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5旅游十二進制最簡單的理解
大家好,小編為大家解答十二進制最簡單的理解的問題。很多人還不知道十二進制的來歷和含義,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打指十二個,是一種12個單位的計量標準,即十二進制,它來源于英制單位。
最早的12單位與60單位度量劃分來自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人類的第一個高度文明。把整體劃分為12個單位和60個單位的度量制度。
國際上許多個別領域,仍沿用英制;例如電視機、電腦顯示器、手機屏幕大小以英寸表示;航空管制上,如飛行高度、跑道長度等,多以英尺為單位。
擴展資料
十二進制在各種度量衡中也經常會使用。如英制單位中一英尺等于12英寸,金衡制中一金衡磅等于12金衡盎司。
歷史上,古羅馬帝國曾使用的Uncia,既是長度單位也是貨幣單位,其在拉丁文中的含義是1/12。而在推行十進制系統前,古代英國使用的十二進制與二十進制混合的貨幣系統,其中一先令等于12便士。
由于“十二”有四個因數2、3、4、6,達朗貝爾等人認為,十二進制比十進制好,主張采用十二進制。但除了電子計算機以外,世界各國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都采用十進制進行計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一打
中國古代用的是十進制,不是16進制,十進制也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公元前3400年左右,古埃及有基于十進制的記數法,但并無位值的概念。我國古代,最遲在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時,中國已采用了十進位值制。當時已能夠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十三個數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
擴展資料:
在人類使用數目的歷史上,一些地區曾出現過五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除了計時和計角度中的分、秒單位仍保留著六十進制的痕跡外,其他進制都被十進制所取代了。
人類早期不同地區的數字寫法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順序”,即在寫法上無非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或從上到下。于是計數符號就有了 位置的概念。每個計數符號本身表示大小不同的數目,同一個計數符號寫在不同位置上,數值大小也不相同,這就是位值制的來歷。
事實上,采用幾進位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位值制概念。巴比倫人和瑪雅人有位值制概念,卻都不是十進制,古埃及和古希臘是十進制, 卻都沒有位值制,只有中國是最早采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進制。
因為人都有10個手指,十進制最容易被所有人接受。
亞里士多德稱人類普遍使用十進制,只不過是絕大多數人生來就有10根手指這樣一個解剖學事實的結果。實際上,在古代世界獨立開發的有文字的記數體系中,除了巴比倫文明的楔形數字為60進制,瑪雅數字為20進制外,幾乎全部為十進制。只不過,這些十進制記數體系并不是按位的。
擴展資料:
十進制源于十指。
與十進制相比,二進制最簡單,只需要兩個基本數值,但是使用使用起來卻很麻煩。試想原始人打獵,獲得三個獵物就得進一位,獲得五個就又得進一位,是不是更麻煩。進位是更復雜的計算,所以瑪雅人寧可使用二十進制數完手指再數腳指也不愿進位。
八進制是有其優越性的,因為它是二的倍數,又是二的倍數的倍數,似乎優于十進制;它之所以沒能流行,還是因為人類的習慣,原始人在用手指數數的時候不可能放棄兩個大拇指不用,本來手指就不算多,豈有再浪費的理由?
十二進制源于一年十二個月無疑,有人說太陰歷中有的年份是十三個月,但是這不是常態,所以多出的那個月算閏月,閏月連自己的專名都沒有,它甚至不配占用一個數字,比如說閏八月不叫九月,否則臘月就得叫十三月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十進制。
時間的由來
(中國篇)古時沒有時鐘,先民們過著“晨光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耕生活。在年復一 。
年辛勤勞作中,先民們從自然現象的變化中窺測到時辰的規律。據《史記》記載,黃帝 。
使羲和占日(測日影),臾區占星氣(觀星宿)。從而開始有了時間的觀念。
中國的十二時,自上古以來,就有著它悠久的歷史,《周易》系辭中有:“古者 。
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神話故事《山海經?海外東經》
中也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羿射九日》郵票內容,講的就是帝后妻子羲和 。
生了十個太陽,每天一個太陽在天上輪流值日,十日為一旬,后運行紊亂成災,被后羿 。
射掉九個。這是十干的來歷。關于月的來歷也出自此書《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 。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成為十二地支的來歷。神話故事是無所考的,
但每天十二等分的時辰,在殷朝以前就已使用。殷朝后期還把十二等分化為十六個時段 。
,白天十段:日出、食時、莫食……晚上六段:日人、黃昏、人定……到秦朝后期,星 。
官們根據北斗星的斗柄所指定的方向,又把天劃成十二等分,每月斗柄指一辰,每年一 。
個周天的特點所指的辰位為月健,規定冬至月為子月(陰歷的十一月),就把十六時段 。
定為十二時段,即至今所用的十二個月。
古時敲梆巡夜,以防范盜賊,故有梆敲漏點勤報更之說。漏,是漏壺,也叫漏刻 。
,把一晝夜分成100刻度。更,乃是一夜分五更(約一個時辰),一更分五點,每進入 。
更初時報更,每隔約24分鐘報一次點。記更的始末是以“西見長庚始記更,東見啟明為 。
更盡”,就是日落后,從西方天空能見到長庚星開始記更,第二天天亮在東方能見到啟 。
明星為五更。到了宋代又出香篆、更香、輥彈等,記時方法就更多了。《中國古鐘》郵 。
票“唐代景云鐘”也是專供擊鐘報時用的。但不管哪一種,都是非常辛苦,非常認真地 。
敬授人時,無論晴天雨夜,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從不漏報。王安石有詩曰:“占星昏曉 。
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與水俱滴,身隨陰屢移。誰當哀此勞,
往往奪其時”。特別是白天因地域和四季造成晝夜長短不一,就得以兩分制定出日落日 。
出和晝夜長短的準確時刻,同時還得參照星宿。如《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 。
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古人以此來定出天亮后,馬上再觀日出,就這樣 。
連續不斷,時刻推算,直到清代出現機械鐘才逐一簡化下來。
(外) 幾十個世紀以來,宗教的教條和僧侶都參與時間 。
計算,在歷法史上有關科學和宗教的頭緒,都起自於 。
人類預期未來和為之準備的需要。有些觀察家相信,
月亮是人類第一個用以記載時節的工具。然而,大多 。
數天文歷史學家不同意這個看法。研究殘存的原始社 。
會證明,以星辰估計時序比以月球估計者為普遍。與太陽同時起落的星球 。
出現於地平線附近--是個很好的指標。原始的農業民族尤其依賴星辰。例 。
如,巴西西北部的突堪諾印地安人 ,觀察昂星團(Pleiades)而估計季節 。
時序。
許多原始部落,由天體移轉可指示季節輪換的觀念,轉而 。
到天體的移轉控制了季節變遷。同時,他們更認為,若是部落 。
想要興旺,非先得寵於天體不可。今日仍有極多人相信占星術 。
。即使在最原始的社會,時序估計仍是一項繁復的工作。婆羅 。
洲的肯亞族以觀察太陽的高度來計時,他們的方法非常復雜,
需要一群專家才能完成。一旦計時的方法與需要祭天的古老信 。
仰攀上關系,有個人物就出現:一位祭司天文家,他觀察天體 。
,并向次重要的人們解釋,他可循由念咒和祭祀而使得天體對 。
部落會有善意的影響。 最早這樣的社會,太約出現於在五千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 。
幼發拉底河流域,屬於撒馬利亞人 ,他們有制定歷法的專家:
祭司書記,他們無疑是職業化的計時者。
在撒馬利亞的每個小城邦中,祭司就代表了諸神和神的地面代理的職權,負起統 。
治領土的責任。由推算時序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是,灌溉的小麥和大麥田、洋蔥和 。
黃瓜圃,必需在每年的固定時間耕種、照料和收割。撒馬利亞祭司的歷制是以月亮為 。
依據,將一年分十二個陰歷月份,每月各有30天。這種方法,必需面對幾千年來一直 。
困擾制歷者之天文問題。主要的問題是由於:年、月、日衍生的天文周期,不互相吻 。
合。年來自地球繞日旋轉,約為365 1/4 天。月當然是以月亮的盈虧為準,其一周期 。
比29 1/2天多一點。結果,一年并不由12個相等的月組成,而是由大約 12 1/3 月組 。
成。除非作適當的修正,否則一個月30天的巴比倫歷法就不能和月亮及太陽一直同步 。
。撒馬利亞的祭司必定修正過這種歷法,但他們真正所用的方法已失傳了。只是我們 。
可以知道,巴比倫人能使各月份和月亮的行動保持同步,他們所采取的辦法是拿30天 。
一月和29天一月交替輪換,另再加入30天的一個月以彌補剩余的日數。同樣地,他們 。
大約每隔三年就加進額外的一個月,使得年和太陽保持同步。
甚至早在史前時期,人類循著往日的足跡,已經可以知道 。
何時可以獵獲遷移的野獸,何時可為即將來到的冬季尋找疪護 。
所。但就在底格里斯- 幼發拉底河谷的高度文明尚未顯現之前 。
,由於決定該種植何種作物或預備洪水期的需要所激,真正的 。
歷制即首次應運而生。
在大約紀元前兩千年,巴比倫人設計了一個以兩朔月29 1/2天平均周期為基本的歷 。
制。在這個歷制中,一年分為十二個陰歷月,總計354 日。由於這套算法比太陽日少了 。
11天,不久后收獲祭典舉行的季節不對了。為了保證祭典和季節之間的正確關系,祭司 。
忽然想出一套仍在使用的辦法--閏法,將額外的日或月加入,以修正不吻合的天文周期 。
,而使得歷制和自然節期調和。起初,月的添加是憑祭司的高興,但不久則在一定程式 。
出現:將七個額外的月散布地置入19年的周期,使得月和年同步。巴比倫歷制是希伯來 。
歷和回歷的模型,但這兩種歷制都已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猶太人采用七日周--一個相 。
當於四分之一陰歷月的時間單位;但使用回歷的回教徒則摒棄修正歷,純粹使用陰歷,
至今仍是。
參考資料:http://dolble.bokee.com/viewdiary.10390014.html。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進制記數的國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進制記數,最大數字為3萬。
在人類使用數目的歷史上,一些地區曾出現過五進制、十二進制、十六進制、二十進制、六十進制等,除了計時和計角度中的分、秒單位仍保留著六十進制的痕跡外,其他進制都被十進制所取代了。
人類早期不同地區的數字寫法大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順序”,即在寫法上無非是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或從上到下。于是計數符號就有了位置的概念。每個計數符號本身表示大小不同的數目,而且同一個計數符號寫在不同位置上,其數值大小也不相同,這就是位值制的來歷。
古埃及在3000多年前的計數法是十進制的,但沒有位值制;古巴比倫人在2000多年前采用的是六十進位值制,他們使用了位值制;古希臘人的計數系統是十進制,但沒有位值制概念。2000多年以前,在北美洲中部居住的瑪雅人有了位值制的概念,但采用的是二十進位制。中國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事實上,采用幾進位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位值制概念。巴比倫人和瑪雅人有位值制概念,卻都不是十進制,古埃及和古希臘是十進制,卻都沒有位值制,只有中國是最早采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最重要的發明之一。
英國著名科學史家李約瑟曾說:“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值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科學史家丹齊克對此也給出了一個中肯的評價:“位值制原則實在是一件有世界意義的大事,這個原則不但是方法上的根本變革,而且,現在我們知道,若是沒有它,算術上的任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創十進位值制是中國古代人民對世界做出的一項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人。中國人發明的十進制,印度人發明的是阿拉伯數字(別以為錯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最早在書上記載的,是我國的《九章算術》,(九章算術因為是數學著作,所以最為權威)
中國人在公元二世紀才發明造紙術,在紙張傳遍歐亞大陸之前,任何足以長期保存的書寫工具都是很昂貴的。而古巴比倫時代已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及頻繁的商業往來,再加上早熟的天象觀察,使得記載龐大數字并長久保存有其必要。當時捏制一塊泥板,把一些文字與數字小心地用一跟尖尖的棍子刻上去,再將之烘培定型保存起來,是十分費時的工作,可見書寫文字在當時是很“昂貴”的事。這就是為什么在四千多年前,巴比倫人就發展出這種與現代位值系統相似的六十進位法的原因。
古人的天文測量活動促進了幾何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經常需要等分角,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中學時候的尺規做圖就是從這種古老的幾何學流傳下來的),當然他們要先解決等分的數量小的情況,從二,三,四,五。。開始,如果采用60進制,由于60是2,3,4,5,6的公倍數,可以等分這些角,而如果用100進制,三等分和六等分就不能實現。古人定角度為60進制的原因很樸素,就是為了測量和作圖方便,做一個量角尺,就可以按照讀數來把角等分成很多份。
古代蘇美社會(約公元前3200至2340年)中,只有掌控社會經濟的廟宇才能使用文字紀錄,此外,出土的泥板中,最大超過六公斤,面積大到要助手雙手扶著供書記官書寫才行。所以,用很小的空間紀錄很大的數字就變得很重要,在一些較為古老泥板中,1的60倍被寫成一個比較大的“1”,但后來被簡化成原來的大小,再將數字放在不同位置代表60的不同倍數,帶有位值便利性的六十進位法于焉誕生。
有學者相信為了統一當時的度量衡,所以用60而非10為底,因為當時可能有兩種常用的單位(如同我們將公制和英制混合使用)。
千張的別名又叫做干豆腐、豆腐皮、百葉等,因為地區不同,所以叫法不同,但是它們都是指的同一種食物,千張的叫法通常見于江西、安微、湖北等地,北方某些地區將其稱為干豆腐、豆腐皮等,蘇北的個別地區將它叫做百葉。
西安特色禮品:1、城墻剪影燭臺西安城墻上,憑借出色文創屢獲殊榮的“城墻故事”紀念品店非常值得一逛,而他的招牌文創產品當屬城墻剪影燭臺了。燭臺需自行拼接,組合好后即是一座迷你城墻,蠟燭點燃放進燭臺后
可以在室內擺放一些綠色植物,或者是養一些小動物之類方式了來檢測甲醛是否超標,如果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小動物患病,不愛吃飯,活動力下降,植物出現大量的枯萎,這就說明家中的甲醛含量超標。
養虎皮蘭大方法如下:在種植虎皮蘭時需要用疏松、透氣、透水性好的土壤栽種它。在光照方面,除了夏季適當遮光養護,其余的時間和季節給它充足的光照。一旦上手摸后發現虎皮蘭的葉片有點微微發軟時,就需要給虎皮蘭
收入是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他人使用本企業資產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收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的,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 企業受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