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2023-03-13

                  大家好,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問題,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后發動了多次武裝起義有哪些,孫中山直接領導的武裝起義,為什么不斷遭到失敗?,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的相關圖片

                  孫中山先后起義過幾次?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前,從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進行了十次武裝起義,可以算是屢戰屢敗。由于革命黨人軍事指揮經驗不足;在敵強我弱的革命初期,也沒有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所以總是失敗。而屢敗屢戰,更說明孫中山有一種不肯認輸的“愈挫愈奮”的精神。

                  這十次武裝起義是:

                  1.廣州起義:

                  1895年1月下旬,孫中山從檀香山趕赴香港,2月21日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13號成立了“興中會總機關”。將興中會章程進行了修改,并籌劃組織以幫會義士、江湖好漢為主體的武裝起義。經過一番準備,決定起義的總指揮部設在香港,聯絡廣東各地會黨,于當年重陽節舉行起義,占領廣州,然后北伐,推翻清朝統治。

                  楊衢云坐鎮香港任總指揮。從香港前往參加起義的義士及武器在農歷九月初八日晚間離港,預計次日運抵,與藏在廣州城內、城郊及水上的同志會合,向府衙門發起進攻。孫中山潛伏廣州,指揮起義。然而,廣州清廷政府早就收到密報,兩廣總督譚鐘麟出動幾千兵力在廣州實行全城戒嚴,起義終告失敗。

                  清廷一邊嚴刑拷打被捕的興中會成員,一邊大肆搜捕在逃革命黨人。孫中山迅速遣散部下,分頭隱藏。陸皓東本來已經離開,忽然想起會黨名冊沒有帶走,于是潛回總部將名冊燒毀,不幸被叛徒帶領清兵捕獲。

                  面對威逼利誘,陸皓東始終不為所動。譚鐘麟惱羞成怒,下令將陸皓東、朱貴全、邱四等人,以“天地會余孽”的罪名處死。孫中山等人也因此流亡國外。

                  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輾轉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聯絡海外華人“反清”。他在顛沛流離中將自己的政治口號濃縮成“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2.惠州起義:

                  1900年北方發生義和團運動。孫中山看到清政府統治力量削弱,認為:“時機已至,禍福之間不容發,萬無可猶豫”,他決定加緊在廣東舉行第二次武裝起義。

                  7月17日,孫中山帶著海外興漢會全部骨干前往香港,遭到港英當局拒絕入境。7月20日孫中山離開香港赴日本。在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后,決定命令鄭士良尋找機發動起義。

                  鄭士良,廣東惠州人,因武功高強被推為“三合會”首領,是孫中山的同學兼好友。10月6日,鄭士良在惠陽縣三洲田集結了會黨600余人,猛襲新安沙灣,消滅和俘虜敵人70余人,繳獲槍支40余支,清軍四處潰逃。

                  起義軍猶如下山的猛虎,初戰告捷,士氣高漲,按照原計劃乘勝向深圳方向推進。進軍途中,踴躍加入的群眾甚多。起義軍又在永湖鎮附近打了一次大勝仗。隊伍一度發展到三萬余人。

                  正當革命軍向前挺進時,日本內閣換人,不許臺灣運來的軍火上岸,導致革命軍后方補給出現問題。鄭士良按照孫中山的命令:“政情忽變,外援難期;即至廈門,亦無所為。軍中之事,請司令自決行止。”遂放棄攻打寶安縣城的計劃,轉向東北,準備打到廈門去迎接孫中山及在日本訂購的一批軍火。

                  起義軍雖然英勇,但是最后彈盡糧絕,又遭到清兵的圍攻。起義軍只能自行解散,鄭士良躲避到了香港,不久又到海外流亡。惠州起義半途而廢。

                  惠州起義是孫中山在興中會期間組織策劃的一次重要的武裝起義,也是他發動的歷次起義中規模較大的一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影響很大,促成了人民群眾覺醒和民主革命浪潮的日益高漲。孫中山的革命逐漸被人民接受,不再稱他為“逆賊”。

                  3.黃岡起義:

                  1905年8月,在孫中山的提議下,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而成的“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任總理,并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大主義作為綱領。從此,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誕生。將武裝反清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1907年,日本政府應清政府要求,驅逐孫中山出境。孫中山經新加坡到達越南,建立同盟會越南分會,在旅越華僑中募集起義經費,并在河內設立粵、桂、滇三省武裝起義的總機關。孫中山分別派許雪秋、鄧子瑜到廣東潮州和惠州組織起義。

                  許雪秋(1875—1912年)潮州府潮安縣人,早年居新加坡,是個華僑富商。1906年認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孫中山委派他做“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回家鄉籌劃起義。1907年初,許雪秋赴南洋籌款后,在家鄉召開會議,

                  決定1907年2月19日在黃岡舉行起義,目標是占領潮州府城。許雪秋組織數百人,購置火藥千余斤和一批槍械,制成一面“大元帥孫”的大紅門旗,以及青天白日旗、書寫“驅逐滿虜”的旗幟十幾面。他對起義的主攻及各方策應作了具體部署。

                  由于驟降大雨,起義成為泡影。已經集合在浮山埠的部分兄弟散伙了;預定在黃岡集合的兄弟無法按時到達。許雪秋見此情形,悄然取消起義,把善后的工作交給別人,自己去香港,托人把經過報給孫中山。不過風聲還是泄漏了,薛金福、張順、黃志等人在3月下旬被清吏捕殺,白白地犧牲了。

                  4月11日,滿清當局又逮捕了邱保、張善兩人,關在黃岡。許雪秋等人主張營救。6月21日,在黃岡北面三里處秘密聚集了700余人,舉行了誓師大會之后,兵分四路進攻駐守黃岡鎮的清兵。

                  起義軍英勇無比,迅速攻克了敵人的各個據點,占領全鎮。隨后成立了軍政府,推舉陳涌波為司令,余既成、張躍為副司令,并決定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孫”的名義發布檄文,宣布“各行店,照常交易,免除一切苛捐雜稅”。

                  6月24日起義軍乘勝攻取潮州、汕頭。清政府潮州總兵黃金福聞訊,率兵數百名從潮州出發,阻擊起義軍。但起義軍反而將清兵重重包圍。這時潮陽清軍游擊營在營長趙月修帶領下,從汕頭海路馳援而至。起義軍堅持了五天,傷亡慘重,被迫撤退。黃金福率領清軍復占黃岡鎮,起義失敗。

                  許雪秋向孫中山報告失敗的原因:“土炮不敵洋炮,為黃岡一役失敗的主因。倘能從國外購運新式軍械,即可在海豐、陸豐沿岸召集黨人大舉發難。”孫中山同意,并派人購買武器,要求許雪秋繼續策劃起義。

                  4.七女湖起義:

                  1907年5月底,孫中山派鄧子瑜等人帶領會黨武裝人員于6月7日赴惠州歸善(今惠陽)縣七女湖策應黃岡起義。

                  鄧子瑜,惠陽人,在新加坡經營旅館。為人尚俠好義,是惠陽、博羅縣“三點會”的首領,做過鄭士良的左右手。他坐鎮香港,派遣陳純、林旺、孫穩等回家鄉分三路發動起義,結果只有一路響應。6月2日,起義軍占領了歸善北邊的一個叫“七女湖”的大鎮,奪得該鎮巡防營的武器。5日又攻克了泰尾、楊村、三達等地。

                  革命軍只有二百多人,而清兵調來四個營,雙方激戰十幾天,革命軍寡不敵眾,6月2日陳純、林旺、孫穩率部埋藏槍械后,下令解散,三人潛回香港后去了新加坡。鄧子瑜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也去了新加坡。

                  5.欽、廉、防城起義:

                  廣東的欽州和廉州(今都劃為廣西)的老百姓以種蔗制糖為生,清政府一再加征糖捐。1907年春天,三那墟組織了“萬人會”,并派出代表到官府衙門請愿。知州把代表扣留,數百民眾沖進衙門,解救了被扣代表。清政府隨即派兵鎮壓。

                  正在越南的孫中山聞訊后,派鄺敬川同“萬人會”聯系,號召抗捐與應該同革命黨起義相結合。

                  孫中山派又黃興和王和順前往欽州。黃興找到清軍巡防營統領郭人漳,他是黃興的老鄉和朋友,曾一道在上海被清廷當局關押過。郭人漳答應將來只要有“堂堂正正的革命軍起,必反戈相應。”

                  欽州和廉州在起義前夕,欽州有鄉團六七千人,革命軍兩千人,再加上準備反正的新軍六千多人就能組織一支大軍。革命軍認為:等到武器一來,就能先占領防城。但是,在日本的黨員內部發生矛盾,購買武器的計劃無法實現。

                  行伍出身的壯族人王和順,被孫中山委任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1907年9月1日,王和順率革命軍繞過欽州,向防城縣城進攻。城內的清軍衡字營左哨哨長劉永德首先響應義軍,清軍衡字營右哨哨弁李之焜也率眾附和。于是,9月5日王和順兵不血刃,取得了防城縣城。這是民國史上革命軍第一次占領了整個縣城。

                  當時起義軍并沒有與當地抗捐的農民武裝結合起來,而是孤軍作戰。加上清朝新軍統領郭人漳一面說“贊成革命”一面又襲擊革命軍,使革命軍腹背受敵,革命軍堅持到9月中旬,但還是因為武器彈藥和軍需補給斷絕,最后敗退到了粵、桂兩省交界的大山深處。

                  6.鎮南關起義:

                  防城港起義又是一次失敗。但是,孫中山沒有退縮,他與黃興又策劃從越南襲擊要塞鎮南關(今友誼關)。

                  1907年9月,同盟會總結“防城起義”失敗的原因,認為主要是人員繁雜、槍械落后和策反不力。于是,孫中山委任欽州“三合會”的首領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

                  黃明堂(1870-1938年),壯族,欽州人,自從受孫中山的命令后,率廣西游勇80多人,并聯絡清軍內應,攻打鎮南關,很快占領了右輔山的鎮南、鎮中、鎮北三個炮臺。1907年12月,孫中山率領黃興、胡漢民從越南河內趕到鎮南關親自督戰。孫中山還上陣地為傷員包扎傷口,親手發炮轟擊敵人。

                  孫中山由于被清政府追殺,一直過著隱蔽的生活。今天親自上陣,十分感慨,他說:“反對清政府二十余年,此日始得親發炮擊清軍耳!”并到炮臺附近壯族村民訪問,他對當地的農民說:“炮臺現在是我們的了,大家可以上去玩玩。我們不久一定能夠推翻滿清,那時大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壓迫欺負了。”

                  此役,起義軍占領了鎮南關,繳獲大小炮14門,步槍400多支。

                  革命黨人雖然迅速占領了鎮南關,卻無法擴大勝利的成果,并最終流于失敗,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經費的不足。其次,軍械奇缺與補給不上也是導致鎮南關失敗的重要原因。第三,在清政府的壓力下,法國越南當局改變了原來縱容革命者的態度,轉而鎮壓革命,導致鎮南關起義失利。

                  7.欽廉上思起義:

                  鎮南關起義失敗后,孫中山離開越南。1908年,黃興遵照孫中山之命,召集旅越華僑同盟會員和王和順的舊部,共200多人,宣布成立中華國民軍南路軍,黃興任總司令。

                  黃興(1874——1916年),湖南長沙人,華興會的創始人,組成同盟會后,其領袖地位僅次于孫中山。

                  1908年3月27日,黃興率中華國民軍南路軍200多人開進欽州。他們挎著數百支駁殼槍,軍裝齊整,吹著號角,高擎青天白日旗,由越南進入國境。他們四處張貼“中華民國軍南路軍”總司令黃興的告示,民眾燃放爆竹,扶老攜幼在路旁歡迎。

                  3月29日,清軍600多人來欽州“進剿”,黃興兵分三路迎擊,敵軍大敗,被俘50余人。4月2日,革命軍在馬篤山伏擊清軍。清兵再敗,兩個哨官被俘,30多名士兵反正。革命軍的兵力,從200人擴充到600人以上。由于郭人漳誤以為受到了革命軍的襲擊,反目為敵,率領3000名清兵包圍了革命軍。

                  敵我力量懸殊,加上彈藥用盡,黃興只好解散革命軍隊伍,他自己返回越南河內。

                  8.河口起義:

                  河口也是中越邊界,是軍事要地,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孫中山任命黃明堂主持軍事,由黃明堂、王和順和關仁甫協助。孫中山策劃準備在這里發動武裝起義,與鎮南關起義是同時進行的。

                  1908年4月29日,在黃興率領起義軍轉戰欽州、廉州、上思時,黃明堂等人奉孫中山之命,率領從鎮南關撤出的舊部100多人在深夜從越南老街進入云南河口。清軍消防隊員殺了管帶,400人首先反正,與革命軍匯合。500多人向城里發動進攻。

                  清軍南防副督辦王鎮邦堅守河口,義軍急攻不果。這時管帶黃元貞偷偷把部隊分批帶出城投向革命軍。戰至次日下午,王鎮邦表示愿降。革命軍派黃華廷帶一名衛兵上山談判,王鎮邦把他們兩人殺了。革命軍再度猛攻,打死了山上清軍的一個管帶;王鎮邦也被一個守備用手槍打死;守城的管帶岑德貴被俘。

                  剩下的清軍全體反正,河口入于革命軍之手。繳獲十響毛瑟槍1000多支,子彈20萬發。革命軍的人數,增加到1000多人。

                  之后,黃明堂率領革命軍中路主力向北推進,先后占領南溪、新街等地。然而糧食接濟不上,錢也用盡。留在河內作后勤供應的胡漢民束手無策,便寫信向孫中山告急,孫中山委任黃興為云南國民軍總司令,命他趕到河口督師。5月7日,黃興趕到老街,計劃進攻昆明,黃明堂等人不服黃興的指揮,黃興只得于11日回到河內。

                  由于清政府調大兵鎮壓,革命軍于前后夾攻之中,苦戰了一個多月,終于不支。最后,黃明堂帶領著600多名革命軍退往越南太原府境內。法國命令革命軍繳械,雙方沖突數月,后由僑領梁正禮出面調停,革命軍于繳械后,法國當局遣送他們去新加坡。

                  9.廣州新軍起義:

                  此前六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孫中山總結經驗,認為軍事斗爭不能僅靠會黨,還應該策反清軍,尤應在新軍中進行工作。1909年10月,在香港成立以胡漢民為首的同盟會南方支部,負責策劃廣州清廷新軍起義。

                  1908年同盟會就在廣州新軍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趙聲被迫離開軍隊后,在香港主持同盟會南方支部的軍事工作。廣州新軍一共有三個標,合成一個協,約6000人。新軍兵士多來自革命黨人趙聲當過統領的巡防營,接受過革命思想的灌輸。

                  在新軍炮兵營任排長的倪映典也是同盟會會員,他來往于廣州、香港之間,宣傳革命,先后介紹了1000多人加入同盟會。同年10月他成為運動新軍總主任。同盟會南方支部報請孫中山同意后,正式任命倪映典為革命軍司令,決定廣州新軍在1910年2月24日(正月十五)起義。

                  不料發生了意外。1910年2月9日,新軍第二標士兵吳英元等因為取刻的名章,與城隍廟繡文齋書店的老板吵架鬧事,被巡警逮捕。新軍第二標的標統派人到巡警局,要求釋放被捕兵士,遭拒絕。第一標的士兵聞訊,整隊而出,在城門外喧嘩。

                  由于擔心消息走漏,倪映典決定提前于正月初六起義。初三上午,倪映典進入第一標的炮營,原想勸同志再等三天。不料炮營管帶齊汝漢召集全營官兵訓話,叫他們不要上革命黨的當。倪映典沉不住氣,拔出手槍將齊汝漢打死,隊官宋殿魁不服,也被當場打死。倪映典宣布即時起義,并被推舉為總司令。他遂帶領著全標官兵1000余人,經沙河進攻東門。廣州新軍起義爆發。

                  倪映典身穿藍色長袍一手高擎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大旗,一手舞動軍刀,指揮新軍第一標與清軍作戰。兩軍槍炮互射,倪映典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新軍第一標頓時群龍無首,陣亡了100多人,由于每人只有7粒子彈,迅速打光,起義軍只得退回燕塘。起義還是因敵強我弱而失敗。參加起義的革命黨人被殺的殺,捕的捕,逃的逃,只有100余人回到香港。

                  10.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農歷三月二十九(4月27日),所以歷史上也稱“三二九之役”。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是役也,集各省革命黨之精英,與彼虜為最后之一搏。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

                  廣州新軍起義失敗以后,孫中山看到中國的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覺得革命的時機日漸成熟。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來到了馬來西亞的檳榔嶼,他約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在廣州再次組織更大規模的,仍以廣州新軍為骨干的武裝起義。

                  同盟會接受歷次起義失敗的教訓,在起義發動前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準備,籌款購械、組織聯絡都有專人負責。按照分工,孫中山到美洲向華僑募款,黃興則回香港主持軍事。1911年1月底在香港跑馬地建立統一的指揮部,由趙聲、黃興分任正、副總指揮。

                  另設統籌部,由黃興、趙聲分任正、副部長,下設出納、秘書、儲備、調度、交通、編制、調查、總務八課,各司其職。

                  又在廣州設立秘密機關三十八處,他們計劃以廣州新軍為主力,由南洋華僑革命青年和國內閩、蘇、皖、川、桂、粵各省抽調革命黨人組成500人(后增至800人)的“先鋒”(敢死隊),首先占領廣州,然后由黃興率領一部入湖南,趙聲率領一部出江西,譚人鳳、焦達峰在長江流域舉兵響應,然后會師南京,舉行北伐,直搗北京。

                  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決定13日起義,分兵十路攻城。起義前在廣州設立秘密據點,作為辦事和儲藏軍械的地點。不料,開會當天發生同盟會員溫生才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事件,省城戒嚴,起義被迫改期。

                  4月23日黃興由香港到廣州主持一切,因走漏風聲,清兩廣總督張鳴岐嚴加戒備,黃興又被迫推遲起義日期,趙聲率300余人離省赴港暫避,以保存實力。黃興看到情況較復雜,發電報給統籌部說“省城疫發,兒女勿回家”。意思為省城的情勢不利于我,起義的事作罷,留在香港的若干人不可以北來。

                  黃興突又得知清軍三營從順德調來廣州,營中的十個哨長有八個是革命黨人,可伺機拉出隊伍起義。黃興立即打電報給統籌部說“母病稍痊,須購通草來”。意為局面好轉,你們通通都來。這樣一折騰,走的走散了,來的來不了。黃興很失望,感到起義功敗垂成,非一死不足以報同志,于是決心獨自去刺殺清軍水師提督李準。

                  指揮部報告說,還有很多人來不及離開廣州,而巡警在大搜捕。與其一人單獨行動,不如大家一起干。這時,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槍械稍遲方能運到,而準備響應起義的新軍第二標又有5月3日(四月初五)即將退伍的消息,這就使起義陷于既不能速發,又不能拖延的困難境地。若再推遲起義時間,則更為被動。

                  黃興等人臨時決定起義延緩一日,定在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將原定十路進攻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占飛來廟,迎接新軍和巡防營入城;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

                  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先鋒”120余人,臂纏白布,腳穿黑色膠鞋,手執槍械炸彈,用海螺吹響進軍號,直撲兩廣總督衙門。督署衛兵進行頑抗,革命軍槍彈齊發,擊斃衛隊管帶金振邦,沖入督署。廣州黃花崗起義爆發。

                  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水師提督衙門。黃興等找不到張鳴岐,便放火焚燒督署、沖殺出來,正碰上水師提督李準的親兵大隊。林文聽說李部內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漢人,當同心戮力,共除異族,恢復漢疆,不用打!不用打!”話未講完,被敵人一槍擊中,當場犧牲。劉元棟、林尹發等5人也相繼中彈。

                  黃興被打斷右手兩節手指,便以斷指繼續射擊。隨后,黃興將所部分為三路:川、閩及南洋黨人往攻督練公所;徐維揚率花縣黨人40人攻小北門;黃興自率方聲洞、朱執信等出南大門,接應巡防營。 但是當時香港指揮部接到電報晚了,起義軍來不及在起義前趕到;姚雨平領不到槍械無法發動,再加上陳炯明和胡毅生三路都沒有動靜。

                  只剩黃興率部孤軍奮戰,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起義軍與溫帶雄所率計劃進攻水師行合的巡防營相遇,他們為了入城方便,沒有纏帶白巾,方聲洞見無記號,便開槍射擊,溫帶雄應聲倒下。對方立即發槍還擊,方聲洞犧牲。溫的兵士群龍無首,散皆逃。

                  起義軍終因孤軍作戰,傷亡甚重,堅持一晝夜而失敗。黃興的10個護衛死了3個,其余被沖散,戰至最后,只剩黃興一人。黃興避入一家小洋貨店化妝改扮,一個伙計送到他五仙門,雇了一條小艇渡過珠江,上岸找到一個地下聯絡點。

                  次日早上,趙聲從香港來到廣州。二人相見,抱頭大哭。晚上,趙聲搭夜船返回香港,黃興在4月30日回到香港。

                  這次起義,犧牲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革命黨人潘達微冒險出頭奔走,通過善堂出面,收殮烈士遺骸72具,葬于紅花崗,改名黃花崗。故這次起義稱為黃花崗起義。但是,無論如何,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得悉起義失敗,認為此役義軍的“勇敢英烈”,為世界各國所“未曾有”,“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稱這次起義雖然失敗,“然其影響世界各國實非常之大,而我海內外之同胞,無不以此而大生奮感”。

                  1912年5月15日,孫中山發表《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文》,說“寂寂黃花,離離宿草,出師未捷,埋恨千古”。1914年又說“第一次革命,雖由武昌起義,而實廣東三月廿九之役為之先”。

                  孫中山領導的這十次武裝起義,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然而,直接參加起義尤其是“黃花崗起義”的犧牲者,都是中華民族的熱血男兒。他們崇高的獻身精神鼓舞了越來越多的民眾投身于革命,促使腐朽落后的滿清王朝終于在“武昌起義”的槍聲中覆滅。

                  擴展資料:

                  十次武裝起義失敗的原因在于:

                  第一、孫中山領導的起義脫離人民群眾,他不知道群眾的重要作用。孫中山搞武裝起義第一要錢,所以他不斷地在國外募捐,千方百計籌款。

                  辛亥革命前十幾年,孫中山在海外的主要工作,除了宣傳華僑外,就是籌款。他沒有想到過武器是可以從敵人手里奪取的。在他看來,只要有了錢就能買槍炮,才能打仗,沒有錢是萬萬不能起義的。

                  第二、孫中山領導革命,依靠的是少數會黨和華僑學生,所以他領導的武裝起義,總是先購買武器,再召募一批華僑義士,往往不過百十來人。

                  憑這百十來人與滿清的軍隊相抗衡,怎能不敗?如他領導的黃花崗起義,靠的是從海外召來的華僑,從香港偷偷進入廣州城,起義時廣州人民完全處于觀望的狀態,孫中山不懂得發動民眾的重要作用,沒有民眾的參加,只靠少數“勇士”來革命,革命怎能成功。

                  第三、孫中山不僅不發動民眾,甚至不懂得利用清政府新軍,后來的武昌起義恰恰就是新軍發動的,武昌起義沒有要孫中山一分錢,完全是從清政府的軍械庫里奪取武器,用敵人的武器打敵人,這是孫中山沒有想到的事。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孫中山

                  孫中山直接和間接領導了哪八次武裝起義?

                  實際上是十次。

                  一、廣東廣州 1895年10月26日: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起義流產。因消息泄露所購槍械在廣州碼頭被繳,四十多人當場被捕,陸皓東等人犧牲,孫中山流亡海外。

                  二、廣東惠州 1900年10月8日:鄭士良、黃福等舉行惠州起義,起義隊伍發展到兩萬人,因在日本所購武器被日方扣存臺灣而告失敗。鄭士良犧牲,一萬多人流亡海外。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二次起義。

                  三、廣東潮州 1907年5月22日:余既成、陳涌波等在潮州黃岡起義,月底失敗。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三次起義。

                  四、廣東惠州 1907年6月2日:鄧子瑜等在惠州七女湖起義,13日失敗。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四次起義。

                  五、廣西欽州 1907年9月1日:王和順等在廣西欽州王光山起義,進軍途中加入義軍者三、四千人,歷時半月,因餉械不繼而失敗。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五次起義。

                  六、廣西南寧 1907年12月1日:黃明堂部攻占鎮南關,堅持數日失敗,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六次起義。

                  七、廣西欽州 1908年3月27日:黃興在欽州馬篤山起義,與清兵激戰四十日后失敗。這是孫中山領導的七次起義。

                  八、云南河口 1908年4月30日:黃明堂在河口起義,經20余日戰斗,河口失守,黃明堂率部600余人退入越南,被法國當局解除武裝,遣散到新加坡。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八次起義。

                  九、廣東廣州 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率新軍在廣州起義,次日失敗,倪映典犧牲。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九次起義。 十、廣東廣州 1911年4月27日:黃興率部在廣州起義,當日失敗,犧牲86人,由潘達微收得烈士遺骸72人葬于紅花崗,后改名為黃花崗。這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次起義。

                  1907年5月到1908年5月,孫中山連續發動了哪些武裝起義?

                  在河內設立粵桂滇起義總機關,從1907年5月到1908年5月,孫中山連續發動了六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為:1907年5月廣東潮州府黃岡鎮起義,6月廣東惠州七女湖起義,9月廣東欽州、廉州起義,12月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3月廣東欽州、廉州、廣西上思起義,4月至6月云南河口起義。

                  孫中山一共發動了幾次起義,10次還是11次?

                  具體一點是12次 一般說11次。

                  第一次廣州起義 1895年 孫中山率領鄭士良、陸皓東等人,準備襲取廣州。

                  但是事機泄漏,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犧牲。

                  惠州起義 1900年 10月8日孫中山命鄭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

                  (今深圳市鹽田區三洲田村一帶)發動起義。

                  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義于潮州黃岡,歷六日而敗。

                  安慶起義 1907年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后失敗殉難。

                  七女湖起義 1907年 9月命鄧子瑜起義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鎮),

                  十余日后起義失敗。

                  鎮南關起義 1907年 12月黃明堂受命在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臨指揮。

                  防城起義 1907年 9月王和順受命在欽州王光山起義。

                  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 3月27日黃興由安南率革命軍進攻欽州。

                  河口起義 1908年 4月黃明堂在云南河口起義。

                  廣州新軍起義 1910年 2月倪映典在廣州發動新軍起義。

                  黃花崗起義 1911年 4月趙聲、黃興等人在廣州領導起義。后收殮到72具烈士遺骸,合葬于黃花崗。

                  武昌起義 1911年 推翻滿清政府。

                  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了10次起義,他親自參加的是以下哪一次起義

                  鎮南關起義。

                  1907年12月2日中國同盟會總理孫中山派遣黃明堂、關仁甫率四百多人,潛襲廣西鎮南關,起義軍很快占領雞金山的三座炮臺。

                  清軍以五千人兵力反撲鎮南關,黃明堂堅守數日,槍彈告罄,在12月8日夜棄臺,退至安南燕子大山。

                  起義失敗后,滿清政府要求法國政府引渡在越南的孫中山,但孫中山已經先一步離開越南到達新加坡。

                  滿清政府又要求新加坡總督驅逐孫中山,但新加坡政府對此不予理睬。滿清政府惱羞成怒,將革命軍及幫助革命軍送槍送水的群眾全部屠殺,流血數十里!

                  擴展資料:

                  孫中山領導的其他起義介紹:

                  1、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孫中山領導的1895年的一次反清武裝起義。

                  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雖然沒能成功,但卻開革命黨人武裝推翻滿清政府之先河。從此以后,革命黨人就沒有停止過戰斗,直至專制打倒,共和締造。

                  鄭士良后來回憶說:“我真的非常佩服孫先生的氣概、見識和度量。至于他的膽量,一直到(廣州起義)失敗當時的舉動,我才知道”。

                  2、黃花崗起義

                  1910年11月孫中山、黃興、趙聲等革命黨人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開庇能會議,決定再次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黃興擔任總指揮,在越華路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3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中國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后,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派來彈壓起義的北洋軍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而不幸失敗。

                  起義失敗后,黃興負傷撤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革命志士犧牲,犧牲的中國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遺體由潘達微尋獲安葬于廣州紅花崗。

                  潘達微將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此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孫中山。

                  孫中山直接和間接領導了哪八次武裝起義?

                  說全了的話,1911年武昌起義前,孫中山直接和間接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

                  一、乙未廣州之役(1895年10月),也稱廣州起義。

                  二、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稱惠州三洲田起義,主要指揮者鄭士良。

                  三、丁未黃岡之役(1907年5月),也稱潮州黃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陳涌波、余既成。

                  四、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6月),也稱惠州七女湖起義,主要指揮者鄧子瑜。

                  五、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也稱欽廉防城起義,主要指揮者王和順。

                  六、丁未鎮南關之役(1907年12月),也稱鎮南關起義,主要指揮者黃明堂。

                  七、戊申馬篤山之役(1908年3月),也稱欽康上思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

                  八、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稱河口起義,主要指揮者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與黃興。

                  九、庚戌廣州新軍之役(1910年2月),也稱廣州新軍起義,主要指揮者倪映典。

                  十、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稱黃花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

                  從1906年至1911年,孫中山組織和領導了九次武裝起義,其經過是怎樣的?

                  從1906年至1911年這不平凡的五年中,孫中山連續組織和領導了九次武裝起義,向清政府發起了不停頓的猛烈進攻。其中,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起義對清政府的打擊最沉重。這些起義雖然都悲壯地失敗了,但孫中山對革命的前途充滿信心。他堅信革命一定會有成功的那一天。革命黨人終于在第11次的偉大行動,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一聲槍響,迅速的埋葬了清王朝,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

                  關于孫中山十次起義最慘的一次是什么?

                  九、庚戌廣州新軍之役(1910年2月),也稱廣州新軍起義,主要指揮者倪映典。

                  河口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總結經驗,認為軍事斗爭,不能僅靠會黨人員,還應該運動清軍,尤應在新軍中進行工作。1909年10月,在香港成立以胡漢民為支部長的同盟會南方支部,策劃以新軍為主力的廣州新軍起義。由倪映典負責發動工作,朱執信等人分頭運動防營、巡警及廣州附近的會黨綠林。1910年2月,廣州新軍與巡警發生沖突,清政府派兵鎮壓,倪映典趁機率三千新軍士兵倉促提前起事。因準備不周,在廣州水師的突然襲擊下起義失敗。倪映典壯烈犧牲。

                   

                   十、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稱黃花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余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經3個月的籌劃準備,黃興于8日在香港召開統籌部發難會議,將在廣州舉事的時間定在13日,并擬分10路進攻。由于溫生才行刺孚琦,廣東當局加強了戒備,加之部分款項、槍械未到,原定計劃被迫延期。23日,黃興潛入廣州,成立起義指揮部。廣東當局已風聞起義,加強了防備,并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形勢變得越來越不利。26日晚,黃興召集會議倉促間決定起事。敢死隊突入總督署,總督張鳴岐逃走,起義軍焚毀總督署后,在東轅門外與水師提督李準的大隊親隨短兵相接。起義軍浴血奮戰,東奔西突,終因兵力嚴重不足而潰敗。

                  起義失敗后,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被捕殺,死難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于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并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孫中山曾領導了什么

                  1、辛亥革命。

                  2、1894年至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之前,孫中山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

                  3、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

                  孫中山為什么屢戰屢敗?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他年輕的時候,也曾幻想過以改良的手段來挽救中國。1894年6月,他曾上書清廷直隸總督李鴻章,陳述“治國之大經,強國之大本”,但遭到李鴻章的拒絕。上書的失敗,才使孫中山丟掉幻想,徹底清醒,“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強迫。”從這以后,到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清朝統治之前,孫中山共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乙未廣州之役(1895年10月),也稱廣州起義,主要指揮者孫中山。這次還未發動就流產的起義,作為孫中山推翻清朝統治的“戰爭事業”的發端而載入史冊。庚子惠州之役(1900年10月),也稱惠州三洲田起義,主要指揮者鄭士良。義軍血戰半月,終因彈盡糧絕而被迫解散。鄭士良走避香港。丁未黃岡之役(1907年5月),也稱潮州黃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陳涌波、余既成。起義軍堅持戰斗數天,終因死傷過重而告失敗。丁未惠州七女湖之役(1907年6月),也稱惠州七女湖起義,主要指揮者鄧子瑜。義軍與清軍戰斗十余日,終因敵我力量懸殊,最后不得不自行解散。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9月),也稱欽廉防城起義,主要指揮者王和順。因腹背受敵而告失敗。丁未鎮南關之役(1907年12月),也稱鎮南關起義,主要指揮者黃明堂。義軍堅守炮臺,血戰數日,因寡不敵眾,不得不突圍而出。起義遂告失敗。戊申馬篤山之役(1908年3月),也稱欽康上思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終因彈藥不繼,義軍不得不宣布解散。戊申河口之役(1908年4月),也稱河口起義,主要指揮者黃明堂、王和順、關仁甫。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庚戌廣州新軍之役(1910年2月),也稱廣州新軍起義,主要指揮者倪映典。因準備不周,在廣州水師的突然襲擊下起義失敗。倪映典壯烈犧牲。辛亥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1911年4月),也稱黃花岡起義,主要指揮者黃興。 終因兵力嚴重不足而潰敗。起義失敗后,黃興負傷逃回香港,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被捕殺,死難的同盟會會員有名可考者86人,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等出面收葬于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并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這次起義因而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孫中山領導的武裝起義,無論是自己親自指揮的,還是他指派人指揮的,最后都以失敗而告終。有的是尚未起義就因泄密而流產,有的是組織準備不足,倉促行動而失敗,有的是敵強我弱寡不敵眾而失敗。為什么十次起義十次失敗,而這些起義都是在孫中山、黃興等號稱軍事家的大人物領導組織策劃的,為什么會接二連三失敗呢?比較武昌起義,無論是組織指揮者的官階、資歷,還是見識和能力,都要強出十倍。可為什么武昌起義成功了,勝利了,而這十次起義卻都以失敗而告終呢?那么,應該如何認識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呢? 武裝起義而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民主共和國,這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孫中山直接或間接指揮的十次武裝起義都失敗了,而沒有孫中山指揮的武昌起義卻取得了成功。大的環境沒有變,大的背景沒有變,為什么幾個下級軍官卻把大事搞成了,而我們的中山先生整整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硬沒給弄成事?

                  一、由于孫中山受到清廷通緝和日本等國驅逐,除了鎮南關起義他曾一度與黃興等赴前線犒師外,基本在臺灣、河內等地遙控或為起義募捐籌資,實地委托黃興、胡漢民等具體指揮。在當時,起義就受到來自革命營壘內外的猛烈攻擊。立憲派謾罵孫中山是“徒騙人于死”的“遠距離革命家”。同盟會內部對革命懷疑、灰心的情緒滋生蔓延,曾發生兩次“倒孫”風潮。由于屢次起義屢次失敗,同盟會中出現分歧。章太炎認為“粵人好利而無兵略”,焦達峰認為孫中山把起義重點放在廣東是“經略不遠”;陶成章認為應該將起義地點選在長江下流一帶。但是,孫中山堅持認為兩廣、云南地區是最佳首選之處。

                    二、事實證明,孫中山的軍事戰略難以實施。同盟會主要活動區域在海外,內地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發動武裝起義的邊鄙崎嶇之地距位于國外的總部過于遙遠,給孫中山從外部支持的策略造成巨大障礙,一次次起義不能及時得到支持和補給,幾乎以同樣的原因歸于失敗。

                    三、海外同盟會的革命者與他們在國內潛在的盟友和支持者之間,存在非常大的社會距離。革命派與改良派1905—1908年的思想大辯論“令人奇怪地脫離了中國的生活”。“辯論的內容不但忽視了百分之八十住在農村的人口,而且也脫離了城市新興的運動”。革命派領袖們的觀點幾乎沒有涉及國內潛在的盟友和支持者們所關心的“從禁賭、禁煙、禁纏足運動等常見的改革計劃,到組織學聯、勞工聯合、鐵路建設和公共工程等”有關國家尊嚴、自治、排外和社會改革的所有事情。“革命領袖們關于政治和經濟問題的想法同排外的示威者和社會改革者的行動相去甚遠。”革命者遠距離遙控革命,脫離中國社會實際,難免處處碰壁。

                    四、同盟會基本上由知識分子組成。要組織全國性的革命,“必須逾越階級的界線”。孫中山的策略,是依靠秘密會黨,把秘密會黨當做橋梁。但秘密會黨難擔此任。如洪門,是中國歷史上的秘密結社系統,“歃血為盟、異姓結拜兄弟、反清復明”是其特征。孫中山認為:“洪門者,創設於明朝遺老,起於康熙時代。......其傳布思想,以不平之心,復仇之事以表之,此最易使士大夫聞而生厭遠而避之者也。”清末的洪門已經是任何革命者都不可忽視的反清力量。 早在孫中山創建反清的興中會時,其成員有很多就是洪門中人。在依靠的力量中,除了知識分子,就是秘密會黨。知識分子在當時嚴重脫離群眾,自己的力量又很單薄;會黨雖有一定力量,但又弊病太多,難當大任。 五、同盟會會員多會舞文弄墨,卻沒有武裝斗爭的經驗,做事情笨拙可笑:他們仿照當時流行的外國驚險小說情節進行暗殺技術研究;試制炸彈時自傷;丟炸彈不炸;埋炸彈引線不夠長;炸彈未傷及對手,返回窺看時遭到捕殺;當殺手亂射五六槍不傷目標皮毛;倉促撤退時將至關重要的花名冊遺漏,被清軍拾到,致不及逃走的革命黨人被一網打盡等等,可謂漏洞百出,出盡洋相。

                   

                  六、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并非如詩如畫、酣暢淋漓,并非震撼天地,激蕩全社會,形成“革命派夢寐以求的連鎖反應”。相反,它沒有任何明顯的成就,留下的幾乎全是失敗的記錄。其中,不乏孤軍無援、槍炮破舊、錢糧不濟的窘境;不乏策反清軍首鼠兩端、降而復叛的無奈;不乏烏合之眾不聽從指揮、一哄而散,撤下來無從安置、群聚孫中山住宅討伙食的尷尬。而清廷每次均幾乎不費大力,即將其鎮壓了。有人用“百十人”、“鬧哄哄”、“爛槍”、“泄密”、“兵變”、“騷亂”、“不和”、“各自拉山頭為王”、“潰逃”、“自行解散”、“各自回家”、“逃進……避風頭”等詞語,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起義的情況,提出疑問:這也叫“革命”?這也叫“轟轟烈烈”的“反清武裝起義”? 可以肯定地回答:這就是“革命”。這就是孫中山領導的“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因而“壯烈”的“反清武裝起義”!盡管行動還有些幼稚,還顯得很不成熟,甚至還有點滑稽可笑,但它體現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前赴后繼的精神,敢為天下先、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氣,為革命艱苦探索、大膽嘗試的可貴品質。 因此,不管有哪些先天不足的缺陷,不管有哪些令人扼腕嘆息的遺憾,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其中不少是留學海外、學富五車的青年才俊,在十次武裝起義中,前仆后繼,一次一次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喚起了武裝推翻清朝的國民革命,都應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順便說一下,武昌起義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有這十次起義做參照,有這十次起義對清王朝的打擊和動搖,有革命力量的逐漸壯大,有革命氛圍的漸次營造,最主要的還在于清廷內部的矛盾和斗爭,袁世凱被排擠出北京,而他指揮和訓練的新軍別人根本調不動,袁世凱以此與清政府討價還價,拿足架子,留足面子,這無疑給革命黨人創造了條件。  對"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史學工作者曾作過許多有益的探索,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大多從純軍事觀點的角度來探討其原因,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致敗因素,那就是民初的社會心理對這次革命的制約.筆者從民初社會心理的三個方面,系統地加以分析,說明了影響"二次革命"失敗的主導因素不是南北軍事勢力的強弱所致,而是當時尚未形成一種武力討袁的社會氛圍.當時社會彌漫著的"破壞告終、建設伊始"和厭棄戰亂、渴求安寧的社會心理最終導致了這場革命的失敗.。

                  文章來源:http://www.412cn.com/d4q7vmi2.html

                    <font id="jntth"></font>
                  <dfn id="jntth"><i id="jntth"><form id="jntth"></form></i></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ark id="jntth"><ruby id="jntth"><big id="jntth"></big></ruby></mark>

                    <dfn id="jntth"></dfn><dfn id="jntth"></dfn>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dl id="jntth"><big id="jntth"></big></dl></dfn>

                        <dfn id="jntth"><i id="jntth"></i></dfn>

                                <meter id="jntth"><del id="jntth"></del></meter>
                                  <listing id="jntth"></listing>

                                    <dfn id="jntth"><ruby id="jntth"></ruby></dfn>

                                  哎呦视频在线资源观看