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影視半斤為什么等于八兩物理
大家好,給大家分享一下半斤為什么等于八兩物理,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下面詳細解釋一下。現在讓我們來看看!
經常聽到有人說半斤八兩,半斤八兩現在的意思是說雙方勢均力敵。可是在古代,半斤就是八兩,因為古時候的一斤的重量就是16量,跟現在的換算不同,難道一斤十兩不是更好計算嗎?
我們都知道秦朝統一之前,每個國家的計量單位都不統一,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計量單位,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在自己國家怎么用都可以,但是國與國之間也會有貿易往來,不同的計量單位交易起來就比較麻煩了,同樣重量在這個國家是一斤,在其他國家可能就是一斤二兩,而且貨幣也不同,所以交易起來非常麻煩。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統一度量衡就迫在眉睫的了,不管從前是哪國人,統一了就是一個國家的人了,自然就不能再使用本國計量單位,一斤就需要重新設定了。
據說秦始皇把這個任務交給了李斯,李斯拿不定主意要把多少量為一斤,就去找秦始皇,秦皇就寫給他四個字,天下公平,李斯思前想后,只好把這個四個字的筆畫數了數,發現一共有十六筆畫,于是就把一斤設定成了十六兩。
是不是這么回事我們無處查證,這些也都是傳說,除了這個版本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古代,南斗六顆星表示的是天,而北斗七星表示地。古人對浩瀚星空很有研究,認為無論人在地上做什么事情天上的天神都會看到,做生意要是缺斤少兩就是奸商,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天上的天神就會看到是會遭報應的。
所以就有了一斤十六兩的計量單位,也是為了提醒商人做生意要講誠信,不能缺斤少兩,否則失去了信譽就沒有了立身之本。十六兩為一斤的計量單位一直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徹底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歷史上,一斤曾經是十六兩,所以半斤是八兩。半斤與八兩二者輕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一般為貶義詞。
除了約定俗成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成語已經是一個既定的組合,他的意義甚至用法都有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空穴來風),但是唯獨這個組合你是難以改變的,同時需要結合給出具體的語境。而成語的意義和組合是確定的,不需要Content就可以獨立存在并被正確理解。
擴展資料: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示例】:
1、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2、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28出:"兩個半斤八兩,各家歸去不須嗔。"。
3、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 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中國古代自秦始皇時期統一度量衡,所用的為16進制的古衡器,即一斤為16兩,代表16個星,因此半斤等于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半斤八兩”和“勢均力敵”,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兩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勢均力敵”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敵我雙方勢力相等。
“半斤八兩”的成語來由有歷史典故。古時度量衡標準與現不同,一斤等于16兩,半斤就是八兩,“八兩=半斤、半斤=八兩”兩者正好相等。
一斤等于16兩,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于十兩。
造句:
一、論才學,你們兄妹倆是半斤八兩。
二、你們兩的本事也就是半斤八兩了,都需加油才行!
三、原來咱們兩個半斤八兩,都是懼內俱樂部的。
四、最熱門的新聞網站表現也半斤八兩。
五、這兩位拳擊手是半斤八兩。
六、你們兩人半斤八兩,誰也不必取笑誰。
七、這兩個人誰也不比誰好,真是半斤八兩。
八、歐洲政策制定者在預測上也是半斤八兩。
半斤等于八兩的來由
20世紀我國才逐步制定了度量衡標準。從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朝代幾度頒布新規定,有一個歷史演變過程。
最初,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清廷擬訂“劃一度量衡制”推行新章程,使用國際重量標準,請“國際權度局”(在巴黎)制造鉑銥合金原器和鎳鋼合金副原器,1909年制成運回中國。但是在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以前,我國仍使用“老秤”。“老秤”1斤=16 兩 = 597克。
1928年,中華民國(南京)政府公布度量衡法,規定采用“萬國公制”為標準制,并暫設輔制“市用制”作為過渡,即1公尺為3市尺,1公升為1市升,1公斤為2市斤。1928年以后,規定全國改用“新秤”,以便“斤”與“克”的計算:“新秤”1斤=16兩 = 500克。改革后的“市制”適應民眾習慣,又與“公制”換算簡便,逐漸為民眾接受。
半斤改為五兩的時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市用制通行全國。 1955年10月,最初印制的糧票、油票、肉票等都采用舊秤1斤16兩制(每兩約31克重),使用這種“16進制”,計算和管理都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國務院下令,改為新秤10兩制(每兩50克重)。
拓展詞義
半斤八兩
讀音:[ bàn jīn bā liǎng ]。
釋義:八兩:即半斤。一個半斤,一個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零七回:“眾將看他兩個本事都是半斤八兩的;打扮也差不多。”
造句:
這不過是半斤八兩而已。
我認為他們和那些否認抽菸會造成肺癌的人可說半斤八兩。
想想上周伊朗還是邪惡軸心一部分,敘利亞也是半斤八兩。。
當我們兩個孩子吵架時,我從不知道該罵誰,因為他們都是半斤八兩,差不多。
大碟半斤八兩可說是許冠杰歌唱生涯的第一個高峰,亦是許氏兄弟電影的第一個里程碑。
近義詞:各有千秋 、截然不同 、工力悉敵 、一丘之貉 、不相上下、 勢均力敵 、平分秋色 、銖兩悉稱、并駕齊驅、 旗鼓相當。
反義詞:眾寡懸殊、 截然不同 、天差地遠 、天壤之別、 春蘭秋菊、 大相徑庭 、千差萬別 、相去懸殊、判若兩人。
典故 “半斤八兩”一語出自16進制的古衡器流行時期,因古稱一斤有16兩(沿用至50年代),故形容“半斤”和“八兩”毫無區別.中國古稱一斤有16兩,每一兩就是一顆星,16兩就是16星.它們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買貨人如把東西稱給人家旺旺的,就得足了星(特別是福祿壽).半斤八兩:現在其實就是說都差不多差別不大,略帶貶義。
為什么半斤等于八兩而不是五兩
半斤八兩是說不相上下,為什么半斤和八兩不相上下,半斤應該等于五兩才對啊,為什么會跟八兩一樣,這就要追朔到古代的時候了。
因為我國一直到建國以前,都是沿用的16進制古衡器。也就是說,古稱的一斤是十六兩,所以半斤就是八兩。
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統一六國后,秦始皇下令統一度量衡,由李斯負責起草文件。當時度量的標準已經基本確定,唯獨這“衡”還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請教秦始皇。皇帝于是提筆寫下“天下公平”四個大字。李斯拿了四個大字百思不得其解。為防皇帝怪罪,干脆把這四個字筆畫一加,就成了“衡”的單位,一斤等于十六兩,那么半斤就是八兩,正好相等。
還有傳說古人觀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邊的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其實現在有時候也能見到這種木桿秤,也叫做十六金星秤,秤桿用木料所做,秤星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秤星朝天,用銀絲做成,意思是“天人合一,公平買賣”。古人就已經把誠信用幸福,福氣和長壽指數來衡量了。
十六進制確定后,在我國長達2 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于十兩。
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米制為中國基本計量單位,保留市制,十兩為一斤。
古代每一個朝代,幾乎對于“斤”的定義都不同。
1.在西漢的時候,一斤相當于258.24克。
2.到了王莽的新朝、東漢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斤約等于222.73克。
3.到了隋朝初年,一斤近乎668.19克。
4.接著是隋末,一斤相當于222.73克。
5.唐至清代:一斤相當于596.82克。
傳統的計量方法來看,從西漢到民國,一斤都是16兩,故有“半斤八兩”,的說法。
而到了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國多個地方試點的基礎上,開始在全國實施衡器計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兩秤。
現在而言半斤是5兩,不是8兩也不是10兩。古代舊制的時候半斤是8兩。
分析過程如下:
現在一斤等于10兩,所以半斤等于5兩。
斤字在現代多用于重量單位名稱,一斤等于十兩,舊制為十六兩,合二分之一千克。所以在古代半斤是八兩。
常用的質量單位有:
微克(ug)、毫克(mg)、克(g)、千克(kg)、噸(t)等。
1 噸 = 1,000,000 克 (一百萬克)
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
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
1毫克= 0.001 克 (1克=1000毫克)
1微克= 0.000 001 克 (1克=1000000微克)
1納克= 0.000 000 001 克(1克=1000000000納克)
質量單位換算
(1)1 千克 = 0.001 噸。
(2)1 千克 = 1,000 克。
(3)1 千克 = 1,000,000 毫克。
(4)1 千克 = 1,000,000,000 微克。
(5)公制: 1斤 = 10兩 = 100錢。
(6)市制: 1斤 = 16兩 = 160錢。
(7)1兩 = 0.05千克 = 50克。
(8)1斤 = 10兩
(9)1斤 = 0.5千克 = 500克。
指彼此不相上下,實力相當。
成語出處
1,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問:‘來時無物去時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師曰:‘秤頭半斤,秤尾八兩。’”
2,宋·釋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踏著秤錘硬似鐵,八兩原來是半斤。”
半斤八兩的近義詞:
平分秋色,勢均力敵,工力悉敵,旗鼓相當,各有千秋,并駕齊驅,銖兩悉稱。
擴展資料:
用法:
1、論才學,你們兄妹倆是半斤八兩。
2、想想上周伊朗還是邪惡軸心一部分,敘利亞也是半斤八兩。
3、你們兩的本事也就是半斤八兩了,都需加油才行!
4、我整天無所事事,而哥哥整天游手好閑,我們倆真是半斤八兩。
5、原來咱們兩個半斤八兩,都是懼內俱樂部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半斤八兩
人們常說半斤八兩是因為古代的一斤等于十六兩。
我國秦朝以前,各國的錢幣和度量衡的單位都不統一,各國商賈和百姓之間的交易并不方便。
秦朝統一六國后,秦始皇下令統一了貨幣,同時也統一了度量衡,那個時候一斤等于十六兩,那么半斤就是八兩。
十六兩制確定后,在我國長達2000多年的時建社會一直被采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十六兩制在計算的時候與現有的十進制有些沖突,造成許多不方便,所以才改成現在的一斤等于十兩。但是“半斤八兩”這個詞延續下來,被大家一直使用。
近義詞:旗鼓相當、不相上下、平分秋色。
反義詞:截然不同、大相徑庭、天差地遠。
例句:
1. 他倆下起棋來半斤八兩,水平差不了多少。
2. 原來咱們兩個半斤八兩,都是懼內俱樂部的。
3. 論才學,你們兄妹倆是半斤八兩。
4. 想想上周伊朗還是邪惡軸心一部分,敘利亞也是半斤八兩。
5. 你們兩的本事也就是半斤八兩了,都需加油才行!
6. 我整天無所事事,而哥哥整天游手好閑,我們倆真是半斤八兩。
7. 最熱門的新聞網站表現也半斤八兩。
8. 也就是說,教育在目的性上也有兩面,但這兩面不是半斤八兩的。
9. 在賽前,所有的評論都認為兩位選手實力半斤八兩,勝負難料。
10. 你們兩人半斤八兩,誰也不必取笑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