傷氣氛濃厚,代表詩人是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的詩以七言絕句見長,《江南春》、《山行》、《泊秦淮》、《過華清宮》等是他的代表作。這些詩于清麗的辭采、鮮明的畫面中見俊朗的才思。李商隱(813--858)以愛情詩見長。他的七律學杜甫,用典精巧,對偶工整,如《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絕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現了一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弊。

                  詩發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輝煌燦爛,但卻自有它獨特的風格,即抒情成份減少,敘述、議論的成份增多,重視描摹刻畫,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詩同音樂關系疏遠。

                  最能體現宋詩特色的是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黃庭堅詩風奇特拗崛,在當時影響廣于蘇軾,他與陳師道一起開創了宋代影響最大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8--1048)并稱“蘇梅”,為奠定宋詩基礎之人。歐陽修、王安石(1021--1086)的詩對掃蕩西昆體的浮艷之風起過很大作用。國難深重的南宋時期,詩作常充滿憂郁、激憤之情。陸游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還有以“田園雜興”詩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寫景說理而自具面目的楊萬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個大詩人,高揚著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過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詞,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溫庭筠(812--870)第一個專力作詞。他的詞詞藻華麗,多寫婦女的離別相思之情,被后人稱為“花間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較高的歷史地位。他后期的詞藝術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貼切的比喻將感情形象化,語言接近口語,卻運用得珠圓玉潤。

                  宋初的詞人象晏殊(991--1055)、歐陽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沒有脫離花間派的影響。到了柳永,開始創作長調的慢詞,自此,詞的規模發生了顯著變化。到了蘇軾,詞的題材又得以進一步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作之中。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1049--1100)和周邦彥(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詞人。秦觀善作小令,通過抒情寫景傳達傷感情緒的《浣溪沙》、《踏莎行》、《鵲橋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彥不僅寫詞且善作曲,他創造了不少新調,對詞的發展貢獻很大。他的詞深受柳永影響,聲律嚴整、適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畫細致,代表作有《過秦樓》、《滿庭芳》、《蘭陵王》、《六丑》等。在兩宋詞壇上,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占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臨國破家亡的危局,詩詞作品多表現作家們的愛國之情,辛棄疾被譽為愛國詞人,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影響,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最大的愛國詞派。

                  南宋后期的詞人姜夔(約1155--1235)最為著名。姜詞絕大多數是紀游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中,更多的是慨嘆身世的漂零和情場的失意,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怨慢》。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注意修辭琢句和聲律,但內容欠充實。

                  詞在南宋已達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詩詞乃退居其后。

                  明代詩歌是在擬古與反擬古的反反復復中前行的,沒有杰出的作品和詩人出現。

                  清代詩詞流派眾多,但大多數作家均未擺脫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套子,難有超出前人之處。清末龔自珍(1792--1841)以其先進的思想,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沉寂,領近代文學史風氣之先。他的詩常著眼于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點來揭露現實,使詩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后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更是將詩歌直接用做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載體。

                  “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并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樸,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帶著狂飆突進的“五四”時代精神,帶著不同于其他白話詩的鮮明藝術性,為新詩奠定了浪漫主義的基礎。《女神》也是新詩真正取代舊詩的標志。它成功地創造、運用了自由體形式,將新詩推向新的水平。

                  經過開辟階段,新詩形成了以自由體為主,同時兼有新格律詩、象征派詩的較為完善的形態。

                  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們創作了大量的自由體詩,他們的詩多以抒情為主,表現了覺醒后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追求與苦悶。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較為突出。他的詩突出地表現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詩表達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實求索的愿望。還有《匆匆》、《自從》、《毀滅》等詩都表現了歷經坎坷與幻滅,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堅韌。文學研究會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創作出版了《繁星》、《春水》兩部詩集。她的這些詩都被稱作“繁星體”。她的“繁星體”詩多表現母愛、童真和自然之情,滿蘊溫柔、憂愁之風。

                  怒吼的詩指的是瞿秋白和蔣光赤等共產黨員作家的政治抒情詩,其中蔣光赤(1901?/FONT>1931)的詩最多。他的詩中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惡象》、《中國勞動歌》、《哭列寧》等詩一掃當時許多新詩中的纏綿悱惻之調,充滿了陽剛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詩存在內容較空泛的弊病。

                  在新詩創作中,愛情詩這一領域當屬湖畔詩社的詩最為引人注目,汪靜之(1902-- )、應修人(1900--1933)、潘漠華(1902--1934)和馮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們的詩中所描寫的愛情大膽而袒露,其間所顯現出的質樸、單純的美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寫自由體詩的馮至(1905--1994)也是比較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既寫愛情,也寫親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詩集。

                  提倡格律詩的是新月派。聞一多(1899--1946)為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很大貢獻。為建設新格律詩,聞一多提出建設詩歌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并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作實踐。聞一多有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愛國主義情感貫穿始終。此外,他的詩還表現了“五四”時期積極向上,進取追求的精神風貌。他的藝術表現方法是浪漫主義的。他常選擇某一形象來托物寄情。他善用貼切的比喻以增強詩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他所提出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這一特點對整個格律派產生過重大影響。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冀、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個性解放、追求愛情的詩在徐志摩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文字清爽、明凈,感情渲染濃烈、真摯,氣氛柔婉、輕盈,表現手法講究而多變。他的詩多收于《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詩集中。

                  幾乎在新月派活躍的同時,象征派的詩也出現在中國的詩壇上。象征派的詩既不真實描寫,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態的聯想、隱喻、幻覺、暗示等手段制造朦朧、神秘的色彩。李金發(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為幸福而歌》等詩集。他的詩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識分子面臨茫然的前途時而產生的悲觀情緒。李金發被人稱為“詩怪”,是因其詩怪誕,可讀性較差,但他的詩也有許多成功之處,如詩中大量形象鮮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強烈的感覺等皆為許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績較為突出的象征派詩人還有王獨清、穆木天和馮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詩派以高昂的戰斗激情領詩壇一派風騷。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他的詩熱情頌揚無產階級革命,生動描繪工人運動的戰斗場面。因為有實際斗爭經驗,所以他的詩感情充沛而真摯又不流于空泛,藝術風格樸實、粗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們的詩》等。左翼詩派的重要代表團體是中國詩歌會。他們的藝術主張是詩歌大眾化,倡導詩歌面向下層人民,歌唱抗日救亡運動,代表詩人是浦風(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寫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現代情緒的現代詩派興起,戴望舒(1905--1950)是現代詩派的主要詩人。他因1928年發表的《雨巷》一詩而獲“雨巷詩人”的美名,曾出版過《我的記憶》、《望舒草》等詩集。這些詩作集中表現了知識分子在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感和孤獨感。他的詩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貼近主觀情緒,詩意雖曲折、朦朧但并不過于晦澀。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鮮而貼切。富于節奏感是他的詩的另一特色。

                  抗戰后詩壇上最重要的詩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詩人是胡風、艾青、田間、亦門、魯藜、鄒荻帆等。在他們的創作中,政治抒情詩占有很大比重,內容多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呼喚人們的抗敵斗志。七月派在藝術上注重以熾烈的激情去撞擊人們的心靈,而不講究文學的雕琢、修辭。質樸、粗獷、奔放是七月詩人共有的藝術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來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了。民歌體新詩的突出成就表現在李季與阮章競的敘事詩中。

                  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發表諷刺詩的筆名。他在這一時期的詩結集為《馬凡陀的山歌》,這是當時國統區最有影響的政治諷刺詩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謠、小調寫成,輕松、詼諧而又銳利、潑辣,鋒利的筆鋒掃蕩了末日社會的各個角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題材、新主題伴隨著新生活應運而生。詩人們滿懷激情抒寫了一首首新時代的頌歌。同時,新的社會也造就出一批詩壇新人和嶄新的作品。他們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遠方去》,森林詩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嚴陣的《老張的手》,未央的《祖國,我回來了》,李瑛的《軍帽下的眼睛》,公劉的《邊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顧工的《喜馬拉雅山下》等。此外,詩歌形式有所創新,吸取民歌營養的信天游、接受外來影響的階梯式、新格律詩等形式相繼出現。

                  50年代未60年代初,詩歌興起了新民歌運動,發展了傳統民歌。政治抒情詩以獨立的藝術形式在60年代出現,郭小川、賀敬之是當時兩位優秀的政治抒情詩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長篇敘事詩的豐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將軍三部曲》以新穎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譽詩壇,李季的《楊高傳》、聞捷的《復仇的火焰》、韓起祥的《翻身記》、王致遠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釗》、田間的《趕車傳》等也都別具特色。

                  但取得成績的同時,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不夠豐富的缺點。

                  新時期以來,沉寂十載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廣泛借鑒,形式則更趨于松散的自由體,風格千姿百態。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并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一批青年詩人,如舒婷、顧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通常表現出一種晦澀的、不同于尋常的復雜情緒,人們謂之“朦朧詩”。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詩壇又出現了自稱為“第三代詩人”的現代派潮流。

                  簡述小說的流派,風格,及代表作家,作品

                  現代小說

                  1、魯迅:以高度成熟的小說創作,完成了給中國現代小說奠基的重任,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現實主義主潮,被譽為“中國現代小說之父”。他站在時代的高峰,自覺地在小說中體現民族歷史發展的崇高責任感,描寫的重點對準普通中國人,著重表現他們的思想與精神狀態。人們總能從魯迅小說里的那些藝術形象身上感受到震撼心靈的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深廣憂憤,對宗法制度及其倫理道德的烈火般的仇恨以及對美好社會的熱切期盼。他的小說中體現了一種強烈而清醒的反封建意識。

                  《吶喊》集(1918—1922):《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明天》、《一件小事》、《頭發的故事》、《風波》、《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 社戲》。

                  《彷徨》集(1924—1926):《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長明燈》、《示眾》、《高老夫子》、《離婚》、《孤獨者》、《傷逝》、《弟兄》。

                  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1922—1935):《補天》、《奔月》、《鑄劍》、《非攻》、《理水》、《采薇》、《出關》、《起死》。

                  1918年5月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2、“人生派”的問題小說:以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要內容,又稱五四問題小說。1921年文學研究會成立,提出“為人生”口號。代表:冰心《斯人獨憔悴》、《超人》、《去國》1921年以后,冰心的小說轉向青年的苦悶心理,并試圖解決這一問題。五四之后的一代青年開始覺醒,但面對問題如麻的社會,陷入無路可走的悲哀,產生了內心的苦悶與焦慮,冰心開出藥方——愛的哲學。《超人》中的主人公何彬,曾經認為“愛與憐憫都是惡”,所以他要做一個“超人”,在幫助了一個貧困的孩子之后,內心深處開始萌動著愛與同情的種子。

                  汪敬熙《雪夜》、羅家倫《是愛情還是苦痛》、葉圣陶《這也是一個人》、俞平伯《花匠》、廬隱《海濱故人》、許地山《綴網勞蛛》

                  3、鄉土寫實小說:20年代中期,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與地方色彩的小說興盛起來,延續到30年代,即鄉土寫實小說。代表:廢名(馮文炳)、許杰《賭徒吉順》、許欽文《一生》《瘋婦》、魯彥(原名王衡,因熱愛魯迅而改名,代表作《菊英的出嫁》——冥婚,《黃金》標志著鄉土寫實小說創作的成熟,史伯伯,串門——借錢,參加婚宴——坐末席,女兒遭罵,被盜不敢聲張,寫出了金錢觀念驅動下人與人之間冷酷、可怕的關系。)蹇先艾、黎錦明、彭家煌《陳四爹的牛》、臺靜農、徐玉諾、王思玷等。鄉土小說把藝術之根扎于故鄉的土地與農民之中,帶著滿身鄉土氣息,又敢于正視農民的辛酸與凄楚,作平實自然的描寫。

                  4、“自我小說”流派:以表現自我,重自我抒情為主要特征。1921年7月,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田漢等人發起組織創造社,強調文學必須表現自我表現作家“自我內心的要求”。一批作家,面對民族的苦難,傾瀉出他們或昂揚樂觀,或悲哀苦痛的內心情感與要求,為祖國命運與個人生活而焦慮的層層郁積,形成了他們豐富而強烈的內心情感。郁達夫,小說描寫了一系列表現作家自我、具有濃厚主觀抒情色彩的自我形象,顯示出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沉淪》——“他”留學日本,受民族歧視,精神壓抑,顧影自憐,在疾呼“祖國快快富強”時跳海自殺。這些形象多具有感傷、憂郁甚至頹廢情調的“零余人”。

                  5、“革命小說”流派:出現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蔣光慈《少年漂泊者》(描寫一個少年漂泊異鄉,尋求復仇的道路,后投身北伐。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咆哮了的土地》。洪靈菲《大海》。由于缺乏對革命和工農大眾感情的體驗與認同,對革命斗爭有膚淺、空洞的描寫,往往把革命生活簡單化。

                  6、社會剖析派:出現于30年代初期,當時蔣政權進入相當穩定時期,民族矛盾激化,各種社會矛盾加劇。這些作家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科學的社會觀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對中國現代社會作全景式的觀照、分析,揭示出其本質和基本規律。代表:茅盾《子夜》(通過吳蓀甫這個藝術形象表現了中國并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化了的深刻思想內涵。)《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

                  7、“京派小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活躍于北方文壇的一個重要流派。北京較少受南方激蕩的政治風云的沖擊,進入一個黑暗的相對沉靜的歷史時期。一部分對社會現實不滿的知識分子,便潛心于文學天地,去追尋理想的境界和個性的發展。新文化運動批評與否定的鋒芒指向傳統文化中的封建政治、倫理道德,對民族的文化范式、審美心理等深層積淀卻未有觸動。“京派小說”的重要特征以獨特的審美意識對生活進行主觀化的過濾與凈化,展現具有古樸美、清純美的人生圖景。代表:沈從文《邊城》。王向辰、凌叔華、林徽音、廢名《竹林的故事》、蕭乾等。

                  8、“新感覺派”小說:出現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國小說的第一個現代主義流派,是受西方現代藝術啟示并在日本新感覺派小說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描寫外部現實,而重視直覺,強調主觀感受,將主觀感受與感受客體合而為一,創造所謂的“新現實”,善于描寫心理活動。代表:訓吶鷗《無軌列車》(半月刊)、戴望舒、穆時英《上海狐步舞》、施蟄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情節,運用意識流和內心獨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過程中的心理,描寫得細致入微。)

                  缺點:明顯感染上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所固有的悲觀、頹廢、絕望等色彩與情調。

                  9、“山藥蛋派”小說:出現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以趙樹理為代表的植根于山西農村的小說流派,形象展現了農村由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轉變的基本面貌,展示了農村階級關系、人際關系和部分社會習俗的變革。在藝術上具有“新穎獨到的大眾風格”,小說形式通俗化、大眾化,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代表:趙樹理《小二黑結婚》《鍛煉鍛煉》、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

                  同時出現的著名作家、作品還有: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孫犁《荷花淀》(絕大部分反映農村的生活和斗爭,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質樸純凈,被稱作“詩化小說”。)

                  10、老舍:《月牙兒》(展示母女兩代相繼被迫淪為暗娼的悲劇,發出了對非人世界血淚控訴。)《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祁天佑,表現了對民族文化的反思、批判,寄托著作者的家國之痛。)

                  11、巴金:其作品兩大題材最為顯著,其一是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的道路,《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其二是抨擊舊式家庭的腐朽與罪惡。《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2、李劼人《死水微瀾》(以成都郊區天回鎮為人物活動的中心舞臺,圍繞蔡大嫂(即鄧么姑展開情節,具體描寫了以羅歪嘴為首的袍哥與以顧天成為代表的教民勢力之間的矛盾糾葛。)

                  13、錢鐘書《圍城》,在更為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對中國知識階層進行了刻意描繪與無情透視。小說以方鴻漸為中心,描繪了一群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婚姻戀愛問題上遇到的矛盾糾葛,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猥瑣靈魂與灰色人生,“圍城”象征著當時人生“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出的出口”的絕境。

                  張恨水(110部以上)《金粉世家》展示了豪門貴族的興盛衰敗史。《啼笑因緣》有一定的反封建色彩。

                  張愛玲《傾城之戀》、《金鎖記》展示了一些華人空虛、糜爛、墮落、變態的靈魂。

                  路翎《財主的兒女們》(以江南一個封建大家族蔣捷三一家的風流云散為中心,反映了一·二八上海戰爭以后十年間中國社會狀態,提出了在動亂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

                  當代小說

                  14、建國后十七年小說:(1949——1967)

                  ①革命歷史題材:以反映民主革命為主,柳青《銅墻鐵壁》、杜鵬程《保衛延安》,羅廣斌、楊益言《紅巖》,曲波《林海雪原》、楊沫《青春之歌》、吳強《紅日》、歐陽山《三家巷》《苦斗》、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馮德英《苦菜花》

                  ②農村題材:趙樹理《三里灣》、孫犁的長篇《風云初記》《鐵木前傳》、周立波《山鄉巨變》、柳青《創業史》

                  這些小說反映了建國后的社會生活,具有相當的廣度與深度,塑造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人物,但這些人物較少生活基礎,顯得類型化、模式化,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有些欠缺。

                  15、新時期十年的小說:(1977——1987)

                  新時期十年是在批判“四人幫”鼓吹的“瞞和騙”的文學基礎上產生的。

                  ①1977年劉心武《班主任》的發表拉開了“傷痕文學”(主要思想是揭露和批判,作家們勇敢地正視十年動亂的生活真相,真實地、多仙面地再現“文革”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悲劇和精神創傷,由表及里地角及到它的反返動實質。)的序幕。這些作品控訴四人幫制造的慘劇,有著不平、躁動與激憤、哀怨。盧新華《傷痕》。

                  ②反思文學:不再滿足于控訴,試圖站在一個較高的歷史高度來觀察與思考以往的教訓求得對歷史有一個再認識。魯彥周《天云山傳奇》、王蒙《布禮》、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諶容《人到中年》、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③改革文學:(1980年后)率先面對變革的現實,及時表現“四化”建設中的斗爭、挫折、困難和希望。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張潔《沉重的翅膀》,這一階段許多作家開始了健康人性、人情與人道主義的思考,從而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具有豐富的美學意義。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此時,社會性的主題在文學中普遍存在,作家把筆觸深入社會各個角落,不斷涌現出反映新時期人民生活的新主題、新領域。軍事題材有:李存葆《高山下花環》,徐懷中《西線軼事》

                  ④探索小說:那些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之外,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創作方法,在小說藝術的創新上大膽探索、大膽求變的作品。它的產生,是新時期文學創作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新時期作家思想解放、創作自由的重要標志之一。代表:王蒙《夜的眼》《春之聲》《堅硬的稀粥》等,莫言《紅高梁》《透明的紅蘿卜》等。

                  ⑤文化小說(尋根文學):1985年前后出現,作家們開始多方位、多角度地觀照與表現社會生活,實現了小說觀念的重大更新,作家們試圖從更深的意義上尋求文學觀念的解放。代表:韓少公《爸爸爸》、賈平凹《廢都》商州世界等,他們不僅寫民俗、民風,還把民俗民風看成一種文化現象,透視民族文化心理的某些方面,尋找民族生命力的根須與病態的根須。

                  ⑥市井小說:市井小說有的作者多以溫馨的筆角點染市井人生的文化底蘊,以悲憫的情懷容納“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的情感,給人以醇厚的美感。代表:汪曾祺《受戒》《大淖紀事》,陸文夫(陸蘇州)《小巷深處》《圍墻》等。

                  ⑦“知青”小說:“知青”出身的作家們對知青生活的緬懷、對農民問題的獨到探討、對人生真諦的求索,使知青小說成為新時期小說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組成部分。代表:張承志《綠夜》(象征著發現“美麗瞬間”)、《黑駿馬》(象征著“永遠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著人生的理想境界)、《黃泥小屋》(象征著“人的念想”)、《金牧場》(象征著“人類的理想”)、《心靈史》等。

                  ⑧女性小說:女性作家們以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女性特有的審美感受、藝術視角與筆法,通過對女性命運的觀照與思考,細膩的女性內心世界的描繪,展示了女性在爭取自身解放、人格獨立的道路上艱難跋涉的精神歷程。代表: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祖母綠》(曾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方舟》;王安憶《小城之戀》、《荒山之戀》、《錦繡谷之戀》、《崗上的世紀》、《神圣祭壇》等。

                  ⑨新寫實主義: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但特別注意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追求一種更為豐厚、更為博大的文學境界。代表:劉恒(《狗日的糧食》《伏羲伏羲》《白渦》)、劉震云、葉兆言、余華、蘇童、方方(《風景》《黑洞》《一波三折》《桃花燦爛》)、池莉、格非、范小青等。

                  ⑩現代派小說:著力表現人們再新的條件下精神與現實的錯位,反映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陣痛對人們心理的沖擊與影響。劉索拉《你別無選擇》通過對一群放縱任性的音樂學院學生的描寫,通過他們的胡鬧、放縱、混亂、騷動表現出一部分青年對現狀的不安與對未來的追求,以及在追求中的迷惘、失落與苦惱。《無主題變奏曲》男主人公對一切漠然而又認真,有點玩世不恭卻并不隨波逐流,不滿意生活,不滿意自己,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在向往什么。

                  中國古代作家及代表作

                  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貴族,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則,字靈均。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辭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后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劉向輯集的《楚辭》。這部書主要輯錄了屈原的作品,其中有《離騷》一篇,《九歌》11篇(《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9篇(《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天問》1篇等。

                  屈原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傳統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廣泛采納神巫故事和寓言形式,以神奇瑰麗的想象創造出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境界。他吸收楚地民歌藝術特點并加以革新創造,創建了句法參差不齊而又錯落有致的新詩體——楚辭體,他的作品呈現出和《詩經》同工異曲的藝術風貌。

                  宋玉

                  宋玉是繼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世人以“屈宋”并稱。他是屈原的學生,始事屈原,后經景差介紹,任頃襄王的文學侍從。因作《大言賦》、《小言賦》、《風賦》,深得楚王賞識,賜田云夢澤,具體地點約在今澧水流域臨澧縣境內的浴溪河一帶。不久,宋玉因國君昏庸、小人當道以及自己孤高不群而失職,被放逐到賜地居住。晚年,他創作了楚辭名篇《九辯》。

                  關于宋玉的生平,眾說紛紜,至難分曉,只有出身低微,曾師事屈原,出仕后并不得意這幾點大體上是可以肯定的。

                  據《漢書·藝文志》載,宋玉有賦16篇。現署名宋玉的作品有《九辯》、《招魂》、《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等。但這些作品只有《九辯》一篇公認為宋玉所作,其余均疑系后人偽作。

                  宋玉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九辯》是在屈原作品影響下的產物,在形式上更接近漢賦,是屈原騷體賦的變種,是楚辭和漢賦之間的過渡性作品。

                  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約前87年)是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司馬遷少時受擔任太史令職的父親司馬談的影響,習誦古文經典,拜過大師董仲舒、孔安國為師。成人后漫游名山大川,了解風土人情,采集傳聞異說。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得以披覽朝內文書史料。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因替兵敗降匈奴的李陵辯護而慘遭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懷著滿腹孤憤著書,畢其一生完成《史記》這部歷史巨著。除《史記》外,司馬遷還作賦八篇,有文集10卷,今僅保留《悲士不遇賦》和《報任安書》。

                  曹植

                  曹植(192—232年)是三國時代魏國著名詩人。字子建,安徽亳縣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在“三曹”中他成就最高,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曹植早年才華橫溢,文思敏捷,深得曹操寵愛,幾被立為太子。這時期的詩,大多表現他統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和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白馬篇》是其代表作。后由于他平日飲酒無度,不拘小節,逐漸失寵。待到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他更是橫遭迫害。從傳說“七步詩”的故事,可以想見其處境的艱危。這時期的詩,以《雜詩》和《贈白馬王彪》為代表,大多抒發他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其中,也有少量反映民生疾苦、吟詠戀愛悲歡的作品。

                  曹植的詩,感情激昂,富于氣勢,描寫細致,善用比興。鐘嶸在《詩品》中把這方面的特點概括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八個字。

                  除詩而外,曹植的賦和散文也寫得相當出色,如《洛神賦》、《與吳季重書》等,均為名篇。

                  謝靈運

                  謝靈運(385—433年),東晉時代的詩人,中國山水詩的開創者,被稱為“山水詩鼻祖”,是南北朝時期與陸機齊名的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又因他是謝玄之孫,晉時襲封康樂公,因為性情狂傲,與朝廷發生矛盾,后被降為康樂侯,故又稱“謝康樂”,墓葬于今江西省萬載縣。

                  謝靈運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人,善于用富艷精工的語言記敘游賞經歷、描繪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鮮明、意境優美的佳句,對唐代的詩歌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謝靈運除詩歌外還有賦10余篇,其中《山居賦》、《嶺表賦》、《江妃賦》等比較有名,景物刻畫頗具匠心,但成就遠不及詩歌。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著名田園詩人、文學家。一名潛,字元亮,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少有抱負,性喜自由無拘。他從29歲開始出仕,先后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幾任小官,因憎惡官場污濁,41歲時決意辭職歸隱,此后20余年親事農耕,與農民朝夕相處,雖一貧如洗,甚至乞食于人,仍潔身守志,不事俗務,死后被朋友贈謚“靖節先生”。現存詩120余首和散文辭賦數篇,成就均高。其詩可分為詠懷詩和田園詩兩類,前者慷慨悲憤,表達了不向命運低頭的抗爭精神和安平守志、不與黑暗現實妥協的生活態度,如《詠荊軻》、《詠貧士》、《讀山海經》等;后者描寫淳樸自然的田園日常生活,謳歌春播秋收的勞動景象,抒發躬耕的寶貴體驗以及與農人和睦相處的愉快心情,如《歸園田居》、《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等。散文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和《五柳先生傳》等,同為傳世名作。陶潛是對后世影響非常深廣的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文學大家都對他極為推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詩人,湖北襄陽(今湖北襄陽縣)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閉門苦讀。壯年時曾漫游吳越,40歲左右到長安謀求官職,因為無人引薦,沒有成功,只好仍回家鄉,過著以詩酒自娛的生活。張九齡鎮荊州時,他曾入幕做過一段時間的從事,不久回鄉,因背發毒瘡而死,享年52歲。

                  孟浩然是唐代創作山水田園詩的先驅者,尤以五言詩見長。其詩歌已擺脫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個人抱負,給唐代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其詩風格清淡自然,韻味悠長,部分詩歌還具有雄渾勁健的一面。有《孟浩然集》。

                  王維

                  王維(701—761年),唐朝詩人。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他是一個早熟的作家,9歲就負有才名,年19舉解元(即第一名舉子),21歲成進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時間在朝任職。安史之亂中被執,拘禁于菩提寺中,他偽裝病疾。亂平,以諂賊官而論罪,因曾作詩寄慨,因而只受到降職的處分。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無論律詩、絕句等都有膾炙人口的佳篇。王維又是一位著名的繪畫大師。蘇軾說他的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還是小橋流水的恬靜幽淡,都能被他準確、精練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著有《王右丞集》。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李白

                  李白(701—762年),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活在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前夕,對當時腐朽的統治集團作了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他善于描繪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表達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以及他對自由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他對人民的痛苦也深表同情,并在詩中有所反映。

                  李白詩的藝術風格雄奇奔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很能代表他作品的藝術特色。今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杜甫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人稱“詩圣”。一生寫詩1400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祖父為初唐詩人杜審言,其父為杜閑。唐肅宗時,杜甫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他的主要作品為《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杜甫的詩歌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此被稱為“詩史”。

                  韓愈

                  韓愈(786—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吏部、韓文公,又因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韓愈為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要作品為《師說》、《馬說》、《原毀》、《進學解》、《祭十二郎文》等,結為《昌黎先生集》。在散文創作上,他主張恢復先秦兩漢散文傳統,摒棄南北朝以來的駢文;主張文章內容的充實,并“唯陳言之務去”。在詩歌創作上,他主張“以文為詩”,力求新奇,對宋詩影響頗大。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人稱柳河東,曾任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導者之一,與韓愈并稱“韓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為《捕蛇者說》《黔之驢》、“永州八記”等散文,《漁翁》、《江雪》等詩,結為《河東先生集》。他是中國第一個把寓言正式寫成獨立文學作品的作家,開拓了我國古代寓言文學發展的新階段。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文學家,字夢得,洛陽人。劉禹錫的詩歌,反映現實面較廣,內容比較豐富,藝術風格豪爽明朗。《聚蚊謠》、《飛鳶操》、《昏鏡詞》等政治諷刺詩,托物寄興,借題發揮,卻寓意鮮明,鋒芒畢露;他的詠史懷古之作如《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于低回唱嘆之中,寄寓著興亡變化的沉思和盛衰治亂的教訓,也很有自己的特色,有《劉夢得文集》。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來遷居下邦(今陜西渭南)。貞元十六年(800年)中進士,三年后,制舉授秘書省校書郎。后經40年沉浮,以刑部尚書致仕。

                  白居易是繼唐代杜甫之后又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思想較為復雜,但主導思想則是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的文學創作也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主要作品為《秦中吟》、包括《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后人又編為《白香山詩集》。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通俗派的代表。

                  杜牧

                  杜牧(803—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登進士第,任宏文館校書郎,兵曹參軍,后到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幕中任幕僚,以后又歷任監察御史、左補闕、史修館修撰、黃州刺史、池州刺史,最后入京任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

                  杜牧是一個關心時事、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但由于政局日下,他在仕途上幾經坎坷,理想也落了空。在文學創作上,他主張文章“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的詩文創作中的成功之作,實踐了這一理論。杜牧的詩歌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在藝術風格上,他不求“高絕”,不務“奇麗”,古詩寫政治社會題材較多,筆力豪健;近體詩俊爽清麗,含蓄蘊藉;詠史詩通過具體歷史情景,議論抒情,特持拗峭,自成風格。另外他的《阿房宮賦》也很有名,是歷代傳誦之作。有《樊川文集》。

                  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生于河南滎陽(今河南滎陽市)。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又因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綺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誚。李商隱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滎陽。有《李義山詩集》。

                  李煜

                  李煜(937—978年),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蓬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后主。

                  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等。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千古詞帝”,對后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柳永

                  柳永(980或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祐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獨以詞著稱于世。他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生活的繁華,歌妓悲歡及男女戀情,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山川景致等。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為有名。但作品中時有頹廢思想和庸俗情趣。詩僅存數首,《煮海歌》描寫鹽民貧苦生活,甚痛切。有《樂章集》。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少年時家貧但好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進士。元昊反,范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名重當時。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對當時朝政的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可惜不久因為保守派的反對,新政失敗,范仲淹被貶至陜西四路宣撫使,后來在赴潁州途中病死,謚文正。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故時人稱之為范“履霜”。他工于詩詞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岳陽樓記》一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詞作僅存5首均稱佳作,其中《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與《蘇幕遮·碧云天》更是流傳千古的名篇。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時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后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謚號文。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江西提點刑獄等地方官吏。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新法。熙寧九年(1076年)罷相后,隱居。王安石一生把文學創作與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服務于社會。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強的政治創新,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闡述政治見解和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王安石的詩詞對后世影響較深,其務實的文風對掃蕩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星。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后轉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起為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蘇軾又擅長書畫,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詩文有《東坡全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紀錄片的創作特色是什么?

                  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

                  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

                  電影的誕生始于紀錄片的創作。1895年法國路易·盧米埃爾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實驗性的電影,都屬于紀錄片的性質。中國紀錄電影的拍攝始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軍山》。

                  擴展資料:

                  分類

                  一、詩意型紀錄片(Poetic Documentary)

                  詩意紀錄片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代表作為伊文思(JorisIvens)的《雨》(Rain)。這種類型的紀錄片不強調敘事,不注重特定時空的營造,不強調連貫剪輯。它著力于節奏的創造,不同空間的并置,目的在于情緒、情調的傳達。

                  二、闡釋型紀錄片(Expository Documentary)

                  闡述型紀錄片也出現于20世紀20年代。中國在1990年代“新紀錄運動”(這個概念是否成立或許依然存疑)之前的紀錄片多屬此類。這種紀錄片宣傳意圖明確,創造者倚重解說詞的力量說服觀眾接受自己的觀點。形式上的典型特征是“上帝之聲”(voice-of-God)、證據剪輯、全知視點等。

                  三、觀察型紀錄片(Observational Documentary)

                  觀察型紀錄片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其技術基礎在于便攜式攝影機和磁帶攝像機的出現。這種紀錄片放棄解說,放棄扮演,紀錄片導演成了“墻壁上的蒼蠅”(fly on the wall)。近年來中國出現很多這種類型的紀錄片,如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康健寧的《陰陽》等。

                  這種紀錄片長于現實世界的表達,但對于歷史題材卻難以處理。由于放棄了解說、字幕,影像的表達很容易流于冗長而沉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紀錄片。

                  歐陽修散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創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1、歐陽修散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創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1、歐陽修散文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理論上,歐陽修一方面主張道勝文至,認為“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承認“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又認為,文章之“道”并不僅僅局限于古圣賢之道,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列入“道”中,反對“棄百事不關于心”的行為。同時,認為文章的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反對韓愈等人的奇險怪誕,主張平易。創作上,他的散文內容充實,題材豐富。既有政論文,如《五代史伶官傳序》、《朋黨論》、《與高司諫書》;也有寫景抒情之作,如《秋聲賦》、《醉翁亭記》;又有敘事懷人的作品,如《蘇氏文集序》、《祭尹師魯文》。

                  2.其創作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藝術上也有鮮明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第一,風格平易流暢。第二,藝術手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且頗多創新。第三,無論寫景、抒情還是說理,都能引人入勝,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

                  歐陽修的代表作《秋聲賦》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2tbb7rvj.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